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對漢唐服飾的影響

2021-02-17 中國國家歷史

歡迎點擊  中國國家歷史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代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用這樣優美的詩句描寫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繁忙景象。


絲綢文化是古絲綢之路上中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漢唐時期高度發展的絲綢文化和服飾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互動交流,為沿線的各個民族和國家帶去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奠定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文化基礎。

基於這種深層次的文化互動交流和有機的融合,形成了漢唐絲綢文化和服飾藝術繁榮發展的特質文化特徵,同時對中華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及社會經濟的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在文化互動中實現文化融合和經濟發展的理念,對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圖

在漢朝,繅絲工藝已經相當成熟。漢代繅絲機和提花機的發明,使漢代在絲綢織造方面,具有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絲綢生產技術體系,漢代提花絲綢紋樣多為二方連續、經線提花,可形成五種色彩,有「五彩雲錦」之稱。  

漢服(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

絲綢之路在唐代基本上還是延續了前代的線路,橫跨亞歐大陸。唐朝的絲綢之路有所開拓,將南北朝以來因戰亂而中斷的部分路段進行了疏通,並開通了天山北路的一段。

唐代絲綢之路路線圖 

在唐代,女著男裝、胡服,回絕裝的流行,是唐代社會開放的反映。女穿男裝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這種風尚從宮中后妃、公主直到平民女子,出現了「女為胡服學胡妝」現象,胡服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常服。

初唐以後,斜紋織錦技術發展很快,最終取代了平紋織錦技術。不久由西方回授大唐的斜紋緯錦技術得到普遍應用,緯錦技術的確立和發展對唐代和後續的絲綢提花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絲綢技術另一重要的變革是「束綜提花機」的發明,是傳統不同色彩的經線表面換層的織錦技術向緯錦提花技術方向發展。唐代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時,融入中華文化元素,形成中西文化輝映的藝術風格,開創了絲綢紋樣輝煌的一代唐風,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寶相花」,紋樣中蘊含了中國的蓮花、牡丹、菊花,歐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亞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因此可以說「寶相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

漢唐時期的絲綢文化,具有中華民族大融合、世界文化大交流的鮮明文化特徵。通過絲綢之路,漢唐絲綢文化和服飾藝術與中國少數民族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上呈現出雙向互動交流的新態勢。漢唐時期盛行的「胡風」,不僅體現在絲綢文化和服飾藝術上,在宗教、文學藝術、繪畫、音樂、舞蹈、生活習俗等領域都對中原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絲綢織造技術領域,我國是古代絲綢織造工藝技術的發源地,無論是絲綢產品的種類、數量還是生產工藝水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均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準。通過絲綢之路的開拓,漢唐在向西方輸出絲綢產品的同時,也將漢唐時期先進的絲綢織造技術輸往西方各國,促進了中亞、西亞和地中海區域絲綢織造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西方在模擬中國「平紋經錦」基礎上發展的「斜紋緯錦」的出現,對世界紡織技術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斜紋緯錦不僅在西方流行,還通過絲綢之路由歐洲經波斯回流中國,在盛唐時期極為流行。緯錦技術的應用和對域外裝飾風格圖案的吸收消化,進一步發展了漢唐絲綢生產技術,在織造水平、色彩、紋樣裝飾等方面將漢唐絲綢文化提升到一個新階段,仍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

回顧漢唐時期高度發展的絲綢文化和服飾藝術,不僅承載著絲綢之路的文明史,而且在今日,它所創造的中華民族博大雄渾、開放創新的文化理念,仍是中華民族重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寶貴財富。

本文編輯:朱晶晶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訂購QQ群: 460382533

自2016年起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中國國家歷史》,每季度1冊,每冊定價42元;全年4冊,定價168元。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28-474。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傳承漢唐風韻 再現衣冠之國——敦煌服飾引領文化新熱潮
    傳承漢唐風韻,再現衣冠之國。今年以來,敦煌市藉助「漢服」這一載體,通過一系列敦煌服飾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掀起了全民體驗敦煌服飾文化的新熱潮。「看到各式各樣的飛天,感覺特別的美,我就被她們色彩豔麗的服飾深深的吸引了。」馮豆豆說:「敦煌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我就想通過網絡平臺,以短視頻的方式,把我們敦煌和敦煌服飾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文化,走進我的家鄉,走進敦煌。」無獨有偶,孫小翠也是敦煌服飾的愛好者。
  • 服飾文化 | 漢唐盛世,服飾是一種悠遠的文化!
    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漢服愛好者凝聚力量,共同努力去傳達我們千年服飾的魅力,讓更多人從中了解古代服飾的演變、歷史典故、傳統工藝、國學知識、風俗民情……而漢風也將不斷增加創意,讓傳統文化更為大眾所獲知的形式呈現,讓更多的人了解體驗漢服之美。期待下一個盛大漢服節日的到來!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如何看待漢唐的跨文化交流?
    該書逾百萬字,圍繞「漢唐記憶與絲路文明」「胡貌漢魂與異域文明」「唐風胡俗與絲路藝術」「唐三夷教與外來信仰」「唐人胡俑與外來文化」五個主題展開,集中探討漢唐時期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圖書出版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同合辦了新書分享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和文化從業者就絲綢之路和學術出版展開了座談。
  • 日本和服與漢唐時期漢服比較
    在日本和服的圖案上,可以發現作為服飾的點綴,有著許多和漢唐時期相似但是又有差異的紋樣。中國服飾上的花草紋樣一般是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以荷花的優美曲線為代表,而這種紋樣一般是用來表現非現實的美好祝願。對比日本和服上的紋樣,尤其是在國風運動的時代背景下,花草圖案開始使用沒有花朵的藤蔓,菊花之類的造型,而這種紋樣有著濃烈的現實感。
  • 宜陽三鄉漢唐古鎮居然這麼美
    域內有漢光武帝的故事流傳,遺蹟留存;是唐朝著名詩人李賀筆下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的昌谷故裡;三鄉驛曾見證唐代兩京故道車馬如雲;唐玄宗瞭望女幾山,譜寫千古名曲《霓裳羽衣曲》;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曾在這裡吟詩作文;五花寺塔上鴿羽翩飛,瀲灩了風雨北宋的滄桑……宜陽縣充分挖掘以漢唐、宋金文化為內涵的特色旅遊資源,相繼啟動漢唐文化主題公園、古鎮一條街、連昌河水系景觀帶等項目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從中也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的繁華場景,真實地見證了西域和中原往來貿易與密切關係。但至今,有很多人還不明白古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古絲綢之路的大致情況以及古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因為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以此名。十九世紀下葉,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先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後被中外史學家認同,而沿用至今。其基本走向定於西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道路。
  • 吳俊剛:絲綢之路:古今大不同
  • 絲綢之路: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上篇)
    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是一條明確的路,只是一個通道,或是一個交流帶。這個通道是東起中國、西達歐洲、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帶。絲綢之路的路線、興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響等,都值得不斷地深入探討和研究,這也是我們今天探索「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份必要的歷史資源。 01絲綢之路到底有幾條路線?
  • 絲綢之路:商路背後鮮為人知的政治
    由於討論絲綢之路的許多著作都出自歐美學者手筆,而且在近代以來中國的語境中,東西方並舉時的「西方」經常是指歐洲,因而當人們談到絲路的對外交流中,其中的「西方」經常被置換為歐洲,仿佛絲綢之路是從洛陽/長安筆直通向羅馬的高速公路,雖然在漢唐時代的中國人心目中,「西方」分明是指西域、波斯和印度,當時的人們如果知道「絲綢之路」,也不可能將其終點設定在歐洲或羅馬。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服飾的內外交流
    ,都是引發服飾藝術發展的最好的驅動力。實際上服飾藝術有時往往是藉助於其他交流,在經意或不經意當中來實現不同風格的服飾藝術間的交流的。換句話說,由於中國當代服飾藝術生活西化傾向的加重,所以傳統的中國服飾藝術正慢慢被人們的現實生活所遺忘,也正慢慢被時下國外服飾的中國翻版所掩蓋。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這種情況在以引導服飾潮流為主要功能的城市表現得最為顯著,唯有鄉村邊地還保持比較濃厚的傳統民族民俗特色。服飾藝術的交流一般總是內外同時進行的。
  • 「魏晉玄學」和「程朱理學」兩方面,對古代服飾的影響
    而最為突出的就是魏晉南北朝和兩宋這兩個不同歷史時期文化意識上的差異對服務文化有不同的影響,今天我們就從「魏晉玄學」和「程朱理學」兩方面,看看是如何影響古代服飾的。>一是對後世朝代服飾文化的影響;二是對女性服飾的影響;三是對民族之間服飾的影響,下面我們將分別進行闡述。
  • 只讀過小學三年級的陳美娥,把漢唐樂府帶進了故宮演出
    古典樂舞劇團「漢唐樂府」以南音為基礎,成立於1983年,由陳美娥創辦於臺北。這是臺灣600年來唯一進故宮演出的藝術團體——建國60周年慶典演出,也是2010上海世博會唯一參加閉幕式演出的臺灣藝術劇社。         漢唐樂府的建立有其機緣,就像陳美俄喜歡上南音一樣,或多或少有緣分的基因在裡面。
  • 河西走廊,憑什麼成為漢唐的「經濟特區」?
    從西北到東南,從陸地絲綢之路到海上絲綢之路,從一個開放時代,到另一個開放時代——主角輪替,歲月流轉,一張一弛間,已是兩千年...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敦煌石窟的漫天佛陀,她站在「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搭建起一座各路商賈雲集、四方風物薈萃的大舞臺。▼(點擊下圖,查看「河西四郡」變成今天的「河西五市」。請橫屏觀看。
  • 服飾 | 風格多樣的元朝服飾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代服飾風格的形成受到了來自蒙古族、漢族以及中亞、西方等不同民族和區域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並且在設計觀念上呈現出「國俗舊禮」、「東西方融合」的現象。
  • 話說南絲路 8丨蜀錦:興於春秋戰國盛於漢唐
    蜀錦興於春秋戰國而盛於漢唐,因產於蜀地而得名,在傳統絲織工藝錦緞的生產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蜀錦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後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豔,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騎兵戎裝樂舞服飾龜茲人善歌舞。且流傳極廣。到了隋唐時期,早已聞名遐邇。龜茲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中樞,是古代西域城邦諸國與綠洲地區的大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伎樂圖、樂舞圖是龜茲石窟的主要題材,石窟壁畫中那一幅幅嫵媚多姿的樂舞者。手執排簫或懷抱琵琶,亦歌亦舞,十分熱烈。樂舞服飾是龜茲服飾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頗具特色。衫、裙、帔帛、紗巾為龜茲樂舞服飾的主要特徵。
  • 「藝惠藏」陳傳席評——重振漢唐雄風·記張錄成畫牛馬駝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錄成生長在絲綢之路重鎮酒泉,後紮根新疆三十餘年,期間遊學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入研究絲路文化,探索出了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絲路繪畫風格,廣受名家高評,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的畫家」。
  • 麵條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麵條之路」——以麵食為標誌的不同飲食文化的交融之路。在它存世1500年後,麵條才出現在絲綢之路的另一端:歐洲。歐洲人以小麥製品麵包為主食。義大利人在中世紀開始吃麵條。公元827年,一支強盛的軍隊從波斯(伊朗)過來,登陸西西里島,統治這裡長達200年。伊斯蘭麵條於是從中亞帶到歐洲。早期,西西里島的人們叫麵條為伊特利亞,這便是現在的義大利麵。但也有一種說法是「麵條文化」通過絲綢之路,由中國傳到阿拉伯,再傳到西西里地區,大約八世紀時傳遍義大利和整個歐洲。
  • 新書 《絲綢之路中國段文化遺產研究》(全10冊)
    絲綢之路中國段文化遺產研究5:絲綢之路的古城  陳凌  三秦出版  2015-12  ¥150 絲綢之路中國段文化遺產研究6: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唐代帝陵  劉向陽、王效鋒、李阿能  三秦出版  2015-12  ¥220 絲綢之路中國段文化遺產研究7:西漢長安——絲綢之路起點
  • 絲綢之路與粟特人 王 燕
    本文以絲綢之路為背景,結合相關考古理論,介紹粟特人的特點和對絲綢之路的貢獻。[關鍵詞]粟特;絲綢之路;交流2014年在卡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絲綢之路的申遺成功,讓人想到曾經活躍在這條路上的一個古代民族—粟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