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第二期正式播出。這一次,在敦煌探索團團長汪涵的帶領下,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敦煌實習生以及敦煌有緣人孟佳、張雪菡開啟了一場探尋敦煌「飛天」的神秘之旅。進窟欣賞「雙飛天」、認真學習敦煌舞、和中學生一起跳敦煌舞課間操、克服困難演繹飛天舞臺劇……這一期的節目真可謂精彩不斷。
用真實感受傳達敦煌文化內核,探索團被千年壁畫震撼!
當敦煌探索團以及敦煌有緣人隨著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員陸帥洋一同走進了莫高窟321窟,當壁畫中的「雙飛天」的畫面映入眼前的時候,引發連連讚嘆。這幅「雙飛天」壁畫分別是乾達婆和緊那羅,即天歌神和天樂神,是天龍八部的護法。還有個鮮為人知的關於飛天的「冷知識」,那就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畫當中,坐著的要比站著的地位高,站著的要比飛著的地位高。
雖然「飛天」人物形象在整個壁畫「天國」體系當中地位最低,但是也正是由於沒有人物形象的規定和束縛,讓千年前的壁畫創作者有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技法表現上也更加高超,才會有今天栩栩如生的飛天形象。同時,正因為如此「飛天」元素才能在敦煌C位出道。如今,在敦煌眾多融合了「飛天」元素的路牌、街道、建築、藝術品隨處可見,儼然成了敦煌的城市標籤。
節目裡,對探索團而言「探窟」是一個重要的體驗環節,能夠親眼目睹洞窟內美輪美奐的壁畫,切身感到敦煌壁畫帶來的視覺震撼。於觀眾而言,節目裡的探窟也成為他們近距離感受敦煌石窟壁畫藝術的渠道。首期節目裡歷經千年著色依然豔麗無比的帝王圖,這一期節目中321窟栩栩如生的「雙飛天」,在節目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下更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深度詮釋守護精神,用青春之力重現敦煌文化高光時刻
在探窟之後,他們又來到了敦煌舞蹈教學創始人高金榮教授指導下,學習敦煌飛天舞。在高金榮看來,敦煌舞不僅僅是「舞」,更要與「神」相融合,即身姿動作與眼神要融於一體。正是這種專注與認真,才有了今天的敦煌舞藝術流派。如今,高金榮教授創作的教學曲目《妙音反彈》、《大飛天》、《憑欄仙女》、《彩塑菩薩》等均已成為敦煌舞教育教學的重要曲目,引領了無數學子進入敦煌舞蹈藝術的殿堂。
從婁婕老師對完美復刻敦煌壁畫的孜孜不倦,到治沙人邱飛十幾年如一日的「枯燥」治沙;從李雲鶴先生64載修複壁畫堅守敦煌,到高金榮老師50餘年對敦煌飛天舞的不斷探索,一批批敦煌的守護者們用自己的青春與熱愛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身體力行地守護著國之瑰寶。
除了在傳統舞蹈中被完美呈現外,敦煌飛天也融入到校園生活與現代藝術當中。探索團團長汪涵,帶領錢正昊、李浩源以及新加入的有緣人張雪菡一同走進敦煌中學,感受青春之力下的敦煌舞課間操。有些「超綱」的動作,在錢正昊、李浩源、張雪菡努力學習下,得到了編撰課間操的張夢婷老師點讚。謝可寅和孟佳則在來到鳴沙山拍攝時尚感十足的敦煌飛天大片,現代時尚元素融入到傳統古典的飛天舞蹈當中,傳統美與現代美在此刻完美融合。
將傳統文化融於現代綜藝,構建古今文化溝通橋梁
「我永遠都在,我是你低頭看見的大路無邊,我是你抬頭看見的星辰萬點」。在汪涵、錢正昊、李浩源觀看了沉浸式實景舞臺劇《又見敦煌》時,敦煌以及飛天帶來的震撼更加強烈。在一代代敦煌守護者默默守護敦煌的同時,敦煌如同母親一樣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當探索團們親自上陣,扮上舞劇中的角色,致敬飛天、致敬敦煌、致敬所有守護者。從最初1979年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到如今王潮歌導演的大型實景舞臺劇《又見敦煌》,以敦煌舞為核心的經典舞蹈、劇目正在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其優美的舞姿、所承載的文化內核也得到了國外觀眾的認可,敦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入人們的視野。
在綜藝的鏡頭之下,敦煌文化以更年輕化、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愛奇藝《登場了!敦煌》用綜藝化的視角,紀錄片質感,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藉助年輕人的青春、時尚之力,用體驗、致敬等多元手法打通當代年輕人們了解敦煌的「任督」二脈。以此建立起以古今文化的溝通橋梁,賦予沉寂千年的敦煌文化以青春、時尚、潮流的現代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