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敦煌》:文化傳承的當代意味

2020-12-14 新湖南

文丨龔鵬飛

羅小麗是高我兩屆的中文系師姐,當年一起創辦過湖南師大的詩社。幾十年過去,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滾滾大潮,她詩情依舊在,詩心依舊在。經過歲月積澱,她的詩作,像經年陳釀,愈加芳香四溢。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寫敦煌》,較系統、完整地描寫了敦煌的豐富內涵,形象立體地展現了敦煌的獨特魅力,是現代詩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成功突圍。

羅小麗的詩,由早年的帶有舒婷詩特質的抒寫青春夢幻,到這本《詩寫敦煌》,帶有米斯特拉爾和申博爾斯卡式的顯示凝重博大的文化意蘊,既是詩人的文化轉型,也是一個時代審視自我、從千年的文化傳統中挖掘文化養料鼓動前行雙翼的縮影。

敦煌是世界聞名的中國文化寶庫,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畫、塑像和文獻,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風採,以現代詩的形式,總體表現它,闡釋它,在一個文化景觀的整體框架內,實現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這對於敦煌文化,也是有意義的。

詩集從十六國時建窟寫起,經北魏、隋唐、五代、宋、元等,寫了十餘個朝代,身歷其境,描寫抒情也跨越1000多年時間。詩人在代序詩中寫道:「我用江南水鄉的顏料/想像/隔空寫意」「待天女頻頻散花/我乘滿壁霓彩滿壁情節的流線遨遊/夢境般,閃電般穿越河西走廊/千年荒涼之上的華麗/萬般不可思議的藝術聖光」。

詩人來到敦煌實地體驗採風,騎著駱駝,喝著杏皮水,在熾熱的夏日,極目大漠「黃沙金子般炫目/戈壁芨芨草激情漫湧」。詩人與敦煌大量壁畫上的動物植物、仙子仙物,進行交流對話,那些畫面雖歷經歲月滄桑,詩人分明感觸到它們依然血脈流轉,有思想,有語言,有體態,有溫度。她還尋訪彩塑絹畫、屏風畫、雕花地磚等,給它們以哲思,以詩意,賦予它們文化傳承的當代意味。

在詩人的筆下,敦煌是雄奇壯麗的:「敦煌,仙人哺育的一匹大漠蒼狼/恢弘,瑰麗,自遠古匍匐/蘊千鈞之力騰飛/頸佩花環/仙氣氤氳/四蹄黃沙/閃金子熾熱璀璨」。詩人的想像力也是一再地奇特,「草蛇灰線/ 伏脈千裡/雲朵的觀眾與遊人乖乖列隊/天宇凡間/絡繹不絕」。

讀者的視覺也隨著詩人的詩筆遭遇了美的衝擊。比如,寫舞蹈,詩人以蘭花、蔥白、蓮藕、筍尖來形容、表現,寫舞者的「雙臂律動,生長拔節」,寫「青荷雲鬢,桃花粉面,春水初生在此刻」,抒發「一個屬於自己的舞臺,一個酣歌恆舞的主角」,詩人縱情高呼,「美呀,即使云為幕簾/風為弦樂/雨為瀟瀟鼓點」。

這是一次生命之旅。在敦煌石窟間穿梭,在星光月影、沙響泉映之境聆聽,在戈壁大漠體驗與寫作,詩人感到「身如馬踏飛燕/心生琉璃萬頃」,「我意亂神迷/一次次把自己/交付天籟」,「萬語千言/千迴百轉心頭上」,完成了這部用生命寫作的大詩。詩人感覺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升華:「至心至純地愛詩/其他無顏色/至心至純地愛壁畫/其他無顏色」。其實,這是詩人奉行的「初心如詩,寫詩幸福」的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這種忘我的體驗,對於當代詩人乃至文學藝術界的創作者,都是一次啟示:要創作富有時代意義的作品,就要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忘我、無我。

近年來,敦煌就像一座超級發電站,一撥撥的山南海北的人靠近它,天空和想像徹底打開,獲得一種無窮的動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閃現的奪目光華。詩人羅小麗向讀者捧出的這本詩集,就是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宣傳者的一次實踐。

(《詩寫敦煌》 羅小麗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編:劉瀚潞]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詩人「赴約」敦煌:給月牙寫一首詩,聽一聽沙子說的悄悄話
    27日,「文化聖殿·人類敦煌玉門關詩詞周」活動在甘肅敦煌啟幕,圖為即將首發的《詩與遠方·如夢敦煌玉門關詩詞》集。 楊豔敏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7日電 (記者楊豔敏)「敦煌,我們詩人來了,我們來幹什麼,我們又能幹什麼,我們來了烤一串祁連山上的雪花,飲一杯黨河的清水,邀神仙一起坐坐,給月牙寫一首詩,嗅一嗅天風的味道,聽一聽沙子說的悄悄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慶霖在「文化聖殿·人類敦煌玉門關詩詞周」活動現場如上所說。
  • 雲遊敦煌,數字時代下的文化傳承
    敦煌數位化產品中的菩薩手姿、樂伎、少女飛天、九色鹿本生等元素在造型和色彩上都很具有代表性。而在形式表現上來說,傳統文明的活化、古老智慧的再生,在結合了年輕人的審美需求上,才能爆發出強大的活力與號召力。「雲遊敦煌」等數位化產品既輕鬆娛樂,又不失學術嚴謹,傳承著敦煌的內在精神與藝術品質,這種互動式的教育是潛移默化,這種方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立了一個新的標杆與起點。
  • 展覽丨不朽的敦煌:喜瑪拉雅呈現大型敦煌展 對話當代藝術
    ;從敦煌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圖卷中呈現敦煌藝術生長的土壤;從國際多元文化藝術融合過程中呈現敦煌藝術的成就。▲ 「敦煌:生靈的歌」聯合策展人王純傑致辭聯合策展人王純傑說,傳統的藝術文脈如何創造性地轉化是當代文化的重要課題。如何發掘敦煌藝術寶藏在當代文化藝術中新的意義?
  • 傳承文化 匠心打造 光大銀行敦煌聯名信用卡驚豔面世
    中國山東網10月15日訊 近日,光大銀行聯合敦煌博物館共同推出光大敦煌聯名信用卡,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匠心精神。光大敦煌聯名信用卡卡面設計取材於敦煌壁畫,有敦煌大智文殊白金卡、敦煌天宮伎樂白金卡以及敦煌五百強盜成佛菁英白金卡三種信用卡。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傳承與發展是文化遺產最大的利用
    【解說】12月10日,「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敦煌與海南,分別位於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要衝,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他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觀眾更加深入地領會「一帶一路」的文化意義,進一步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同時也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作出積極的貢獻。  【同期】敦煌研究院院長 趙聲良  現在我們把敦煌的東西帶到海南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化通過兩條線,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一條陸上(絲綢之路),在不斷地跟國外進行交往。
  • 【文化遺產】「數字敦煌」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模式
    「『數字敦煌』是利用現代數位技術拍攝、掃描、獲取、存儲敦煌石窟文物信息,並通過建立多元化、集成化的數字敦煌資料庫、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系統,在實現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藝術資源的同時,為學術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無限可能。」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首發當日直言上線具有裡程碑意義。
  • 敦煌》的綜藝世界裡看到文化傳承最本真的樣子
    敦煌文化有著「脆弱的美感」:儘管現在已經有嚴密的保護措施,但是因為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敦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正處在消解之中。 如何讓「脆弱」的敦煌文化登場,《登場了!敦煌》用力頗深。在筆者看來,該節目能將目光聚焦到敦煌,本身就足以感知節目組對傳統文化的那份敬畏心。落到具體拍攝製作時,不管是嚴格限制進洞人數,還是拍攝手法的創新,充滿敬畏的專業技術表達隨處可見。
  • 傳承漢唐風韻 再現衣冠之國——敦煌服飾引領文化新熱潮
    傳承漢唐風韻,再現衣冠之國。今年以來,敦煌市藉助「漢服」這一載體,通過一系列敦煌服飾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掀起了全民體驗敦煌服飾文化的新熱潮。馮豆豆是一位敦煌服飾的愛好者,今年九月份,她參加了敦煌市「盛世芳華 舞動全城」敦煌服廣場舞大賽後,便對敦煌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工作之餘,她通過手機學習敦煌舞蹈,並利用抖音等平臺,將自己拍攝的短視頻發布出去。從九月份至今短短幾個月,馮豆豆已陸續發布短視頻60餘個,獲贊8.3萬,播放量超百萬餘次。
  • 六桂文化邂逅敦煌文明丨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黃金」全新上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自2017年國家把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列入國策,堅定文化自信有著深遠意義。此次,六桂福珠寶與敦煌博物館聯名出品的"福韻·敦煌古法黃金"系列全新上市,以敦煌元素為靈感融入珠寶設計,通過六韻古法及高溫琺瑯工藝匠心創作,向大眾演繹敦煌文化藝術。
  • 敦煌正覺寫經院面向全球發行1200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中新網甘肅新聞1月8日電 新年伊始,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之際,敦煌正覺寫經院震撼發布:面向全球發行1200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900年5月26日,敦煌藏經洞被發現,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而聚焦了全球的目光,時間如白駒過隙,但文明的載體與傳承永遠歷久彌新,精神寶藏的榮光時刻在普照寰宇。
  • 金城觀丨《大夢敦煌》20年——發掘歷史文化優勢,講好自己的故事
    正是上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開啟之年,甘肅打造了《大夢敦煌》。今天,我們看到了西部的新一輪開發,實際上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也正是基於甘肅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早在2013年1月,國務院就批覆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
  • 傳承研究濟南泉水文化的最新成果:《趙孟頫\〈趵突泉〉歷代次韻詩...
    其七律《趵突泉》(以下簡稱「趙詩」)或因寫的是濟南最著名的景致,或因寫得好,或因有墨跡手卷流傳存世,或因泉上有眾多歷代和趙詩碑刻及清代康熙帝手書趙詩御碑,或因詩之頸聯成為傳播最廣的泉上楹聯,或因是上述原因的疊加,總之,於後世來說,它不僅成為趙孟頫\寫濟南最為著名的文學作品,而且也是有史以來無數寫趵突泉的篇章中最為著名的文學作品。其至尊地位從它誕生至今不曾動搖,後來者恐怕也難以取代。
  • 巨大的文化意象|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遠
    這一地域曾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地帶,積澱深厚,張力四溢,而敦煌是它的一顆明珠,是其文明核心和精華匯聚之地。敦煌文化也可以說是樓蘭文化、龜茲文化、高昌文化等已經消失的西域文化的延伸,其中也有很多中亞與中國中原文化的雜交成分。
  • 敦煌研究院文化創意研究中心與您共成長
    在羊毛絲綢及型染手作體驗工坊中,敦煌研究院的藝術家老師從時代背景,藝術特點等向來自臺灣的學員們講解敦煌壁畫中出現各個時期的敦煌圖案與色彩的精神意蘊。現場第一次體驗到敦煌藝術與生活美學關聯的臺灣觀眾們,都忍不住驚嘆壁畫的美韻和古人的智慧創造。
  • 兩性文化 | 揭秘敦煌性文化
    敦煌是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 世界級敦煌展降臨大上海:以敦煌精神築起文化聯合國
    在那道金光的召喚,與我30多年來的藝術和人生的思考,策劃此次「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展覽是總結也是開端新生。」—「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策展人跨文化藝術家米丘 2018年4月28日,跨文化跨時代展覽——「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覽於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正式開幕。
  • 漢詩榜  老象詩評當代華語詩的「格式」創造
    現在,一部當代新格式詩集:頹蕩詩人木郎新創《句半系列》60首——終於出現,似乎可與古典格律詩相提並論了;即便相比也未必遜色吧?詮釋這種新型詩體可以有許多角度,本文立足於基礎詩學立場,試從詩統續脈創格的角度切入,作一點理論性的詮釋,揭示一種格式創新內含的形式先鋒意味。
  • 敦煌漢簡書體「重出江湖」
    而此後,當時出土簡牘上的漢簡書體,成為他研究、傳承和弘揚的事業。敦煌市委宣傳部供圖「漢簡書體是千年前鎮守邊關的將士家裡的書信所用字體,或者是戰事緊急的時候,寫下戰報發往最高指揮官這裡。隸書寫起來很慢,為了寫得快,漢簡書體開始逐漸流行。」朱群表示,內地因為空氣潮溼,可能保存不下來漢簡書體的實物,但敦煌非常乾燥,有利於這些東西的保存。
  • 國風雅韻·華麗閉幕丨瑰麗敦煌:文化傳承的千年之約
    >「瑰麗敦煌——文化傳承的千年之約」在復旦大學吳文政報告廳拉開序幕。本次活動以跨界「演」、「講」,喚醒壁畫飛天,再現瑰麗敦煌。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通過視頻圖文,再次回味這場文化傳承的千年之約吧!活動開始前在光華樓展出的敦煌壁畫圖片展
  • 忘憂清樂:敦煌的遊藝文化
    生產勞動和地理環境來幫助我們找出文化類型,再從社會結構、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語言系屬以及民族的融合遷徙來了解文化的傳承特徵,使我們多元地認識遊藝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發展歷程,以闡明遊藝文化是各種傳統不斷遷回與不斷改變的歷史。我們還從敦煌遊藝的研究中加深了對中西遊藝文化差異的認識。從中外遊藝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來看,相互吸收融合佔據著主導地位,但碰撞衝突也經常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