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源(北京)文化發展中心、德國萊比錫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在上海開幕。
本屆博覽會以「齊心遺產保護,協力社會發展」為主題,立足於展示、宣傳全社會多方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產業盛況,體現文化遺產保護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號召全社會齊心協力,守護好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
此次博覽會除了為遺產保護領域全產業鏈版塊設置展區,還設有別具特色的專門展區:石窟寺專區、德國館、四川省團專區、校企專區、當代藝匠專區,吸引近120家機構、企業直接參展。敦煌研究院應邀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在石窟寺專區亮相。院黨委委員、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朱萬煜以及甘肅恆真數字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全程參加博覽會。
10月31日上午,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西一館舉辦,活動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先生主持,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胡勁軍出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柴曉明、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文物保護處副處長姚丞、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德國萊比錫國際展覽公司總經理Mr. Matthias,德國技術工藝委員會總監Dr. Titus Kockel,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民在開幕式上致辭。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四川、山西、福建、雲南、湖南等省市文物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等遺產保護研究機構、重要企業及上海市相關政府委辦局的領導和專家參加本次開幕式。
「2019上海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開幕式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開幕式
本屆博覽會特設石窟專區,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敦煌研究院、雲岡石窟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天龍山文物保管所、鞏縣石窟、皇澤寺博物館、安陽靈泉寺、小南海石窟等機構共同打造石窟展區,全面展示我國石窟文化遺產的獨特風採、石窟文物保護工作亮點和先進的石窟保護修復與利用技術。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開幕式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現場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分為敦煌研究院發展史、敦煌石窟保護歷程、數字敦煌、洞窟壁畫修復現場直播互動、科技保護類圖書專著、科技保護視頻短片、文化創意產品展示,以及莫高窟「六帶一體」風沙環境綜合防護預防性保護體系沙盤模型等8部分內容。這種多元化的展陳形式,重點展示敦煌研究院在文物科技保護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壁畫數位化研究成果,以及包容、開放的理念和近年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左2)和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會主任孫英民(左3)觀看洞窟壁畫修
敦煌研究院組織專業展覽團隊,精心策劃,創新設計,在有限的時間和展示空間裡,利用多種展覽形式,將文物保護歷程娓娓道來,使得文物保護、研究和弘揚與開放利用共贏;深度挖掘敦煌文化資源,呈現石窟藝術多元異構的文化內涵,生動的講述敦煌故事,讓神秘而輝煌的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給觀眾一場可視、可聽、可感、可觸的視覺盛宴,讓無數觀眾久久沉浸在石窟藝術的長廊之中。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現場」現場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現場
保護研究專著與文創綜合展區
汪萬福研究館員做報告
本屆上海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安排精彩同期論壇,共設置有文物建築保護修繕技術和材料,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管理與實踐探索,預防性保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旅遊開發,石窟保護技術及新數字應用等五個主題分論壇。其中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龍門石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石窟保護技術及新數字應用」學術論壇於11月2日上午舉行。孫英民主任主持了論壇開幕式,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文物保護處副處長姚丞做了主旨發言,他提到國家文物局近年來在理念宣傳、制度建設、工程指導、展示利用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本次論壇的主題很好地響應了當前文化遺產特別是石窟寺保護的新特點、新趨勢,指出了石窟寺保護存在的薄弱環節及需要改進提高的方面。號召全社會共同努力,守護好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上海大學黃繼忠教授和龍門石窟研究院餘江寧院長共同主持了學術論壇。汪萬福研究館員應邀做了「我國石窟壁畫保護實踐與理論探索」大會報告,報告從我國石窟基本概況、石窟壁畫病害及成因、石窟壁畫保護實踐與創新成果、壁畫保護理論探索等幾個方面全面梳理總結了70年來我國石窟壁畫保護的歷程,在最後小結中,他從對文物要有敬畏之心、要有穩定的專業隊伍、堅持專家諮詢制度與多學科聯合攻關、構建預防性保護體系、建立健全的科學管理制度是工程順利實施的組織保障等幾個方面,呼籲要形成全社會重視遺產保護,保護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氛圍。(來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