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樂器走進非洲,精彩亮相世界古老圖書館

2021-01-08 美通社

埃及亞歷山大市2018年8月9日電 /美通社/ -- 埃及當地時間2018年8月8日下午2:00,中國傳統藝術國際巡展(亞歷山大站):「文化越古今 -- 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世界古老的圖書館 -- 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拉開帷幕。

亞歷山大圖書館會議中心高朋滿座,展覽的開幕式活動在悠揚清脆的中國民族音樂聲中開始。來自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青年民樂演奏家施文卿和趙墨佳,用琵琶和古箏為出席開幕式活動的來賓們演繹了抒情優美、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民樂名曲《彝族舞曲》。

出席開幕活動的嘉賓有 -- 亞歷山大省省長穆罕穆德·蘇丹先生,亞歷山大圖書館副館長,埃及外交部國際文化交流司司長薩拉·埃爾威瑟梅大使,上海政府代表團團長、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尼冰先生,中國駐埃及大使館文化參贊、中國駐開羅文化中心主任石嶽文先生,埃及國家博物館館長莎芭·沙迪克女士,亞歷山大大學副校長阿卜杜勒阿齊茲·康索瓦先生,中國駐亞歷山大總領事館代辦趙舟先生,除此之外,希臘、西班牙、英國等國家駐亞歷山大總領事也出席了開幕活動。

開幕式上,亞歷山大圖書館副館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尼冰、中國駐埃及大使館文化參贊、中國駐開羅文化中心主任石嶽文先生、亞歷山大省省長分别致詞。赴埃參展各單位向亞歷山大圖書館贈送了各具特色的紀念品,其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贈送了禮品版小樂器。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向亞歷山大圖書館贈送禮品版小樂器

亞歷山大是地中海的千年古城,這裡是古埃及文明與希臘羅馬文化交匯融合的地帶,也曾是無數往返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旅揚帆起航的港口。亞歷山大省與上海是友好城市,為增進上海與亞歷山大省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共同主辦了《中國傳統藝術國際巡展(亞歷山大站):文化越古今 -- 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本次展覽特別選擇在世界文明的標誌性文化場館 -- 亞歷山大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始建於託勒密一世(約公元前367年-283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圖書館,1995年重建。主辦方期望通過選擇有地中海文化中心之譽、建築規模宏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作為展覽的舉辦地,更好地彰顯「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魅力,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展現上海代表性非遺作品特有的文化魅力。

這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一次全方位走進非洲,也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首次集中亮相在世界標誌性的文化殿堂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作為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單位,積極協辦了本次展覽,並與其他承辦單位上海藝術品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市文化藝術檔案館等帶去了金山農民畫、海派絨繡、海派絲綢、戲曲服飾、木板水印、海派玉雕、嘉定竹刻、金銀細工、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等上海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技藝代表性項目,共130餘件展品。展覽分為「生活如畫」「錦被羅裳」「情趣方寸」和「雅絲悠韻」四大主題。

「雅絲幽韻」主要展出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帶去的古箏、琵琶、二胡、古琴、柳琴、月琴等精品樂器20多件。這些樂器大多採用玫瑰檀、酸枝木等名貴木材製作,並融合了絹畫、琺瑯、漆畫、扦雕、銀絲鑲嵌、漂變推光、青花等多種中國傳統工藝。不僅展示了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的精美,還展現了中華文明中對於音樂之美以及樂器之美的極致追求。非遺手工的傳承者們將追求精美的工藝美學態度在這些樂器之中加以充分發揮。樂器主題涵蓋了四時情趣、海派風情、夢回紅樓、旗袍新風等系列。這些華美優雅的樂器給觀眾以全新的藝術體驗,將大氣端莊的中華音樂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埃及觀眾的面前。

上海民族樂器一厂部分參展樂器

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走進非洲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裡程碑。剛剛走過花甲之年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過去的六十年中,堅持傳承和創新的發展理念,堅持企業效益與文化經營並舉,已成為中國民族樂器製造業界的佼佼者。「敦煌牌」民族樂器也成為上海文化、上海品質的一張名片。站在建廠60周年新的起點,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更是把打造「優秀文化的承載企業、技術創新的領跑企業、走向世界的開拓企業」作為新的目標和使命。開幕的當天,觀展觀眾爆棚,埃及政府官員、學者以及普通觀眾對中國民族樂器產生濃厚興趣,並紛紛拍照留影。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加深世界對中國樂器文化的了解,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中國樂器。

亞歷山大省省長駐足欣賞中國民樂演出

「文化越古今 -- 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得到了埃及外交部、文化部,亞歷山大省政府,埃及駐中國大使館、駐上海領事館,亞歷山大大學和中國駐埃及大使館、駐亞歷山大領事館、開羅中國文化中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該展覽展期近一個月。

相關焦點

  • 古老「敦煌樂器」穿越千年蘭州「發聲」
    同時,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被甘肅大劇院聘請為榮譽藝術顧問,助力甘肅音樂事業發展,今年9月,這批「復活」的古樂器將亮相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塵封千年,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的一批被「復活」的古老樂器,在《又見國樂》奏響中「登上」舞臺,訴說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和黃沙流變的滄桑。五弦琵琶、葫蘆琴、排簫、箜篌等古樂交織響起,滄桑空靈,仿佛從塵囂穿越至久遠年代。
  • 敦煌古樂器「飛」出壁畫亮相蘭州
    原標題:敦煌古樂器「飛」出壁畫亮相蘭州   日前,「千年敦煌·匠心演繹」俄羅斯畫家畫敦煌系列油畫與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在蘭州開展,箜篌、鳳首阮、葫蘆琴、蓮花琴、瑟、雷公鼓這些敦煌壁畫中的古樂器走出壁畫,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 從圖像到樂器,敦煌壁畫「復活」啦!
    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迴響在市政大廳禮堂。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 反彈琵琶樂古今——馬成虎的敦煌壁畫樂器復原故事
    馬成虎(右)和同事一起設計敦煌元素文創產品。 陳斌 攝房號是敦煌、羅馬、拜佔庭,陳列室裡有笙、阮、箜篌,牆上掛著敦煌壁畫臨摹品。走進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創意工場,就像開啟了一場通往絲路古道的穿越旅行。2018年甫一上任,他就接到了一個「穿越」任務——復原敦煌壁畫中的樂器。自公元366年開始營建的敦煌莫高窟,被稱為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據專家統計,敦煌壁畫中的樂器數量有6000餘件。反彈琵琶伎樂天是很多人心中的「敦煌模樣」。「要讓壁畫中的樂器『活』起來,既需要潛心研究的專家,也要找到能把樂器做出來的好匠人。我們要做轉化成果的『橋』。」馬成虎說。
  • 從敦煌壁畫上「走」下來的樂器是怎樣的
    敦煌莫高窟你進到每一個洞窟裡基本上都能發現一些與敦煌樂舞相關的圖像,各種各樣的樂器,大概在5000件上下。其實在全世界現存的這些遺蹟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敦煌這麼多。 在研發團隊不懈的探索之下,一件又一件的樂器從壁畫上走了下來......
  • 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都是民間工匠製作的,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在樂器製作傳承中,有好多樂器製作技藝都已失傳了。有些樂器製作技藝雖然在敦煌失傳了,但在中原其他地方傳承著。如琵琶、古箏,排簫等樂器。敦煌現在能製作的樂器有陶壎、二胡、三弦、大鼓、腰鼓。
  • 《登場了敦煌》汪涵領銜探索壁畫樂器,錢正昊野孩子合作敦煌彌音
    ,共同完成創作屬於敦煌的音樂。因為跟音樂有關所以從節目一開始嘉賓們就兵分兩路,汪涵帶領這常駐嘉賓來到了敦煌壁畫,在這裡老師們給大家講述了敦煌壁畫中相關的各種樂器,在這其中有著橫笛,雷公鼓,古代打擊樂器,更多的則是琵琶。隨後帶著一行人來到了敦煌壁畫樂器複製的地方,在這裡嘉賓們不僅了解到了很多古代樂器的知識,尤其是其中的打擊樂和琵琶觀眾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了很多古代音樂中的歷史。
  •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敦煌星圖
    在敦煌藏經洞遺書中,保存了豐富的天文學資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幅精美的古代星圖,一幅為斯坦因盜去、現藏英國圖書館的《全天星圖》,斯坦因編號為S.3326;一幅是現藏於敦煌市博物館編號為漢文字經類58號的《紫微垣星圖》。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展出敦煌壁畫仿製樂器117件,並配合小型展演。該展是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文化展覽展會活動之一,展期將持續至10月16日。  敦煌壁畫樂器圖像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敦煌文化藝術的精華,是敦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中國和世界音樂舞蹈史的研究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目前,我國非常重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星數最多的星圖——敦煌星圖
    此《敦煌星圖》(甲本)是迄今為止存留的最古老的星圖,大約繪製於唐中宗時期。此卷繪十二時角星圖各一幅,北極區星圖一幅,展示了從中國可見的整個北天星空,標註了約1339顆星星的位置,另有雲氣圖二十五幅,附佔文,星圖後還畫有一電神。
  •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
    從敦煌遺書的大量經卷和藏經洞發現的「敦煌曲譜」來看,異域風格、文化的多樣性正是敦煌音樂的本體特徵。1. 琵琶彈撥類樂器中,當屬琵琶這件樂器最有代表性。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大型經變樂隊,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
  • 「文化尚品」精彩亮相敦煌文博會
    敦煌的歷史古老而久遠。「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
  • 中國民族樂器第一品牌 :「敦煌」飛天 「文化」是核心
    原標題: 中國民族樂器第一品牌 :「敦煌」飛天 「文化」是核心敦煌樂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一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品牌,是毫無爭議的中國第一,圈內人都知道,中國中央民族樂團就認「敦煌」。身著印有「敦煌樂器」上衣的千人古箏樂隊共同演奏,創下了一項世界吉尼斯紀錄;2005年1月,與東方電視臺合作,在東方電視臺音樂頻道開設「敦煌國風」欄目;2005年9月,組建「敦煌新語」樂隊,樂隊成員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近年來,在國內外音樂廳、劇院、學校等場所進行民樂表演近400場;2009年6月,企業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共赴一場延續千年的音樂盛宴 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敦煌樂器...
    共赴一場延續千年的音樂盛宴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敦煌樂器·樂從畫中來》 掃碼報名每日甘肅網8月14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在敦煌壁畫中有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數千件的樂器見證著古代音樂的繁盛,記錄著10個朝代絲竹繞梁的音樂盛景。
  • 第二發 | 一張圖看懂《敦煌樂器》
    2018年,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啟項目——仿製敦煌壁畫樂器,並進行延伸開發。數十年專注於敦煌壁畫樂器仿製與開發研究的專家鄭汝中老先生貢獻出了自己的全部研究成果。從春末到初秋,從上海、揚州、北京、蘭州到敦煌,200餘件樂器在鄭汝中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和樂器製作師傅們的共同努力下,一點點製作成型。
  • 馬玉華筆下的敦煌樂器
    2018年8月27日,馬玉華正在為參加「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博會」的敦煌仿古樂器做裝繪工作時,與來敦煌研究院做調研的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陳青進行交流。 2018年8月,馬玉華正在為參加「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博會」的敦煌仿古樂器做裝飾彩繪工作。
  • 周學海:經典就在身邊 復原敦煌樂器的故事〡TEDx杭州2020年度大會演講回顧
    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產,人類藝術殿堂,被東西方學者認定為歐亞大陸最偉大的藝術寶庫。
  • 「敦煌之夜」民樂師生音樂會——澳洲敦煌藝術中心
    而中國民族器樂技藝精湛,源遠流長,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世界的欣賞和接納。身處在墨爾本的澳洲敦煌藝術中心,不僅浸染在墨爾本豐富濃鬱的多元文化之中,更是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音樂的土壤之中。「敦煌之夜」民樂師生音樂會 2019年 3月30日澳洲敦煌藝術中心將首次傾情舉辦民樂師生音樂會。
  • 就是如此任性~~帶你走進民族樂器和民樂的世界~
    合奏:《敦煌新語》-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看圖識民族樂器】笛子笛子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族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
    琵琶。彈撥類樂器中,當屬琵琶這件樂器最有代表性。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樂器形態與演奏方式都與四弦琵琶較為接近。曾一度盛行於唐代,入宋以後逐漸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四弦琵琶。遺憾的是這件樂器在我國並沒有得到傳承。現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直項琵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留存在日本正倉院。作為鎮館之寶,每次展示都會吸引世界各地文物愛好者和歷史研究者前去觀展。圖為北周第428窟中心柱。(圖片來源: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