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科技的進步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機,而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深入挖掘石窟群的價值,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廣泛地弘揚傳播?數字展覽、數字傳播、旅遊新形式、線上「雲展覽」……敦煌研究院院長例舉了敦煌石窟數位化的一系列成果,向我們展示了科技與文化如何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如何給文物保護工作賦能。「科技+敦煌」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本期文章將帶您一探究竟。
早在 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鑑今,堅持有鑑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為我們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那些代表著優秀中華文化精神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有鑑別地揚棄那些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糟粕。
同時,在傳承文化中我們還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把傳統文化與我們當今的時代有機地結合起來,傳承並不是原樣照搬,而是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弄懂之後,古為今用。
而當今科技的發展也為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機。數位化技術的實現,各種新媒體的發展,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運用新型科技傳媒手段,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創新性發展的一條重要的途徑。
敦煌研究院管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和北石窟寺六處石窟,在新時代下,我們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更多的機遇,面對承載千年歷史文化的石窟群,如何深入研究其蘊含的價值,如何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廣泛的弘揚傳播,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自西漢以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長期在敦煌發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佛教傳來後,莫高窟於公元366年開始營建,至今留下了700多個石窟,包括45000平方米的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這歷經千年的敦煌藝術,使我們感受到歷朝歷代不同藝術風格的流變,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與互動,不同時代的藝術變革與創新。
回顧敦煌文化一千多年的歷程,就可以看出由於有著堅強的文化自信,在廣泛接受外來文化時並沒有被「胡化」,被「西化」,而是使我們的文化更加豐富,更加宏大。我們沒有固步自封,沒有抱殘守缺,而是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從而造就了敦煌文化多元豐富的特色,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自1944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以來,在這70餘年中敦煌石窟經歷了不平凡的保護歷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結束了莫高窟長期無人看管的狀況,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對石窟進行了力所能及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國家撥專款進行了莫高窟崖體的搶救性加固和維修,從根本上解決了洞窟的安全問題。敦煌石窟的研究工作也逐步展開。1984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擴大了編制,加強了保護和研究的力量,通過與國內外學術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引進了先進的保護理念和科學技術,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快速發展,由搶救性保護進入到了預防性保護時代。
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一直是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苦苦追求的目標。而數字科技的發展使這個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數字敦煌」的構想旨在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對洞窟圖像資料的永久保存。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敦煌研究院積極與國際、國內科研院所合作推動敦煌數位化項目,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與美國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合作,研究敦煌石窟數位化的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與此同時敦煌研究院還承擔了甘肅省科委、國家科委等多項數位化項目。並依託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援助其他文化遺產的數位化工程。自2010年以來,除承擔了敦煌石窟數位化工程外,先後承擔了西藏夏魯寺、新疆克孜爾石窟、山西芮城永樂宮等,遍布全國7個省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數位化保護工程。
數字敦煌項目不僅僅用於貯存敦煌石窟資料,而且還可以應用這些數位化資源廣泛開展藝術展覽、網絡傳播等,推動旅遊開放的新模式。並在今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發揮其特殊的展示作用。
數字敦煌展覽利用敦煌石窟高精度數位化成果,經過數據再次加工,依據展覽主題策劃數字敦煌展。展覽形式由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觀眾在現場體驗的同時通過網際網路可獲取更多的知識。目前已在國內北京、杭州、深圳、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以及國外的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展出26場次。基於數字敦煌項目數位化成果製作的展品支持了「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34所大學以及奧地利、德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共計展出44場次。數字敦煌展覽現已在社會取得良好的反響,將敦煌石窟的多元價值以展覽的形式傳播至世界各地。
敦煌研究院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的指導下,充分應用多種網際網路技術,面向不同觀眾的特定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挖掘、闡釋和傳播敦煌石窟所蘊含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敦煌文化價值的知識分享、教育、研學和觀眾互動參與等嘗試,獲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和用戶體驗與好評。讓保存在石窟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能夠使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觀眾隨時隨地觀賞敦煌石窟的精美內容,為「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內容和技術的不斷創新,更好地服務人民不斷增加的文化享用需要,提供了具有示範意義的經驗和模式。
△識別圖中二維碼,遊覽「數字敦煌」
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2016年 「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敦煌研究院首次向全球免費提供敦煌石窟30個精品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圖像及全景漫遊。
30個經典洞窟,涵蓋南北朝至元10個朝代,4種石窟建築藝術形式,多種題材及藝術風格壁畫和彩塑。
用戶可以在瀏覽欣賞精美石窟藝術同時也可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還可以隨意檢索感興趣的內容以及應用VR互動,了解整個洞窟的空間結構和主體內容。
「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標誌著千年敦煌石窟藉助科技的力量走向世界。「數字敦煌」資源庫網頁訪問國家已超過幾十家,訪問累計700萬餘次,在敦煌學研究、展覽、美術臨摹、教育等領域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伴隨著旅遊熱潮蓬勃興起,莫高窟參觀遊覽的遊客人數持續攀升。致使洞窟內的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有害微生物嚴重超標,對十分脆弱的壁畫和彩塑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遊客的參觀體驗及感受亦隨之每況愈下。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旅遊開放與莫高窟保護的矛盾,在保護洞窟文物的同時又能給遊客提供較好的參觀體驗。在國家和省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建成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以數位化為基礎,利用當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展示手段,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虛擬洞窟場景,使遊客感受身臨其境的參觀效果。
同時,遊客在此了解到與莫高窟遺址相關的歷史、文化、藝術、自然風光以及洞窟開鑿、壁畫彩塑製作等諸多信息,使遊客的參觀體驗得到量的充實和質的提高。
隨著數字展示中心的建成投運,敦煌研究院開始實行以分時段參觀制度為基礎的「遊客總量控制+網絡參觀預約+數字洞窟欣賞+實體洞窟體驗」的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將以往遊客只進窟參觀2小時左右的單一遊覽模式改變為在數字展示中心觀賞敦煌藝術高清數字電影與莫高窟實地體驗相結合的複合參觀模式。
遊客先到數字展示中心用約60分鐘時間觀賞2部高清數字電影,然後再到莫高窟實地參觀洞窟。在高效配置旅遊資源,優化參觀流程,均衡分配客流的前提之下,使莫高窟單日遊客承載量由3000人次翻番增加到6000人次。
自2014年8月莫高窟開放新模式實施以來,參觀秩序、洞窟內微環境以及窟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文物安全更有保障,遊客參觀體驗滿意度穩步提升。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遊客對參觀體驗有了更高的期望,在未來需要進一步運用新的科技手段,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我們將通過5G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不斷改進增強遊客的體驗方式,利用科學技術尋求保護和旅遊新的平衡點。
2020年伊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敦煌研究院管轄的六處石窟暫時關閉,研究院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新技術,推出一系列的舉措,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敦煌研究院與國內知名博物館聯動,以強大陣容在抖音平臺開啟「在家雲遊博物館」在線文化服務項目,多方位全角度展現敦煌文化神秘魅力。
利用數字資源,推出了「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數字敦煌』精品線路遊」「敦煌文化數字創意」「精品展覽」等一系列線上「雲展覽」活動。
今年2月新推出的「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由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公司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合作策劃。莫高窟等石窟停止對外開放後,為豐富抗擊疫情期間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春節期間我們迅速集結工作人員,聯動騰訊一起與時間賽跑,讓人們宅在家中動動指尖就能「雲遊」敦煌,每天獲得專屬的壁畫故事及融合古人智慧的妙語。
與人民日報客戶端聯合全國各大博物館、科技館開啟的線上「奇妙漫遊雲逛展」活動,邀觀眾線上漫遊敦煌石窟,穿越遠古到未來,足不出戶領略敦煌石窟的美與震撼力。
與新華網、新華社甘肅分社聯合出品了「指尖千年莫高窟」H5,讓觀眾於指尖細探莫高窟的四時之景與敦煌石窟的精妙絕倫。
參與了甘肅省文旅廳聯合快手平臺,組織170家省內景區和博物館、306名導遊和講解員的宅家遊絲路線上直播活動,帶領觀眾在雲端感受經典文化與敦煌藝術的博大魅力。
還嘗試用音樂、遊戲、文創產品等形式,結合數字科技融合線上線下,讓古老的敦煌文化釋放新的活力,讓文物「活」起來,走進人們的生活,使其成為引領時代風尚、構築時代美學、滿足美好生活的新動能。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給文博界帶來挑戰,也推動我們進一步廣泛運用人工智慧、虛擬漫遊等新技術,藉助5G和雲計算帶來的高速率的傳輸,進一步構建線上線下相融通的傳播體系,多渠道傳播敦煌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敦煌莫高窟,對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保護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進行深入了解,並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就文物保護和研究及傳承創新等方面發表了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厚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座談會上對敦煌研究院多年來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方面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還特別提到「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可以說是敦煌研究院幾代工作者畢生奉獻於敦煌事業的精神象徵。七十多年來,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學者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以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為己任,排除一切艱難困苦,不斷開拓敦煌事業的新局面。
敦煌研究院的方針是「保護、研究、弘揚」。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科技與文化的結合,積極吸收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不斷研發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材料和工藝,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技術,加快敦煌石窟數位化進程,不斷完善敦煌石窟綜合保護體系,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典範,引領我國文化遺產行業科技保護水平的整體提升。
展望未來,前程似錦,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莫高精神。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宗旨,進一步開拓進取,挖掘敦煌文化的價值,研究敦煌文化的內涵,深入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同時,藉助科技手段,不受時間、地域和空間的限制,把敦煌文化研究的成果分享於民眾,為我們的社會提供精神支撐。
剖析文旅時態丨傳遞專業聲音
「文旅1波」微視頻號上線啦!
期待你的關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