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12月10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來自敦煌的100餘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20 窟複製洞窟,全方位呈現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絲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宏,給椰城人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歷史洗禮。其中的「霓裳美儀」章節,展示了敦煌石窟壁畫和彩塑保存的部分服飾圖像和資料,這絢麗的色彩,風蓬的水袖,驚豔了海口冬日。 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從十六國直至元代,在一千多年的時空中,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各朝代都在此建窟,從未間斷。敦煌石窟的壁畫和彩塑保存了豐富而珍貴的中古時代服飾的圖像和資料,服飾畫面集中、系統且全面,使我們在欣賞過程中能感受到我國服飾史的源遠流長,並可探索古代服飾發展嬗變的脈絡。 悠悠千年的流行時尚 中國是一個服飾大國,歷代的衣冠服飾發展演變的歷史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審美發展變化的軌跡。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古代人物形象和服飾,印證了中國「衣冠王國」的美譽。同時,它也成為眾多服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譬如曾經設計「龍袍」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在2015年巴黎時裝周上,即以一組《敦煌》作品震驚了眾人。而這組作品的靈感,毫無疑問,來自於敦煌莫高窟。可以說,敦煌莫高窟的服飾長廊,就是一部千年中國流行時尚發展史。 史料記載,漢代伊始,敦煌就有大量中原移民至此。在十六國的270多年間,敦煌先後歸屬諸多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加之當地原本就是少數民族依存的遊獵牧場,又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重鎮,因此這個多民族雜居之地的居民成分更加複雜,文化較為多元化。這一點,從敦煌壁畫的服飾中也可窺出一二。從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建窟到公元589年北朝結束,敦煌壁畫中的各個階層人物服飾表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徵,胡服與漢服並行,漢人以胡服為時尚,胡人又以漢裝為潮流的特殊現象,構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貴婦頭梳雙丫髻,上著窄袖對襟襦衫,披巾搭在臂上,圍腰下延伸出襳髾,下著間色裙。長長的襳帶和上身的褵帶隨風飄舞,女子的靈動於這飛襳垂髾間得到了完整的展示。 到了隋代,奢華盛裝已在畫中隱隱透出。大業六年,隋煬帝在天津街盛陳百戲,「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在朝廷的提倡下,京都的王公貴族穿著追求華麗,伎人皆衣錦繡繒綵,東西兩京的錦繡絲織品甚至出現了空竭。隨著西域及外國客商紛至沓來,精美華麗的波斯錦、薄如蟬翼的紗縠等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並受到王公貴族的青睞,西域及海外服飾紋樣也在中國廣為流行。在中國流行西域服飾的同時,西域民族在服飾上也要求漢化。 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和塑像中的人物服飾也隱隱出現了追逐色彩絢麗、衣冠華美的跡象,有一種漢化趨向,但裝飾風格崇尚樸實、簡約,不如中原尊卑等級的分明,可見得此時這裡的生活是更為輕鬆愜意的。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禮佛者的服飾,譬如文殊菩薩衣飾華美,服飾類於隋朝王室貴族婦女:頭戴寶冠,瓔珞帔巾繞身,前垂寶珠,上著胸衣,系圍腰,下垂紅色長裙。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段文杰先生生前在其關於敦煌服飾的論著中就曾提到,此紅裙開啟了唐代婦女時興的石榴裙的先河。 古代男子的錦繡衣冠 人類最早的服裝,應是在生產勞動中起源的。而生產勞動中的人物形象,也多以男子為主。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已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在敦煌壁畫中,魏晉時的平民男子常服袴褶在隋朝以後仍在延續,但在樣式上開始發生變化,演變成為大褶衣。這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常服,甚至在西域各族中也廣為流行。 隋朝人尚赤,這一點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據傳隋文帝楊堅在建國之初的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即位時,有赤色雀飛翔,被視為天瑞,因此隋朝自以為得火德,崇尚紅色。隋文帝制定的冠服禮制中,官服等級也開始注重顏色的差別,祭服、朝服盡令尚赤。我們現在逢年過節時穿大紅的習俗,或許來源於此。 雲想衣裳花想容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是物質和精神文明高度的結晶。從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幾千年間,中華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其中,女子的服飾以其多變和豐富成為服飾史的代言人。這一點,單從敦煌莫高窟的唐朝壁畫中可窺見一斑。 唐王朝是史書記載中極為繁榮的朝代,政局穩定,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盛讚其為大唐盛世。它具有高度的開放包容精神,與之相對應的是自由與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一精神氣質也深深體現在唐王朝的服飾文化中。 唐朝的女性,在穿著打扮上是極為自由的,她們可以任性地穿著個性大膽的袒露裝,把盈盈一握的小蠻腰展示出來,不會有人對此指指點點。流行的服飾往往是先被推崇於王公貴族間,再流傳至民間,被許多平民女子所效仿以追趕潮流,興盛於一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的流行服飾,體現的是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的審美。此時的貴族婦女們思想大膽開放,追求女性美。袒胸裝的領口設計得十分低,露出了女子美麗的頸部和部分酥胸。唐朝以胖為美,這種設計十分完美地展現了女性的窈窕與豐腴。在敦煌初唐壁畫第329窟中的女子,上穿袒胸大圓領窄袖紗羅孺,下穿高腰長裙,十分精緻。最令人歡喜的是,壁畫中的中唐及晚唐時期,出現了一些下層的勞動婦女,她們也經常穿著如此性感的袒露裝。 富足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讓唐朝的女子最大限度地綻放自己的美。除卻大膽展示女性曲線美的袒胸裝外,她們還開發出頗富幽默感的男裝女著。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女子,已經穿出了最前沿的時尚衣飾。 圓領袍服作為唐朝時期最典型的胡服之一,也是男性服飾中舒適度最高的一款,一度成為唐朝婦女們鍾愛的出行服飾選擇,在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像中,其身後的9名婢女有8名身著圓領長袍式男裝,腰間系帶,顯見得唐時女子的地位之高,也由此可追溯唐王朝社會的高度開明。大唐王朝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女性的社交活動豐富多彩,她們不囿於高牆內與閨閣間,而是常常出遊,騎馬、打馬球、狩獵,這些具有明顯男性特色的競技娛樂活動,她們積極熱情地參與。這也從側面推進了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 政治開明的唐王朝,對外貿易不斷發展,促進了民族間融合與民族間文化交流。如此大背景下,唐朝服飾也吸收了周邊各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傳統中華服飾在古典風韻的基礎上又添加了異域風情,胡服與舞蹈服飾風靡一時。這大抵與異域舞蹈的傳入有關。在敦煌第66窟壁畫中的「伎樂天」舞服,即是中原服飾與印度服飾糅合而成。而纓絡,是唐時從印度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再傳入中原,而後被全國愛美的女性所喜愛的。至今,我們依然流行佩戴它,任幾千年的輝煌中國史在頸間纏繞,飄拂。 【來源:海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