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敦煌,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敦煌展倒計時!送票!】

2021-02-19 UnderstandA其然

轉發此微博至朋友圈,截圖給其然君,就有機會獲得「敦煌:生靈的歌」門票(工作日、周末通用),一共3張!


「敦煌」來魔都來了快四個月,每天都是  


趨之若鶩的是什麼?

敦煌展走了以後,什麼留下來?

 

「這可是敦煌呀!」

當問起為什麼來,這個好像「這有什麼好問的!」的回答是觀眾最多的答案。

 

在百度搜「想去敦煌」,

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1,600,000個

 

「敦煌」這兩個字是有魔力的。

給個理由先?

 

於是,你總想見見這個無論是中西還是古今的「要塞」之道。

 

可是!

從上海到敦煌,沒有直達火車,整個路程耗時35小時左右

飛機耗時8小時左右,一張機票3000元

這只是路途成本……


 

當一種想像變成觸手可及的距離,

這樣的場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次「敦煌:生靈的歌」展覽還原8個(其中北涼275窟展出至2016年1月4日)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並展出經典的彩塑臨摹11件、壁畫臨摹品(常書鴻、段文杰、常沙娜等敦煌藝術頂級大師作品)60件、藏經洞絹紙畫複製品25組件、藏經洞文物五十餘件等共計一百六十餘組件源自敦煌的藝術沉澱,其中16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經(北魏)」。


這些數據是什麼意思呢?

就比如莫高窟第158窟,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謂涅槃窟,是將涅槃像作為洞窟的主體,前面沒有遮擋而使臥佛像赫然橫陳在觀者面前。

 

你之前只能看到的水印版視頻,

現在卻能這麼近距離地去看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展廳圖 158窟涅槃佛◥

特別是,槃像足側壁上則以各國王子為代表,突出地描繪了在俗的信徒因聞知釋迦涅槃而極度悲痛,嚎啕悲泣而外,更有割耳、挖心、剖腹等種種痛不欲生的的表現。

這種刻骨銘心的畫面,湊得不足夠近又怎麼能發現!

餘秋雨這麼寫在莫高窟裡的唐代壁畫:這裡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裡沒有重複,真正的歡樂從不重複。這裡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裡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

 

 

再比如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

雙份水印的體驗一下子升級成了這樣


莫高窟第17窟內景◥

藏經洞裡有目前已知的留存至今的人物肖像彩塑最優秀的作品,也包含了一種複雜的民族記憶:公元11世紀初,位於莫高窟的三界寺僧人移洪辯像於他窟,將該寺多年收藏的大量佛經、佛畫、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會文書等,秘藏於此窟,砌牆封閉窟口,並於壁面飾以壁畫。可是現如今,這些文獻只能在他方尋得。

 

現如今,敦煌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更是一種對話。

餘秋雨在《莫高窟》裡寫:「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當藝術去表現這種生命的張力時,便是當代和傳統的對話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說:

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看過一些佛經。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世界上宗教很多,但是有如此高深哲理的宗教只有佛教。佛教是一種哲學,如它有辯證的思想,很有道理,其他宗教就沒有。

佛教對我們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像「世界」「煩惱」「一剎那」等不少詞彙,都來自佛教。

關於「佛」,當代的語彙加入進來後,便是另一層張力。

這次的「敦煌:生靈的歌」展覽除了還原敦煌真跡外,也置入了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重新審視當代藝術裡面關於佛教/宗教的創作。

當大夥奔著「敦煌」去的時候,其實看到的第一個作品卻是李磊的《佛不語》——一組經歷了歷史和社會洗禮的破損佛像造型。


李磊《佛不語》 雕塑作品◥

《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品第九裡記載:「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在佛經裡,所謂的不二法門,便是不可說。

這個「不說」,恰到好處地為狂熱去看展的人「停了一停」。

岡仁波切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藝術家李勇政的《鹽的岡仁波切》也就此而建。岡仁波切的峰頂終年冰雪覆蓋,在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而其形狀奇特而壯美。而李永政選擇用「鹽」,而且是不斷在加溼器作用下「融化」的鹽,也是有一種永恆和消逝對抗的張力。


李勇政 《鹽的岡仁波切》  裝置作品◥

倪有魚的《觀音皂》是每個人心裡的「佛性」,或是說對虔誠的態度。他將翻制的上百塊觀音造型的肥皂,分發給不同年齡、國籍、職業、信仰的人們,任由人們按各自習慣使用這「觀音皂」,經過一段時間記錄並回收後,不同損耗的「觀音皂」背後帶來的是不同的故事。



「用了兩天就不敢用了。」

 

「我們全家人懷著崇敬之心,用這塊香皂洗手三個月。特別是我九歲的女兒,每次洗手都很小心。她說:「媽媽,我每次都很謝謝觀音菩薩,她把我的髒手洗乾淨,自己弄黑了。所以,我每次再把她洗乾淨。」

「使用前它是獨一無二,使用後便成完美無缺。「

 

」每次上廁所都要把它轉過身去。其他人用過之後上面都堆積髒髒的東西,所以後來都不想用了。最終兩人一直使用,一位佛教徒未使用,認為不敬。「

 

」把用斷了的頭嵌回到身體裡繼續使用,最終渾然一體。「

無需敦煌那個體量,一塊小小的肥皂,就能映射出人們心裡的」佛「。敢還是不敢,體悟還是關照。

敦煌展來之前,人們想去敦煌;敦煌展走了之後,有的人可能更想去敦煌了。

一種好奇,變成了一種感受到的召喚。

展廳裡,好像永遠都是人來人往,走出展廳,你閉上眼睛,又會想到什麼?



通過對文物及文獻的展示和重新演繹,此次展覽,公眾將能夠更透徹了解敦煌的藝術及歷史。

同時,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邀請到了敦煌研究院專業的解說團隊,使展覽本身不僅僅是作品的陳列,更有一個個關於敦煌的故事將隨展覽在上海傳頌。 

別忘了轉發此微博至朋友圈,截圖給其然君,就有機會獲得「敦煌:生靈的歌」門票(工作日、周末通用)

覽日期2016年3月20日

時間:開放時間:10:00-18:00 (周一閉館,周三晚開放至21:00)

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櫻花路869號 喜瑪拉雅中心A區 3-4 層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7號線花木路站3號口出--> A5/A6 或B1/B2電梯至三樓)

UnderstandA其然

我們生產藝術文化的好內容


轉載、投稿、合作,直接回復後臺,或郵件jiazhirui@jiazhirui.com


相關焦點

  • 當我們看敦煌展時,我們能看到什麼
    ⋯⋯對一個展覽的最佳期待,莫過於「能看懂」、「能看進去」,「有感覺」;看似簡單的需求,其實卻大大考驗策展與布展的水準。把一個大眾認知度高、信息量大,對觀眾也需要一定知識儲備積累的「敦煌大展」亮相在公眾面前,就好像要把1650多年的敦煌傳奇,濃縮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讓更多人聽懂、愛聽。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於是,我很好奇地走進這個展——
  • 數字敦煌:一眼千年,回首又見畫中人
    著名作家餘秋雨更是在《文化苦旅》中寫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誠然,敦煌莫高窟文物具有極強的藝術張力和渲染力,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而數位化更加透徹展現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魅力,也讓這歷經千年的生命力越發的鮮活而生動。
  • 敦煌展河北首展 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
    千山萬水不過換一場相見的圓滿敦煌展河北首展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絲綢之路,千年繁榮,千年積澱催生了敦煌莫高窟的千年營建、千年持續,為全人類留存了一座多元文明薈萃交融的文化藝術寶庫。1月12日,河北博物院正式開展「敦煌壁畫展」。這是敦煌壁畫在河北的首展,同時也是一場數位化展覽。科技幫我們打開了神的視野,其利用數位化手段進行復原展示,是一場可感、可視、可聽、可觸的全方位壁畫展。該展位於河北博物院7、8號展廳,1月12日正式開展至4月10日閉展。去看一次敦煌壁畫,不知是被多少人標註為有生之年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 敦煌|夢幻之城
    疑問集本身像一座叫敦煌的城市。我有好多疑問,在敦煌,卻不想得到結果,或許很多年有人看到這篇文章,也能給我一個浪漫的答案。這敦煌的第一章,提筆儘是無邊幻夢,如若你淺薄,敦煌不必去;那沙漠風鳴,馬蹄音律,酒釀馨香,長袖善舞,歌喉婉轉,你亦不會聯想到。
  • 點燃這隻蠟燭,在燭火中欣賞敦煌飛天絕美壁畫
    有人說,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其中,婀娜多姿的飛天已成為敦煌壁畫中典型的形象,也是最美的藝術形象。如何能讓那些不曾去過莫高窟的人,也能真實地感受到這座歷經上千年的文化奇觀?
  • 「敦煌女兒」走進央視《朗讀者》,勇氣逆天!情懷感人!董卿心頭熱了!
    從第一次聽說敦煌,就徹底的愛上敦煌,一輩子與敦煌纏綿糾纏,守護國寶幾十年。年少時的樊錦詩選擇北大考古毫不動搖,畢業後的她也勇往直前,毅然放棄城市生活走進敦煌,成為無愧國家的「敦煌女兒」。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 一千年前,人們在敦煌怎麼過年的?
    一千年前,怎麼罵醒一個時刻想擺譜的敦煌人? 「咋的,你家有窟啊?」 那時候,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敦煌的有錢人過年都得回自家的窟看看。 窟,是敦煌凡爾賽,最頂級的物料。 但凡有身份有地位有銀子的人家,都會出錢在莫高窟上開窟,塑佛像,繪壁畫,禮佛供奉。
  • 帶我去遠方——敦煌
    在去莫高窟之前,建議大家去敦煌博物館逛一下先。除了可以先了解下關於敦煌的歷史,看到從莫高窟裡取出並保存至今的經文藏卷、當地的彩繪磚、漢簡等,最重要的,是這裡有一個一比一的複製窟。就像是餘秋雨在書中所寫「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看完莫高窟,躲過了烈日當空,下午時分來到鳴沙山。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一種奇特的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
  • 跨越了千年後看敦煌,那就是真正的國風漫畫|意外
    中國西北,一處黃沙遍野之地,一個意外的發現,讓它成為了海內外學者專家趨之若鶩的地方,誕生了一門國際性的學科,還在後來成為了一處旅遊勝地。 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是的,它就是「敦煌」。敦煌壁畫,從顏色上看,就已是最純正的國風漫畫。如果我們拿著一個電腦取色器,對著敦煌壁畫進行一番取色。接下來會發現,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堆最傳統的、最美麗的中國色。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他2017年畢業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之一是臨摹窟中塑身,以進行保存和研究等。興趣使然、專業貼合,他來對了地方。出機場,西行數百米,向南拐入一條僻靜的公路,兩旁僅能看見駱駝草和延伸到遠處的電線桿。路盡頭是一處小小的「綠洲」就是莫高窟,也是敦煌研究院的所在地。公元366年,一位叫樂僔的和尚在這裡首開石窟。
  • 一眼千年|為什麼是敦煌?
    世界四大文明,從一千多年前起,在這裡交融互鑑,孕育出盛大輝煌、流經千年的文化奇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這座飄然臥於沙漠之中的建築是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 10元RMB不到想看數碼敦煌展?
    香港的公益展覽票價真的太太太NICE了親子指南的曉姐姐去年在深圳看的敦煌展票價要150元/張的當時,很多客人是通過咱們深圳親子指南購買的每張減了60元,價格才美麗了起來展覽展出超過一百件展品,包括首次在香港展出的建於西魏時期莫高窟、極具代表性的二八五窟,按一比一比例複製,重現洞內的壁畫和塑像,以及以數碼技術展現的第四十五窟、二五四窟和莫高窟六十一窟中五代時期大型壁畫《五臺山圖》,配以珍貴的文物文獻
  • 活過來的敦煌壁畫,你不得不看的《絲路花語》
    《絲路花雨》是甘肅敦煌藝術劇院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博採各地民間歌舞之長,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絲》劇是首創於1979年,被新聞媒介讚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此舞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看幾回」,《絲》「為中國舞蹈劇開闢了新路」。
  • 敦煌| 如果只能來一次,跟著這條路線就夠了~
    在去莫高窟之前,建議大家去敦煌博物館逛一下先。除了可以先了解下關於敦煌的歷史,看到從莫高窟裡取出並保存至今的經文藏卷、當地的彩繪磚、漢簡等,最重要的,是這裡有一個一比一的複製窟。自公元366年,僧人樂尊在此開鑿的第一個洞窟開始,後歷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代的興建,逐漸形成了今日所見如此大的規模。而當你身入其中時,深感看10遍紀錄片或書籍也抵不過抵臨當下!大唐的磅礴,五代宋的柔美,西夏的異域...是捨不得眨眼的目不轉睛。當然,為了保護石窟內的壁畫和雕塑色彩,窟內是不可以拍照的。
  • 【敦煌美文】有一種美,只屬於敦煌
    它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樓,亦非鏡花水月的天方夜譚,而是大漠深處,觸手可及的天外飛仙。03沉醉,文化氣息敦煌經過幾千年沉澱,已經成為一座歷史之城,莫高窟中保存的經卷,古籍,畫卷,舍利,無一不是佛教文化的精髓,無一不是中國古文明的印記。
  • 一夢敦煌,一眼千年:他筆下的壁畫有多驚豔?
    新的一年庇佑萬物蒼生,萬事大吉 家國永安;福慧盈滿 如意自在;飛瓔舞珞 天賜百福:2021年1月27日—2月22日,廣州購書中心六樓高地文化空間展廳及一樓(東門旁)正在展出「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由於敦煌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其在歷史上東西方交往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敦煌藝術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吸收融合各地區、各民族文化藝術精髓,兼容並蓄,不斷創新,從而形成獨特文藝高峰的鮮明特徵。本文梳理歸納敦煌藝術中豐富多彩的「國際元素」,從敦煌看世界,揭示敦煌藝術吸收外來文化,創新本土藝術的強大生命力。
  • 為了救敦煌,他給自己判了「無期徒刑」:就算死也要死在敦煌
    他留學法國,多次躋身法國國家沙龍展,連續四年斬獲三枚金獎和兩枚銀獎,更有作品被收入法國國家博物館。可以說,他的未來不可限量。但誰也無法想像,他的後半生竟被一本書改變。晚上回去後,他輾轉反側做了一個改變他生命的決定:回祖國,去敦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大半輩子時間便都交給了敦煌。他叫常書鴻,是「敦煌保護神」。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敦煌樂譜  根據《樂府詩集》卷七十八載,有標題為「敦煌樂」一部,可見古時「敦煌樂」這一地方音樂種類,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內涵。樂譜是樂器演奏的音響憑藉與記憶表達,敦煌藏經洞文獻中保存有中國古代實物遺存的樂譜,至為珍貴,是五代後唐明宗長興4年(公元933年)的抄寫本。
  • 敦煌豔陽下 | 朱麗麗
    從公元4世紀開始,敦煌的石窟陸陸續續開鑿了一千年,然後,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突然沉寂,在歷史中無聲無息。直至20世紀初,藉由藏經洞的發現,震動中外,成為世人心中的文化聖地。    不是第一次來,車過戈壁,遠方的山崖上陸陸續續出現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時,還是屏息沉默了。已經是八月底,依然是逼人眼目的豔陽天。空氣澄澈,透明度極高,可以放眼看見很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