打開「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通過「點亮莫高窟」入口,莫高窟崖體上空「銀河」與洞窟光亮相映成輝,讓人恍惚進入到千年前莫高窟燃燈盛況。
2月4日農曆小年,騰訊聯合敦煌研究院在「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推出「點亮莫高窟」功能,利用移動數位技術和區塊鏈技術,首次在線上重新呈現一千年前莫高窟的點燈夜景,在網絡空間復原了莫高窟燃燈民俗,與用戶共同打造莫高窟「一川星懸」的盛大場面。
事實上,這是「雲遊敦煌」小程序在2021年的首次功能升級。「雲遊敦煌」小程序在2020年2月疫情期間上線,一年間,遊覽量已突破3500萬人次。其中。80後、90後佔比超七成。
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上,人們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築,還可以參與多種形式的互動活動,這些數位化手段都為「活化」敦煌提供了新途徑。
「除了「雲遊敦煌」小程序、「數字敦煌」等一系列線上「雲展覽」,我們還嘗試用音樂、遊戲、文創產品等形式,結合數字科技融合線上線下,讓古老的敦煌文化釋放新的活力,讓文物「活」起來,走進人們的生活,使其成為引領時代風尚、構築時代美學、滿足美好生活的新動能。」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道。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的文物資源,包括敦煌研究院在內的文博單位、科研院所等正加速推進文物的科技和數位化保護,創新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記錄古老文物,為文物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
2月4日,「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推出 「點亮莫高窟」,產品一經推出,便火爆朋友圈。
「點亮莫高窟」的創意來自於哪裡?據記載,莫高窟燃燈是敦煌歲時民俗,每逢特定的時間,當地民眾會在莫高窟舉行盛大的燃燈活動,於窟龕點亮燈盞。總燈數可高達700餘盞。
在「點亮莫高窟」首頁頁面,莫高窟全景以第96窟主窟為中心,其餘222個洞窟的位置均與實景崖體一一對應。點擊首頁下方「九色鹿」按鈕,即可點亮洞窟,並可在數字全景崖體中看到本人點亮的洞窟位置及編號,點燈的人越多,莫高窟崖體就會越來越光亮。
在完成「點亮莫高窟」後,用戶可以獲得以反彈琵琶、飛天等30幅莫高窟經典彩塑與壁畫設計的「新年福卡」。這些福卡是騰訊通過AI技術學習了莫高窟壁畫中的色卡和紋路來定製,每個人的福卡都有著獨特的底紋、顏色和壁畫內容。不僅如此,騰訊雲區塊鏈技術「至信鏈」還為每張福卡提供唯一哈希值,實現數字產權保護的「永久存證」。
疫情之下,如此形式的數位化「拜年」也讓春節多了趣味。
「點亮莫高窟」已經不是「雲遊敦煌」小程序第一次出圈。2020年2月20日,「雲遊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線。上線第一天,微信訪問量就突破200萬人次,每五位訪問首頁的用戶,就會有一位在朋友圈裡分享這個小程序,用戶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騰訊和敦煌研究院為何會打造出「雲遊敦煌」小程序?其實,早在2019年11月,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就一直在合力打造一款小程序,希望把敦煌壁畫和洞窟數位化,讓人們通過微信、QQ就可以隨時隨地「到訪」敦煌。
2020年1月23日,受疫情影響,敦煌研究院發布公告稱,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為避免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敦煌研究院決定自2020年1月24日起對所轄的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寺、榆林窟、西千佛洞石窟暫停開放。
此時,騰訊和敦煌研究院攜手開發的小程序計劃面臨著被擱置的挑戰。項目團隊在評估過所有開發執行條件後,決定和研究院的專家們合作,把原計劃3個月時間縮短到3周。2020年2月20日,項目團隊終於完成了敦煌小程序的,敦煌小程序也得在微信和QQ上線。
「我們給小程序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雲遊敦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雲上暢遊千年,在指尖觸摸敦煌,在心頭感悟智慧。」騰訊新文創研究院執行院長李航向記者說道。
「雲遊敦煌」上線後,打破了以往用戶只能通過網站進行的「社交隔離」的瀏覽模式,通過小程序這一輕便的操作平臺,實現了在線看展的便捷化與社交化。微信端小程序上線僅24小時,用戶瀏覽量便超200萬,接近莫高窟2019全年的遊客數量。後來,騰訊和敦煌研究院在廣受好評的「今日畫語」基礎上又陸續推出「敦煌動畫劇」、「雲採絲巾」等功能。
2020年6月,「雲遊敦煌」小程序成功入選了國家文物局頒發的 「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
現在,通過小程序雲遊敦煌的國人已經高達3500多萬人次。李航說:「在這個數據背後,我感受到了一種讓人敬畏的力量。那種1600多年前的中國文化力量,如今依然光彩熠熠地吸引和指引著疫情中的所有人。」
如今,「雲遊敦煌」小程序的雲上壁畫、今日畫語、語音導覽、配音動畫等爆款產品引發了巨大的社交裂變效應,以多媒體、網絡化、數位化技術為手段,用全新的數字創意和交互形式演繹敦煌文化內涵。
據數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國內遊的人次已經突破了55億人次,而每年能夠去敦煌莫高窟的人次只有200萬。如此情況下,僅僅是把敦煌的文物和歷史搬到線上還遠遠不夠,想吸引更多人走進並喜歡敦煌,還需要對敦煌文化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1993年,敦煌研究院開始進行「數位化保護」方面的探索。2014年8月,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首次採用了數位化虛擬洞窟實景展示與莫高窟實地參觀體驗相結合的參觀新模式,有效減少了實際進入窟區的遊客量,減輕了遊覽活動對石窟文物以及遺址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大大豐富了遊客的參觀方式和內容。
2016年4月29日,「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第一期正式上線,首次向全球發布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及全景漫遊節目,大眾可以通過網站一覽洞窟與壁畫的風採。
截至2018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採集精度為300DPI的洞窟近200個以及110個洞窟的圖像處理、140個洞窟的全景漫遊節目製作工作,豐富了數字敦煌資源庫。
在敦煌數位化保護發展的進程中,2017年,騰訊與敦煌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推動敦煌文化的數位化傳播。在產品的打磨過程中,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在堅持學術專業性的基礎上,不斷嘗試用不同創意的表達方式。除了「雲遊敦煌」小程序,雙方先後推出了數字供養人、王者榮耀飛天皮膚、QQ音樂「古樂重聲」音樂會、「敦煌詩巾」創意小程序、敦煌動畫劇等項目。
與「雲遊敦煌」小程序不同,2018年9月,騰訊和敦煌研究院曾合作推出過「敦煌詩巾」小程序,用戶可以對設計師提供的8款主題圖案和近200組敦煌元素進行自由組合,DIY屬於自己的絲巾並直接下單購買。上線一天就吸引了6萬網友參與創作,不到一個月,用戶參與量超過300萬。
與此同時,2018年6月,騰訊和敦煌研究院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共同發起了「數字供養人計劃」。「數字供養人」概念源自敦煌石窟「供養人」,騰訊和敦煌研究院精選了30餘幅壁畫局部,結合現代人熟悉的生活場景和語言形式,形成一系列智慧妙語,用戶僅捐贈0.9元,即可參與到敦煌莫高窟的數位化保護當中。「數字供養人計劃」上線2個小時,便獲得超過百萬用戶關注。
「數字供養人計劃」掀開了大眾全民參與敦煌數字文保的序幕,讓敦煌文化以一種鮮活的姿態進入到年輕人的視野。
2018年10月,國民遊戲《王者榮耀》上線了飛天皮膚。飛天皮膚從顏色、造型、表情、服飾都採用了敦煌壁畫元素,精美的設計讓此款皮膚一時間登上微博熱搜榜,用戶超過4000萬人。
「雲遊敦煌」、「數字供養人計劃」、「敦煌詩巾」等這一系列數位化產品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實,從內容來源上說,敦煌壁畫本身就有很強的故事性和感染力,千百年前的敦煌畫工用高超技法將人物、故事、神話、傳說等內容一一描繪出來,經過自然與歲月加工後的色彩,這些壁畫成為藝術的殿堂。數位化的出現,則更讓這些藝術性的人物、故事、神話、傳說的傳播和弘揚錦上添花。敦煌數位化產品中的菩薩手姿、樂伎、少女飛天、九色鹿本生等元素在造型和色彩上都很具有代表性。
而在形式表現上來說,傳統文明的活化、古老智慧的再生,在結合了年輕人的審美需求上,才能爆發出強大的活力與號召力。「雲遊敦煌」等數位化產品既輕鬆娛樂,又不失學術嚴謹,傳承著敦煌的內在精神與藝術品質,這種互動式的教育是潛移默化,這種方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立了一個新的標杆與起點。
我國當代著名油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靳尚誼在談起當下美育時表示,社會越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就越重要,各個藝術領域都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廣大群眾知道其中的藝術價值。雲遊敦煌、敦煌詩巾、點亮莫高窟等,其實也是數字文化為載體的一種美育形式。
而早在1978年,靳尚誼前往敦煌參與敦煌壁畫的臨摹和考察。在他其後創作裡,《畫家黃永玉》《歸僑》《探索》等作品吸收了不少敦煌壁畫元素。
靳尚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用數位技術把敦煌的故事記錄下來,可以讓沒有條件去(敦煌)的都可以欣賞到古代的藝術,這對於普及文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好的方式。」靳尚誼認為,作為藝術從業者更應刻苦鑽研、積極挖掘傳統文化之美。
如今,在敦煌研究院與騰訊的共同推動下,敦煌的數位化保護已經越來越成熟,形式不斷豐富,藉助「科技+文化」,年輕個性化的玩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敦煌,實現了傳統文化出圈。以敦煌文化為基石,不斷探索科技+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敦煌研究院新媒體中心主任杜鵑:「敦煌文化歷久彌新,新的技術手段讓敦煌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現方式,也讓人們看到了它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數字文保和美育新思路
美育的核心是美感教育,它包括了藝術美的認知、體驗、感受、欣賞與創造能力教育,同時也涵蓋了「美的理念、情操、品格與素養」。
在文物保護的數位化進程中,保護、復原傳統文化的同時,必定會融入美育的理念,對文物進行重構。動畫、H5互動、文創產品、音樂等多種數位化衍生品,將原本遠離現代人生活的文物拉近到人們眼前,不僅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會成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如今,信息化、數位化已經作為一種技術力量,讓傳統文化以更鮮活的形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大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敦煌研究院與騰訊的合作的不斷深入,是一個探尋數字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協同共振的進程。從明確傳統文化IP的準確使用,到提升項目的文化專業性、品質感和權威度,再到沉澱可復用的經驗和方法論,實現敦煌傳統文化符號在數字時代的傳承和活化。
現在的敦煌,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網際網路和數字科技。作為一個現象級的網紅IP,它帶著神秘面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探尋其中的奧秘。
「雲遊敦煌」小程序有著「科技+文化」的加持和滋養,藉助相關產品的長期可持續運營,為國內外其他文博機構提供一套打開網際網路、數位化窗口的模板和參照。
數位化為文物保護和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文物保護數位化的目的,是將傳統文化IP的內涵在網際網路時代重新活化,在整個文物保護領域裡,藉助最便捷的數字渠道,可以讓文物保護更加便捷,也可以更多年輕人樂於接受傳統文化,促使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
「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印發《關於加強「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見》,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中增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圍繞文物價值認知、保護修復和傳承利用等方向,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對文物的數位化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實現了文物保護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雲岡石窟研究院利用3D列印技術複製出可移動石窟,開創了大型文化展陳品快捷運輸、安裝的新途徑;數字故宮「新基建」已經覆蓋全院的信息網絡能夠容納所有文物信息;布達拉宮高精度數位化測繪為為後期修繕和遺產監測提供了重要支撐……
就目前來看,依舊還有大量的博物館、文保單位因為政策、技術、資金等條件,還沒有趕上「數位化潮流」。而隨著5G技術和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文物的保護又將迎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