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文物科技保護展」亮相上海建博會

2021-01-08 騰訊網

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源(北京)文化發展中心、德國萊比錫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在上海開幕。

本屆博覽會以「齊心遺產保護,協力社會發展」為主題,立足於展示、宣傳全社會多方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產業盛況,體現文化遺產保護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號召全社會齊心協力,守護好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

此次博覽會除了為遺產保護領域全產業鏈版塊設置展區,還設有別具特色的專門展區:石窟寺專區、德國館、四川省團專區、校企專區、當代藝匠專區,吸引近120家機構、企業直接參展。敦煌研究院應邀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在石窟寺專區亮相。院黨委委員、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朱萬煜以及甘肅恆真數字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全程參加博覽會。

10月31日上午,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西一館舉辦,活動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先生主持,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胡勁軍出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柴曉明、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文物保護處副處長姚丞、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德國萊比錫國際展覽公司總經理Mr. Matthias,德國技術工藝委員會總監Dr. Titus Kockel,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民在開幕式上致辭。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四川、山西、福建、雲南、湖南等省市文物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等遺產保護研究機構、重要企業及上海市相關政府委辦局的領導和專家參加本次開幕式。

「2019上海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開幕式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開幕式

本屆博覽會特設石窟專區,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敦煌研究院、雲岡石窟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天龍山文物保管所、鞏縣石窟、皇澤寺博物館、安陽靈泉寺、小南海石窟等機構共同打造石窟展區,全面展示我國石窟文化遺產的獨特風採、石窟文物保護工作亮點和先進的石窟保護修復與利用技術。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開幕式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現場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分為敦煌研究院發展史、敦煌石窟保護歷程、數字敦煌、洞窟壁畫修復現場直播互動、科技保護類圖書專著、科技保護視頻短片、文化創意產品展示,以及莫高窟「六帶一體」風沙環境綜合防護預防性保護體系沙盤模型等8部分內容。這種多元化的展陳形式,重點展示敦煌研究院在文物科技保護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壁畫數位化研究成果,以及包容、開放的理念和近年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左2)和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會主任孫英民(左3)觀看洞窟壁畫修

敦煌研究院組織專業展覽團隊,精心策劃,創新設計,在有限的時間和展示空間裡,利用多種展覽形式,將文物保護歷程娓娓道來,使得文物保護、研究和弘揚與開放利用共贏;深度挖掘敦煌文化資源,呈現石窟藝術多元異構的文化內涵,生動的講述敦煌故事,讓神秘而輝煌的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給觀眾一場可視、可聽、可感、可觸的視覺盛宴,讓無數觀眾久久沉浸在石窟藝術的長廊之中。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現場」現場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現場

保護研究專著與文創綜合展區

汪萬福研究館員做報告

本屆上海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安排精彩同期論壇,共設置有文物建築保護修繕技術和材料,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管理與實踐探索,預防性保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旅遊開發,石窟保護技術及新數字應用等五個主題分論壇。其中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龍門石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石窟保護技術及新數字應用」學術論壇於11月2日上午舉行。孫英民主任主持了論壇開幕式,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文物保護處副處長姚丞做了主旨發言,他提到國家文物局近年來在理念宣傳、制度建設、工程指導、展示利用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本次論壇的主題很好地響應了當前文化遺產特別是石窟寺保護的新特點、新趨勢,指出了石窟寺保護存在的薄弱環節及需要改進提高的方面。號召全社會共同努力,守護好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上海大學黃繼忠教授和龍門石窟研究院餘江寧院長共同主持了學術論壇。汪萬福研究館員應邀做了「我國石窟壁畫保護實踐與理論探索」大會報告,報告從我國石窟基本概況、石窟壁畫病害及成因、石窟壁畫保護實踐與創新成果、壁畫保護理論探索等幾個方面全面梳理總結了70年來我國石窟壁畫保護的歷程,在最後小結中,他從對文物要有敬畏之心、要有穩定的專業隊伍、堅持專家諮詢制度與多學科聯合攻關、構建預防性保護體系、建立健全的科學管理制度是工程順利實施的組織保障等幾個方面,呼籲要形成全社會重視遺產保護,保護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氛圍。(來源:敦煌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敦煌研究院攜「大盛敦煌藝術大展」進駐中華世紀壇
    12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鳳凰衛視聯合主辦,甘肅恆真數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十方時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鳳凰雲祥(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大盛敦煌藝術大展」在中華世紀壇開幕,並舉辦發布會暨開展儀式,展覽自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3月29日期間在中華世紀壇展出。
  • 敦煌研究院院長:悉數「敦煌+科技」的N種打開方式
    新時代下,科技的進步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機,而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深入挖掘石窟群的價值,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廣泛地弘揚傳播?數字展覽、數字傳播、旅遊新形式、線上「雲展覽」……敦煌研究院院長例舉了敦煌石窟數位化的一系列成果,向我們展示了科技與文化如何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如何給文物保護工作賦能。「科技+敦煌」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世界級敦煌展降臨大上海:以敦煌精神築起文化聯合國
    此次展覽由漾泱藝術與甘肅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及上海中心主辦,策展人跨界藝術家米丘歷時三年精心策劃,以3大理念(幸福生存、藝術與技術及文化聯合國)、4種形式(歷史沿革、文物、複製洞窟及多媒體),結合文物實物展示與高科技互動、虛擬實境等形式,揭開敦煌神秘瑰麗的面紗,為觀眾提供一場震撼的「浸入式」觀展體驗。
  • TANC 近年最大規模敦煌展登陸上海:在8個敦煌石窟及百件文物珍品中,感受「生靈的歌」
    此次展覽由8個還原的敦煌經典石窟;當代藝術家與「禪」、「佛」相關的藝術創作;以及敦煌博物館呈現的「敦煌絲路遺珍文化精品展」等部分組成。展覽不僅將在敦煌現已不對外開放的珍貴石窟呈現給公眾,更展出經典彩塑臨摹11件、壁畫臨摹品60件、藏經洞絹紙畫複製品25組件、藏經洞文物五十餘件等共計165組件源自敦煌的藝術珍品。
  • 不朽的敦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呈現大型敦煌展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 展覽丨不朽的敦煌:喜瑪拉雅呈現大型敦煌展 對話當代藝術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 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榆林窟開鑿在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境內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是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石窟,它與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共同組成了敦煌石窟藝術體系,以精美的壁畫和彩塑享譽世界。12月11日,敦煌研究院榆林窟保護展示設施捐贈儀式在榆林窟舉行。
  • 數字敦煌:咫尺天涯,科技讓敦煌不再遙遠!
    2014年8月,敦煌研究院在蘭州分院敦煌藝術館推出「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數位化成果展」。2016年12月,又對原有展覽進行升級擴充,豐富了展覽形式和內容,並更名為「藝海存真·敦煌」展覽。
  • 【瑞象視點】王瑞:蓋蒂中心的敦煌特展
    展覽組織方為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蓋蒂研究院(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會,旨在慶祝美國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與中國敦煌研究院之間逾25年的業務合作。
  • 敦煌研究院將成立敦煌藝術學院
    2017年2月18日,敦煌研究院王旭東院長來到成都博物館,做了「當現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護與傳承」的專題講座,我們昨天已經推送講座的正文部分
  • 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在蘭州市博物館展出
    (本版文物圖片由酒泉市博物館提供)  孔瑛  9月1日,在蘭州市博物館展出的《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和敦煌學者紛至沓來,一睹夢寐以求流落海外的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真容。
  • 甘肅去年完成16項重點考古發掘 科技保護促文物「解危」
    完成40多項基本建設工程涉及的文物考古調查及保護項目在線審批,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遺留下來的文物遺存非常豐富。境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逾1.6萬處,世界文化遺產7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52處。其中既有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為代表的古代壁畫,也有以漢明長城、鎖陽城遺址為代表的土遺址。
  • 敦煌研究院建成可模擬四季氣候實驗室 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趙建忠 攝「由於制約石窟寺、壁畫、土遺址多因素劣化機制不清,難以支撐相關文化遺產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2012年正式啟動建設多場耦合實驗室。」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說,相較於傳統的室內實驗和現場試驗,多場耦合實驗室具有時間可控、條件可重複、變量可控、數據精確,並且能夠進行足尺模型試驗等優點,對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 保護敦煌石窟【歷史多圖】
    敦煌文物研究所時期(1951-1984)這一時期是敦煌石窟保護與研究的曲折發展時期。1951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國家非常重視敦煌石窟的保護,專門委派專家到莫高窟開展調查,提出了搶救性加固石窟崖體和洞窟的方案。
  • 【文化科技】數字敦煌引領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
    【熱點回顧】科技拯救敦煌數字展示為我們展示不一樣的莫高窟問題:莫高在老去上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發起現代技術保護莫高窟的「數字敦煌」項目,迄今已24年。「數字敦煌」項目意義重大,它既可以留存敦煌的文明,又能緩解旅遊帶給洞窟保護的壓力,在文物保護與展示之間找到平衡點。在與日益迫近的風沙賽跑中,付出常人難以想像努力的敦煌文保團隊,帶給中國文物保護新啟示。2014年6月13日下午3時許,晴朗的天氣驟變,狂風四起,沙塵漫捲,天色渾黃。原本計劃前往莫高窟觀摩數字敦煌項目拍攝的計劃,被迫取消。
  • 敦煌研究院在線闢謠
    11月8日,敦煌研究院在微博發布聲明,稱天貓上的「敦煌博物館X李寧」等品牌聯名並非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權開發,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博物館是互不隸屬的獨立機構,兩者之間目前無授權業務委託或相關關係。敦煌研究院旗艦店推出的文創產品敦煌研究院在8日發布的聲明中表示,天貓上出現的一些聯名如敦煌博物館X李寧、敦煌博物館X百雀羚等系列產品,並非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權開發,其產品及服務均與敦煌研究院無任何關聯。
  • 200餘個智能鎖品牌亮相建博會,這些新技術和黑科技值得關注
    離被譽為「亞洲第一建材展」的中國建博會(廣州)開展僅剩5天的時間。作為建材行業的「大年初一」,建博會如今已成為智能鎖行業各大品牌對外推廣和宣傳重要舞臺。那麼,今年的建博會都有哪些企業參展?展會都有哪些看點?哪些新技術、黑科技、新產品將出現展會上?
  • 【文化遺產】「數字敦煌」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模式
    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所所長吳健的記憶中,「數字敦煌」的概念是樊錦詩先生提出來的。       「莫高窟經歷了千餘年的歷史,文物病害及壁畫色彩蛻變日趨嚴重,在做好文物本體保護的同時,怎樣使敦煌文物現狀得以永久保存?
  • 敦煌研究院深入我市進行學術考察
    11月22日至24日,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張小剛率考察團蒞臨我市就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學術考察。副市長李琳陪同考察。  張小剛一行先後深入我市高廟山石窟、鐵佛寺、炎帝陵、崇明寺、開化寺、石堂會石窟、羊頭山和琺華文化創意產業園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我市在文物保護和琺華工藝傳承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代表團訪問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代表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貴賓廳與代表團會面座談。敦煌研究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代表團就文物保護、文創產業以及香港學生實習交流等情況進行了深入對話,對雙方今後進一步加強兩地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