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落下圓滿句點後,剛剛發布的《中共濟南市委關於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泉城濟南」之外的「詩城詞都」嶄新藍圖。奔著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經濟中心、科創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前進,一個「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輪廓漸漸清晰,不久的將來,詩意和遠方,我們會在濟南一併擁有。
「泉城書房」開設了「二安」文化專區 黃中明 攝(資料照片)
「二安」喚起城市「詩意」的靈魂
首先提出「二安」概念的是清初文壇領袖、出生於濟南府轄縣新城(今桓臺)的王士禎,「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二安」不僅是中國詩詞史上的一段美談,更是千年來讓濟南源源不斷散發詩意的靈魂人物。
去年11月17日晚,中華「二安」詩詞大會在泉城開擂。一場淅淅瀝瀝的冬雨加劇了這個冬天的寒冷氣息,但在賽場內,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詩詞愛好者卻用一場有關濟南詩詞、泉城文化的盛宴,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濟南城的浪漫與厚重。濟南是「泉城」,亦是「詩城」,一場詩詞大會,讓大家對「詩城詞都」的概念產生了共鳴。
李清照與辛棄疾被稱為「詩詞雙星」,一個「婉約派」代表,一個「豪放派」代表,二人皆生在濟南,不可不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蹟,也是上天對濟南的眷顧。直到今天,遊客們來到漱玉泉邊,仍會不自覺吟起「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大明湖畔看到荷花盛開,會念到「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來到稼軒祠,會想起「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千百年來,「二安」為濟南留下的詩意點綴,在城市裡依然遍地可尋,更不要說一代代喝著泉水長大的「詩詞小名士」,繼續傳頌著「二安」的美名。
大明湖畔漱玉祠內的李清照銅像 黃中明 攝(資料照片)
泉水中流淌著中華詩詞文脈
除了「二安」,濟南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還誕生了諸多詩詞名人,泉水潤澤的數千年來,中華的詩詞文脈從未在濟南斷過。
濟南市文聯原主席、濟南市作協原主席張柯在《二安+二城:濟南城歷史文化的靈魂與神韻》一文中寫道:「濟南詩城的建城史應該始於三千年前。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古譚國大夫寫下《大東》一詩,詩中出現了『氿泉』二字,這應該是寫濟南的古詩中最早出現『泉』字的作品之一,《大東》進入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這就為未來詩城濟南的建構,塗抹上了濃重的底色。」而在李清照、辛棄疾相繼震驚文壇後,濟南又走出了眾多影響後來文壇的詩詞大家。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寫下這句千古流傳散曲的張養浩,乃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也是一位出生於濟南的「詩詞奇才」。19歲時他遊覽珍珠泉,就慷慨寫下《白雲樓賦》,一時名聲大噪。為官期間,張養浩的個人品行、政事文章都被稱為典範,閒居家鄉期間,留下大量詠誦家鄉的詩曲。明代著名詩人,明代「前七子」之一的邊貢,因家居華泉附近,道號「華泉子」,熱愛家鄉湖光山色,寫下了大量吟詠濟南湖光山色的作品,如《西園八景》《寒食郊行》《題賈園四首》《七月四日泛湖》等。罷官後,他在大明湖築起「萬卷樓」,將一生收藏的金石作品和書籍收納其中。明代「後七子」的領袖人物李攀龍也是濟南人,趵突泉公園內的白雪樓便是他回鄉建造的。他的詩長於七言近體(七律、七絕),有《滄溟先生集》三十卷,流傳至今。此外,明代著名戲曲作家、「嘉靖八才子」李開先以及「詩壇怪傑」清代詩人王蘋都是濟南人。王蘋一生寫過三千多首詩詞,熱愛濟南的他甚至直呼自己「七十二泉主人」,在濟南寫過許多詠歌家鄉的詩詞:「湖幹煙亂柳毿毿,是處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漲暖,可憐只說似江南。」
文人墨客為「詩城詞都」留下註腳
「山泉湖河城」構成的自然環境勾勒出濟南兼具婉約和豪放的城市輪廓,豐沛的泉水資源造就了濟南七十二泉與「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如畫美景,它們與濟南溫厚淳樸的人文環境共同滋養著濟南獨特的城市人文氣質,孕育了濟南得天獨厚的靈氣和韻味。古往今來吸引無數文人騷客到此,留下生活印記,寫下不朽詩篇,「濟南名士多」成為佳話,也為如今的「詩詞城都」留下歷史的註腳。
公元745年,詩人杜甫在濟南的歷下亭,留下千古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如今已經成為濟南的一張文化名片。金代最傑出的詩人元好問曾數度造訪濟南,遊覽過趵突泉、金線泉、珍珠泉、大明湖等眾多濟南名勝之後,由衷發出了「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長作濟南人」的感嘆。濟南歷史上最著名的知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為濟南最早的泉文化設計者、建設者,不僅在濟南留下了眾多歌頌美景的詩歌,還為將濟南建成一個瀟灑的園林名城作出了彪炳史冊的歷史貢獻。濟南籍的明代著名詩人王象春在他的詩裡如此歌頌濟南:「濟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風流太守來。」除了曾鞏,注文中還列舉了李邕、晁無咎、趙孟的名字,趙孟曾經登上趵突泉西側的「勝概樓」,寫下了令濟南人津津樂道的「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不僅是古代,現代詩人也與濟南有一份淵源。詩人作家王統照、臧克家、李廣田、馮毅之、苗得雨、孔林、孔孚、山青、桑恆昌等,或求學、或工作,都在濟南留下他們的詩作和足跡。詩人郭沫若、公劉,李根紅、孫靜軒等來濟南遊玩,也都為世人留下了歌詠濟南的詩作佳篇。「東方詩神」泰戈爾曾在徐志摩、林徽因陪同下於1924年來到濟南,後來寫道:「我懷念滿城的泉池,它們在光芒下大聲地說著光芒。」
王鋒 攝
「詩城詞都」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濟南的歷史充滿了詩意,濟南的文化醞釀出詩意,濟南的風景浸染著詩意,古往今來的濟南人接力傳承,從未放棄對詩意的追逐,才構建出一個「詩城詞都」的輪廓。《中共濟南市委關於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大力挖掘名士文化資源,推進以「中華『二安』·文化濟南」為代表的詩詞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塑造「詩城詞都」文化品牌,這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千年來的必然選擇,也是民意的選擇。去年底,濟南亮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經濟建設逆勢上揚、科創潛力大幅增強、金融產業全面發展、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人民物質生活大步向前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對「文化濟南」建設提出了全新訴求,相信不久的將來,生活在此、來此遊歷的人們都會切實感受到「不必去遠方,詩意在濟南」。
泉水是濟南外柔內剛的骨,詩詞是濟南生動豐饒的魂。泉水湧動全城,讓濟南成為「泉城」;詩詞世代吟誦,讓濟南被稱「詩城」。泉水和詩詞之於濟南,缺一不可。30多年前,著名學者徐北文先生就撰文說,「濟南以『泉城』而聞名,我們還可以再給她獻上一頂『詩城』的桂冠。」當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正在為濟南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給城市文化和旅遊業發展帶來新契機,文化品牌「詩城詞都」的打造,又為濟南添加了一張新時代文化名片。
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