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式還有124天
從13日至15日,由中央民族樂團創排的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在甘肅大劇院震撼上演,眾多由敦煌壁畫復原的古樂器及千年古譜再次以音樂的形式回到家鄉。同時,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被甘肅大劇院聘請為榮譽藝術顧問,助力甘肅音樂事業發展,今年9月,這批「復活」的古樂器將亮相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千年古譜 在樂章中穿越千年而來
13日,蘭州首演當天,從甘肅大劇院的前廳開始,就有民樂演奏者盛裝在劇院門廳各處,或抱琵琶或撫古琴深情演奏。
正式演出,大幕開啟,《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梅花三弄》《陽關三疊》……民樂演奏者精彩演繹。演出中,藝術家馮滿天用中阮奏出2000年前王維站在玉門關時的離愁,國樂與絲綢之路在這場極具創新意義的藝術盛典中完成了一次精神交匯,在時空的穿越和對話中迸發出全新的藝術魅力。一曲結束,意猶未盡,音樂廳裡忽然迴響起陣陣鳥語,多個演奏者置身於音樂廳不同位置,用樂器模仿鳥的鳴叫,惟妙惟肖,組曲《小鳥樂》驚豔全場,一時間豐富讓觀眾置身於大自然之中。
塵封千年,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的一批被「復活」的古老樂器,在《又見國樂》奏響中「登上」舞臺,訴說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和黃沙流變的滄桑。五弦琵琶、葫蘆琴、排簫、箜篌等古樂交織響起,滄桑空靈,仿佛從塵囂穿越至久遠年代。
據資料顯示,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歷史軌跡中所留存下的洞窟共有492個。其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240個,約佔整體數量的一半。音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又見國樂》最令觀眾動容的不僅僅是美妙的國樂樂章,更是由甘肅著名音樂學者席臻貫先生根據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千年古譜——敦煌琵琶譜以及莊壯先生研究指導的敦煌壁畫復原樂器,以全新的舞臺藝術形式向觀眾展示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
主創團隊根據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樂器原型復原了直嘴笙、葫蘆琴、雁型排簫等樂器,並配以唐代的樂譜進行演奏,極具視聽盛宴。
「復活」古樂器 9月將亮相「文博會」
如何把傳統的、失傳的這些古樂器復原製作出來,再推上今天的舞臺?在採訪中,席強談到了樂團對甘肅敦化壁畫樂器的傳承復原工作,他告訴記者,中央民族樂團此前聘請甘肅著名樂器大師莊狀先生一同經過研究開發,復原製作50多個品種,近百件敦煌古樂器,體現甘肅敦煌文化厚重的歷史淵源。同時,由甘肅著名音樂學者席臻貫先生根據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千年古譜——敦煌琵琶譜,在《又見國樂》中也得以體現。
此次,《又見國樂》展示的這些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樂器」從敦煌壁畫中研製復原而來,與今天使用的琵琶、胡琴、笛子、排簫等樂器,在音色上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區別」便是敦煌文化的厚重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感。
在席強看來,敦煌音樂是世界文化的一門顯學,是像象牙塔一樣的藝術高峰。今年9月,這批「復活」的古樂器將亮相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全球分享甘肅厚重的文化底蘊與國樂魅力。
來源:每日甘肅網
圖片編輯:駝鈴 本期編輯:堯爾
本期微信由【敦煌智慧旅遊官方】編輯,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