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龔鵬飛
羅小麗是高我兩屆的中文系師姐,當年一起創辦過湖南師大的詩社。幾十年過去,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滾滾大潮,她詩情依舊在,詩心依舊在。經過歲月積澱,她的詩作,像經年陳釀,愈加芳香四溢。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寫敦煌》,較系統、完整地描寫了敦煌的豐富內涵,形象立體地展現了敦煌的獨特魅力,是現代詩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成功突圍。
羅小麗的詩,由早年的帶有舒婷詩特質的抒寫青春夢幻,到這本《詩寫敦煌》,帶有米斯特拉爾和申博爾斯卡式的顯示凝重博大的文化意蘊,既是詩人的文化轉型,也是一個時代審視自我、從千年的文化傳統中挖掘文化養料鼓動前行雙翼的縮影。
敦煌是世界聞名的中國文化寶庫,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畫、塑像和文獻,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風採,以現代詩的形式,總體表現它,闡釋它,在一個文化景觀的整體框架內,實現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這對於敦煌文化,也是有意義的。
詩集從十六國時建窟寫起,經北魏、隋唐、五代、宋、元等,寫了十餘個朝代,身歷其境,描寫抒情也跨越1000多年時間。詩人在代序詩中寫道:「我用江南水鄉的顏料/想像/隔空寫意」「待天女頻頻散花/我乘滿壁霓彩滿壁情節的流線遨遊/夢境般,閃電般穿越河西走廊/千年荒涼之上的華麗/萬般不可思議的藝術聖光」。
詩人來到敦煌實地體驗採風,騎著駱駝,喝著杏皮水,在熾熱的夏日,極目大漠「黃沙金子般炫目/戈壁芨芨草激情漫湧」。詩人與敦煌大量壁畫上的動物植物、仙子仙物,進行交流對話,那些畫面雖歷經歲月滄桑,詩人分明感觸到它們依然血脈流轉,有思想,有語言,有體態,有溫度。她還尋訪彩塑絹畫、屏風畫、雕花地磚等,給它們以哲思,以詩意,賦予它們文化傳承的當代意味。
在詩人的筆下,敦煌是雄奇壯麗的:「敦煌,仙人哺育的一匹大漠蒼狼/恢弘,瑰麗,自遠古匍匐/蘊千鈞之力騰飛/頸佩花環/仙氣氤氳/四蹄黃沙/閃金子熾熱璀璨」。詩人的想像力也是一再地奇特,「草蛇灰線/ 伏脈千裡/雲朵的觀眾與遊人乖乖列隊/天宇凡間/絡繹不絕」。
讀者的視覺也隨著詩人的詩筆遭遇了美的衝擊。比如,寫舞蹈,詩人以蘭花、蔥白、蓮藕、筍尖來形容、表現,寫舞者的「雙臂律動,生長拔節」,寫「青荷雲鬢,桃花粉面,春水初生在此刻」,抒發「一個屬於自己的舞臺,一個酣歌恆舞的主角」,詩人縱情高呼,「美呀,即使云為幕簾/風為弦樂/雨為瀟瀟鼓點」。
這是一次生命之旅。在敦煌石窟間穿梭,在星光月影、沙響泉映之境聆聽,在戈壁大漠體驗與寫作,詩人感到「身如馬踏飛燕/心生琉璃萬頃」,「我意亂神迷/一次次把自己/交付天籟」,「萬語千言/千迴百轉心頭上」,完成了這部用生命寫作的大詩。詩人感覺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升華:「至心至純地愛詩/其他無顏色/至心至純地愛壁畫/其他無顏色」。其實,這是詩人奉行的「初心如詩,寫詩幸福」的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這種忘我的體驗,對於當代詩人乃至文學藝術界的創作者,都是一次啟示:要創作富有時代意義的作品,就要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忘我、無我。
近年來,敦煌就像一座超級發電站,一撥撥的山南海北的人靠近它,天空和想像徹底打開,獲得一種無窮的動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閃現的奪目光華。詩人羅小麗向讀者捧出的這本詩集,就是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宣傳者的一次實踐。
(《詩寫敦煌》 羅小麗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編:劉瀚潞]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