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
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
千年只是一瞬
而對於守護它的人來說
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
甚至是幾代人的傳承
近日,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
一家三代守護敦煌的故事
1956年,李雲鶴響應國家號召前往新疆。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三個月的試用期過後,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給李雲鶴分配的工作是修復莫高窟的壁畫。在當時,國內還沒有專門從事壁畫修復的人才和技術,一切都得從頭慢慢摸索。就這樣,李雲鶴成為了莫高窟第一位壁畫修復師。△20世紀50年代的莫高窟
沒有美術和雕塑功底就拜師學基礎,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技術就自己研究。 就這樣,李雲鶴一點一點摸索,製作出原創的「修復套裝」:最小的醫用注射器、包裹綢布的棉球、專用的修復刀、洗耳球、除塵器……他還開拓出「空間平移」「整體揭取」「掛壁畫」等眾多國內首創的壁畫修復技法。△壁畫修復前後對比圖
64年,對於千百年的文物而言,只是一瞬。對於一個人來說,卻已是一生。如今,87歲的李雲鶴依然堅持在修復一線。但他深知,這樣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像我這個年齡,你再堅持,總有一天……」△李雲鶴(左)、兒子李波(中)、孫子李曉洋(右)2019年莫高窟465窟工作現場 (莊嶽拍攝)
1990年,李雲鶴的兒子李波同樣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復師。對於生於敦煌、長於敦煌的李波而言,回到敦煌修壁畫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家裡有一位修壁畫的父親,這對我的影響是極大的。而且這裡是我的故鄉,我對敦煌對莫高窟,有感情也有責任。」在李波的印象裡,父親常說,「對待文物要有感情,知道它的可貴才能用心保護它。一旦要修,就要修到最完美的狀態,寧可不修也不能修壞了。」而真正讓李波明白這句話是在2000年,一次他與父親外出援助兄弟單位的文物修復工作中。當時,李波負責修復一座天王像,可當他給父親看修復成果時,卻得到了父親這樣的評價:「你的理解和狀態都不對,我很懷疑你學到哪裡去了。」對於父親的批評,李波一開始並不理解,而當他花了兩三天時間翻閱更多資料、進行更多思考,他才領悟到:「文物修復不是簡單的拼接,得去領會文物自身的狀態,不能糊弄自己更不能糊弄古人。」「敦,大也;煌,盛也」
曠世敦煌的背後
有著不輸其盛大輝煌的凡人匠心
家道悠悠,文脈綿綿,敦煌是以延續
致敬,匠人;致敬,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