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2021-02-13 央視新聞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

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

千年只是一瞬

而對於守護它的人來說

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

甚至是幾代人的傳承

近日,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

一家三代守護敦煌的故事

1956年,李雲鶴響應國家號召前往新疆。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三個月的試用期過後,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給李雲鶴分配的工作是修復莫高窟的壁畫。在當時,國內還沒有專門從事壁畫修復的人才和技術,一切都得從頭慢慢摸索。就這樣,李雲鶴成為了莫高窟第一位壁畫修復師。

△20世紀50年代的莫高窟

沒有美術和雕塑功底就拜師學基礎,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技術就自己研究。 就這樣,李雲鶴一點一點摸索,製作出原創的「修復套裝」:最小的醫用注射器、包裹綢布的棉球、專用的修復刀、洗耳球、除塵器……他還開拓出「空間平移」「整體揭取」「掛壁畫」等眾多國內首創的壁畫修復技法。


△1963年,配合巖體加固壁畫揭取。(敦煌研究院提供)△1975年,莫高窟220窟甬道修復。(敦煌研究院提供)64年來,李雲鶴共修復了4000平方米壁畫、500多身塑像,而且做到零失誤。在他手上,莫高窟裡被「病害纏身」的壁畫和塑像「重獲新生」。

△2010年,敦煌研究院藏唐代彩塑菩薩像修復。(李波拍攝)

△壁畫修復前後對比圖

64年,對於千百年的文物而言,只是一瞬。對於一個人來說,卻已是一生。如今,87歲的李雲鶴依然堅持在修復一線。但他深知,這樣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像我這個年齡,你再堅持,總有一天……」

讓李雲鶴欣慰且自豪的是,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輩、孫輩也加入了這場與文物漫長對話的旅程中。

△李雲鶴(左)、兒子李波(中)、孫子李曉洋(右)2019年莫高窟465窟工作現場 (莊嶽拍攝)

1990年,李雲鶴的兒子李波同樣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復師。對於生於敦煌、長於敦煌的李波而言,回到敦煌修壁畫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家裡有一位修壁畫的父親,這對我的影響是極大的。而且這裡是我的故鄉,我對敦煌對莫高窟,有感情也有責任。」在李波的印象裡,父親常說,「對待文物要有感情,知道它的可貴才能用心保護它。一旦要修,就要修到最完美的狀態,寧可不修也不能修壞了。」而真正讓李波明白這句話是在2000年,一次他與父親外出援助兄弟單位的文物修復工作中。當時,李波負責修復一座天王像,可當他給父親看修復成果時,卻得到了父親這樣的評價:「你的理解和狀態都不對,我很懷疑你學到哪裡去了。」對於父親的批評,李波一開始並不理解,而當他花了兩三天時間翻閱更多資料、進行更多思考,他才領悟到:「文物修復不是簡單的拼接,得去領會文物自身的狀態,不能糊弄自己更不能糊弄古人。」

後來,李波一直堅持著這個理念,也把這種思想傳遞給自己的學生,「無論如何,對文物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2011年,李雲鶴的孫子李曉洋也加入了文物修復工作。一開始,李曉洋並不清楚自己能堅持多久,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枯燥的文物修復工作也曾使他萌生過退意,「每天坐在同一個地方,成百上千次地重複同一個動作,真的很枯燥。」如今,李曉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也已超過十年。為何堅持下來了?除了在與文物長時間對話中積攢的熱愛,在他看來,還有兩件事對他的影響最為明顯。李曉洋記得,有一天傍晚,他們結束工作出了洞窟後,爺爺坐在一個石墩上接電話。大漠的餘暉打到爺爺臉上,映得他的白色胡碴分外鮮明。在李曉洋的記憶裡,爺爺的身體一直非常好。當看到那一幕,他的心被揪了一下,覺得爺爺是不是老了。自然而然地,李曉洋想到了更多,「或許把這件事堅持下去,才是爺爺最想看到的。」就這樣,他有了再堅持堅持的想法。

讓李曉洋最終留在這個行業的「決定性瞬間」發生在2014年,他和同事在莫高窟360窟開展壁畫修復。修復前,牆上的壁畫幾乎完全被浮塵遮蓋,損毀也很嚴重;修復後,壁畫變得清晰、線條十分明確。那一瞬間,他仿佛有穿梭千年的晃神,「這件事讓我很有成就感,覺得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看到更精美的壁畫,值了。」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李曉洋明白了爺爺一直說的文物修復師身上的責任,也慢慢有了對這份工作的獨特感受,李曉洋稱之為踏實,「感覺自己確確實實做了一些特別有意義的工作,所以內心特別踏實。」

「敦,大也;煌,盛也」

曠世敦煌的背後

有著不輸其盛大輝煌的凡人匠心

家道悠悠,文脈綿綿,敦煌是以延續

致敬,匠人;致敬,匠心

相關焦點

  • 敦煌》呈現「飛天」多元美感,用年輕力量守護千年敦煌文化
    進窟欣賞「雙飛天」、認真學習敦煌舞、和中學生一起跳敦煌舞課間操、克服困難演繹飛天舞臺劇……這一期的節目真可謂精彩不斷。用真實感受傳達敦煌文化內核,探索團被千年壁畫震撼!深度詮釋守護精神,用青春之力重現敦煌文化高光時刻在探窟之後,他們又來到了敦煌舞蹈教學創始人高金榮教授指導下,學習敦煌飛天舞。在高金榮看來,敦煌舞不僅僅是「舞」,更要與「神」相融合,即身姿動作與眼神要融於一體。正是這種專注與認真,才有了今天的敦煌舞藝術流派。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敦煌的女兒是誰?她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守護敦煌?誰人問我粥可溫?誰人與我立黃昏?粥熱了沒有是生理需求,一起立黃昏便是情感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樊錦詩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北大才女,名門之後,她也有著凡人的情懷。
  • 76年前杭州人常書鴻守護敦煌 專家研討致敬「敦煌守護神」
    共有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等十餘位專家到會研討,一同懷念這位用一生守護敦煌的藝術家。這本傳記,葉文玲寫了些什麼據了解,《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自2020年6月出版以來,已加印4次,深受讀者歡迎。
  • 敦煌》推出沉浸式展覽 傳承守護傳統文化
    敦煌》推出的「0937-來自敦煌的Push沉浸式進窟體驗」線下公益展在北京798藝術區正式拉開帷幕。活動現場將線上多樣化的內容進行線下還原,還把即將播出的第三期【遊藝】篇中的投壺項目搬到現場,使敦煌文化更易被看見與被感受,促進更多年輕人關注敦煌文化,成為敦煌文化守護與傳播者。
  •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敦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藝術為世人帶來莫大的震撼敦煌石窟中記錄下的歷史、文化故事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了解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敦煌研究院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在趙聲良院長的循循引領下十數萬網友對敦煌研究院下屬一院六窟中進行了一場對千年來的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 一夢敦煌,一眼千年:他筆下的壁畫有多驚豔?
    他醉心敦煌藝術,堅持用敦煌的語言、筆墨、色彩,在重彩繪畫領域進行創新與探索。此次《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共設立一樓、六樓兩大展區,共計展出敦煌壁畫作品65幅。謝曉冰以唐代敦煌壁畫為創作基礎,注入了個人的主觀意念與創作思想。展出作品涵蓋四大主題,其中不乏人們熟悉的飛天、反彈琵琶、觀世音菩薩等藝術形象。
  • 敦煌千年前的盛世場景,被良品鋪子「復活」了!
    9月10日,良品鋪子在敦煌莫高窟的荒漠舉辦了一場線下公益事件——「敦煌綠洲,一夜盛開」。通過紗幕投影技術,演繹了神秘UFO降臨敦煌,令敦煌綠洲盛開長出鮮果林,並煥活千年壁畫的故事。敦煌沙丘裡的漫天土黃,逐步變成裡一襲襲青綠,良品鋪子利用創意和新穎的視覺技術,帶大家重現了敦煌千年的盛世場景,畫面真的美到驚豔,讓人嘖嘖稱奇。
  • 千年文化之約:杜永衛與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金共同守藝敦煌
    8月16日晚,六桂福珠寶攜手敦煌博物館出品的"福韻·敦煌古法黃金"系列在天貓新文創掌上博物館活動直播間開啟新品首秀,與非遺敦煌彩塑技藝傳承人杜永衛老師共同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在直播期間,杜永衛老師更是盛讚福韻·敦煌系列傳承了敦煌藝術之美,以匠心工藝傳遞千年文明的精粹。
  • 一家三代守護敦煌,這期《國家寶藏》實在太「好哭」了!
    如今的敦煌依然美麗,保留著一千年前燦爛文明留下的原始風貌,在大漠鳴沙中熠熠生輝。而敦煌之所以能一直保留到今天,正是因為世世代代中國人前赴後繼守護著它。莫高窟地標「九層樓」。1944年,敦煌研究所成立,常書鴻奔赴敦煌,成為第一任研究所所長。張大千當時對常書鴻感慨:「你待在這裡,這是一個長期的無期徒刑啊!」常書鴻在敦煌一待就是38年,一直到1982年,他才離開甘肅。常書鴻為敦煌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 一場橫亙千年的敦煌大夢,邂逅莫高窟佛教藝術的前世今生
    中信出版集團與敦煌研究院聯合推出的《中國歷史地理繪本·敦煌》就以戈壁灘上的一顆石頭為敘事主體,從河西走廊的形成開始,石頭一路見證戰亂和平交替下敦煌的變遷,從樂僔修行打坐的山洞到萬人拜謁的千佛洞,從繁華的絲綢之路到凋敝的塞外邊陲,為孩子展開一幅綿延數千年的敦煌歷史畫卷。
  • 一眼千年|為什麼是敦煌?
    世界四大文明,從一千多年前起,在這裡交融互鑑,孕育出盛大輝煌、流經千年的文化奇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這座飄然臥於沙漠之中的建築是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 千年敦煌 X 王牌國潮:穿越千年的時尚魅力
    為更好地保護文物,華為與敦煌研究院一同成立了「全球首個AR世界文化遺產平臺」。通過基於華為河圖技術而生的華為AR地圖,不僅實現保護洞窟文物的目的,更可讓遊客身臨其境體會千年佛國魅力,感受虛實融合的數字新世界。
  • 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世專愛一個人
    我不怕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人,因為這些憑著個人努力,都可以做到,我怕專注的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全神貫注,矢志不渝。樊錦詩,就是一個這樣專注的人,所以我對於她的專注,仰慕和欽佩。《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這本書主要講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一生經歷,以及她的事業守護敦煌莫高窟。
  • 古老「敦煌樂器」穿越千年蘭州「發聲」
    距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式還有124天 從13日至15日,由中央民族樂團創排的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在甘肅大劇院震撼上演,眾多由敦煌壁畫復原的古樂器及千年古譜再次以音樂的形式回到家鄉。塵封千年,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的一批被「復活」的古老樂器,在《又見國樂》奏響中「登上」舞臺,訴說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和黃沙流變的滄桑。五弦琵琶、葫蘆琴、排簫、箜篌等古樂交織響起,滄桑空靈,仿佛從塵囂穿越至久遠年代。
  •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很多人,都將它定義為一生中必去的地方,因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圖片來自/微博@敦煌旅遊官方對於敦煌,可能大家並沒有那麼耳熟能詳,但在這片土地上,卻有著千年歷史遺蹟,也是古老文化的記憶深處。同時,還有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
  •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在臺舉辦
    新華社臺北9月13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空靈的禪定佛像、端莊的菩薩雕像、美麗的九色鹿……13日,一場展現敦煌千年文化藝術之美的藝術展在臺北科技大學開幕,吸引了眾多觀眾。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由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和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
  • 將敦煌復刻進大話!《緣起敦煌》紀錄片講述資料片副本起源_遊俠網...
    有一種美,叫做敦煌,濃墨溢彩傳承千年。2020開年之際,大話攜手敦煌,再續「守望敦煌計劃」。今日,由敦煌市博物館石明秀館長親自命名的紀錄片《緣起敦煌》正式上線,為你講述敦煌石窟的千年之美以及大話開發敦煌玩法內容的匠心細節。
  • 陳應時 | 他用四十年光陰,找回了千年前的敦煌仙樂
    他用四十年光陰找回了千年前的敦煌仙樂▲敦煌樂譜P.3808(局部)古譜素有「千年天書,百年解譯」之謂,因為記譜使用的符號形似日文的假名,極其晦澀,解譯困難。千年以前的譜樂,百年間學者們皓首窮經,孜孜不倦。
  • 千年敦煌莫高窟的背後 隱藏著多少辛酸故事
    千年敦煌莫高窟的背後隱藏著多少辛酸秘密(圖片:David Stanley/flickr,CC BY 2.0)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十六國時期,位於河西走廊西段的甘肅省敦煌東南25千米處莫高鎮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
  • 敦煌展河北首展 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
    如果你沒去過敦煌 現在她來了一千年的風沙不能抹去她是一顆向善的種子如果你沒去過敦煌 現在她來了當她充滿你的眼眶時你也終於聽到了她的心跳聲你要親眼看看飛天仙子的綾羅裙裾閉上眼時箜篌仙樂也跟隨她入雲你要親眼看看包裹在蓮花裡的小小童子呼吸之間嬰粉色的善良純真細膩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