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敦煌:一眼千年,回首又見畫中人

2021-02-17 通證經濟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個朝代1600多年的營建,是全世界僅有的兩個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全部六項標準的遺產點。敦煌石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敦煌壁畫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廣泛的取材範圍、大氣磅礴的內容構思、濃烈而又瑰麗的色彩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牆壁上的圖書館」。

著名作家餘秋雨更是在《文化苦旅》中寫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誠然,敦煌莫高窟文物具有極強的藝術張力和渲染力,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而數位化更加透徹展現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魅力,也讓這歷經千年的生命力越發的鮮活而生動。

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時代,文化和科技正在彼此潛移默化地相互滲透,科學發明和創造融入文化藝術的想像和情感,藝術創造及美的探索又滲入科學技術的理性,文化與科技正日趨走向深度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有機地整合。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成為一種新型業態,一些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物也應運而生,採用數字攝影、三維信息獲取、虛擬實境、多媒體與網絡等信息技術,將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及三維數據信息數位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使公眾最大限度地、公平地享有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數位化,首先是為了搶救敦煌石窟珍貴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實地保存,為敦煌學研究提供準確詳細的信息資料,並可製作虛擬洞窟供遊客欣賞參觀,為緩解石窟開放的壓力、保護壁畫提供技術保障,同時,敦煌學數位化代表了數位化時代敦煌學發展的新趨勢。

敦煌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其中保存有建築、雕塑、壁畫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由於窟內的彩塑和壁畫都是由泥土、木材、麥草等材料製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參觀遊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護面臨巨大壓力。為應對莫高窟不可逆轉的衰退,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開始提出「數字敦煌」構想,通俗的解釋就是「給佛拍照」,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並率先在國內文博界開展文物數位化工作。

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數字敦煌」是一項敦煌保護的虛擬工程,該工程包括虛擬實境、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3個部分,使敦煌瑰寶數位化,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遊覽、欣賞、研究等需求。通過「數字敦煌」,全球各地的網友都可登錄360 °欣賞石窟內部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0個朝代的30 個洞窟壁畫的高清數字圖像以及有關壁畫的文字介紹,並可以進行虛擬漫遊體驗。

2017年9月20日,「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正式開通。截至目前,「數字敦煌」資源網的全球訪問量已達千萬人次。此外,通過採用8K高解析度技術拍攝,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帶來的是「人在畫中遊」的神奇體驗。厚重的歷史,靜態的壁畫,一下子都「活」了起來。

經過30年的不斷實踐,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敦煌壁畫數位化工作規範,制定了文物數位化保護標準體系,截至2020年共採集高精度洞窟數據220個,洞窟整窟圖像加工156個,洞窟空間結構重建143個,彩塑三維重建45身,大遺址三維重建7處,石窟全景漫遊節目製作210個洞窟,檔案底片數位化50000餘張,文物數位化數據總量超過300TB。

第一步是數位化方案設計,對數位化洞窟進行內容、相關資料調查,測量和計算壁畫面積、尺寸、空間距離,記錄洞窟現狀,制定數位化方案指導數位化工程實施。

第二步是圖像採集,鋪設軌道,設計燈光,色彩管理,利用自主研發反光箱對採集對象進行正攝影像散點拍攝,並在採集過程中實時檢查圖像質量。75DPI解析度可以滿足對於文物的基本資料存儲,但若實現數位化需要達到300DPI。從75DPI提升到300DPI是什麼概念?以1平方米壁畫為例,用75DPI解析度拍攝只要兩張,用300DPI拍攝的話要60~70張,拍攝和後期圖像拼接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同時數據的採集量和存儲量也大幅增加。

工作人員對圖像進行數據採集

第三步是圖像加工,對原始圖像進行預處理設置,然後對圖像進行加工處理形成以單個壁畫為單位的融合圖像,最後通過獲取到的洞窟三維點雲數據生成的強度影像圖,利用定位與糾正得到形變在毫米級別的高精度圖像。

壁畫實際尺寸5m×3.3m(約1000張照片拼接300DPI)

第四步是數據存儲,將採集原始圖像、圖像處理過程文件和最終文件按照檔案存儲要求存儲在伺服器制定位置,並將數據驗證貫穿始末,保證數據檔案完整性。為此,敦煌研究院配置了華為OceanStor海量存儲,基於其高擴展和高可靠能力,實現對海量文物數據持久穩定的保存。

此外,遺址建築的三維重建技術、基於結構光的三維彩塑重建技術、3D列印技術、VR虛擬漫遊技術等數位技術的應用在構建數字敦煌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大幅提升觀眾感觀體驗的同時,也無不體現數據對於點亮數字文明的價值。

在2020年12月29日舉辦的「全球數據存儲教授論壇」中,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在《敦煌石窟科技保護與成果應用》的報告中介紹道:

在數字敦煌項目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遊覽、欣賞、研究等需求。將來會建設敦煌數字博物館,用多種呈現方式來表現敦煌的藝術,這些都需要底層數據很好的支持。從2019年開始,敦煌研究院與華為等多個高科技企業的合作,在文物的信息化建設、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的多樣化展示方式的研究,以及智慧導覽與服務等方面持續努力,探索出一條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之路。

從文物保護到展示呈現,再到藝術創新,對符號的提取和轉譯、對內容的闡釋與傳播、對時空的融合與再造,已成為當今敦煌研究人員藉助科技手段進行文化弘揚與創新的重要路徑。華為OceanStor存儲也將在數字敦煌的持續創新中,用最好的數據存儲技術釋放數據價值,為數字敦煌展現勃勃生機、點亮數字文明不懈努力。

關注區塊鏈通證經濟、一起見證未來

廣告合作:lzw7825

未來趨勢—區塊鏈通證經濟時代的變革!從商業、資產及社會發展角度,描繪區塊鏈通證經濟的商業魅力及價值。

相關焦點

  • 一眼千年|為什麼是敦煌?
    世界四大文明,從一千多年前起,在這裡交融互鑑,孕育出盛大輝煌、流經千年的文化奇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這座飄然臥於沙漠之中的建築是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 數字敦煌 人在畫中遊
    在甘肅敦煌。可你或許還不知道,網上也有個莫高窟。打開敦煌研究院官網,點開「數字敦煌」專區,足不出戶,便可大飽眼福。  想帶走壁畫上的色彩?並非異想天開。在敦煌文化創意體驗課上,你可以親手調製心儀的顏色,製作一支屬於自己的敦煌色系唇彩。  1600多年前的歷史與文化,揭開神秘的面紗,與更多的人親密接觸。沉睡的文物,憑藉文化創意「活起來、傳開去」,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 在保護修復中綻放光彩 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一世風沙,一眼繁華,一段歷經磨難後的壁畫,一段被開啟後的永恆……」久遠沉寂而又絕世精美的莫高窟遺世獨立於大漠,風沙不掩其姿,流年不毀其骨,一如當年。   黃沙綿延,敦煌不朽。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如是說。   佇立洞窟口,似乎能看到夜色深沉中,莫高畫工在如豆燈光下石壁作畫的情景。「保護、研究、弘揚,這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趙聲良說,沒有保護的研究是空談,在保護好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莫高窟歷史、藝術價值,隨之弘揚,讓其對當前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是研究院的工作職責。
  • 一夢敦煌,一眼千年:他筆下的壁畫有多驚豔?
    大漠,落日,壯闊而遼遠的千裡之外,藏著一個悠遠而安詳的地方,一個令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她就是敦煌。在這片人類文明璀璨藝術相互輝映的土地上,以莫高窟為核心的敦煌文化,已經綿延了一千多年。在過去的千年歲月中,她曾經被歷史遺忘,也曾經被風沙掩埋。自1941年來,那種穿越一千多年的時空力量依然讓眾人受到召喚,不顧一切地奔向她。
  • 隨身的「翻譯官」 || 《又見敦煌》英文版正式上線
    敦煌莫高窟的建築藝術、彩塑藝術、繪畫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古遺莫高石窟今創「又見敦煌」《又見敦煌》室內情景體驗劇橫跨古今、穿越千年深度解讀、還原、再現莫高窟與敦煌文化作為到敦煌必看的演出近日,《又見敦煌》針對外賓遊客的觀演需求,特為至尊外賓遊客量身打造了英文翻譯版的「又見敦煌」,同時於2019年8月5日上線、全面推廣。毋庸置疑,對尊崇絲路文化,想深度了解敦煌藝術的外賓遊客來講,是個大好消息!    本次《又見敦煌》引進專業科技設備,並聘請專業團隊,從臺詞翻譯,到發音方面,最大限度地貼近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 數字敦煌與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對壁畫數位化技術的研究始於1993年,目的是利用計算機數位化技術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畫彩塑的珍貴資料。在敦煌壁畫的數位化作業中,實現高精度、色彩逼真的數字壁畫採集、存儲及處理,是數字敦煌的基礎,也是所有數字壁畫應用的基礎。與虛擬漫遊技術相結合,則不僅實現了洞窟的逼真重現,還可作用於引導瀏覽、查詢詳細的敦煌壁畫資料。這兩項技術的結合,便組成數字敦煌實現的核心。
  • 《敦煌藏畫》熱播 霍尊探訪敦煌舞創始人高金榮
    近日,由巨量引擎、今日頭條、上乘優品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明星探尋敦煌的文化創新Vlog《敦煌藏畫》在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三端聯動播出。《敦煌藏畫》由佰草集獨家冠名,以「國風美少年」霍尊敦煌探秘者的身份引入,獨特視角展現莫高窟內彩塑、壁畫的重修工程,另闢蹊徑為網友帶來不一樣的觀看體驗,解密敦煌國寶是如何以瑰麗之姿「完好無損」上千年而不破,萬千洞窟壁畫又是如何以絢爛之態昂揚數十個世紀,成為世界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無價寶藏。節目首期播出之後,便在網絡引起熱議,掀起一波兒新國潮。
  • 千年敦煌 X 王牌國潮:穿越千年的時尚魅力
    「人是應當有信仰的不是說宗教迷信或者崇信神明而是對於天地自然的敬畏與人生目標的追求通過基於華為河圖技術而生的華為AR地圖,不僅實現保護洞窟文物的目的,更可讓遊客身臨其境體會千年佛國魅力,感受虛實融合的數字新世界。
  • 「數字敦煌」使用體驗報告
    作為文化遺產的莫高窟與自然遺產有著極大的不同,它沒有再生的可能性,處於一個單向的且不可逆的衰老過程中,這種衰老又是累積的。石窟不僅要遭受風沙的侵襲,有時候還會受到山洪的威脅以及人為的破壞,儘管修繕工作常年進行,但這也只不過是延緩石窟衰老的一個手段。 數位化保護是敦煌石窟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重要手段。
  • 流亡海外的敦煌藏經洞出土絹畫賞介
    敦煌絹畫內容極為豐富, 有各種佛像、菩薩像、經變畫、佛教史跡畫、 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畫等類,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稀世之珍, 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最傑出貢獻。敦煌絹畫內容極為豐富, 有各種佛像、菩薩像、經變畫、佛教史跡畫、 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畫等類,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稀世之珍, 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最傑出貢獻。
  • 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都是民間工匠製作的,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在樂器製作傳承中,有好多樂器製作技藝都已失傳了。有些樂器製作技藝雖然在敦煌失傳了,但在中原其他地方傳承著。如琵琶、古箏,排簫等樂器。敦煌現在能製作的樂器有陶壎、二胡、三弦、大鼓、腰鼓。
  • 撥開黃沙—《又見敦煌》
    《又見敦煌》創作時間與外界評價《又見敦煌》是於2016年正式開演的。
  • 王潮歌實景穿越力作,《又見敦煌》首度曝光
    這是導演王潮歌的最新作品《又見敦煌》以「沙漠中的一滴水」為創意理念設計,耗時近兩年建造的專屬劇場。從9月20號開始,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將成為進入敦煌的一道必經風景,未來也將成為甘肅的又一張嶄新文化名片。
  • 千年敦煌莫高窟的背後 隱藏著多少辛酸故事
    據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巖,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李懷讓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點出了莫高窟開窟的緣起,是說在公元366年,一個雲遊的和尚手執錫杖西行至三危山,忽見金光燦燦,形狀如千佛閃耀。
  • 敦煌展河北首展 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
    千山萬水不過換一場相見的圓滿敦煌展河北首展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絲綢之路,千年繁榮,千年積澱催生了敦煌莫高窟的千年營建、千年持續,為全人類留存了一座多元文明薈萃交融的文化藝術寶庫。敦煌藝術一直為人所嚮往。2008年,中國美術館曾做過一次敦煌壁畫展,很成功,印象中參觀的人達60多萬。之後,河北周邊幾乎沒有做過類似成規模的展覽。我們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都非常重視這個展,為了搞好這個展覽,反覆修改展覽大綱,在每個細節上都經過了認真的推敲。」「這次敦煌壁畫在展品選擇上有哪些亮點?」
  • 【文化遺產】「數字敦煌」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模式
    【熱點回顧】「數字敦煌」資源庫:足不出戶暢遊千年石窟        無孔不入的網際網路科技會讓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發生什麼?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的樊錦詩先生提出『數字敦煌』的概念,試圖利用攝影採集與計算機存儲的方法,來實現敦煌石窟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      從2006年,敦煌研究院在攝影錄像部的基礎上整合保護研究所圖像室,成立了數字中心,到2015年更名為文物數位化研究所,整整十年,吳健率領的這個團隊也由10餘人發展到如今的80餘人。
  • 雲遊敦煌,數字時代下的文化傳承
    2020年2月20日,項目團隊終於完成了敦煌小程序的,敦煌小程序也得在微信和QQ上線。「我們給小程序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雲遊敦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雲上暢遊千年,在指尖觸摸敦煌,在心頭感悟智慧。」騰訊新文創研究院執行院長李航向記者說道。
  • 「數字敦煌」太震撼了!壁畫真真切切地呈現在眼前
    在甘肅敦煌。可你或許還不知道,網上也有個莫高窟。打開敦煌研究院官網,點開「數字敦煌」專區,足不出戶,便可大飽眼福。  想帶走壁畫上的色彩?並非異想天開。在敦煌文化創意體驗課上,你可以親手調製心儀的顏色,製作一支屬於自己的敦煌色系唇彩。  1600多年前的歷史與文化,揭開神秘的面紗,與更多的人親密接觸。
  • 【文化科技】數字敦煌引領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
    目前莫高窟已有92個A級洞窟完成高解析度數字採集與存儲,其中的26個洞窟已完成整個洞窟的圖像拼接,數字中心仍以每年20個洞窟的進度進行拍攝。「數字敦煌」項目意義重大,它既可以留存敦煌的文明,又能緩解旅遊帶給洞窟保護的壓力,在文物保護與展示之間找到平衡點。在與日益迫近的風沙賽跑中,付出常人難以想像努力的敦煌文保團隊,帶給中國文物保護新啟示。
  • 數字敦煌:咫尺天涯,科技讓敦煌不再遙遠!
    藉助高科技手段,「數字敦煌」讓一批敦煌藝術精品通過數字平臺、數字展覽、手機App等途徑走出敦煌。在2003年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樊錦詩提交了《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建設數字影院和球幕影院等現代化多媒體演示場所,向觀眾全面展示莫高窟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石窟藝術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