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指西晉末年中原地區戰亂,周邊部族內徙建立割據政權,釀成永嘉之亂,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八姓」入閩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地區,使晉安郡的人口激增一倍以上。烏石山道士井是當時的林姓居住處,黃巷是當時的黃姓居住處;現在還有他們的一些族譜。
在福建,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之說。「衣冠南渡,八姓入閩」。這是中原地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一直處於政權分裂和地方割據狀態。這時的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百姓們流離失所,但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地區,政局相對穩定,於是,大批中原百姓南遷來閩。
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漢人開始大規模進入福建,入閩的主要八姓,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
衣冠南渡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八姓」入閩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地區,使晉安郡的人口激增一倍以上。烏石山道士井是當時的林姓居住處,黃巷是當時的黃姓居住處;現在還有他們的一些族譜。
這些移民帶來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福州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入閩八姓族譜
根據《三山志》記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姓。」八姓指的是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
在今天的福建地區人口中,姓林、陳、黃、鄭四大姓的,佔了很大一部分。
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雖然對於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早已淡忘,但祖輩傳承下來的族譜和家族祠堂中的信息,時刻向人們昭示著八姓入閩那段坎坷的遷徙歷史。而他們至今都還保留著一個特殊的生活習慣——聚族而居。聚族而居絕非是後世的發明創造,歷史上,整個漢民族的宗族觀念都很深。而這種宗族觀念,從日常生活一直滲透到遷徙途中。《泉州府志》
根據《晉書》和民間譜牒資料記載,衣冠南渡之時,成百上千的宗族遷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為中原文明的完整存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比較清晰地去描繪一千七百多年前那次悲壯的逃亡了。
由於平時百姓習慣於依照宗族關係,圍繞士族豪強形成村落、市鎮,因此在遇到戰亂、災荒時,流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追隨這些士族們進行遷徙。一方面,他們可以得到士族大戶的救濟、援助,乃至精神慰藉。另一方面,士族大戶也可以因此而鞏固、壯大實力。
就這樣,從中原故土走出來的移民們,扶老攜幼,彼此周濟、相互溫暖,一路南下。
然而,在眾多逃難的衣冠士族和黎民百姓中,有很多人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遷徙的路途中。
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文明的種子,要想保護好自己種族的文明,就必須保護好每一個社會個體,無論高低貴賤。這個道理,根深蒂固地成為了炎黃子孫的文化基因。歷史證明,這種基因使來自中原的點點文明燈火,不僅沒有湮滅消散,而且又以堅韌的信仰為它們添加了新的能量!
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終於讓那些經歷九死一生的中原流民獲得了暫時的安寧。然而,稍獲喘息之後,他們便開始思念起了家鄉。
在福建泉州,有一座頗具地域性名字的古橋——洛陽橋。從這裡,人們似乎感覺到當時那些南渡的衣冠之人的心境,其實這其中更深的含義,就是對故鄉中原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