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海報
敦煌,在絲綢之路上佇立千年,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交匯之所。敦煌莫高窟內蘊藏的不只是宗教的藝術,更有無數生靈的生活日常。此次展覽,在上海「重現」神秘敦煌莫高窟的同時,亦將「擁抱」當下,展開敦煌瑰寶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共同奏響這一曲延綿不絕之「生靈的歌」。
展覽現場▲ 展廳現場
▲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廳圖,158窟涅槃佛
走進展廳,仿佛是穿越了一道時空之門,踏上了一段回溯時光、歷史與信仰的朝拜之路。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8個敦煌洞窟還原重現
▲ 第257窟,北魏,九色鹿王本生, 常書鴻臨摹
▲ 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縱:676cm 橫:473cm 高: 523cm
▲ 莫高窟第17窟內景
▲ 水月觀音,榆林窟第29窟,北壁東側
▲ 佛龕及彩塑 莫高窟45窟,西壁
8個敦煌洞窟包括:北涼第275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45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藏經洞)、西夏榆林窟第29窟、元代第3窟。踏入展廳空間,首先遇見的是跨越千年的敦煌「復原「洞窟(除17窟藏經洞外,其他7窟皆位於美術館中廳)。
▲ 交腳彌勒佛像 莫高窟第275窟西壁
北涼第275窟內塑有整個敦煌石窟系列中少有的交腳坐菩薩像;初唐220窟內的阿彌陀經變是莫高窟內出現的最早、場面最大的淨土變。
▲ 涅般佛像,莫高窟第158窟,西壁佛臺
中唐第158窟室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此次以13.6米的長度(4/5比例)再現涅槃臥佛;元代第3窟則是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為莫高窟晚期石窟藝術的絕響。除卻晚唐17窟藏經洞外的7個石窟,是去敦煌也未必能看到的窟室。
▲ 第320窟四飛天,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 95第61窟女供養人像
▲ 第407窟三兔飛天藻井,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 觀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45窟,北壁
▲ 菩薩胸像,第259窟,北魏,高54釐米,孫紀元臨摹
▲ 千佛,榆林窟第29窟窟頂南披
▲ 釋迦多寶說法圖,莫高窟第45窟, 西壁龕頂
當代藝術的碰撞
20位當代藝術家30餘件作品分置於按時間脈絡梳理的,由常書鴻、段文杰、常沙娜等「敦煌人」臨摹的百餘件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之間,通過繪畫、影像、裝置、雕塑、行為、攝影、聲音等多元方式展開這一場跨時代的藝術對話。
▲ 白南準,藍佛
「敦煌:生靈的歌」 引入當代藝術作品,探討傳統藝術中「意象」及「意境」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中如何啟迪創意和激發新的可能性。視頻藝術之父白南準的《藍佛》以電視和霓虹燈構築成佛,電視機、霓虹燈隱射高速發展的科技消費時代,佛像則象徵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二者之間展開美術史上劃時代的對話。
▲ 丁乙,十示,綜合材料、木板,240 x 240 cm
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是「後信息社會」中的禪意。
▲ 邱志傑,總會有人信,245x126cm,2015,紙上水墨
邱志傑的「世界地圖計劃」《總會有人信》,將研究、寫作、幻想和旅行腳本綜合起來,創造出他觀念中的文化地圖。
▲ 李勇政, 鹽的岡仁波切 ,裝置作品,可變尺寸, 材料:食鹽5噸 加溼器 水
李勇政作品《鹽的岡仁波齊》用工業鹽堆成小山型,鹽在展出過程中不斷塌陷、溶解,象徵信仰的精神之山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步崩塌。
▲ 何成瑤,唵嘛呢叭咪吽一百萬遍,134 x 102 cm , 馬克筆、漢皮紙, 2014-2015
何成瑤的《唵嘛呢叭咪吽一百萬遍》,將每秒鐘「滴答」的聲音,用筆以點線形式記錄,禪修式地記錄下流失的時間。
此外,李磊為本次展覽專門創造了一組經歷了歷史和社會洗禮的破損佛像造型《佛不語》,與他抽象靜謐的油畫作品「面對面」產生有意味的對照;蔣正根的油畫,則是用點苔的筆法創造虛空的意境;石至瑩作品中借用灰白顏色讓眾佛模糊了其具體的宗教涵義而成為了單純重複的形狀,簡化成像沙海一樣,佛像如同細沙;同樣文豪僅僅是在展廳的牆上鑽了一個洞,讓牆灰自然地落下並堆砌,給觀者提供了冥想體驗;郭工的聲音裝置作品《心經》同樣關注人的精神狀態,藝術家藉由此表現出了內心與外在表象之間的隔裂與微妙的關聯;邵譯農和慕辰的作品是用黑色天鵝絨包裡的鏡子,華麗的天鵝絨與無法映射的鏡面暗喻了被遮蔽的現實;張克純的紀實攝影中記錄了在黃河沿岸的一個廢棄礦場中的巨大佛像,表達了對社會高速發展中的反思。
謝升皓的紀錄片《那個喇嘛》記述了從小在佛學院長大的圓峰,在他剛好18歲時有機緣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北京,返回佛學院後又覺得北京的經歷非常虛幻;朱樂耕的陶瓷雕塑是佛教藝術圖像的再演釋。他為研究佛像手勢,跑遍國內佛教石窟,做了大量研究,其作品的空靈形象、細膩柔和的陶瓷質地,表現內心的修練與智慧的自然融合;倪有魚《觀音皂》的創作則更像是社會調研:他將翻制的上百塊觀音造型的肥皂,分發給不同年齡、國籍、職業、信仰的人們,任由人們按各自習慣使用這「觀音皂」,經過一段時間記錄並回收後,再呈現每一尊經過不同受眾「消費」過的觀音皂。還有李洪波的紙質作品,用民間藝術「紙葫蘆」的方式重塑絲路上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形象;許靜的書法裝置,用傳統書法重新演繹佛經;何汶玦的油畫作品,重新記敘絲綢之路上的現代社區、人文與自然景觀。
歷史的追溯,融洽萬方,百城共仰
▲ 歸義軍衙府酒帳單, 北宋幹德二年(964),高30釐米 寬105.1釐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獻第0038、0784號(一級文物)
▲ 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北魏,高27.6釐米,寬332釐米,(一級文物)
▲ 三國志·步騭傳殘卷, 東晉, 長24.2釐米 ,寬42釐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獻第0554號(一級文物)
由敦煌博物館策劃,「融洽萬方 百城共仰」敦煌文史精品展板塊借用文物、圖像、文本,從絲綢之路的歷史軌跡中呈現敦煌藝術發展脈絡;從敦煌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圖卷中呈現敦煌藝術生長的土壤;從國際多元文化藝術融合過程中呈現敦煌藝術的成就。
▲ 展廳現場
本次展覽的展場設計亦是一件重要的作品:利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中廳結構特色,建築師黃勇在展廳中心設計了巨型石窟形狀,將其中七個複製的敦煌藝術石窟納入其中,參觀人流圍繞其四周輪轉。大石窟外壁是夕陽下戈壁灘的土橙黃色,外壁鑲滿現代幾何狀的神龕,若深若淺地印刻著歷史的沉思。展廳裡則以敦煌常年萬裡無雲的天空藍、戈壁灘一望無際的沙漠黃和敦煌壁畫中最重要的褐紅色為三主色,輔以特別的燈光效果,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體驗與沉浸肅穆的神聖感。
敦煌研究院院長、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王旭東如是描述展覽:「古老的藝術被現代社會新穎的策劃理念、創新的手段重新詮釋,以更貼近觀眾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其綽約風姿和在新時代下的獨特魅力。當徜徉於這樣美輪美奐的展覽,穿梭於傳統與當代的時空,您感受到的將不僅是一場文化的洗禮,更是一次美的體驗和思想的啟迪」。
開幕式現場▲ 敦煌研究院 院長,「敦煌:生靈的歌」聯合策展人王旭東致辭
王旭東院長在序言中寫道:此次展覽「敦煌:生靈的歌」,將古老的敦煌文化與現代的城市文明在華美上海碰撞交融,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
他說,「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造型獨特、美感十足,她本身就是一座融合不同元素的經典設計之作。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原大複製洞窟、彩塑壁畫臨摹品、藏經洞絹紙畫臨摹複製品、藏經洞出土文獻、模製花磚等百餘件展品在這座現代化的展館裡全新再現。每一件展品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展陳理念,精心陳列在充滿時尚和藝術韻味的空間裡。當您駐足在每一個洞窟、每一尊雕像、每一幅壁畫面前時,都可以盡情領略原汁原味的敦煌藝術之韻,並切身體會古老藝術作品與現代展陳手段的和諧交融,相得益彰。這次展覽架起了一座通往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古老的藝術被現代社會新穎的策劃理念、創新的手段重新詮釋,以更貼近觀眾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其綽約風姿和在新時代下的獨特魅力。」
▲ 「敦煌:生靈的歌」聯合策展人王純傑致辭
聯合策展人王純傑說,傳統的藝術文脈如何創造性地轉化是當代文化的重要課題。如何發掘敦煌藝術寶藏在當代文化藝術中新的意義?美術館的展覽團隊以此為思考,在敦煌展覽中首次引入了當代藝術作品與傳統藝術對話,探討傳統藝術中「意象」及「意境」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中如何啟迪創意和激發新的可能性。我們從兩條思路展開策展,首先是在觀念上的反思,用當代視角對傳統文化再思考,同時在對話中構成對當代生活的再審視。第二個角度是對傳統藝術的歷史圖像進行轉化、衍化、再演釋的思考。
▲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致辭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說,本次喜瑪拉雅美術館向海內外觀眾介紹敦煌,其目的不僅在於解釋其價值,更出於對敦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存。敦煌存有約500個石窟,窟內繪畫生動再現了當時駱駝商隊往來通商的場面。而畫面背景處山巒河流、城鎮寺廟、通衢廣陌和來往商隊清晰可見。對於日常物品、民俗、乃至貴族與平民階級著裝風格差異的描繪讓這些繪畫成為研究中世紀文化、政治、經濟的珍貴史料。
此番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辦的「敦煌:生靈的歌」是首次在上海亮相的大型敦煌藝術展。除了還原莫高石窟,展覽還特別融入當代藝術展示部分,讓觀眾有機會一睹敦煌藝術對當代藝術家潛移默化的影響,並體驗敦煌藝術與當代藝術別樣的互動與觀照。富有新意的呈現敦煌藝術的方式亦令我們感到十分興奮與期待。此外,在喜瑪拉雅中心的廣場上,建起了一座「玉門關」。玉門關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此舉亦體現了美術館希望更多方位地重現那個消逝的年代,弘揚過去,啟迪未來。
▲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主席,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致辭
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在前言中寫道:「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期間,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綿延出造窟千年文化大觀,為人類文明史留下絢爛的一筆。莫高窟亦成為享譽全球的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每每走進敦煌石窟,撫壁觀之,千年以來,佛教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否是絲綢之路長久繁盛最為重要的精神歸因呢?自省當下,國家政策綱舉目張「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揭示中原之國試圖在21世紀重塑「一帶一路」,從而振興歐亞非海陸綿延區域的經濟、貿易、文化的決心和自信。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此次攜手敦煌研究院將本屆展覽定名為「敦煌:生靈的歌」便希望向近3000萬上海人民展示那段歷史留存至今的傑作。念千古之悠悠,上海這座海上絲綢之路的口岸城市,需要重新審視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從歷史和文明中重新挖掘和提煉出東方的普世價值觀,為中國在新世紀布局全球、走向世界提供文化軟實力的保障,為再造多文明多種族的共同繁榮找尋出路和方向。」
▲ 孔祥東現場即興演奏
▲ 嘉賓合影
據悉,「敦煌:生靈的歌」將展至2016年3月20日。展覽期間,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邀請到敦煌研究院專業的解說團隊常駐上海,一個個關於敦煌的故事將隨展覽在上海傳頌;同時12場次敦煌專家的系列講座亦將陸續展開。
宜古宜今開幕論壇▲ 論壇現場
展覽信息敦煌:生靈的歌
藝術總監:李龍雨
學術顧問:樊錦詩
策 展 人:王旭東,王純傑
開幕式及論壇:2015年11月29日(周日) 下午2點
開幕論壇嘉賓:李龍雨,樊錦詩,王旭東,王純傑
展期:2015年12月1日-2016年3月20日(周一閉館)
展覽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敦煌研究院
展覽協辦:敦煌博物館
當代藝術部分參展藝術家(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白南準,丁乙,郭工,何成瑤,何汶玦,黃勇,蔣正根,孔柏基,李磊,李洪波,李勇政,倪有魚,邱志傑,邵譯農&慕辰,石至瑩,文豪,許靜,謝升皓,張克純,朱樂耕
系列講座
1 2015年12月12日 包銘新(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敦煌壁畫中蘊藏的服飾信息》
2 2015年12月13日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3 2015年12月19日 黃松(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文化產業系,副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資源解讀:作為世界遺產的敦煌莫高窟》
4 2015年12月26日 趙聲良(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編輯部主任,研究員)《敦煌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
5 2016年1月9日 蘇伯民(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敦煌壁畫的保護與修復》
6 2016年1月16日 楊秀清(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研究員)《千年歷史入眼來——敦煌壁畫中的中古歷史與社會》
7 2016年1月23日 張元林(敦煌研究院敦煌學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圖像見證——從敦煌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8 2016年1月30日 吳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敦煌石窟文物數位化保護與應用》
9 2016年2月27日 羅華慶(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壁破天驚——敦煌藏經洞的發現》
10 2016年3月5日 侯黎明(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大美敦煌——敦煌藝術的演變》
11 2016年3月12日 李磊(中華藝術宮副館長) 《為什麼「佛不語」》
12 2016年3月19日 王純傑(策展人) 《敦煌展覽中的傳統與當代對話》
關於導覽
本次展覽,敦煌研究院特別安排資深講解員,於每天10:00-16:00間,整點定時為公眾講解;另有團隊導覽預約服務及英、日、韓、德、法特約外語導覽服務,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導覽。同時,配套展覽的《兒童探索手冊》及親子導覽活動也讓親子家庭的參觀更有樂趣和收穫。
(鳳凰藝術 陳若輕 上海報導 責編 圖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qinh@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