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庇佑萬物蒼生,萬事大吉 家國永安;福慧盈滿 如意自在;飛瓔舞珞 天賜百福:
2021年1月27日—2月22日,廣州購書中心六樓高地文化空間展廳及一樓(東門旁)正在展出「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展覽主題:「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
展覽時間:2021年1月27日——2月22日,每天10:00-21:00
展覽地點:廣州購書中心天河店六樓高地文化空間、一樓(東門旁)
展覽費用:免費參觀,無需報名
畫家謝曉冰曾在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工作,師從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段文杰先生。他醉心敦煌藝術,堅持用敦煌的語言、筆墨、色彩,在重彩繪畫領域進行創新與探索。
此次《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共設立一樓、六樓兩大展區,共計展出敦煌壁畫作品65幅。
謝曉冰以唐代敦煌壁畫為創作基礎,注入了個人的主觀意念與創作思想。展出作品涵蓋四大主題,其中不乏人們熟悉的飛天、反彈琵琶、觀世音菩薩等藝術形象。
段文杰先生評價道:「畫佛像不容易,謝曉冰博取眾長而棄其所短,創造出了蘊藏在他心中的佛像。」
謝曉冰,字暉,大石齋主。1963年出生於北京,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當代中國美術研究會副會長、廣州詩書畫會副會長。
大漠,落日,壯闊而遼遠的千裡之外,藏著一個悠遠而安詳的地方,一個令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她就是敦煌。
在這片人類文明璀璨藝術相互輝映的土地上,以莫高窟為核心的敦煌文化,已經綿延了一千多年。
在過去的千年歲月中,她曾經被歷史遺忘,也曾經被風沙掩埋。自1941年來,那種穿越一千多年的時空力量依然讓眾人受到召喚,不顧一切地奔向她。從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到王旭東、趙聲良等幾位敦煌研究院帶頭人,他們的守護精神和個人魅力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用生命和靈魂守護著這個聖潔的地方。
在代代相傳的敦煌人的堅定守望中,精心呵護下,如今這座經歷了一千六百五十餘年風霜的莫高窟,絕世而立,以開放而包容的萬千氣度,每天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前來膜拜她的苦旅者,及一睹她神秘面容的旅行人。今天,當一次又一次走進她的時候,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文明的曙光和人性的光芒。
「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我曾多次幻想並希望,在一個喧囂而熱鬧的時代,物質生活可謂登峰造極的當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愈加蒼白,在全社會普遍並不崇高的當下,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精神寄託,需要一種信仰力量。
敦煌莫高窟在我的心頭,就是人類社會的最後一塊淨土,她吐納百代的氣質和稟賦為我們撐起了精神世界的天空。我堅信,在未來,她那由此散發的氣息和祥瑞將繼續護佑著世世代代追求進步,嚮往文明的人們。
我以我親身體悟,真誠地告訴讀者,我今生的藝術轉折與後半生的福祉所得,恰恰受惠於敦煌,受恩於敦煌藝術。往精神層面上講,多年來對藝術的追求、對佛教繪畫的鑽研,漸漸使我寧靜淡泊,內心平和。雖一直未皈依佛教,但已有虔誠的宗教情感。這樣的宗教情感,令人心生智慧。
我深深地相信,中國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璀璨世界瑰寶敦煌藝術,都是我永遠取之不盡的藝術創作源泉,也是淨化我性靈的力量所在。而我也將在敦煌這片心靈淨土的精神滋養上,繼續走下去,繼續畫下去。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日有緣敘文成書,彙編成集,實屬眾緣相合之結果。改用納蘭性德一詞,聊表我心,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敦煌,醉也敦煌,夢也何曾到敦煌。
在這裡,感念敦煌、敦煌人,感謝敦煌藝術愛好者及友人。「佛度有緣人」,願我的敦煌作品,能給你們帶來心靈的淨化。
——謝曉冰
「敦煌壁畫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最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其中唐朝時期的壁畫作品代表了中國壁畫藝術的最高水平,也是敦煌佛教藝術發展中最為輝煌鼎盛的印記。」
壯麗的唐代樓閣、精美的樂器、舞姿翩翩的伎樂天……壁畫上繪製了當時人們想像中的西方極樂淨土。
壁畫中的佛像從雄渾健壯變成秀骨清像,繼而轉向柔和豐腴,構圖愈加大膽,色彩更加明亮,佛國世界變得前所未有的宏大歡樂。
△57窟(初唐),頭戴金冠,身飾瓔珞,眉眼清淺,體態婀娜,仿佛輕而勻的呼吸聲都能聽到本次展出作品以唐代敦煌壁畫為創作歷史背景,同時,又注入了當代畫家謝曉冰的個人主觀意念與創作思想。
謝曉冰從先賢的佛教繪畫中汲取了大量的靈感,再加以研究、整理和升華而後進行創作。
他筆下的佛陀、觀音及供養菩薩,都在充分表現出佛相的莊嚴、肅穆、聖潔與祥和,營造一種古樸斑駁與莊重典雅的畫面氣質,進而達到一種古老與現代、神秘與夢幻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 謝曉冰畫作
藉助敦煌壁畫佛像,表達出當代人的審美思想和精神風貌,傳遞並表現出當代歌舞昇平的盛世大國,以及改革開放40周年來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的風華正茂。
本次「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分為敦煌菩薩、大唐飛天、大唐伎樂、供養菩薩四大展區,共展出敦煌壁畫作品65幅及敦煌文化系列圖書:
敦煌莫高窟保存著中國最為豐富多彩的經變畫。
在唐朝前期,單身的菩薩像日益增多,最為熟悉的觀音菩薩就是從經變畫中脫離出來的獨立形象。這些菩薩形象不再是北魏時期、隋朝時期的形象,而是逐漸擯棄了西域佛像的面貌特徵,變成了唐朝特有的人物畫像。
他們的形象來源於實實在在的時代生活的真實人物,或以當時的人物為參照,通過形態、表情的寫實,揭示了人物的內心,進而達到了一種傳神創作的境界。
唐代是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
唐代飛天曆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完成了完全中國化的歷程。
這一時期,飛天的基本形象是菩薩裝,女性體型,特別是盛唐時期受到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
其畫法由浪漫、誇張步入現實,由天人轉變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進入了人物畫的範疇,工筆勾勒,重彩平塗,形象鮮明。
敦煌繁雜的壁畫形象中,有一類演奏樂器的人物形象,被稱為「敦煌樂伎」。
有別於北魏壁畫造型雅拙、色彩單純的特點,盛唐時期的壁畫人物造型多變,常以紅、黃、黑為主色調,色彩厚重,並通過線描與暈染的手法,呈現人物的明暗關係與立體層次。
敦煌的伎樂圖,不僅為後人研究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同時也是我國音樂發展史的珍貴縮影。
供養菩薩,為佛陀和弘揚佛法作供養的菩薩,與敦煌壁畫同始同終,常畫在佛座下面或脅侍菩薩、佛弟子的兩邊。
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早期的菩薩像初為男性像或無性像,唐代以後逐漸化為女像,豐腆的面容,阿娜的體態,溫柔嫻靜的表情,均表現出了典型的唐代女性美。
盛唐時期的菩薩像從粗獷漸入精細,造型準確生動,打破了千人一面的模式,愈來愈多地刻畫出了不同的人物特點和個性供養人的想像。
「敦煌是有生命的,它把無可抗拒的生老病死,化成了它美學的一部分。」
在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中,除了參觀壁畫作品外,您還可以進一步地了解佛教、敦煌及莫高窟,三者之間曾因緣際會的神奇故事;
敦煌壁畫如何成為佛教藝術之最,敦煌壁畫又是如何繪製而成的?為何經歷了千年的洗禮、風沙侵蝕依然色彩如初?歡迎廣大市民前來觀展,邂逅一場奇幻迤邐的「敦煌夢」!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