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習社 |
一件家具的形成,開始一定是出於實用的需求,但人們很快就賦予了它禮儀上的、美學上的種種元素。人類文明的進程,文化的傳播,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在它們身上留下印記。
我國自古以來素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周易繫辭下》:
「布帛可衣」不僅是民生之本,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更是對服飾有嚴苛的要求,並有詳細的規定,等級森嚴。
明史《輿服志》記載:
「弘治十三年定,郡主儀賓鈒花金帶,胸背獅子……有僭用者,革去冠帶,戴平頭巾,於儒學讀書習禮三年」。衣冠的等級,是社會地位的象徵。服飾的規整,是禮儀道德的體現。古人對衣冠的重視,促使了衣架的產生,以便妥善放置並保持平整。
明 黃花梨龍首衣架
衣架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雲雷紋漆衣架」,是我國現存迄今為止最早的衣架實物。
衣架,是一種有支架和橫杆的用於懸掛衣服的架子,起源於東周至春秋,但形式不同,名稱也不相同。直者曰「楎」;橫架的木桿,用以掛衣曰「桁」,又叫「椸」。
《禮·內則》:
釘在牆上的木橛用以掛衣,亦稱「楎」。
《爾雅·釋宮》:
《爾雅·釋器》:
疏日:
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唐代。
《宋書·樂志》三古詞東門行:
唐韓愈《昌黎集》五,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十九,三戒,永某氏之鼠:
早期的衣架。莫高窟第85窟,【楞伽經變之淨衣喻】晚唐。楞伽經云:眾生之心自性清淨,後被環境薰染,才變壞,猶如一件本來乾淨的衣服,因被汙垢所染,才變髒。只要洗去汙垢,即可還原清淨。畫師據此畫一晾衣圖:在黑色晾衣架上,晾一白色花衣服。墨書榜題曰:「如衣得離垢,亦如金出礦。衣金俱不壞,蘊真我亦爾。」
古代衣架其形式多取橫杆式,主要用於搭衣服而非掛衣服。兩側有立柱,下有墩子木底座。兩柱間有橫梁,當中鑲中牌子,頂上有長出兩柱的橫梁,盡端圓雕鳥獸或花草。
清早期 黃花梨龍紋衣架
古人多穿長袍,衣服脫下後就搭在橫梁上。衣架一般設在寢室內,大多放置在臥室床榻附近或者進門的一側,並與床、櫥、桌和椅等家具在風格上相互協調,外間較少見。
宋代,衣架的使用較前代普遍,並有形象的資料。如: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9期)中的衣架,它由兩根立柱支撐一根橫杆,橫杆兩頭長出兩柱,兩頭微向上翹,並做成花朵狀。下部用兩橫木墩以穩定立柱。在上橫杆下部的兩柱之間,另加一根橫棖,以起加固作用。
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
鄭州南關外北宋磚室墓墓壁磚雕家具中,有一衣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5期),形體較大,中間按二道橫棖,之間加三支小立柱(俗稱矮老)。上橫杆長出兩立柱,兩頭微向上翹。這種形式的衣架,在宋代其他墓葬中常有出現。如:洛陽澗西宋墓磚雕家具中就有類似的衣架(《文物》1983年8期)。只是大多都採取一種模式。
《韓熙載夜宴圖》中,圍子床後面的布簾旁,露出雙層黑漆衣架的形狀,上搭紅袍
到明清時期,衣架也和其他家具一樣,得到普遍使用和藝術水平的提高。造型和裝飾也較前代有很大發展。明代衣架整體造型雖仍保持著傳統模式,但用材、製作、裝飾尤精。
清早期 黃花梨透雕花板龍頭衣架
據《魯班經匠家鏡》明墓出土明器及傳世實物來看,有素衣架和雕花衣架兩種。
素衣架有的只在墩子上植立柱,再用幾根橫材加以聯結,如潘允徵墓所出的明器,有的在橫材之間還加直欞,如《魯班經匠家鏡·素衣架式》一條所述(此書稱直欞曰「窗齒」)。
潘允徵墓所出的明器,一例素衣架
素衣架多用一般木材製成,木質不堅,又不為人重視,故遺留下來的實物反少。
雕花衣架傳世實物多見,一般在搭腦之下會再加一個裝飾構件,用透雕或攢接、鬥簇等方法造成花板,即北京匠師所謂的「中牌子」。
清乾隆 紅木夔龍頭衣架
這種衣架的橫向結構非常適合披搭明代寬大的袍服,搭腦兩端可懸掛衣帽,與現代豎向的衣架結構完全不同。
查究明代書籍版畫插圖,見衣架放置處多為內室,架子床旁靠牆的一邊,或在床榻之後及旁側,而衣衫就搭於其上,而不是掛起來,故衣架一律無掛鈎裝置。有的還可以看見其上系以絲綢帳子,使整幢起屏風的作用。
這樣的場景,非常符合文震亨《長物志》中,對於臥室的描寫:
「面南設臥榻一,榻後別留半室,人所不至,以置薰籠、衣架、盥匜……」。可見文震亨認為衣架用於「人所不至」的秘處。
明清衣架的造型普遍簡練大方,構件注重圓潤流暢,裝飾風格簡潔明快,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細膩。其中黃花梨木製明代衣架,可能是明式家具傳世品中最稀少的一類,實例屈指可數。
明 黃花梨衣架
進入民國以後,有些人改變了搭衣服的方法,在衣架的搭腦安裝衣鉤,還在中牌子的下端裝上進深很小的抽屜,放置一些佩帶的飾物。
今天的榻與羅漢床早已被組合沙發取代,供桌更是被電視櫃取代,頂箱櫃、大衣櫃也逐漸被牆櫃和壁櫃所代替,衣架更是如此。而回望這些留存在世的古老家具,可以追溯我們生活方式的演變和文化傳統的遺失與傳承。
清乾隆 黃花梨龍紋中牌子大衣架
一件家具的形成,開始一定是出於實用的需求,但人們很快就賦予了它禮儀上的、美學上的種種元素。人類文明的進程,文化的傳播,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在它們身上留下印記。
面對一件件傳世的家具,我們可以凝想,人們是如何圍繞著他們生活的,家具的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承載著千百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