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研究濟南泉水文化的最新成果:《趙孟頫\〈趵突泉〉歷代次韻詩...

2020-12-1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一說起濟南的名勝古蹟,不管是哪裡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趵突泉。而提到有關濟南的藝術品,《鵲華秋色圖》肯定是排在第一位。

&nbsp&nbsp&nbsp&nbsp作為名聞世界的濟南第一名勝,歷代吟詠頌揚之詩作數不勝數。其中,《鵲華秋色圖》的作者,元代傑出的藝術家、文學家趙孟頫\歌詠趵突泉的詩作,可以被稱作耀眼的「明珠」。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近日,一部釋讀趙孟頫\歌詠趵突泉詩作、並將其後歷代次韻詩集合於一冊的專著——《趙孟頫\〈趵突泉〉歷代次韻詩輯注》由濟南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了。這是一部選題獨特、視角新穎的作品,也是第一部專門研究趙孟頫\歌詠趵突泉詩作及其歷代次韻詩的專著。作者周長風、劉書龍兩位都是著名的文史專家,對濟南的歷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nbsp&nbsp&nbsp&nbsp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十一月七日來到濟南,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春應朝廷之召,離濟赴京。其間,趙孟頫\流連於濟南山水,寫下許多詩文。其七律《趵突泉》(以下簡稱「趙詩」)或因寫的是濟南最著名的景致,或因寫得好,或因有墨跡手卷流傳存世,或因泉上有眾多歷代和趙詩碑刻及清代康熙帝手書趙詩御碑,或因詩之頸聯成為傳播最廣的泉上楹聯,或因是上述原因的疊加,總之,於後世來說,它不僅成為趙孟頫\寫濟南最為著名的文學作品,而且也是有史以來無數寫趵突泉的篇章中最為著名的文學作品。其至尊地位從它誕生至今不曾動搖,後來者恐怕也難以取代。

&nbsp&nbsp&nbsp&nbsp說趙詩至今仍是人們心目中的趵突泉「第一詩」,這不難證明,上網檢索一下就能知道。而本書所要傳遞的信息之一,則是趙詩的一項「天下第一」。

&nbsp&nbsp&nbsp&nbsp而今天的趵突泉堂而皇之地號稱「天下第一泉」。由趵突泉掛帥,與大明湖、黑虎泉、五龍潭、護城河等組成的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就叫「天下第一泉風景區」。既然說趵突泉雄踞「天下第一」,那麼就應列出都有哪些相關數據可以證明。倘若您問趵突泉「第一詩」有何記錄可冠以「天下第一」呢?答曰:和詩,或者說是和詩中規則最嚴格的一種——次韻詩。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趙孟頫\的七律是詠誦名泉的名人名作。因此,自元末明初起,於趵突泉邊作次韻詩(依照原詩韻腳用字及次序和詩)者日眾,高士遠客紛紛藉此禮敬先賢,致意東道,暢抒襟懷,切磋詩藝,競展才華,逐漸成為濟南的一道華美的文學風景,一種優雅的文化風習。

&nbsp&nbsp&nbsp&nbsp我國自北魏以來,文人常詩詞唱和。一人作詩,他人以與其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格式的詩附和、酬答。早期和詩常以意相和而不和韻,中唐以後則以和韻為絕大多數。和韻大致分為三種:依韻、用韻、次韻。次韻也稱步韻,既要使用原作的所有韻字,還要依循其用韻的次序。另外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和韻方式,和詩的韻腳與原詩韻腳用字一致,而先後次序相反,被稱為倒疊韻或倒韻。這也可視作次韻的特殊形式。

&nbsp&nbsp&nbsp&nbsp周長風、劉書龍兩位專家,將輯注者循草蛇灰線,查閱數百種古籍,及遍訪趵突泉畔碑刻,所獲的明清兩代次韻和趙詩一一收錄(含倒疊韻詩1首),連同標明「和趙」的用韻詩6首、依韻詩1首,共129位作者的158首。這應該是當時創作的一少部分,有的尚須輯注者繼續發掘,更多的應是消散在歷史的風煙中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歷代歌吟趵突泉的詩,僅以七律論,作者中歷代也不乏詩壇大家,如趙孟頫\之前的曾任濟南知州的宋代曾鞏,之後的世居濟南的元代張養浩,詩作亦膾炙人口,而和詩卻難望和趙詩之項背。

&nbsp&nbsp&nbsp&nbsp翻閱本書即知,和趙詩絕大多數作於泉上,或遊賞不久,而非書齋向壁所得。說其是文化習俗毫不誇張。至今濟南的詩詞刊物、網站上常見和趙詩。

&nbsp&nbsp&nbsp&nbsp濟南號稱「泉城」,擁有的諸多名泉不僅是自然遺產,而且也是當之無愧的文化遺產。特別是趵突泉,它是名泉中的名泉,擁有最為豐厚的文化積澱,閃耀 最為奪目的文化光輝。趵突泉的文化遺產,是濟南乃至山東乃至中華價值永存的寶貴精神財富。為了發揚光大趵突泉文化的精粹,周長風多年來一直想輯注和趙詩。他覺得,輯注和趙詩亦是繼承先人的遺業,更是當代濟南人的責任。但因感覺所知的和趙詩還少,遲遲沒有動手。劉書龍長期致力於濟南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深識遠覽,廣儲厚積。2017年春,兩人面議後即欣然合作。劉書龍根據明清原始文獻、現存明清碑刻輯錄詩作,按年代先後排序,編寫詩人簡介,周長風注釋校勘,然後兩人商議,逐一考訂完善。

&nbsp&nbsp&nbsp&nbsp這次集中輯注歷時8個月基本完成,而與其相關的研究,特別是詩作和作者的鉤沉,則歷時幾近10年。

&nbsp&nbsp&nbsp&nbsp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是一項對於濟南歷史文化挖掘、研究、發展有著特別貢獻和價值的成果。從《鵲華秋色圖》到《趵突泉》歷代次韻詩輯注,這是一次傳承並延申濟南歷史文化成就的「工程」,是對濟南泉水深度研究的最具新意的成果,更是對濟南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度解讀!

相關焦點

  • 趵突泉泉群冠天下
    趵突泉泉群以蜚聲中外的趵突泉為中心,統率著漱玉等28處名泉。趵突泉更是名泉之冠。素有「趵突獨稱第一泉」「天下第一泉」之稱。  趵突泉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在很久以前,濟南城裡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
  • 七律.濟南趵突泉(濟南趵突泉公園風景區介紹與景區點評)
    二、濟南趵突泉公園風景區介紹1、趵突泉公園始建於一九五六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南倚千佛山,北靠大明湖,東與泉城廣場連接,是以泉水、人文景觀為主的文化名園。趵突泉公園以觀泉、品茶、賞魚、山石、文化為特色,內有觀瀾亭景區、望鶴亭景區、白雪樓景區、滄園景區、李清照紀念堂、李苦禪紀念館、萬竹園景區等文化旅遊景點。是位於鬧市之中的幽靜之地,也是濟南市民與外地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地方。2、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公園內,又名檻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
  • 趵突泉原來這麼大歲數了?山東濟南首次測出「泉齡」,數字驚人!
    記者從山東省地下水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依託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聯合國內頂尖地下水研究機構力量,瞄準國內外地下水汙染修復治理前沿研究,通過開展監測、項目合作和集成攻關,在場地汙染地下水應急處置與修復、濟南泉水年代推定及保泉供水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趵突泉的「泉•城•酒」
    泉水文化被濟南人所津津樂道和引以為豪,噴湧於市區腳下的甘冽泉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濟南人,清晨提著大桶去黑虎泉打水的情景,也許全國獨此一份了。趵突泉濟南人打來的泉水,用途多到你想像不到。這樣一壺酒,來自濟南趵突泉釀酒有限責任公司,「文化魯酒•特色產區」活動來到位於濟南仲宮的趵突泉酒業,他們誕生於此,奮鬥於此,他們喝著泉水長大,他們懂得那些只用泉水泡茶的濟南人,趵突泉酒業將這份「濟南情懷」釀造成「泉香」,這是對濟南的禮敬,也是送給全國的禮物,「泉香」好喝,因為濟南的泉,很「神奇」。濟南為什麼被稱作「泉城」?趵突泉為什麼是濟南的魂?
  • 濟南趵突泉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通過在天下第一泉濟南趵突泉舉辦書畫展覽,全面展示中國當代書畫大家的風採和中國精湛的傳統文化與魅力,旨在動員和鼓勵廣大市民乃至全國民眾以各種方式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文明。 自古至今,趵突泉就是濟南的象徵。號稱「泉城」的濟南,以「七十二泉」名聞天下,趵突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更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譽。
  • 泉水旁接水的老人,白石泉賞泉的戀人,趵突泉發呆的遊客,泉水已成為...
    濟南人代代相傳的飲水是取自於泉水。許多老濟南人的童年記憶裡,就跟著父母到黑虎泉、趵突泉帶著「塑料鼓子」接水,然後回家煮飯,至於泡茶那是近幾年的事兒,生活水準高了,才提壺煮茶,記憶力的濟南城市民紛紛到泉水裡取水,是日常,現在還有很多靠著泉水生活的居民,譬如曲水亭街的市民到泉水裡摸魚抓蝦,一副很盎然的生活樂趣。
  • 丁再獻東夷骨刻文題字泉水文化紀念封首發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記者 於懷峰)12月17日,濟南泉水文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舉行成立大會,濟南泉水人家文化創意傳媒董事長劉士奇先生當選為理事長。由中國郵政集團濟南分公司發行的泉水文化紀念封同時舉行首發儀式,一個碩大的東夷骨刻文「泉」字躍然紀念封上,為著名東夷文化學者、詩人、書法家、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駐會副會長丁再獻先生親筆題寫。紀念封和郵戳由著名集郵品專家任懷平老先生設計,據任先生介紹:東夷骨刻文字泉水文化紀念封的發行,是中國郵政發展史上第一次。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殿魁及有關方面負責同志趙孝為等100多人參加了儀式。
  • 濟南景點趵突泉景區攻略
    濟南景點趵突泉美景景區簡介濟南景點趵突泉景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市中心,由「一河、一湖、三泉、四園」組成,景區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為核心,泉流成河、再匯成湖,並與明府古城相依相生,泉、河、湖、城融為一體,集中展現了獨特的泉水水域風光。
  • 跟濟南人最息息相關的泉眼,在趵突泉邊上,千年來免費取水飲用!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沒來過濟南的人聽得最多的大概是趵突泉和大明湖,而來過濟南深度遊的遊客,大都感嘆一句,真的處處是美景。
  • 濟南的趵突泉公園竟然有一處2000多年的名泉,你想來嗎
    看山看水看風景,今日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濟南市眾所周知,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這裡擁有著眾多的資源,這裡是無數人心中的理想之城,當然了,這座城市的自然景觀也是非常的優美,關於濟南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裡的泉水吧,這座城市因泉而聞名於世
  • 冬天的濟南趵突泉,竟然還有點兒甜?
    趵突泉作為位居,濟南七十二泉之首的名泉,不僅是濟南以及,濟南老師們引以為傲的存在,更是來濟旅遊的朋友們,必打卡的一處景點。前段時間,濟南趵突泉文創雪糕「橫空出世」。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說起濟南的打卡景點,趵突泉這個位於濟南歷下區趵突泉南路1號的,以泉為主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特色園林、國家首批重點公園,在目前說它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不過分吧。趵突泉位於濟南歷下區,南邊靠著千佛山,東邊就是泉城廣場,北邊與大明湖、五龍潭相望,面積達158畝。
  • 濟南市泉水文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召開
    近日,「濟南市泉水文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暨聯盟成立紀念封發布儀式」在濟南科技金融大廈召開。合作、發展平臺,促進文化科技資源、創意要素的整合,推動文化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力濟南市泉水文化傳承發展和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 眾泉匯流,2020敬泉盛典暨第八屆濟南國際泉水節在濟南趵突泉啟動
    &nbsp&nbsp&nbsp&nbsp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6日訊 當燈光邂逅泉水,夜色泛起漣漪,在光與水的夢幻中,2020敬泉盛典今晚在濟南趵突泉舉行,而今天,也是趵突泉復湧17周年的紀念日。
  • 齊魯詩類文獻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濟南舉行
    12月20日上午,由教育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齊魯文化傳承與山東文化強省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山東師範大學儒學與文藝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齊魯詩類文獻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暨《歷代詩詠齊魯總匯》出版座談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 美出層次感的濟南,不止趵突泉和夏紫薇……
    夏日所謂"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便是說的夏日濟南。像是一場久違的聚會,萬物都盛裝出席,享受夏日的清泉,也感受夏日的熱鬧。 秋葉濟南的秋,不但可以看,還可以聽。泉水有三個出水口,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18℃左右,每天從三個出水口中湧出的泉水,能達到7萬立方米之多。雖然趵突泉以「青」著稱,不管是水面還是整個景區,到處都是翠綠的樣子令人影響深刻,但是相比盛夏時,此時的趵突泉,蒼綠中泛著薑黃,反倒更有味道。
  • 濟南四大名泉之一,不是趵突泉,而是能讓人直飲的黑虎泉
    說到山東濟南的旅遊,誰也忘不了它的泉水,眾所周知,濟南被稱為「泉城」。一般來說,一提到泉城濟南,就會想到72泉,說到72泉,大家第一反應應該是趵突泉,但除了趵突泉,最有名的是黑虎泉,濟南的泉主要集中在鬧市區,四周都是護城河。
  • 濟南趵突泉,泉水清澈見底四周風景秀麗,還有眾多歷史建築
    這次我們要說的趵突泉景區,就是一處遊人,夏季旅行尤為鍾愛的景區。這裡的泉水清澈見底,四周風景秀麗。除了這些以外,在此處還保留著眾多的歷史建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此地的美景吧。漱玉泉是景區內出比較有名的景點,它的池子呈長方形,佔地面積並不大。大概只有十幾平方,但池子內的水卻格外清澈。
  • 打造「詩城詞都」,詩意就在濟南
    濟南市文聯原主席、濟南市作協原主席張柯在《二安+二城:濟南城歷史文化的靈魂與神韻》一文中寫道:「濟南詩城的建城史應該始於三千年前。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古譚國大夫寫下《大東》一詩,詩中出現了『氿泉』二字,這應該是寫濟南的古詩中最早出現『泉』字的作品之一,《大東》進入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這就為未來詩城濟南的建構,塗抹上了濃重的底色。」
  • 趵突泉風光
    ​攝影 隨心翱翔   行攝濟南  畫說泉城2021年2月17日春節初六,天氣晴朗,氣溫零下五度,藍天蒼穹之下,泉城濟南一派喜慶祥和的節日景象,我在趵突泉公園沐浴著春光,徜徉在泉畔,享受著初春的快樂。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趵突泉泉眼位於公園內的濼源堂前,北臨濼源堂,兩旁楹柱上懸掛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
  • 趵突泉畔,賞泉品茗,才不負濟南冬日美好時光!
    濟南趵突泉自古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用趵突泉泉水煮茶,味醇色鮮,清香怡人,素有「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遊」之說。  在趵突泉公園內就有一處喝茶的最佳處,那就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望鶴亭茶社。一邊賞泉,一邊品茗,意境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