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服飾:千年霓裳羽衣曲

2021-01-12 湘湘愛旅行

從2020年12月10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來自敦煌的100餘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20 窟複製洞窟,全方位呈現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絲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宏,給椰城人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歷史洗禮。其中的「霓裳美儀」章節,展示了敦煌石窟壁畫和彩塑保存的部分服飾圖像和資料,這絢麗的色彩,風蓬的水袖,驚豔了海口冬日。 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從十六國直至元代,在一千多年的時空中,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各朝代都在此建窟,從未間斷。敦煌石窟的壁畫和彩塑保存了豐富而珍貴的中古時代服飾的圖像和資料,服飾畫面集中、系統且全面,使我們在欣賞過程中能感受到我國服飾史的源遠流長,並可探索古代服飾發展嬗變的脈絡。 悠悠千年的流行時尚 中國是一個服飾大國,歷代的衣冠服飾發展演變的歷史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審美發展變化的軌跡。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古代人物形象和服飾,印證了中國「衣冠王國」的美譽。同時,它也成為眾多服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譬如曾經設計「龍袍」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在2015年巴黎時裝周上,即以一組《敦煌》作品震驚了眾人。而這組作品的靈感,毫無疑問,來自於敦煌莫高窟。可以說,敦煌莫高窟的服飾長廊,就是一部千年中國流行時尚發展史。 史料記載,漢代伊始,敦煌就有大量中原移民至此。在十六國的270多年間,敦煌先後歸屬諸多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加之當地原本就是少數民族依存的遊獵牧場,又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重鎮,因此這個多民族雜居之地的居民成分更加複雜,文化較為多元化。這一點,從敦煌壁畫的服飾中也可窺出一二。從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建窟到公元589年北朝結束,敦煌壁畫中的各個階層人物服飾表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徵,胡服與漢服並行,漢人以胡服為時尚,胡人又以漢裝為潮流的特殊現象,構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貴婦頭梳雙丫髻,上著窄袖對襟襦衫,披巾搭在臂上,圍腰下延伸出襳髾,下著間色裙。長長的襳帶和上身的褵帶隨風飄舞,女子的靈動於這飛襳垂髾間得到了完整的展示。 到了隋代,奢華盛裝已在畫中隱隱透出。大業六年,隋煬帝在天津街盛陳百戲,「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在朝廷的提倡下,京都的王公貴族穿著追求華麗,伎人皆衣錦繡繒綵,東西兩京的錦繡絲織品甚至出現了空竭。隨著西域及外國客商紛至沓來,精美華麗的波斯錦、薄如蟬翼的紗縠等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並受到王公貴族的青睞,西域及海外服飾紋樣也在中國廣為流行。在中國流行西域服飾的同時,西域民族在服飾上也要求漢化。 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和塑像中的人物服飾也隱隱出現了追逐色彩絢麗、衣冠華美的跡象,有一種漢化趨向,但裝飾風格崇尚樸實、簡約,不如中原尊卑等級的分明,可見得此時這裡的生活是更為輕鬆愜意的。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禮佛者的服飾,譬如文殊菩薩衣飾華美,服飾類於隋朝王室貴族婦女:頭戴寶冠,瓔珞帔巾繞身,前垂寶珠,上著胸衣,系圍腰,下垂紅色長裙。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段文杰先生生前在其關於敦煌服飾的論著中就曾提到,此紅裙開啟了唐代婦女時興的石榴裙的先河。 古代男子的錦繡衣冠 人類最早的服裝,應是在生產勞動中起源的。而生產勞動中的人物形象,也多以男子為主。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已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在敦煌壁畫中,魏晉時的平民男子常服袴褶在隋朝以後仍在延續,但在樣式上開始發生變化,演變成為大褶衣。這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常服,甚至在西域各族中也廣為流行。 隋朝人尚赤,這一點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據傳隋文帝楊堅在建國之初的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即位時,有赤色雀飛翔,被視為天瑞,因此隋朝自以為得火德,崇尚紅色。隋文帝制定的冠服禮制中,官服等級也開始注重顏色的差別,祭服、朝服盡令尚赤。我們現在逢年過節時穿大紅的習俗,或許來源於此。 雲想衣裳花想容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是物質和精神文明高度的結晶。從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幾千年間,中華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其中,女子的服飾以其多變和豐富成為服飾史的代言人。這一點,單從敦煌莫高窟的唐朝壁畫中可窺見一斑。 唐王朝是史書記載中極為繁榮的朝代,政局穩定,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盛讚其為大唐盛世。它具有高度的開放包容精神,與之相對應的是自由與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一精神氣質也深深體現在唐王朝的服飾文化中。 唐朝的女性,在穿著打扮上是極為自由的,她們可以任性地穿著個性大膽的袒露裝,把盈盈一握的小蠻腰展示出來,不會有人對此指指點點。流行的服飾往往是先被推崇於王公貴族間,再流傳至民間,被許多平民女子所效仿以追趕潮流,興盛於一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的流行服飾,體現的是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的審美。此時的貴族婦女們思想大膽開放,追求女性美。袒胸裝的領口設計得十分低,露出了女子美麗的頸部和部分酥胸。唐朝以胖為美,這種設計十分完美地展現了女性的窈窕與豐腴。在敦煌初唐壁畫第329窟中的女子,上穿袒胸大圓領窄袖紗羅孺,下穿高腰長裙,十分精緻。最令人歡喜的是,壁畫中的中唐及晚唐時期,出現了一些下層的勞動婦女,她們也經常穿著如此性感的袒露裝。 富足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讓唐朝的女子最大限度地綻放自己的美。除卻大膽展示女性曲線美的袒胸裝外,她們還開發出頗富幽默感的男裝女著。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女子,已經穿出了最前沿的時尚衣飾。 圓領袍服作為唐朝時期最典型的胡服之一,也是男性服飾中舒適度最高的一款,一度成為唐朝婦女們鍾愛的出行服飾選擇,在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像中,其身後的9名婢女有8名身著圓領長袍式男裝,腰間系帶,顯見得唐時女子的地位之高,也由此可追溯唐王朝社會的高度開明。大唐王朝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女性的社交活動豐富多彩,她們不囿於高牆內與閨閣間,而是常常出遊,騎馬、打馬球、狩獵,這些具有明顯男性特色的競技娛樂活動,她們積極熱情地參與。這也從側面推進了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 政治開明的唐王朝,對外貿易不斷發展,促進了民族間融合與民族間文化交流。如此大背景下,唐朝服飾也吸收了周邊各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傳統中華服飾在古典風韻的基礎上又添加了異域風情,胡服與舞蹈服飾風靡一時。這大抵與異域舞蹈的傳入有關。在敦煌第66窟壁畫中的「伎樂天」舞服,即是中原服飾與印度服飾糅合而成。而纓絡,是唐時從印度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再傳入中原,而後被全國愛美的女性所喜愛的。至今,我們依然流行佩戴它,任幾千年的輝煌中國史在頸間纏繞,飄拂。 【來源:海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霓裳羽衣曲中國音樂史上的璀璨明珠
    據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所載,唐開元六年(718),唐玄宗李隆基登三鄉驛(唐時設在洛陽宜陽的離宮),望見了傳說中的仙山——女兒山,由此靈感突發而寫就了此曲。因此劉禹錫曾寫詩曰:「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 唐代名曲·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唐玄宗主編樂曲)《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國宮廷樂舞。唐玄宗登洛陽三鄉驛,望女兒山所作。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毀了。
  • 霓裳羽衣曲【薦讀薦轉】|範江華
    吳道子、韋無忝、陳閎便有《金橋圖》之作,程伯儀繪有《東封圖》,吳道子又繪《東封圖》於洛陽弘道觀壁,開了封禪壁畫的先河。  「儼若翠華舉,登封圖乍開。」晚唐詩人馬戴的詩讚美的正是封禪圖精彩紛呈的畫面。可惜的是,這些史籍所載諸圖均已散佚。所以,作為當今唯一流傳下來的一幅帝王封禪圖,山西高平壁畫無疑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 《霓裳羽衣曲》中國舞蹈的巔峰之作的背後,盛世歌舞,亂世兵戈!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霓裳羽衣曲》是我國古代舞蹈的巔峰之作一樣,開元盛世也是中國古代一個巔峰盛世,而《霓裳羽衣曲》就是誕生在這個巔峰時期。
  • 《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向仙女學來的?
    科教授這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盛唐最出名的宮廷樂舞《霓裳羽衣》。《霓裳羽衣》,既是曲名,又是舞名、歌名,每次表演都要動用上百人的樂工、舞者、歌女,氣勢極為恢宏。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直接就把霓裳羽衣曲,當作了盛唐氣象的代名詞。
  • 「冠服之豐美華麗」,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文化的演變
    他們的服飾也很有意思,都是參照社會的時尚風情,這些敦煌壁畫應該有的東西,全部都有,社會上各種人的穿搭應有盡有,將包羅萬象這個詞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些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特色的敦煌壁畫為我們再現了唐朝千奇百怪的服裝樣式以及各種人物形象。
  • 在《霓裳羽衣曲》中國舞蹈巔峰之作盛世歌舞背後,亂世之戰
    霓裳如意是唐代法國音樂的代表作,由唐歌舞集大成組成。到目前為止,他仍然值得在音樂和舞蹈史上獲得輝煌的明珠。正如《霓裳羽衣曲》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巔峰一樣,開元盛世也是中國在古代的巔峰,而《霓裳羽衣曲》就是在這個巔峰中誕生的。
  • 【六塵視界】隋唐舞韻——敦煌壁畫舞蹈人物服飾造型研究
    敦煌壁畫中無處不在的樂舞形象,充分地體現出表演性舞蹈在隋唐時期的巨大發展。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隋唐時期敦煌壁畫中舞蹈人物的服飾造型。從隋唐時期流行的舞蹈種類入手,介紹舞蹈種類和它的風格特點,有了這些背景知識,再結合一些圖片資料對表演性舞蹈的服飾進行溯源,分析各個舞種的服飾特點。
  • 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都是民間工匠製作的,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在樂器製作傳承中,有好多樂器製作技藝都已失傳了。有些樂器製作技藝雖然在敦煌失傳了,但在中原其他地方傳承著。如琵琶、古箏,排簫等樂器。敦煌現在能製作的樂器有陶壎、二胡、三弦、大鼓、腰鼓。
  • 傳承漢唐風韻 再現衣冠之國——敦煌服飾引領文化新熱潮
    今年以來,敦煌市藉助「漢服」這一載體,通過一系列敦煌服飾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掀起了全民體驗敦煌服飾文化的新熱潮。馮豆豆是一位敦煌服飾的愛好者,今年九月份,她參加了敦煌市「盛世芳華 舞動全城」敦煌服廣場舞大賽後,便對敦煌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工作之餘,她通過手機學習敦煌舞蹈,並利用抖音等平臺,將自己拍攝的短視頻發布出去。
  •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在臺舉辦
    新華社臺北9月13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空靈的禪定佛像、端莊的菩薩雕像、美麗的九色鹿……13日,一場展現敦煌千年文化藝術之美的藝術展在臺北科技大學開幕,吸引了眾多觀眾。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由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和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
  • 敦煌壁畫入門指南
    2019年,一場「畫壁.一眼千年」的時裝秀在巴黎驚豔亮相。這場時空交錯的展示,將敦煌特有的恢弘與華美帶入國際,也讓大眾對如夢如幻的敦煌壁畫藝術有了新的期待。      原本,敦煌壁畫是一種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 從敦煌壁畫上「走」下來的樂器是怎樣的
    敦煌莫高窟你進到每一個洞窟裡基本上都能發現一些與敦煌樂舞相關的圖像,各種各樣的樂器,大概在5000件上下。其實在全世界現存的這些遺蹟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敦煌這麼多。 在研發團隊不懈的探索之下,一件又一件的樂器從壁畫上走了下來......
  • 一夢敦煌,一眼千年:他筆下的壁畫有多驚豔?
    他醉心敦煌藝術,堅持用敦煌的語言、筆墨、色彩,在重彩繪畫領域進行創新與探索。此次《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共設立一樓、六樓兩大展區,共計展出敦煌壁畫作品65幅。謝曉冰以唐代敦煌壁畫為創作基礎,注入了個人的主觀意念與創作思想。展出作品涵蓋四大主題,其中不乏人們熟悉的飛天、反彈琵琶、觀世音菩薩等藝術形象。
  • 一夢神舞飛天 《蜀門手遊》敦煌系列探索千年古韻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珍珠與彩線,見證和傳播了絲綢文明。敦煌的美被無數文人騷客寫進詩句中,也吸引了無數遊人前往探索。這次《蜀門手遊》突破以往以漢服為原型的時裝設計,融合敦煌元素,打造了一套具有異域風情的敦煌系列外觀,以此為契機探索千年敦煌的無限魅力。
  • 霓裳羽衣舞
    初次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當時,大臣張說《華清宮》云:「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後,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由於《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以後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詠或筆錄。以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其實到中唐,此曲已被許多人淡忘。
  • 敦煌飛天壁畫欣賞見者有福
    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敦煌壁畫中曼妙的飛天究竟是什麼來歷?這需要回到印度的語境中,去尋覓那些在古老的神話中誕生,數千年來留下了無數奇異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羅絲」——天女。
  • 一眼千年|為什麼是敦煌?
    ▲介紹敦煌莫高窟歷史文化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片段(敦煌研究院提供)▲展示精美石窟藝術的球幕電影《夢幻佛宮》精彩片段《夢幻佛宮》是全球首部以石窟藝術為表現題材的超高清8K數字球幕電影,對莫高窟最具藝術價值的7個洞窟做了全方位展示。
  • 走進敦煌 |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中國古代絲綢圖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飛天和供養人的衣飾上都有所反映。就是在佛座、華蓋、藻井、朝堂內的幡燈、邊飾以及善男信女發願捐獻給佛堂做供養品的織物上,也都保存著完好的圖案。這些圖案,是研究中國服飾圖案和染織工藝歷史的寶貴資料。敦煌石窟中,佛像的服飾、衣冠、纓絡佩飾等,各因其塑造或繪製時代的不同以及捐造的善男信女的身份有別而各異。
  • 【文化傳統】霓裳羽衣舞:讓文化融合深入人心
    《霓裳羽衣舞》的創作過程充分體現出唐帝國對於漢民族以外的民族文化的尊重與吸納。《霓裳羽衣舞》作為多民族優秀文化融合的產物,它取得了非凡的成功。《霓裳羽衣舞》體量龐大。雖然詩中沒有言明此舞有著胡舞的因素,但從詩句,我們能夠感受到胡舞的韻味,甚至能夠想像出類似敦煌壁畫、克孜爾壁畫中飛天的風採。五、精神境界高遠深邃。這部樂舞創作立意,諸多資料認為是玄宗幻遊月宮仙境而來的。唐代崇尚道教,以神仙境界作為人生。綜合《霓裳羽衣舞》各方面的成就,此曲當得上唐代精神文化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