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北京服裝學院舉辦了「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按照防疫的要求,學校在充分做好防控準備工作的前提下,採用現場和網絡結合的方式同時進行。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周志軍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央文史館員、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孫機,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華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萬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研究員馬怡,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主任劉元風教授6位學者先後在大會上進行了特別演講和主旨發言。
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周志軍開幕致辭
大會之後同時舉行了主題為「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三個分會場學術研討會。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出席閉幕式並作大會總結髮言。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研究員、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北服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趙連賞主持。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來自國內和海外部分國家及地區60多個科研機構、高校、博物館等相關專家、學者、師生1.5萬餘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總結髮言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中華服飾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著稱於世,它既是中國古代歷代國家制度的出色代表,又是禮儀文化的完美化身,還在一定程度上承載和記錄著中華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其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創新將有力地服務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孫機
本次研討會是北京服裝學院繼「2018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服飾文化學界的又一次盛會,國內外學者克服疫情影響積極響應,大會共收到論文110餘篇,參會學者們圍繞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三個議題進行交流,並就相關問題展開學術研討,既有展現對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分享,也有對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的未來展望,會議規模和成果都超出了預期。
大會主持人趙連賞
近年來,北京服裝學院以「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工程」項目為載體,本著「格物致知」的宗旨尋源溯本,在開展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的同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搭建了中華服飾文化研究平臺,積極開展服飾文化研究及傳承創新,以期望眾多專家學者熱情參與,努力建構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理論體系,為傳承與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服飾文化提供依據,為中國時尚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支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
《新形勢下如何研究服飾文化》
孫機從中國服飾發展史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對中國服飾文化進行了生動闡述,內容涉及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禮儀制度、藝術審美、文化交流、工藝技術等方面,重點探討了新形勢下中國服飾文化的未來發展去向問題。他指出,中華民族豐富的服飾是我國不同時期人民生活情操及愛國精神的體現,服飾文化研究肩負傳播愛國主義、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民族自信的重要任務,研究服飾文化要從歷史中汲取養分,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讓大眾通過服飾去感知歷史的溫度。孫機博聞強識,學養閎深,這次講座為當前紛繁的服飾文化學界研究梳理出了清晰的思路。
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華梅
《從民族復興看中華服飾發展的重要節點》
華梅從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的角度,重新審視中華服飾走過的悠久且輝煌的路,不能僅停留在藝術與實用的層面,而是應著重於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同時期的戰略定位和遠博統籌。尤其是哲學思想在現實生活著裝中的引領作用及至深遠影響。改革開放伊始,我們曾面對國外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時裝,慨嘆中國服飾未能走向世界,誤認為我們祖上的著裝禮儀太繁複。可是,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潛質與韌性,這時再看周代建立的服飾制度之規整完善;漢代著裝禮儀形成的儒家思想背景;唐代官員士庶標識確認的嚴謹規定;宋代重文抑武,但城鎮經濟發達,且遷徙錯居帶來風俗多變;明代集漢文化之大成,服飾政令愈益科學規範。幾個歷史節點,能充分顯示中華服飾文化的偉大與精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
《恩施貓兒堡出土明代金銀首飾解讀》
揚之水對從恩施貓兒堡出土的一批明代金銀首飾(共二十餘件,現藏於恩施博物館)進行了脈絡清晰、邏輯縝密地考證,對其進行了審慎地重新定名,並推測其具體出土地點為一處土司家族墓地。在短短二十分鐘的講演中,他詳細地對這一批金銀首飾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匯報,從單個的小件入手,在文獻、圖像與實物的契合處考訂它在當時的名稱,繼而推源溯流,通過具體而微的實例,展現出時代風尚的細節構成。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萬邦
《豐富多彩的中華服飾文化》
徐萬邦講到中華民族指的是中國56個民族以及歷史上在中國版圖內生活過的各民族。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就當今而言,中國各民族都有其獨具特色的服飾,有眾多民族分布於廣大地域,而且各族群內部也有不少支系,各支系的服飾也各具風採。在宣講過程中,他結合了大量少數民族圖片介紹了中國南北各少數民族服飾,簡述了形成中華服飾文化豐富多彩的主要成因。徐萬邦從民族支系、社會變遷、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多角度介紹了我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典型服裝特徵,通過具體的案例和精煉的描述,展現了我國多民族服飾豐富多彩的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研究員馬怡
《漢墓中的布類葬服——兼論「毋尊單衣」及其性質》
馬怡以漢墓所出土的隨葬品清單和實物為主要依據,參以傳世文獻,通過對漢代葬服中布類織物的名稱、原料、質地及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考察,認為這類服裝皆具樸素而簡單的樣貌和品質。在各式布類葬服中,尤論及出現頻次較高的「毋尊單衣」,認為其或與典籍中貼身穿著的「明衣裳」「明衣」為同一類服裝,入殮時穿著是出於尚質、尚樸的觀念,以作為下見先人之服和「交於神明」之意。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元風
《敦煌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
劉元風介紹了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成立以來,在敦煌服飾文化藝術研究、教育、文化傳承、創新設計、社會傳播、大眾推廣、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以「中心」成立以來所做的設計實踐和教學歷程,探索敦煌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設計。運用現代設計的眼光和手法,汲取敦煌服飾藝術的深厚滋養,賦予裝飾元素以時代感和創新性,古為今用,能夠在現代設計舞臺上充分展現敦煌的文化創新和時代魅力,有效推動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紡織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紡織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yuln@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