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敦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呈現大型敦煌展

2021-02-19 藝術中國ArtChina

2015年11月29日,「敦煌:生靈的歌」展覽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開幕。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藝術家邱志傑、郭培俊、李勇政、李洪波、文豪、黃勇、朱陽、何汶玦、許靜、朱樂耕、李磊、何成瑤、倪有魚、謝升皓、蔣正根,著名作曲家譚盾,鋼琴家孔祥東等出席現場。孔祥東以「敦煌」靈感,在開幕式上即興創作並表演。

敦煌,在絲綢之路上佇立千年,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交匯之所。敦煌莫高窟內蘊藏的不只是宗教的藝術,更有無數生靈的生活日常。此次展覽,在上海「重現」神秘敦煌莫高窟的同時,亦將「擁抱」當下,展開敦煌瑰寶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共同奏響這一曲延綿不絕之「生靈的歌」。


▲展廳圖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廳圖,158窟涅槃佛

走進展廳,仿佛是穿越了一道時空之門,踏上了一段回溯時光、歷史與信仰的朝拜之路。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8個敦煌洞窟還原重現


▲第257窟,北魏,九色鹿王本生, 常書鴻臨摹


▲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縱:676cm 橫:473cm 高: 523cm


▲莫高窟第17窟內景


▲水月觀音,榆林窟第29窟,北壁東側


▲佛龕及彩塑 莫高窟45窟,西壁

8個敦煌洞窟包括:北涼第275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45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藏經洞)、西夏榆林窟第29窟、元代第3窟。踏入展廳空間,首先遇見的是跨越千年的敦煌「復原「洞窟(除17窟藏經洞外,其他7窟皆位於美術館中廳)。


▲交腳彌勒佛像 莫高窟第275窟西壁

北涼第275窟內塑有整個敦煌石窟系列中少有的交腳坐菩薩像;初唐220窟內的阿彌陀經變是莫高窟內出現的最早、場面最大的淨土變。


▲涅般佛像,莫高窟第158窟,西壁佛臺

中唐第158窟室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此次以13.6米的長度(4/5比例)再現涅槃臥佛;元代第3窟則是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為莫高窟晚期石窟藝術的絕響。除卻晚唐17窟藏經洞外的7個石窟,是去敦煌也未必能看到的窟室。


▲第320窟四飛天,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95第61窟女供養人像


▲第407窟三兔飛天藻井,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觀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45窟, 北壁菩薩胸像 第259窟,北魏,高54釐米,孫紀元臨摹


▲菩薩胸像,第259窟,北魏,高54釐米,孫紀元臨摹

▲千佛,榆林窟第29窟窟頂南披


▲釋迦多寶說法圖,莫高窟第45窟, 西壁龕頂

當代藝術的碰撞

20位當代藝術家30餘件作品分置於按時間脈絡梳理的,由常書鴻、段文杰、常沙娜等「敦煌人」臨摹的百餘件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之間,通過繪畫、影像、裝置、雕塑、行為、攝影、聲音等多元方式展開這一場跨時代的藝術對話。


▲白南準,藍佛

「敦煌:生靈的歌」引入當代藝術作品,探討傳統藝術中「意象」及「意境」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中如何啟迪創意和激發新的可能性。視頻藝術之父白南準的《藍佛》以電視和霓虹燈構築成佛,電視機、霓虹燈隱射高速發展的科技消費時代,佛像則象徵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二者之間展開美術史上劃時代的對話。


▲丁乙,十示,綜合材料、木板,240 x 240 cm

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是「後信息社會」中的禪意。


  ▲邱志傑,總會有人信,245x126cm,2015,紙上水墨


  ▲李勇政, 鹽的岡仁波切 ,裝置作品,可變尺寸, 材料:食鹽5噸 加溼器 水


  ▲ 唵嘛呢叭咪吽一百萬遍,134 x 102 cm , 馬克筆、漢皮紙, 2014-2015

邱志傑的「世界地圖計劃」《總會有人信》,將研究、寫作、幻想和旅行腳本綜合起來,創造出他觀念中的文化地圖;李磊為本次展覽專門創造了一組經歷了歷史和社會洗禮的破損佛像造型《佛不語》,與他抽象靜謐的油畫作品「面對面」產生有意味的對照;丁乙的黑色或螢光色的米字格繪畫,讓人感受到的是「後信息社會」中的禪意;何成瑤的《唵嘛呢叭咪吽一百萬遍》,將每秒鐘「滴答」的聲音,用筆以點線形式記錄,禪修式地記錄下流失的時間;蔣正根的油畫,則是用點苔的筆法創造虛空的意境;石至瑩作品中借用灰白顏色讓眾佛模糊了其具體的宗教涵義而成為了單純重複的形狀,簡化成像沙海一樣,佛像如同細沙;同樣文豪僅僅是在展廳的牆上鑽了一個洞,讓牆灰自然地落下並堆砌,給觀者提供了冥想體驗;李勇政作品《鹽的岡仁波齊》用工業鹽堆成小山型,鹽在展出過程中不斷塌陷、溶解,象徵信仰的精神之山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步崩塌;郭工的聲音裝置作品《心經》同樣關注人的精神狀態,藝術家藉由此表現出了內心與外在表象之間的隔裂與微妙的關聯;邵譯農和慕辰的作品是用黑色天鵝絨包裡的鏡子,華麗的天鵝絨與無法映射的鏡面暗喻了被遮蔽的現實;張克純的紀實攝影中記錄了在黃河沿岸的一個廢棄礦場中的巨大佛像,表達了對社會高速發展中的反思;謝升皓的紀錄片《那個喇嘛》記述從小在佛學院長大的圓峰,在他剛好18歲時有機緣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北京,返回佛學院後又覺得北京的經歷非常虛幻;朱樂耕的陶瓷雕塑是佛教藝術圖像的再演釋。他為研究佛像手勢,跑遍國內佛教石窟,做了大量研究,其作品的空靈形象、細膩柔和的陶瓷質地,表現內心的修練與智慧的自然融合;倪有魚《觀音皂》的創作則更像是社會調研:他將翻制的上百塊觀音造型的肥皂,分發給不同年齡、國籍、職業、信仰的人們,任由人們按各自習慣使用這「觀音皂」,經過一段時間記錄並回收後,再呈現每一尊經過不同受眾「消費」過的觀音皂。此外,李洪波的紙質作品,用民間藝術「紙葫蘆」的方式重塑絲路上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形象。許靜的書法裝置,用傳統書法重新演繹佛經。還有何汶玦的油畫作品,重新記敘絲綢之路上的現代社區、人文與自然景觀。

歷史的追溯,融洽萬方,百城共仰


▲歸義軍衙府酒帳單, 北宋幹德二年(964),高30釐米 寬105.1釐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獻第0038、0784號(一級文物)


  ▲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北魏,高27.6釐米,寬332釐米,(一級文物)


  ▲三國志·步騭傳殘卷, 東晉, 長24.2釐米 ,寬42釐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獻第0554號(一級文物)

由敦煌博物館策劃,「融洽萬方 百城共仰」敦煌文史精品展板塊借用文物、圖像、文本,從絲綢之路的歷史軌跡中呈現敦煌藝術發展脈絡;從敦煌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圖卷中呈現敦煌藝術生長的土壤;從國際多元文化藝術融合過程中呈現敦煌藝術的成就。


▲展廳現場

本次展覽的展場設計亦是一件重要的作品:利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中廳結構特色,建築師黃勇在展廳中心設計了巨型石窟形狀,將其中七個複製的敦煌藝術石窟納入其中,參觀人流圍繞其四周輪轉。大石窟外壁是夕陽下戈壁灘的土橙黃色,外壁鑲滿現代幾何狀的神龕,若深若淺地印刻著歷史的沉思。展廳裡則以敦煌常年萬裡無雲的天空藍、戈壁灘一望無際的沙漠黃和敦煌壁畫中最重要的褐紅色為三主色,輔以特別的燈光效果,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體驗與沉浸肅穆的神聖感。

敦煌研究院院長、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王旭東如是描述展覽:「古老的藝術被現代社會新穎的策劃理念、創新的手段重新詮釋,以更貼近觀眾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其綽約風姿和在新時代下的獨特魅力。當徜徉於這樣美輪美奐的展覽,穿梭於傳統與當代的時空,您感受到的將不僅是一場文化的洗禮,更是一次美的體驗和思想的啟迪」。

據悉,「敦煌:生靈的歌」將展至2016年3月20日。展覽期間,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邀請到敦煌研究院專業的解說團隊常駐上海,一個個關於敦煌的故事將隨展覽在上海傳頌;同時12場次敦煌專家的系列講座亦將陸續展開。

=============================

藝術中國(http://art.china.cn)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旗下的專業藝術媒體。

歡迎關注藝術中國微信

聯繫我們

電話:86-10-88828126

郵箱:lanhc@chin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6層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藝術中國

相關焦點

  • 展覽丨不朽的敦煌:喜瑪拉雅呈現大型敦煌展 對話當代藝術
    ;從敦煌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圖卷中呈現敦煌藝術生長的土壤;從國際多元文化藝術融合過程中呈現敦煌藝術的成就。▲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致辭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說,本次喜瑪拉雅美術館向海內外觀眾介紹敦煌,其目的不僅在於解釋其價值,更出於對敦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存。
  • TANC 近年最大規模敦煌展登陸上海:在8個敦煌石窟及百件文物珍品中,感受「生靈的歌」
    12月1日,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敦煌:生靈的歌」藝術展於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 看敦煌,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敦煌展倒計時!送票!】
    敦煌展走了以後,什麼留下來? 「這可是敦煌呀!」當問起為什麼來,這個好像「這有什麼好問的!」的回答是觀眾最多的答案。 從上海到敦煌,沒有直達火車,整個路程耗時35小時左右飛機耗時8小時左右,一張機票3000元這只是路途成本……
  • 攻略 最大敦煌展來了!為什麼不來就吃虧?
    13.6米的佛陀涅槃造像15件國家一級文物165件來自敦煌的展品20多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作品致敬敦煌12場次敦煌專家的系列講座……這就是11月29日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開幕的「敦煌,生靈的歌」展覽規模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專家說:「這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敦煌展,展覽內容之豐富,遊客就是來到敦煌也未必能看得到。
  • 世界級敦煌展降臨大上海:以敦煌精神築起文化聯合國
    在那道金光的召喚,與我30多年來的藝術和人生的思考,策劃此次「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展覽是總結也是開端新生。」—「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策展人跨文化藝術家米丘 2018年4月28日,跨文化跨時代展覽——「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覽於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正式開幕。
  • 敦煌繪畫傳承人——劉達強
    早在2016年,中央電視臺就為敦煌畫派專門拍攝六集大型紀錄片《敦煌畫派》,作為國內首部從美術學角度深入解讀敦煌壁畫、彩塑歷史淵源及其傳承發展的大型電視紀錄片。2002-2004年完成大型壁畫「千手千眼觀音」、「觀無量壽經變」、「西方極樂世界圖」、「迎賓圖」等。2005年三次應邀赴日本,參加在日本福崗、熊本鹿兒島等地參加的「大中國展」。2007年製作完成張掖大佛寺、酒泉法幢寺數百平米大型裝飾壁畫。 2008年12月作品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敦煌藝術大展」。
  • 一萬個太陽大型公益畫展從敦煌飛到富春 8月2日在公望美術館盛大開展
    《從敦煌到富春》在杭州富陽公望美術館盛大開幕。  本次畫展由杭州市委宣傳部(文明辦)、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杭州市富陽區委宣傳部、魯迅文化基金會主辦,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公益聯合主辦,杭州市富陽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每日商報承辦,公望美術館、敦煌畫院、春天美術館協辦。
  • 「敦煌研究院文物科技保護展」亮相上海建博會
    敦煌研究院應邀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在石窟寺專區亮相。院黨委委員、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朱萬煜以及甘肅恆真數字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全程參加博覽會。 10月31日上午,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西一館舉辦,活動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先生主持,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胡勁軍出席。
  • 馬玉華筆下的敦煌樂器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1985年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敦煌班畢業後到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工作,主要做敦煌壁畫的臨摹工作。2009年由美術研究所轉入本院《敦煌研究》編輯部,任美術編輯並做敦煌佛教藝術研究工作至今。
  • 她任性地做了一個敦煌展
    (徐匯藝術館《樂者敦和·大音煌盛》專題展音樂)文 | MENG 2018年6月9日,一個小型的敦煌樂舞展在上海徐匯區的一個小型藝術館裡開幕了
  • 敦煌研究院攜「大盛敦煌藝術大展」進駐中華世紀壇
    大盛敦煌藝術大展發布會暨開幕式 此次大展是基於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成果的綜合性展覽,通過現代科技與文化藝術的深入融合,讓千裡之外的敦煌石窟多維地呈現在中華世紀壇,為大眾提供一場可沉浸體驗的敦煌文化藝術盛宴
  • 【瑞象視點】王瑞:蓋蒂中心的敦煌特展
    蓋蒂中心廣場搭建的複製石窟建築物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以其龐大石窟群的佛教文化遺址而舉世聞名,是為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繁榮的佛教中心,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蓋蒂中心的此番特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設展規模。尤其是在寬敞的蓋蒂中心廣場,特別設置了一個臨時建築,在有空調設施的室內,設置三座與原石窟完全相同的複製石窟。
  • 「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昨日開幕
    2020年12月15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敦煌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博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甘肅藝術館、A9美術館支持協辦的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開幕式在甘肅藝術館舉行。
  • 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在蘭州開幕
    「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開幕式在甘肅藝術館舉行。我們在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的今天,舉行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展覽以「朝聖敦煌」的名義、視覺藝術的形式,向中華民族日益蓬勃向前的新時代社會進程的禮讚。同時也為蘭州人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為敦煌文化的發揚光大、為蘭州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一周觀展指南|敦煌莫高窟今起重開,北京「三國志」繼續延展
    去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引起觀展熱潮的「三國志」展,也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放,並將延期展出。此外,受到關注的仍有上海博物館文房供石展、浙江省博物館的賓虹筆耕展以及紹興博物館的」徐生翁精品展「。歐美的主要展館仍處於閉館狀態,可以選擇雲觀展的方式,來彌補無法遠足的遺憾。
  • 敦煌展河北首展 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
    千山萬水不過換一場相見的圓滿敦煌展河北首展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絲綢之路,千年繁榮,千年積澱催生了敦煌莫高窟的千年營建、千年持續,為全人類留存了一座多元文明薈萃交融的文化藝術寶庫。1月12日,河北博物院正式開展「敦煌壁畫展」。這是敦煌壁畫在河北的首展,同時也是一場數位化展覽。科技幫我們打開了神的視野,其利用數位化手段進行復原展示,是一場可感、可視、可聽、可觸的全方位壁畫展。該展位於河北博物院7、8號展廳,1月12日正式開展至4月10日閉展。去看一次敦煌壁畫,不知是被多少人標註為有生之年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 敦煌》呈現「飛天」多元美感,用年輕力量守護千年敦煌文化
    11月25日,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第二期正式播出。這一次,在敦煌探索團團長汪涵的帶領下,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敦煌實習生以及敦煌有緣人孟佳、張雪菡開啟了一場探尋敦煌「飛天」的神秘之旅。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現場展演  盛學卿 復原展出的各式琵琶和阮  盛學卿  核心提示: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辦,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錦繡絲路 天籟敦煌」主題展覽正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其中,「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
  • 葉少 | 敦煌在我村
    葉少個展:敦煌在我村十八度灰美術館成立十周年系列展2021.01.24——2021.03.08出品人:趙晶晶策展人:喬晟旭媒介人:馬一鷹展覽策劃:李鵬鵬藝術總監:海嬰項目介入:拆界藝術小組鳴謝:宋美多、張有奇、王倩
  • 西餐廳裡的藝術展 敦煌藝術大展首次亮相上海必勝客餐廳
    東方網記者劉昊12月10日報導,「以青春視角,看千年敦煌的活力湧動;以時代觸覺,感受餐飲與文化的東西方文化碰撞」。今天下午,「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藝術展亮相必勝客上海新世界餐廳。同時,必勝客通過與敦煌博物館的合作,讓西方美食與中國文化相互碰撞,令敦煌文化飛出敦煌,激發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必勝客也借「年輕人眼裡的敦煌藝術」與年輕人展開對話,拉近和消費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