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來魔都來了快四個月,每天都是
趨之若鶩的是什麼?
敦煌展走了以後,什麼留下來?
「這可是敦煌呀!」
當問起為什麼來,這個好像「這有什麼好問的!」的回答是觀眾最多的答案。
在百度搜「想去敦煌」,
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1,600,000個
「敦煌」這兩個字是有魔力的。
給個理由先?
於是,你總想見見這個無論是中西還是古今的「要塞」之道。
可是!
從上海到敦煌,沒有直達火車,整個路程耗時35小時左右
飛機耗時8小時左右,一張機票3000元
這只是路途成本……
當一種想像變成觸手可及的距離,
這樣的場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次「敦煌:生靈的歌」展覽還原8個(其中北涼275窟展出至2016年1月4日)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並展出經典的彩塑臨摹11件、壁畫臨摹品(常書鴻、段文杰、常沙娜等敦煌藝術頂級大師作品)60件、藏經洞絹紙畫複製品25組件、藏經洞文物五十餘件等共計一百六十餘組件源自敦煌的藝術沉澱,其中16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經(北魏)」。
這些數據是什麼意思呢?
就比如莫高窟第158窟,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謂涅槃窟,是將涅槃像作為洞窟的主體,前面沒有遮擋而使臥佛像赫然橫陳在觀者面前。
你之前只能看到的水印版視頻,
現在卻能這麼近距離地去看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展廳圖 158窟涅槃佛◥
特別是,槃像足側壁上則以各國王子為代表,突出地描繪了在俗的信徒因聞知釋迦涅槃而極度悲痛,嚎啕悲泣而外,更有割耳、挖心、剖腹等種種痛不欲生的的表現。
這種刻骨銘心的畫面,湊得不足夠近又怎麼能發現!
餘秋雨這麼寫在莫高窟裡的唐代壁畫:這裡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裡沒有重複,真正的歡樂從不重複。這裡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裡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
再比如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
雙份水印的體驗一下子升級成了這樣
莫高窟第17窟內景◥
藏經洞裡有目前已知的留存至今的人物肖像彩塑最優秀的作品,也包含了一種複雜的民族記憶:公元11世紀初,位於莫高窟的三界寺僧人移洪辯像於他窟,將該寺多年收藏的大量佛經、佛畫、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會文書等,秘藏於此窟,砌牆封閉窟口,並於壁面飾以壁畫。可是現如今,這些文獻只能在他方尋得。
現如今,敦煌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更是一種對話。
餘秋雨在《莫高窟》裡寫:「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當藝術去表現這種生命的張力時,便是當代和傳統的對話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說:
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看過一些佛經。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世界上宗教很多,但是有如此高深哲理的宗教只有佛教。佛教是一種哲學,如它有辯證的思想,很有道理,其他宗教就沒有。
佛教對我們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像「世界」「煩惱」「一剎那」等不少詞彙,都來自佛教。
關於「佛」,當代的語彙加入進來後,便是另一層張力。
這次的「敦煌:生靈的歌」展覽除了還原敦煌真跡外,也置入了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重新審視當代藝術裡面關於佛教/宗教的創作。
當大夥奔著「敦煌」去的時候,其實看到的第一個作品卻是李磊的《佛不語》——一組經歷了歷史和社會洗禮的破損佛像造型。
李磊《佛不語》 雕塑作品◥
《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品第九裡記載:「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在佛經裡,所謂的不二法門,便是不可說。
這個「不說」,恰到好處地為狂熱去看展的人「停了一停」。
岡仁波切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藝術家李勇政的《鹽的岡仁波切》也就此而建。岡仁波切的峰頂終年冰雪覆蓋,在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而其形狀奇特而壯美。而李永政選擇用「鹽」,而且是不斷在加溼器作用下「融化」的鹽,也是有一種永恆和消逝對抗的張力。
李勇政 《鹽的岡仁波切》 裝置作品◥
倪有魚的《觀音皂》是每個人心裡的「佛性」,或是說對虔誠的態度。他將翻制的上百塊觀音造型的肥皂,分發給不同年齡、國籍、職業、信仰的人們,任由人們按各自習慣使用這「觀音皂」,經過一段時間記錄並回收後,不同損耗的「觀音皂」背後帶來的是不同的故事。
「用了兩天就不敢用了。」
「我們全家人懷著崇敬之心,用這塊香皂洗手三個月。特別是我九歲的女兒,每次洗手都很小心。她說:「媽媽,我每次都很謝謝觀音菩薩,她把我的髒手洗乾淨,自己弄黑了。所以,我每次再把她洗乾淨。」
「使用前它是獨一無二,使用後便成完美無缺。「
」每次上廁所都要把它轉過身去。其他人用過之後上面都堆積髒髒的東西,所以後來都不想用了。最終兩人一直使用,一位佛教徒未使用,認為不敬。「
」把用斷了的頭嵌回到身體裡繼續使用,最終渾然一體。「
無需敦煌那個體量,一塊小小的肥皂,就能映射出人們心裡的」佛「。敢還是不敢,體悟還是關照。
敦煌展來之前,人們想去敦煌;敦煌展走了之後,有的人可能更想去敦煌了。
一種好奇,變成了一種感受到的召喚。
展廳裡,好像永遠都是人來人往,走出展廳,你閉上眼睛,又會想到什麼?
通過對文物及文獻的展示和重新演繹,此次展覽,公眾將能夠更透徹了解敦煌的藝術及歷史。
同時,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邀請到了敦煌研究院專業的解說團隊,使展覽本身不僅僅是作品的陳列,更有一個個關於敦煌的故事將隨展覽在上海傳頌。
別忘了轉發此微博至朋友圈,截圖給其然君,就有機會獲得「敦煌:生靈的歌」門票(工作日、周末通用)
展覽日期:至2016年3月20日
時間:開放時間:10:00-18:00 (周一閉館,周三晚開放至21:00)
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櫻花路869號 喜瑪拉雅中心A區 3-4 層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7號線花木路站3號口出--> A5/A6 或B1/B2電梯至三樓)
UnderstandA其然
我們生產藝術文化的好內容
轉載、投稿、合作,直接回復後臺,或郵件jiazhirui@jiazhir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