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敦煌樂器」穿越千年蘭州「發聲」

2021-02-08 敦煌智慧旅遊官方

距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式還有124天


 從13日至15日,由中央民族樂團創排的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在甘肅大劇院震撼上演,眾多由敦煌壁畫復原的古樂器及千年古譜再次以音樂的形式回到家鄉。同時,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被甘肅大劇院聘請為榮譽藝術顧問,助力甘肅音樂事業發展,今年9月,這批「復活」的古樂器將亮相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千年古譜 在樂章中穿越千年而來

13日,蘭州首演當天,從甘肅大劇院的前廳開始,就有民樂演奏者盛裝在劇院門廳各處,或抱琵琶或撫古琴深情演奏。

正式演出,大幕開啟,《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梅花三弄》《陽關三疊》……民樂演奏者精彩演繹。演出中,藝術家馮滿天用中阮奏出2000年前王維站在玉門關時的離愁,國樂與絲綢之路在這場極具創新意義的藝術盛典中完成了一次精神交匯,在時空的穿越和對話中迸發出全新的藝術魅力。一曲結束,意猶未盡,音樂廳裡忽然迴響起陣陣鳥語,多個演奏者置身於音樂廳不同位置,用樂器模仿鳥的鳴叫,惟妙惟肖,組曲《小鳥樂》驚豔全場,一時間豐富讓觀眾置身於大自然之中。

塵封千年,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的一批被「復活」的古老樂器,在《又見國樂》奏響中「登上」舞臺,訴說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和黃沙流變的滄桑。五弦琵琶、葫蘆琴、排簫、箜篌等古樂交織響起,滄桑空靈,仿佛從塵囂穿越至久遠年代。

據資料顯示,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歷史軌跡中所留存下的洞窟共有492個。其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240個,約佔整體數量的一半。音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又見國樂》最令觀眾動容的不僅僅是美妙的國樂樂章,更是由甘肅著名音樂學者席臻貫先生根據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千年古譜——敦煌琵琶譜以及莊壯先生研究指導的敦煌壁畫復原樂器,以全新的舞臺藝術形式向觀眾展示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

主創團隊根據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樂器原型復原了直嘴笙、葫蘆琴、雁型排簫等樂器,並配以唐代的樂譜進行演奏,極具視聽盛宴。

「復活」古樂器 9月將亮相「文博會」

如何把傳統的、失傳的這些古樂器復原製作出來,再推上今天的舞臺?在採訪中,席強談到了樂團對甘肅敦化壁畫樂器的傳承復原工作,他告訴記者,中央民族樂團此前聘請甘肅著名樂器大師莊狀先生一同經過研究開發,復原製作50多個品種,近百件敦煌古樂器,體現甘肅敦煌文化厚重的歷史淵源。同時,由甘肅著名音樂學者席臻貫先生根據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千年古譜——敦煌琵琶譜,在《又見國樂》中也得以體現。

此次,《又見國樂》展示的這些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樂器」從敦煌壁畫中研製復原而來,與今天使用的琵琶、胡琴、笛子、排簫等樂器,在音色上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區別」便是敦煌文化的厚重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感。

在席強看來,敦煌音樂是世界文化的一門顯學,是像象牙塔一樣的藝術高峰。今年9月,這批「復活」的古樂器將亮相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全球分享甘肅厚重的文化底蘊與國樂魅力。


來源:每日甘肅網


                          圖片編輯:駝鈴  本期編輯:堯爾

           本期微信由【敦煌智慧旅遊官方】編輯,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都是民間工匠製作的,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在樂器製作傳承中,有好多樂器製作技藝都已失傳了。有些樂器製作技藝雖然在敦煌失傳了,但在中原其他地方傳承著。如琵琶、古箏,排簫等樂器。敦煌現在能製作的樂器有陶壎、二胡、三弦、大鼓、腰鼓。
  • 敦煌古樂器「飛」出壁畫亮相蘭州
    原標題:敦煌古樂器「飛」出壁畫亮相蘭州   日前,「千年敦煌·匠心演繹」俄羅斯畫家畫敦煌系列油畫與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在蘭州開展,箜篌、鳳首阮、葫蘆琴、蓮花琴、瑟、雷公鼓這些敦煌壁畫中的古樂器走出壁畫,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 共赴一場延續千年的音樂盛宴 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敦煌樂器...
    共赴一場延續千年的音樂盛宴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敦煌樂器·樂從畫中來》 掃碼報名每日甘肅網8月14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在敦煌壁畫中有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數千件的樂器見證著古代音樂的繁盛,記錄著10個朝代絲竹繞梁的音樂盛景。
  • 譚盾《敦煌·慈悲頌》-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敦煌·慈悲頌  它是一部氣勢宏偉,意義深遠的巨作,它像一個千年的夢想,擁抱著歷經磨難的人類,給我們帶來此刻的慰藉與未來的希望……  由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蘭州大劇院承辦的2020年蘭州市惠民演出——《敦煌·慈悲頌》將於2020年12月26-27日每晚8點在蘭州音樂廳震撼上演。
  • 從圖像到樂器,敦煌壁畫「復活」啦!
    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迴響在市政大廳禮堂。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 第二發 | 一張圖看懂《敦煌樂器》
    2018年,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啟項目——仿製敦煌壁畫樂器,並進行延伸開發。數十年專注於敦煌壁畫樂器仿製與開發研究的專家鄭汝中老先生貢獻出了自己的全部研究成果。從春末到初秋,從上海、揚州、北京、蘭州到敦煌,200餘件樂器在鄭汝中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和樂器製作師傅們的共同努力下,一點點製作成型。
  • 「敦煌」樂器走進非洲,精彩亮相世界古老圖書館
    埃及亞歷山大市2018年8月9日電 /美通社/ -- 埃及當地時間2018年8月8日下午2:00,中國傳統藝術國際巡展(亞歷山大站):「文化越古今 -- 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世界古老的圖書館 -- 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拉開帷幕。
  • 河西走廊:穿越古今的千年長廊
    從敦煌到嘉峪關,從酒泉到張掖,從武威到蘭州……前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踏訪河西走廊,用幾天時間穿越千年時光,走過這條歷史與時代交織、夢想與現實激蕩的長廊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展出敦煌壁畫仿製樂器117件,並配合小型展演。敦煌壁畫樂器的仿製和敦煌壁畫樂舞復原展示,也是一項具有國際文化標誌性的工程,是敦煌研究院最具特色、最有分量、最有影響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取得的成績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和讚譽。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需要在以往研究和仿製的基礎上,進行新一批敦煌壁畫樂器的仿製,可以搶救性地記錄下敦煌壁畫樂器與敦煌樂舞方面的最新和最科學、權威的成果,更好地展示敦煌壁畫中古代樂器和敦煌樂舞文化的博大精深。
  •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
    這裡有絲綢之路留給我們一系列特殊的異域音樂文化:五弦琵琶、葫蘆琴、蓮花阮、篳篥、龍鳳笛、排簫、雷公鼓、箜篌、揚琴、胡琴、嗩吶等上千年的古樂器,它們與中原漢民族固有的:琴、箏、瑟、鍾、磬、鼓、板、壎、簫、笙、箎等樂器形成鮮明的對比。
  • 反彈琵琶樂古今——馬成虎的敦煌壁畫樂器復原故事
    馬成虎(右)和同事一起設計敦煌元素文創產品。 陳斌 攝房號是敦煌、羅馬、拜佔庭,陳列室裡有笙、阮、箜篌,牆上掛著敦煌壁畫臨摹品。走進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創意工場,就像開啟了一場通往絲路古道的穿越旅行。2018年甫一上任,他就接到了一個「穿越」任務——復原敦煌壁畫中的樂器。自公元366年開始營建的敦煌莫高窟,被稱為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據專家統計,敦煌壁畫中的樂器數量有6000餘件。反彈琵琶伎樂天是很多人心中的「敦煌模樣」。「要讓壁畫中的樂器『活』起來,既需要潛心研究的專家,也要找到能把樂器做出來的好匠人。我們要做轉化成果的『橋』。」馬成虎說。
  • 千年敦煌藝術載創新IP煥新活力 文創產品上線催熱傳統文化_文化...
    中新網蘭州12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過年貼敦煌文化春聯、平日使用敦煌元素日曆、出遊必備的西域風情絲巾……近年來,傳統絲路文化及敦煌藝術通過大膽創新IP融入現代元素,綻放出了新活力。
  • 穿越千年的悲喜哀愁——敦煌
    說起敦煌,總有一種置身茫茫歷史的感覺,它是絲綢之路上的名城,是古代文化貿易交流的重要口岸。
  • 周學海:經典就在身邊 復原敦煌樂器的故事〡TEDx杭州2020年度大會演講回顧
    周學海先生作為2020TEDx杭州的年度大會《理性時代》第一位登場的演講嘉賓,講述了他解構敦煌文化,復原敦煌樂器的故事:周學海先生帶領團隊克服困難,秉著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將敦煌樂器,從二維壁畫轉化為三維實物,從形式、內容的虛擬轉化為現實,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古老不再遙遠,讓我們穿越千年時光重新聽到了當年敦煌的「仙樂風飄處處聞」。
  • 當伎樂天遇到網絡 敦煌遇到聯名款 千年敦煌變「潮」了
    2019年6月,絲路手信文創品牌作為敦煌市博物館文創品牌正式對外上線,他們通過大膽創新IP讓傳統絲路文化及敦煌藝術再次融入現代元素,綻放出了新活力。 讓千年藝術再火起來 敦煌素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達天下,被海內外遊客贊為世界遺產。
  • 從敦煌壁畫上「走」下來的樂器是怎樣的
    敦煌莫高窟你進到每一個洞窟裡基本上都能發現一些與敦煌樂舞相關的圖像,各種各樣的樂器,大概在5000件上下。其實在全世界現存的這些遺蹟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敦煌這麼多。 在研發團隊不懈的探索之下,一件又一件的樂器從壁畫上走了下來......
  • 央視紀錄片《敦煌樂器•樂從畫中來》,展現了龍鳳文物樂器複製實踐
    ,再成為實物用於演奏的全過程,呈現了琵琶、花邊阮、箜篌、雷公鼓等敦煌壁畫樂器的前世今生,彰顯了敦煌文化藝術魅力,反映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 敦煌壁畫仿製樂器製作者、龍鳳樂器董事長田步高先生接受紀錄片採訪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紀錄片《敦煌樂器•樂從畫中來》,記錄和展示了對敦煌壁畫樂舞的研究與復原實踐,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究竟是什麼?
    文 | 吳潔  編輯 | Agnes 近千年來,莫高窟始終給世人以無限探索的可能性。迴蕩在佛窟壁畫內的時光音律被封印在飛天或菩薩手中的各型樂器中,不禁讓人們好奇,音樂與莫高窟又產生過怎樣的美妙共振? 經歷北涼至元十個朝代的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歷史軌跡中所留存下的洞窟共有492個。
  • 蘭州大學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發布
    蘭州大學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發布每日甘肅網10月12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蘭州大學10月11日舉行的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新聞發布會,集中展現了敦煌廿詠聲樂套曲最新研究和藝術創作成果
  • 生花妙筆點染樂器神韻,敦煌圖案再現華美篇章
    此次設計的樂器圖案題材上包含了敦煌壁畫中的多種圖案題材,順應不同樂器的器型和功能特徵,審美上突出了動靜結合的美感,以及形式上的對稱與均衡、色彩上的對比與調和,均體現敦煌圖案獨有的節奏韻律,樂器圖案局部細節的巧妙變化,使樂器生動鮮活起來,豐富裝飾效果的同時更增添了審美意趣,使樂器整體凸顯出變化中蘊含統一的形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