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2021-02-13 南安市陳氏源流研究會

  【衣冠南渡】,指西晉末年中原地區戰亂,周邊部族內徙建立割據政權,釀成永嘉之亂,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八姓」入閩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地區,使晉安郡的人口激增一倍以上。烏石山道士井是當時的林姓居住處,黃巷是當時的黃姓居住處;現在還有他們的一些族譜。

  在福建,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之說。「衣冠南渡,八姓入閩」。這是中原地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一直處於政權分裂和地方割據狀態。這時的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百姓們流離失所,但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地區,政局相對穩定,於是,大批中原百姓南遷來閩。

  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漢人開始大規模進入福建,入閩的主要八姓,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

  衣冠南渡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八姓」入閩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地區,使晉安郡的人口激增一倍以上。烏石山道士井是當時的林姓居住處,黃巷是當時的黃姓居住處;現在還有他們的一些族譜。

  這些移民帶來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福州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入閩八姓族譜

  根據《三山志》記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姓。」八姓指的是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

  在今天的福建地區人口中,姓林、陳、黃、鄭四大姓的,佔了很大一部分。

  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雖然對於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早已淡忘,但祖輩傳承下來的族譜和家族祠堂中的信息,時刻向人們昭示著八姓入閩那段坎坷的遷徙歷史。而他們至今都還保留著一個特殊的生活習慣——聚族而居。聚族而居絕非是後世的發明創造,歷史上,整個漢民族的宗族觀念都很深。而這種宗族觀念,從日常生活一直滲透到遷徙途中。《泉州府志》

  根據《晉書》和民間譜牒資料記載,衣冠南渡之時,成百上千的宗族遷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為中原文明的完整存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比較清晰地去描繪一千七百多年前那次悲壯的逃亡了。

  由於平時百姓習慣於依照宗族關係,圍繞士族豪強形成村落、市鎮,因此在遇到戰亂、災荒時,流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追隨這些士族們進行遷徙。一方面,他們可以得到士族大戶的救濟、援助,乃至精神慰藉。另一方面,士族大戶也可以因此而鞏固、壯大實力。

  就這樣,從中原故土走出來的移民們,扶老攜幼,彼此周濟、相互溫暖,一路南下。

  然而,在眾多逃難的衣冠士族和黎民百姓中,有很多人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遷徙的路途中。

  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文明的種子,要想保護好自己種族的文明,就必須保護好每一個社會個體,無論高低貴賤。這個道理,根深蒂固地成為了炎黃子孫的文化基因。歷史證明,這種基因使來自中原的點點文明燈火,不僅沒有湮滅消散,而且又以堅韌的信仰為它們添加了新的能量!

  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終於讓那些經歷九死一生的中原流民獲得了暫時的安寧。然而,稍獲喘息之後,他們便開始思念起了家鄉。

  在福建泉州,有一座頗具地域性名字的古橋——洛陽橋。從這裡,人們似乎感覺到當時那些南渡的衣冠之人的心境,其實這其中更深的含義,就是對故鄉中原的思念。

 

相關焦點

  • 八姓入閩,福建莆田跟河南的淵源
    曾經在百家講壇,百家姓中有提到:「八姓入閩」是中原地區人第一次大規模入閩,說的是,河南的邱姓為了躲避戰亂,聯合當地的其他7個姓氏家族:林、黃、陳、鄭、詹、何、胡,一起從河南光州固始出發遷到福建,福建哪裡呢?哎,就這麼巧,今天的福建莆田!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所以說,「衣冠南渡」即使一個詞組,又是一件歷史事件。語出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邑裡》:"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該文原僅指西晉末天下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奔之事。
  • 中國歷史上的「衣冠南渡」
    「衣冠」是指士大夫階層,所謂「衣冠南渡」,就是指北方的非漢族民族進入中原,並建立政權,迫使中原士大夫陪同流亡的漢族王朝南遷至江南地區重建政權的歷史現象
  • 【龍城紀】諸城的「衣冠南渡」
    諸城文化的「衣冠」,同樣加入了這次倉皇的「南渡」。東晉名士徐邈,即祖籍諸城。其祖父徐澄之「衣冠南渡」之後,客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東晉孝武帝想提高一下文化素養,學點古代典籍,太傅謝安推薦了徐邈,他便成了孝武帝的國學老師,後又被晉安帝封為驍騎將軍。他所注的《穀梁傳》在當時頗受推崇。
  • 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的事件。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
  • 「衣冠南渡」,一個交織著漢人血淚的名詞
    在中國歷史中,衣冠南渡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是指中國歷史上北方人口的大量遷移南下。這一點不用多說,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共有三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而究其原因正是北方中原地區的禍亂。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南渡,永嘉之亂
  • 十八姓隨王入閩——王審知的福建八閩大地
    而對於福建在歷史中崛起而言,要從「十八姓入閩」說起。「十八姓入閩」是在唐朝最大規模的三次人口遷移的中的最後一次出現的。至此,他們才到達福建,這才有了「十八姓入閩南」、「十八姓隨王」。但這「十八姓入閩」中的「十八姓」並不是說那五千將士的姓氏只有十八姓,它只是個約數。它所代表的是大約有十八個姓氏的有功之人隨王緒、王潮所率領的農民軍進入福建。這十八姓大抵包括李、王、陳、張、吳、蔡、楊、鄭、謝、郭、曹、周、廖、莊、蘇、何、高、詹等姓氏。
  • 遇見福州丨「八姓入閩」與「南湖先生」的由來,都與榕都這座宗祠有關係
    西晉末年,北方連年混戰,中原人紛紛避難南移,史稱「衣冠南移」、「八姓入閩」。其中清遠望族鄭昭率師入閩,先後任福安、泉州、晉安太守。後來鄭昭遊歷莆田時,愛南湖山水之勝,於是遷葬其祖於此,這便是南湖鄭氏的由來。四百年多後,鄭昭的後裔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在南湖山創建閩地第一所學堂「湖山書院」,開課講學以訓子弟,開莆田教育先河,於是莆田文風漸盛,書院林立。
  • 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代表的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可是,西晉卻擔不起大一統王朝的重任,八王之亂及其由此引起的永嘉之亂導致了我國歷史上最漫長的大分裂時期――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隨之而來的就是華夏族的第一次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指的是中原世家大族的集體南遷,而當時的遷徙之地就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東南地區。衣冠南渡至江南,五胡內遷於中原,這便是南北朝。
  • 南渡之後的李清照,寫下此生唯一一首豪放詞,字字扣人心弦
    衣冠南渡這一歷史事件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歷史記載中中國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定都建康;第二次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為避戰亂定都江寧府;第三次宋高宗渡江,以臨安為行都,建立南宋。
  • 張姓入閩——張氏文化
    ③是時,入閩的張氏還有張巖。張巖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裡。巖生五子,長子張謹(排稱張八公,後代居政和縣楊源鄉),次子張攻(九公,居古田鋪 村),三子十軍將(居下坂洋尾李堂平江府吳江縣溪南今溪離也),四子張睦(十九公,居福州),五子張灝(居浙江溫州平陽)。 乾寧四年(897),王審知請於朝,授張睦三品官,領榷貨務。後唐天成元年(926)張睦歿,葬閩侯上街鎮上街村赤塘山。
  • Gou姓遷徙分布
    東漢初,隗純降漢,其將芶宇與純徒弘農(今河南靈寶),在此之前的新莽時期,有扶風郡(今陝西興平)人芶諫見諸史冊,此兩人的出現為芶姓西河郡聲望做了很好的開筆,表明在此際芶姓已分布於黃河中下遊諸多省份。西晉河內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權重及其弟芶純青州太守見諸史冊,他兩兄弟的出現極大的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與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鋪墊。另有其他芶姓還曾長期昌盛於山西離石、河南洛陽一代。
  • 一百五十多支陳姓入閩,看看你是哪個支系?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先點上面藍字陳姓總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據統計,已知陳姓入閩支系達150多個,而這麼多支系遷入福建又與中國數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有關。從晉至清,已知從河南入閩的陳氏有54支,其中從固始入閩有40支,從江西入閩有33支,其中義門陳大分遷有20支,從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閩有18支,從浙江入閩有16支,從江蘇入閩有8支,還有從陝西、安徽、貴州、湖南、山東、廣東入閩各一支。
  • 熱播劇《清平樂》裡,那些從古畫裡走出來的「大宋衣冠」!(上)
    前言:大宋衣冠,承隋唐之制;隋唐,承秦漢服飾;元明清,承宋人服飾……這番擺譜,我有沒有把你成功繞暈~~~,哈哈哈哈哈哈。豪放與溫婉並存,文臣與武將切磋,外敵與內鬥的搞搞震,都將在宋徽宗趙佶手裡(文藝工作者裡的最牛逼者,文藝幹部裡的最失敗者),做一個「南渡」的交待。OK,今天,我們儘量少談他。
  • 【姓氏介紹】分享給身邊的「黃」姓朋友
    「黃」姓一、姓氏起源 1、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3、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遊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二、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
  • 周寧詹姓淵源
    點上面「藍字」加入詹氏大家庭來源:周寧熱點詹姓人的始祖,是距今大約2800年以前的周宣王,由於周宣王的兒子之中,有一位被封為詹侯,因而得姓。據周寧儒源村詹氏族譜記載,東晉元帝大興元年,河南南陽鄧州的詹靜川公攜康邦、成邦、敬邦三子為避永嘉劉聯之亂,成為入閩的八姓之一。
  • 【漢服復興】大明衣冠何處?
    在朝鮮使臣穿著傳統的正式衣冠,其實就是前朝——被清帝國取而代之的明朝——衣冠來到北京的時候,他們成了京城裡一道異樣風景,似乎是奇裝異服的他們,常常被人們好奇的圍觀,不止這兩個翰林檢討,另一個姓李的太常寺少卿也曾經來問,「貴處衣服,是尊何代之制?」而另一個叫周應文的讀書人則好奇地問,「貴處衣冠可是箕子遺制否?」
  • 衣冠古丘
    但衣冠古丘本主刀兵,其強處乃是以兇煞之氣鎮魔,而並非陣法封印;妖魔之亂,衣冠古丘中靈氣洩露大半,因封印有所動搖,牽連出另一處古冢的現世。其名曰:衣冠古丘。準入條件:1.≥69級,5人組隊。2.每次衣冠冢之碑刷出時,共5隊玩家可以進入挑戰;當進入隊伍已大於等於5隊時,隊伍全員可各消耗1點衣冠冢圖譜靈氣值進入衣冠古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