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統治者朱元璋就和大臣們在討論這個事情。那就怎麼樣恢復"漢家衣冠"。他們得眼中,如果想要快一點鞏固起義,以及戰爭後帶來的成果,那要不要趕緊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從文化上表現出元朝統治不合理性。
在這個情況下,朱元璋是宣布了一項政策,那就是"衣冠復古詔",裡面的內容大概設計要"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恢復中華傳統的衣冠,去除服飾上所帶的"胡風"。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場"漢服運動",從統治階級內部這一點就早已出現了問題。
官員的官服上是沿用了元代的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們對於明代文官的服飾曾經有沒有過好奇呢?其實明代的制度規定,擁有不同級別的官員,他們在官服(常服)上的補子基本上是不一樣的。
像是文官一品的話,官服上就有緋袍,繡仙鶴。而二品官員,在衣服上就有緋袍,繡錦雞。接著三品的話,上面是有緋袍,繡孔雀,四品則是繡有緋袍,繡雲雁。
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補服制度其實是元代就已經擁有的。這一點可以《元世祖出獵圖》中得到證實。
比如說其中的一幅畫,裡面描寫的內容是元世祖出去外面打獵的畫面。不過現在這個畫是在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人們猜測這應該是在清朝宮廷流傳出來。在裡面,元世祖旁邊的一個隨行,他穿的衣服就有動物圖案的補子。
這裡的"補子",可能是繡在衣服上的,從這一點來說,還真的是和明代的補子有不同。畢竟明代是"補"上去,並且圖案是飛禽走獸。從這一點上還是不能忽略兩者是有傳承關係。
便服和常服上也是有元代的影子
熟悉明代歷史的人知道,在這個時代設計有明代有許多賜服,比如說是飛魚服、鬥牛服和蟒袍等等,而且連皇帝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龍袍,還要繡上龍紋。從飛魚服上說,明代中有一副黃培穿飛魚服的圖像。
可能一些人會認為,飛魚服是在明代的時候出現的,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朱元璋時期創立,亦或是恢復的"漢家衣冠"。不過真實的情況是,這種服飾的樣式最開始出現的時間也是在宋代。
在《元世祖出獵圖》,從元世祖忽必烈旁邊的一個官員可以看出,他穿的交領服飾上,也有花紋。
從什麼的幾點中可以看出,雖然說朱元璋一直要"恢復漢家衣冠",不過真正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但皇室和上流社會官員禮,他們的服飾就有元代的影子。
文人服飾和元代的沒有什麼不同
比如說其中的一種蒙古服飾,看了之後會發現,它和漢服相似度是比較高的。
因為它也是右衽、上衣下裳,當然也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它上面是比較緊的,而下面是短一些,腰間是有襞積,肩背掛大珠,這樣款式的衣服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質孫服"或者"一色衣"。
元朝皇帝穿的幾乎就是質孫服。並且這個款式的衣服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衣服整體的顏色是一比較單一,不會出現太多的顏色,或者是太顯眼的顏色。
而宋代漢服,基本的特點就是寬大、簡潔,和蒙古人服飾是有很大的區別。
不過因為元朝的政策,平常生活中,文人們在穿衣上還是過去非常很相似,整體來說衣服也是寬鬆一些的。
漢家衣冠到底是什麼意思
"漢家衣冠"應該是什麼樣的?簡單的來說,也可以稱之為"中華衣冠"?
明代之前,幾乎是沒有人去想這個問題。在唐朝的時候,他們的衣服是圓領,這個特點是學習了少數民族。末年的時候,本來緊緻的圓領袍,袖子漸漸是有了改變,變寬了、裙擺也變大了,這就說成了是"漢家"的風格。
蒙古人進入中原的領地後,作為一個漢人,其實仍舊是可以穿漢服,至於漢族官員,無論是在官服,還是帽子上,也繼承了宋制。
看到這裡,可能有一些人會疑惑了,不過處在明朝嗎?怎麼又出現了"漢這個字","胡"又是怎麼回事呢?有這樣的疑惑也是不奇怪,因為在這個時候,一些細節是被模糊了。簡單的來說,明代的文人在衣服款式上確實是繼承了唐宋,還與元朝有著很大的相似度。上層階級的龍袍、賜服、官服,也是有元朝的影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