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國衣冠的搭衣架

2021-02-07 明清家具研習社

| 明清家具研習社 |


一件家具的形成,開始一定是出於實用的需求,但人們很快就賦予了它禮儀上的、美學上的種種元素。人類文明的進程,文化的傳播,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在它們身上留下印記。





我國自古以來素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周易繫辭下》:

「布帛可衣」不僅是民生之本,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更是對服飾有嚴苛的要求,並有詳細的規定,等級森嚴。


明史《輿服志》記載:

「弘治十三年定,郡主儀賓鈒花金帶,胸背獅子……有僭用者,革去冠帶,戴平頭巾,於儒學讀書習禮三年」。

衣冠的等級,是社會地位的象徵。服飾的規整,是禮儀道德的體現。古人對衣冠的重視,促使了衣架的產生,以便妥善放置並保持平整。


明 黃花梨龍首衣架


衣架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雲雷紋漆衣架」,是我國現存迄今為止最早的衣架實物。



衣架,是一種有支架和橫杆的用於懸掛衣服的架子,起源於東周至春秋,但形式不同,名稱也不相同。直者曰「楎」;橫架的木桿,用以掛衣曰「桁」,又叫「椸」


《禮·內則》:

釘在牆上的木橛用以掛衣,亦稱「楎」。


《爾雅·釋宮》:

《爾雅·釋器》:

疏日:

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唐代。


《宋書·樂志》三古詞東門行:

唐韓愈《昌黎集》五,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十九,三戒,永某氏之鼠:


早期的衣架。莫高窟第85窟,【楞伽經變之淨衣喻】晚唐。楞伽經云:眾生之心自性清淨,後被環境薰染,才變壞,猶如一件本來乾淨的衣服,因被汙垢所染,才變髒。只要洗去汙垢,即可還原清淨。畫師據此畫一晾衣圖:在黑色晾衣架上,晾一白色花衣服。墨書榜題曰:「如衣得離垢,亦如金出礦。衣金俱不壞,蘊真我亦爾。」 


古代衣架其形式多取橫杆式,主要用於搭衣服而非掛衣服。兩側有立柱,下有墩子木底座。兩柱間有橫梁,當中鑲中牌子,頂上有長出兩柱的橫梁,盡端圓雕鳥獸或花草。


清早期 黃花梨龍紋衣架


古人多穿長袍,衣服脫下後就搭在橫梁上。衣架一般設在寢室內,大多放置在臥室床榻附近或者進門的一側,並與床、櫥、桌和椅等家具在風格上相互協調,外間較少見。


宋代,衣架的使用較前代普遍,並有形象的資料。如: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9期)中的衣架,它由兩根立柱支撐一根橫杆,橫杆兩頭長出兩柱,兩頭微向上翹,並做成花朵狀。下部用兩橫木墩以穩定立柱。在上橫杆下部的兩柱之間,另加一根橫棖,以起加固作用。


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


鄭州南關外北宋磚室墓墓壁磚雕家具中,有一衣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5期),形體較大,中間按二道橫棖,之間加三支小立柱(俗稱矮老)。上橫杆長出兩立柱,兩頭微向上翹。這種形式的衣架,在宋代其他墓葬中常有出現。如:洛陽澗西宋墓磚雕家具中就有類似的衣架(《文物》1983年8期)。只是大多都採取一種模式。


《韓熙載夜宴圖》中,圍子床後面的布簾旁,露出雙層黑漆衣架的形狀,上搭紅袍


到明清時期,衣架也和其他家具一樣,得到普遍使用和藝術水平的提高。造型和裝飾也較前代有很大發展。明代衣架整體造型雖仍保持著傳統模式,但用材、製作、裝飾尤精。


清早期 黃花梨透雕花板龍頭衣架


據《魯班經匠家鏡》明墓出土明器及傳世實物來看,有素衣架雕花衣架兩種。


素衣架有的只在墩子上植立柱,再用幾根橫材加以聯結,如潘允徵墓所出的明器,有的在橫材之間還加直欞,如《魯班經匠家鏡·素衣架式》一條所述(此書稱直欞曰「窗齒」)。


潘允徵墓所出的明器,一例素衣架


素衣架多用一般木材製成,木質不堅,又不為人重視,故遺留下來的實物反少。


雕花衣架傳世實物多見,一般在搭腦之下會再加一個裝飾構件,用透雕或攢接、鬥簇等方法造成花板,即北京匠師所謂的「中牌子」


清乾隆  紅木夔龍頭衣架


這種衣架的橫向結構非常適合披搭明代寬大的袍服,搭腦兩端可懸掛衣帽,與現代豎向的衣架結構完全不同。


查究明代書籍版畫插圖,見衣架放置處多為內室,架子床旁靠牆的一邊,或在床榻之後及旁側,而衣衫就搭於其上,而不是掛起來,故衣架一律無掛鈎裝置。有的還可以看見其上系以絲綢帳子,使整幢起屏風的作用。



這樣的場景,非常符合文震亨《長物志》中,對於臥室的描寫:

「面南設臥榻一,榻後別留半室,人所不至,以置薰籠、衣架、盥匜……」。

可見文震亨認為衣架用於「人所不至」的秘處。



明清衣架的造型普遍簡練大方,構件注重圓潤流暢,裝飾風格簡潔明快,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細膩。其中黃花梨木製明代衣架,可能是明式家具傳世品中最稀少的一類,實例屈指可數。


明 黃花梨衣架

 

進入民國以後,有些人改變了搭衣服的方法,在衣架的搭腦安裝衣鉤,還在中牌子的下端裝上進深很小的抽屜,放置一些佩帶的飾物。

 

今天的榻與羅漢床早已被組合沙發取代,供桌更是被電視櫃取代,頂箱櫃、大衣櫃也逐漸被牆櫃和壁櫃所代替,衣架更是如此。而回望這些留存在世的古老家具,可以追溯我們生活方式的演變和文化傳統的遺失與傳承。



清乾隆 黃花梨龍紋中牌子大衣架


一件家具的形成,開始一定是出於實用的需求,但人們很快就賦予了它禮儀上的、美學上的種種元素。人類文明的進程,文化的傳播,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在它們身上留下印記。


面對一件件傳世的家具,我們可以凝想,人們是如何圍繞著他們生活的,家具的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承載著千百年的傳統。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的事件。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
  • 衣冠上國,盛世霓裳!第二屆新國潮漢服文化節「盛裝」來襲
    紅網時刻11月14日訊(記者 胡邦建 通訊員 陳沙琳 攝影 陳琛)漢服巡遊、武備展演、漢婚展演、漢服之夜、國潮市集……衣冠上國,盛世霓裳,11月14日,長沙西湖文化公園58小鎮,一場漢服時尚盛事為初冬的長沙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當天,第二屆新國潮漢服文化節震撼來襲,漢服愛好者們身著「盛裝,向世人展現了漢服之美。
  • 中國歷史上的「衣冠南渡」
    提起「衣冠南渡」,人們通常所想到的是永嘉之亂後的東晉南朝。但實際上在我國歷史上大約有三次規模較大的「衣冠南渡」事件:永嘉之亂後的東晉南朝、安史之亂後的李唐和靖康之亂後的南宋。另外,還有兩次小規模的「衣冠南渡」:一是東漢末年;二是明朝甲申政變之後。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時期。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了唐王朝最後的迴旋之所,也成為了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正朔,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佔據南方小部,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約有100萬人南遷。
  • 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我國常見傳統禮儀總述上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從神話時期「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煌煌大明,華夏文明一直以來都是全世界所欽慕、讚美和效仿的對象。泱泱華夏,是一個禮儀至上的國度,皆因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學會了在社會交往生活中相互尊重,為了尊重對方,往往會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上多做文章,這就是所謂的禮儀。
  • 傳承漢唐風韻 再現衣冠之國——敦煌服飾引領文化新熱潮
    傳承漢唐風韻,再現衣冠之國。今年以來,敦煌市藉助「漢服」這一載體,通過一系列敦煌服飾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掀起了全民體驗敦煌服飾文化的新熱潮。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創新和傳播敦煌服飾文化,敦煌市在全市範圍內廣泛開展以「傳承漢唐風韻 再現衣冠之國」為主題的敦煌服飾文化宣傳推廣活動,先後舉辦了「遊園驚夢」漢服主題展示活動、「霓裳出行 禮樂中華」文化巡遊活動、敦煌服飾家庭才藝展示暨家庭情景劇大賽、「盛世芳華 舞動全城」敦煌服廣場舞大賽等大型活動,藉助「漢服」這一載體,推廣敦煌服飾品牌影響力,再現古絲綢之路「衣冠之國」風採。
  • 「衣冠南渡」,一個交織著漢人血淚的名詞
    在中國歷史中,衣冠南渡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是指中國歷史上北方人口的大量遷移南下。這一點不用多說,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共有三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而究其原因正是北方中原地區的禍亂。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南渡,永嘉之亂
  • 道教冠服,看我衣冠上國之美!
    ▽ 道歷四七一四年 | 歲在丁酉 | 五月初七 ▽道教是我國本土的宗教,如今道士的冠、巾、衣都能夠找到漢服的影子道士更有「黃冠」的稱呼代表道教服飾就是自軒轅黃帝而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道教冠服認識道教的衣冠服飾
  • 【漢服復興】大明衣冠何處?
    乾隆年間,朝鮮人李德懋 (1741—1793)出使燕京,一天到東安門拜謁大成廟,殿門一開,很多老百姓看見朝鮮是者穿烏帽團領,行四拜之禮,就指指點點地說,這好像「場戲」一樣,所謂「場戲」就是穿了古代衣服演戲原來,在當時一般人的記憶中,只有「場戲」中的演習人才會穿「古衣冠」,「衣冠」二字上加上一個「古」字,說明這種衣冠連同他所攜帶的歷史已經相當遙遠。
  • 衣冠古丘
    但衣冠古丘本主刀兵,其強處乃是以兇煞之氣鎮魔,而並非陣法封印;妖魔之亂,衣冠古丘中靈氣洩露大半,因封印有所動搖,牽連出另一處古冢的現世。其名曰:衣冠古丘。準入條件:1.≥69級,5人組隊。2.每次衣冠冢之碑刷出時,共5隊玩家可以進入挑戰;當進入隊伍已大於等於5隊時,隊伍全員可各消耗1點衣冠冢圖譜靈氣值進入衣冠古丘。
  • 【龍城紀】諸城的「衣冠南渡」
    諸城文化的「衣冠」,同樣加入了這次倉皇的「南渡」。東晉名士徐邈,即祖籍諸城。其祖父徐澄之「衣冠南渡」之後,客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東晉孝武帝想提高一下文化素養,學點古代典籍,太傅謝安推薦了徐邈,他便成了孝武帝的國學老師,後又被晉安帝封為驍騎將軍。他所注的《穀梁傳》在當時頗受推崇。
  • 明朝衣冠制度全面繼承了宋朝?漢家衣冠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就怎麼樣恢復"漢家衣冠"。他們得眼中,如果想要快一點鞏固起義,以及戰爭後帶來的成果,那要不要趕緊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從文化上表現出元朝統治不合理性。在這個情況下,朱元璋是宣布了一項政策,那就是"衣冠復古詔",裡面的內容大概設計要"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恢復中華傳統的衣冠,去除服飾上所帶的
  • 真相是「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
    真相就是,包括「朝服」在內的「衣冠文物」「悉同中國」!藩屬之國——「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生活在如今韓、朝土地上的朝鮮民族,有史以來就與中華民族有著血脈相親的關係。自商末周初箕子東走入朝建立朝鮮開始,「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關於箕子遷於朝鮮的事跡,《尚書·大傳》與《史記·周本紀》皆有記載,朝鮮古籍中的記載更為詳細。
  • 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衣冠南渡】,指西晉末年中原地區戰亂,周邊部族內徙建立割據政權,釀成永嘉之亂,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八姓」入閩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地區,使晉安郡的人口激增一倍以上。烏石山道士井是當時的林姓居住處,黃巷是當時的黃姓居住處;現在還有他們的一些族譜。
  • 血色衣冠為啥又叫《戟弩衣冠》?騎兵難發揮,戟弩更契合版本!
    但是在三國志11血色衣冠這個版本中,廣大玩家們紛紛都「移情別戀」了,都變成了更加偏愛戟兵和弩兵這兩大兵種,老版本超強的騎兵甚至都變成了弟中弟,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其實,這跟血色衣冠這個mod的各種改版設定息息相關。
  • 在朝鮮使臣眼中,滿清治下的漢民是什麼時候失去對故國衣冠認同的
    滿人徵服中原之初,最大的惡政之一就是剃髮易服、徹底割裂了華夏的民族傳承,使得作為世界上最大單一民族的漢族,居然從此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而這一政策也激起了民間極大反抗,特別是南方各地的人們,在保衛自己的衣冠和髮髻上表現出了比忠於大明高得多的激情和戰鬥力。
  • 衣冠通關攻略
    前段時間,有個小夥伴搶了一個衣冠,結果在迷宮中迷失了方向,最後選擇了放棄...跑來和我說,快去寫一個衣冠的攻略!
  • 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代表的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上,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應當說是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地區,甚至可以分別代表傳統意義上的狹義的北方和南方。中原五省,指的是秦晉冀魯豫――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東南五省,指的是蘇浙皖贛閩――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 【文物中的歷史】始於衣冠之禮的古代衣架
    原標題:【文物中的歷史】始於衣冠之禮的古代衣架  程思理  一件家具的形成,開始一定是出於實用的需求,但人們很快就賦予了它禮儀上的、美學上的種種元素。我國自古以來素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布帛可衣」不僅是民生之本,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更是對服飾有嚴苛的要求,並有詳細的規定,等級森嚴。
  • 熱播劇《清平樂》裡,那些從古畫裡走出來的「大宋衣冠」!(上)
    前言:大宋衣冠,承隋唐之制;隋唐,承秦漢服飾;元明清,承宋人服飾……這番擺譜,我有沒有把你成功繞暈~~~,哈哈哈哈哈哈。廢話不再說,趕緊來感受一下,熱播古裝劇《清平樂》裡,那些從古畫裡走出來的「大宋衣冠」01一、天子之服,有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