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漢唐風韻 再現衣冠之國——敦煌服飾引領文化新熱潮

2020-12-23 掌上敦煌客戶端

傳承漢唐風韻,再現衣冠之國。今年以來,敦煌市藉助「漢服」這一載體,通過一系列敦煌服飾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掀起了全民體驗敦煌服飾文化的新熱潮。

馮豆豆是一位敦煌服飾的愛好者,今年九月份,她參加了敦煌市「盛世芳華 舞動全城」敦煌服廣場舞大賽後,便對敦煌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工作之餘,她通過手機學習敦煌舞蹈,並利用抖音等平臺,將自己拍攝的短視頻發布出去。從九月份至今短短幾個月,馮豆豆已陸續發布短視頻60餘個,獲贊8.3萬,播放量超百萬餘次。

「看到各式各樣的飛天,感覺特別的美,我就被她們色彩豔麗的服飾深深的吸引了。」馮豆豆說:「敦煌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我就想通過網絡平臺,以短視頻的方式,把我們敦煌和敦煌服飾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文化,走進我的家鄉,走進敦煌。」

無獨有偶,孫小翠也是敦煌服飾的愛好者。早在2015年時,因工作需要去外地學習彩妝技巧的孫小翠,在看到造型獨特、色彩豔麗的漢服時,便在心中種下了一個「漢服夢」。

孫小翠說:「那時我就覺得漢服好美,特別喜歡這些妝造和服飾,可能那個時候在我腦海裡就種下這個『漢服』的根了。」

2019年,在機緣巧合下,孫小翠有幸拜87版《紅樓夢》劇組造型總設計師楊樹云為師,開始系統學習化裝造型設計。當楊樹雲講到為初版《絲路花雨》做妝造而大量參考文獻和莫高窟壁畫時,孫小翠就暗下決心,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將所喜好的漢服同敦煌文化聯繫起來,做出自己心目中的「敦煌服飾」。

孫小翠說:「從外面回來我就想搞敦煌服飾設計創作,把敦煌元素融入到服飾裡面。我現在的設計主要是以莫高窟壁畫為主,還原壁畫裡面的人物形象,最希望的就是咱們市裡能做一些敦煌服飾發布會和走秀等活動,把敦煌服飾宣傳出去,效果會更好。」

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創新和傳播敦煌服飾文化,敦煌市在全市範圍內廣泛開展以「傳承漢唐風韻 再現衣冠之國」為主題的敦煌服飾文化宣傳推廣活動,先後舉辦了「遊園驚夢」漢服主題展示活動、「霓裳出行 禮樂中華」文化巡遊活動、敦煌服飾家庭才藝展示暨家庭情景劇大賽、「盛世芳華 舞動全城」敦煌服廣場舞大賽等大型活動,藉助「漢服」這一載體,推廣敦煌服飾品牌影響力,再現古絲綢之路「衣冠之國」風採。同時,敦煌市與東華大學籤定戰略合作協議,力爭在2022年,將沙州鎮北臺服飾街區打造成為時尚創意的集聚地、品牌傳播的發動機、敦煌文創的傳播者。

劉旭龍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服飾:千年霓裳羽衣曲
    其中的「霓裳美儀」章節,展示了敦煌石窟壁畫和彩塑保存的部分服飾圖像和資料,這絢麗的色彩,風蓬的水袖,驚豔了海口冬日。 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從十六國直至元代,在一千多年的時空中,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各朝代都在此建窟,從未間斷。
  • 服飾文化 | 漢唐盛世,服飾是一種悠遠的文化!
    中國歷史傳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此時惡癘病疫多泛濫,五毒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而抵抗能力又弱的孩子帶來災難。我國古代人民採取諸多方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比如懸掛艾葉菖蒲,點雄黃。
  • 「冠服之豐美華麗」,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文化的演變
    他們的服飾也很有意思,都是參照社會的時尚風情,這些敦煌壁畫應該有的東西,全部都有,社會上各種人的穿搭應有盡有,將包羅萬象這個詞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些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特色的敦煌壁畫為我們再現了唐朝千奇百怪的服裝樣式以及各種人物形象。
  •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重回漢唐漢服將參展洛裳華服賞
    孫異夫婦在創立以復興漢服為目的的重回漢唐漢服店時,就融入了將漢服真正融入現實生活的想法。想要提供給大家的是面料舒適、製作精良、價廉物美的漢服,同時能傳承華夏審美。 14年積累重回漢唐已經成為漢服界代表品牌 2006年,孫異夫婦在漢服復興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全國都沒有漢服實體店,感覺這對於普通大眾直觀體驗漢服不利,於是將孫異創作的歌曲《重回漢唐》註冊成為服裝品牌,並於同年12月17日正式創辦重回漢唐漢服店,選址於成都市中心仿古商業街文殊坊。這也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漢服實體店。
  • 走進敦煌 |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這些圖案,是研究中國服飾圖案和染織工藝歷史的寶貴資料。敦煌石窟中,佛像的服飾、衣冠、纓絡佩飾等,各因其塑造或繪製時代的不同以及捐造的善男信女的身份有別而各異。有一部《造像度量經》,上面除規定塑造佛像的比例尺寸外,還規定了佛像的衣著形式和色彩。所以敦煌石窟各時代佛像衣著的彩繪和用色都不一樣,在藝術造詣方面的發展也有所不同。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聖者曾說,「一朝文化,一朝服飾」,中國古代服飾一直都隨著朝代的更換而不停改變,這體現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智慧,我們不能以一概全,應當全面地了解每個朝代的服裝,這樣也有利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全面認知。不忘初心,追求本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傳統服飾中的漢服,它所呈現的更是不同朝代的多彩文化風貌。
  • 絲綢之路對漢唐服飾的影響
    絲綢文化是古絲綢之路上中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漢唐時期高度發展的絲綢文化和服飾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互動交流,為沿線的各個民族和國家帶去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奠定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文化基礎。
  • 論文選摘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這些圖案,是研究中國服飾圖案和染織工藝歷史的寶貴資料。敦煌石窟中,佛像的服飾、衣冠、纓絡佩飾等,各因其塑造或繪製時代的不同以及捐造的善男信女的身份有別而各異。有一部《造像度量經》,上面除規定塑造佛像的比例尺寸外,還規定了佛像的衣著形式和色彩。所以敦煌石窟各時代佛像衣著的彩繪和用色都不一樣,在藝術造詣方面的發展也有所不同。
  • 雲遊敦煌,數字時代下的文化傳承
    「除了「雲遊敦煌」小程序、「數字敦煌」等一系列線上「雲展覽」,我們還嘗試用音樂、遊戲、文創產品等形式,結合數字科技融合線上線下,讓古老的敦煌文化釋放新的活力,讓文物「活」起來,走進人們的生活,使其成為引領時代風尚、構築時代美學、滿足美好生活的新動能。」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道。
  • 衣冠上國,盛世霓裳!第二屆新國潮漢服文化節「盛裝」來襲
    紅網時刻11月14日訊(記者 胡邦建 通訊員 陳沙琳 攝影 陳琛)漢服巡遊、武備展演、漢婚展演、漢服之夜、國潮市集……衣冠上國,盛世霓裳,11月14日,長沙西湖文化公園58小鎮,一場漢服時尚盛事為初冬的長沙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當天,第二屆新國潮漢服文化節震撼來襲,漢服愛好者們身著「盛裝,向世人展現了漢服之美。
  • 2020-2021「敦煌風尚」敦煌服創意設計大賽徵集公告
    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永久落戶敦煌,成為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和交流平臺。敦煌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依託文博會等平臺之力,旨在傳承、弘揚、創新和傳播敦煌服飾文化,展現和表達多元化的敦煌文化內涵,推廣提升敦煌服飾品牌影響力,再現千年古絲綢之路「衣冠之國」。
  • 千年時尚 尋禮衣冠——「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側記
    一眾素色服飾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這條紗裙以平紋假紗組織為地,絞紗組織顯花,用紅、綠、藍、黃、黑等彩色絲線繡山石、小橋流水、牡丹、石榴花、菊花、睡蓮、荷花、蜀葵、牽牛花、竹子、梅花、蝴蝶、翠鳥、燕子、鸞鳳等紋飾於裙擺,襯託素雅寧靜之感。一位穿著大方,素淡靜雅的女士對這件服飾無比喜愛,她說:「這些服飾為什麼這麼精美,背後的文化內涵很深厚。
  • 《詩寫敦煌》:文化傳承的當代意味
    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寫敦煌》,較系統、完整地描寫了敦煌的豐富內涵,形象立體地展現了敦煌的獨特魅力,是現代詩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成功突圍。羅小麗的詩,由早年的帶有舒婷詩特質的抒寫青春夢幻,到這本《詩寫敦煌》,帶有米斯特拉爾和申博爾斯卡式的顯示凝重博大的文化意蘊,既是詩人的文化轉型,也是一個時代審視自我、從千年的文化傳統中挖掘文化養料鼓動前行雙翼的縮影。
  • 藏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本文研究了藏族服飾的特點、蘊含意義以及它的時代變遷,探索藏族服飾的傳承,民族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關鍵詞:藏族;服飾;傳承;變遷1 藏族服飾的特點服飾是一個民族和區域文化的象徵,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種族、甚至是不同的群體愛好和職業。藏族服飾主要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服開講
    這是服飾文化學界的又一次盛會,國內外學者克服疫情影響積極響應,大會共收到論文110餘篇,參會學者們圍繞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三個議題進行交流,並就相關問題展開學術研討,既有展現對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分享,也有對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的未來展望,會議規模和成果都超出了預期。
  • 千年文化之約:杜永衛與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金共同守藝敦煌
    8月16日晚,六桂福珠寶攜手敦煌博物館出品的"福韻·敦煌古法黃金"系列在天貓新文創掌上博物館活動直播間開啟新品首秀,與非遺敦煌彩塑技藝傳承人杜永衛老師共同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在直播期間,杜永衛老師更是盛讚福韻·敦煌系列傳承了敦煌藝術之美,以匠心工藝傳遞千年文明的精粹。
  • 品味中國傳統服飾之美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漢服,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的工藝和美學
  • 上國衣冠的搭衣架
    人類文明的進程,文化的傳播,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在它們身上留下印記。我國自古以來素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周易繫辭下》:「布帛可衣」不僅是民生之本,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更是對服飾有嚴苛的要求,並有詳細的規定,等級森嚴。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學習探討傳承嶺南特色紡織服飾文化,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新學期的課堂上。&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嶺南紡織服飾文化是嶺南文化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長期融合、創新、升華而自成這一區域的紡織服飾文化體系。」
  • 道教冠服,看我衣冠上國之美!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道教冠服認識道教的衣冠服飾△圖源於網絡法衣。道教高功和法師在齋醮儀式中所穿服飾的名稱。△圖源於網絡《盛世漢韻》唱 王俞之|詞 孟基林|曲 黃天信天地玄黃育萬物七色有光大地蒼茫興萬邦走過洪荒文明初始有華夏衣冠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