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國家寶藏》第五期節目走進敦煌莫高窟,三件國寶《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震撼登場,人們世代守護瑰寶的故事,看哭了很多人。
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連環畫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畫之一。
沒有人能拒絕敦煌的召喚吧。
宏偉的歷史遺蹟、精美絕倫的壁畫和造像,滿山的洞窟和大漠美術館,千年的光陰在這片戈壁大漠上沉默流逝,向世人昭告這裡曾經的繁華與熱鬧。
人們稱敦煌為「沙漠中的大畫廊」。現存735個洞窟、2400餘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壁畫。一幅幅尊像畫、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神話故事畫、佛教史跡畫、佛教經變畫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這些色彩鮮豔的壁畫在歷經風霜之後,仍不減光輝。
要讀懂敦煌之美,一定要學著讀懂壁畫裡的豐富世界。以下這篇敦煌壁畫入門指南,分享給你~
壁畫,是敦煌最廣泛深入人心的藝術。
2019年,一場「畫壁.一眼千年」的時裝秀在巴黎驚豔亮相。這場時空交錯的展示,將敦煌特有的恢弘與華美帶入國際,也讓大眾對如夢如幻的敦煌壁畫藝術有了新的期待。
原本,敦煌壁畫是一種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畢竟它包括石窟寺壁畫、墓室壁畫;我們通常說的「敦煌壁畫」,大多情況下指的是石窟寺壁畫。
而敦煌石窟寺壁畫,又是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在內552個洞窟的總和,年代跨越魏晉至明清2000年之久,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供養人等各類題材和裝飾圖案。
其實,敦煌石窟寺壁畫的欣賞邏輯並不複雜:
烏孫、匈奴、羌戎等古民族世代居於此地,樓蘭、突厥、吐蕃、西域諸民族及印度、波斯等國商旅往來頻繁,中原也有人移居此地……
敦煌石窟寺壁畫,既是各色人種、不同民族的藝術創造,也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再現。
既然是日常生活再現,那就跟照片似的,一起去「敦煌老照片」裡看看——敦煌人民多會過日子!
怎麼穿,看敦煌;
巧用色彩,玩轉混搭
敦煌壁畫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信仰佛教、出資金開窟,不僅出資繪製佛教題材,還把自己的流行理念、生活畫像繪在窟中,這些人就是供養人。
可能他們早早就意識到自己要被後世當作穿搭的範本,所以虔誠信仰之餘,在服飾的研究上頗有建樹,他們以穿出自我真色彩為準則,將潮流玩轉於掌心,創造出顏色搭配的兩大秘訣:
一是藉助同類、類似色的搭配,產生變換效果。如莫高窟98窟《新婦小娘子供養像》中,兩位女性身穿大長裙、深紅衣袖外加黑色點綴,整體相似顏色的相互搭配,柔和中表達出華美。
莫高窟98窟《新婦小娘子供養像》
二是對比色的搭配,尤以紅配藍最為常見。在莫高窟第9窟女供養人像中,三貴婦衣飾華麗,雲髻花釵、團花錦服,氣派非凡,另五侍女形體較小,衣著簡單無紋飾,無題記,偏立一隅。身份地位明顯不同,這種對比色使得畫面具有震撼力,尊卑貴賤盡在不言中。
莫高窟第9窟東壁 女供養人像 晚唐
光研究色彩搭配就想在服飾界立足顯然是不夠的,人們另闢蹊徑,開創了「胡服漢裝」的全新風格。
首先,胡人以漢服為潮流,不僅在民間百姓中廣泛傳播,而且受到了敦煌上層階級的喜愛,備受大力提倡漢化的統治者恩寵。
上朝的正式官服全仿效漢裝,流行曲領橫頸,寬袍大袖;貴族長者常是頭戴合歡帽,著交領寬袖袍服,腰束帶,體現灑脫不凡的風度;婦女的服裝也仿效江南貴婦,流行曲裾繞襟,飛髾飄動。
同時,漢人也以胡裝為時尚——胡服簡直太實用啦!上自官員、下至士庶均以袴褶為常服。頭戴籠冠,腰系蹀躞帶,腳穿靴子,這樣一穿,出門在外都方便了不少。
騎兵戎裝 西魏 莫高窟285窟 南壁
沒錯,壁畫就是敦煌人的時尚大片,「潮流」這玩意兒都是他們玩剩下的!
怎麼吃,看敦煌:
煙火人間,風味長存
人生得意須盡歡,胡吃海喝需盡興。處於「黃金地帶」的敦煌,絡繹不絕的商客除了帶來了繁忙的交通,同樣在此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美食與飲食習慣。
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情境在敦煌壁畫中也可隨處可見。
與如今浩蕩沙海的氛圍不同,古時敦煌是由南山流來的古氐置水(今黨河)泛濫所衝積而成的綠洲,經過西漢、東漢、魏晉的開發,成了一處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穀類、豆類、乳製品應有盡有外,還不乏國外進口的蔬菜、水果。
其中,麵食從古至今都是西北人民的摯愛。但路上帶著大碗寬面著實會讓味道大打折扣,經過幾番對比,餅憑藉著易保存、便於攜帶,而且能根據個人喜好加料而在眾多主食中拔得頭籌。
在莫高窟第61窟的「五臺山靈口之店」中的一幕生動地描述了兩人站在放著和好的面的圓臺邊製作著燒餅的畫面。
敦煌人對餅的喜愛可謂是達到了狂熱,至少發明了26種餅,強勢改變了過去吃粟、黍的飲食方式。
莫高窟第61窟的「五臺山靈口之店」
提起西北的美食,就少不了肥美牛羊肉。畜牧業發達的敦煌,這些優質的肉類絕不會斷貨。莫高窟第61窟南壁、第85窟窟頂東坡、第156窟等,都出現了「肉鋪」的場面。
與現在肉店的營銷方式不同,當時更時興現殺現賣,絕無中間商賺差價。莫高窟北周第296窟主室南坡的屠宰圖就展示了一頭牛被宰殺、剝皮,水煮的過程。
牛肉吃膩了,就換羊肉、豬肉、駝肉,水煮吃膩了,就換烤炙、手抓,總之,每天都能解鎖一項吃肉新方法。
莫高窟北周第296窟主室南坡的屠宰圖
敦煌人好客,且有局必有酒。使節來訪,來一杯,朋友聚會,來一杯。期間還伴有舞蹈與音樂,好不熱鬧!舉起酒杯高唱「麻煩給我的愛人來一杯mojito」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喝盡興不罷休。
8世紀中國吐魯番的供佛粟特人壁畫
敦煌壁畫酒肆宴飲圖
喝酒除了要酒量好,酒的質量也很重要。用葡萄釀酒,是敦煌人的傳統。在內地難得的葡萄酒,卻是敦煌人常喝的品種。為了專業化生產,出現了專門的釀酒作坊。
在榆林窟第3窟的釀酒圖中即有一爐灶,灶臺上疊壓四層大小不同的方形和梯形器物,頂部有煙囪。一女子半跪在灶前向爐膛裡添柴,另一女子持缽站在灶旁。地上放著酒壺、高足碗、木桶、貯酒槽等用品。
榆林窟第3窟-釀酒圖-西夏
越看飲食題材的壁畫,越覺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敦煌人的煙火江湖,不是想學就能學會的。
怎麼住,看敦煌:
擇一座城,愛一個家
如果能回到古代,那住在敦煌,便能盡覽世間繁華了。當時著名CBD的各種建築形象,如宮殿、闕,還有監獄、墳墓、橋梁等等,敦煌壁畫全都有。
敦煌的居住建築,與其他地區一樣既有王宮宮室、豪門深宅, 同時也有普通人家的院落和茅屋。但身處不知何時就會戰亂的年代裡,這些的房奴們為了避免一不小心就沒家的風險,將「家大家小,堅固就好」的理念根植於心。「城」作為防禦系統頂尖的建築,廣受好評,是敦煌壁畫中最常見的類型。
西魏第249窟窟頂西披 城堡
如莫高窟北魏257窟「須摩提女緣品」圖中宅院的三面就有城垣圍繞,一側有門樓,院內有堂,堂後有四層望樓,樓後有園,牆頂雙線,代表土牆上加築的女牆。宅第的牆垣上有突出並高於城垣的墩臺顯示出城牆的防禦功能。這種典型的建築特色也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敦煌的塢堡形象。
北魏257窟 須摩提女緣品·塢堡
和現代人講究風水一樣,敦煌民間對修建家宅十分重視,他們有一種牢固的風俗觀,認為「宅小六畜多」。多養馬牛羊豬狗雞,即意味五穀多,養活的人口也就多了。一回家看到一家老小和和美美,哪還會想煩心事?
莫高窟85窟 院落馬廄 晚唐
此外,敦煌的宗教色彩十分濃厚,佛寺、塔的出現給這個城市在先進的基礎上增加了新色彩。因佛教文化直接來源於西域,所以便有圓券拱、希臘式柱頭、蔥頭形龕楣等具有西域建築特色的形象。
272窟窟頂 圓券拱天宮 北涼
佛塔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信仰佛教的人們一定不會忽視對佛塔的建設。
敦煌早期的壁畫中,佛塔保留了濃重的異域色彩,不乏埋藏屍骨的「墳冢」窣堵波;而後,不斷受到漢地文化影響,湧現出樓閣式、亭閣式;此外,還有佛教密宗色彩濃厚的金剛寶座式。
窣堵波 莫高窟23窟-比丘繞塔禮佛圖
金剛寶座式塔 莫高窟428窟 西壁
尤其在隋唐這樣社會發展鼎盛的時代,人們生活富足也不忘感謝佛的庇護,將佛塔修建得更加華麗高大。
盛唐第172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局部
如今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建築師們假如穿越到古代敦煌,說不定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學徒呢,敦煌壁畫這部「建築寶典」可得緊緊抓牢!
-END-
編輯| 丁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藝旅文化是一家根植於東方傳統文化,專注在文化遊學、城市走讀、文化沙龍、文化講座、博物館導覽、文化體驗、文化課程、青少年研學、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的文化藝術綜合服務機構。 我們跨界在文化、藝術、旅行之間,讓文化活起來,讓生活更有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