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壁畫欣賞見者有福

2020-12-22 甘粹文體旅

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洞窟創建同時出現

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

敦煌壁畫中曼妙的飛天究竟是什麼來歷?這需要回到印度的語境中,去尋覓那些在古老的神話中誕生,數千年來留下了無數奇異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羅絲」——天女。

《故事海》等民間故事中,麥納迦、蘭跋等天女的典型特徵也不是溫柔多情,而是動人心魂的美麗,而且這種美與她們風流的天性、無拘無束的行為聯繫在一起,常常使人著迷瘋狂,一旦墜入她們的「愛河」之中,便無以自拔。因此,天女也常常被印度耆那教等教派歸為惡魔一類的精靈;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也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楞嚴經》等著名佛經,常常將「夜叉」與「飛天」相提並論,稱作「飛天夜叉」。根據《夷堅甲志·飛天夜叉》(宋·洪邁)的說法,飛天夜叉是唐宋佛教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學者們探討飛天形象的起源時,多是小心翼翼地對夜叉避而不談或是直接否定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但實際上飛天與夜叉都是印度天女形象發展和演化的結果。

在公元一二世紀,佛教詩人馬鳴創作的《美難陀傳》中就已出現天女的形象,佛教雕塑和壁畫也延續著古老的神話,時有天女形象出現,如《因陀羅與天女》、《乾闥婆與天女禮佛》等阿旃陀壁畫(公元450至650年間)。不過,在印度佛教雕塑和繪畫中,更多出現的是美麗迷人的藥叉女,而不是天女。藥叉(即夜叉)早在吠陀文獻中便出現了,她們與天女本來互不相干,雖然也是半人半神,但藥叉主要歸屬於魔類。後來,尤其是印度各類佛教雕塑和繪畫中,美麗的藥叉女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她們更多地變成了拜佛向善的精靈,與天女並無二致。

現存新德裡國立博物館、出現於笈多時代的浮雕《飛天》約創作於公元六世紀,一般認為它描繪的並非乾闥婆與天女,而是一對持明,其飛舞的姿態飄逸輕盈,圍繞在身邊的迎風招展的飄帶顯然更接近敦煌的飛天壁畫。不過,與霓裳羽衣的敦煌飛天藝術相比較,可以看出,這裡的飄帶並沒有衣飾或羽化的作用;再者,「飛天」在此,也不像敦煌藝術中的飛天那樣,繫著華式長裙,而是如同所有印度藝術中的天女那樣,一以貫之地表現為裸體形象。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納塔)神廟主殿高塔外壁上,雕刻有著名的飛天形象,但並無類似於敦煌壁畫中飛天那種長長的飄帶,她們多是扭身曲體,以飛舞的姿態顯示出強烈的動感。因此,與其說她們在「飛」,不如說她們在「舞」,這似乎更接近於飛天或天女形象本真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提及敦煌,人們就會自然想到神奇的飛天。飛天或稱天人,是一種俗稱,而非佛教的專用名詞。它是一個善奏樂、能飛舞,滿身異香美麗飄逸的形象。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可以說,飛天是印度的佛教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的集合形象。本文以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為例,從構圖和色彩上來討論其裝飾藝術性。

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形象正是將客觀自然主觀化,主觀意識理想化,打破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構圖中均衡的構圖傾向於動感,對稱的構圖傾向於靜感;對稱形式中的旋轉與轉換式傾向於動感,其他對稱形式傾向於靜感,在色彩方面對比強烈的傾向於動感,對比含蓄的傾向於靜感。這種動感與靜感則表現在構圖及色彩的有規律的、連續不斷的交替和重複。交替和重複可以產生節奏感。在飛天人物布局形式結構上一脈相承地充分運用了對稱、均衡、反覆、重疊等手法,疏密有致、輕重適宜,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整體中又有衝突,我們所看到的飛天圖案,時而不同形狀錯落有致無規律地的排列,時而它有規律的重複出現,這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產生韻律,和諧統一,這樣充滿韻律的變化使得整個壁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飛天壁畫將色彩裝飾這些規律也應用到創作設計上來,最大限度發揮色彩的裝飾作用。敦煌壁畫之所以給人激動、歡樂、寧靜等直觀的情緒感受,並起到感化人的作用,還在於它的色彩所具有的強烈裝飾趣味。如印度的凹凸法自西域傳入敦煌,中西暈染法同時並存,形成了具有中國特殊規律的色彩,這就更豐富了飛天人物畫的色彩表現,並使它具有色彩的歸納置換完全服從於畫面的需要,具有濃鬱的裝飾風格。敦煌壁畫中各種飛天的形象,其造型飄逸,其中大量墨線與彩色線條的運用, 使飛天圖案具有一種強烈的裝飾性趣味,線條在重彩繪畫中主要起到造型的作用,如敦煌壁畫中富有表現力的線條, 賦色前勾輪廓線,賦色後再勾提神線,不僅描繪了壁畫中的飛天神態以及故事情節,並且作為連接色塊與色塊之間的媒介,使富有變化的各種色彩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聯繫,讓畫面既豐富又統一。正是墨線與色彩的巧妙結合,使畫面具有了獨特的裝飾性趣味。線條的應用與之相配的顏色使飛天形象更加的趨於飽滿和富有韻律,例如,土紅、熟褐、 淡綠、粉綠、金色、土黃等線條色彩都講究裝飾性,色彩的歸納置換完全服從於畫面需要,以造型為基礎,把自然的色彩加以修飾、變化和轉移,帶上畫者的主觀感情,以理想化的手法和浪漫的情調去自由用運用線條色彩,使得飛天的裝飾色彩更加豐富,而這種飛天色彩裝飾淡化了真實性、逼真感,使得飛天賦予個性化的色彩,這一切都是基於裝飾畫面的色彩需要及裝飾形象塑造的色彩需要,使色彩表現成為裝飾畫面有機的統一體,從而達到完美的裝飾效果。

相關焦點

  • 點燃這隻蠟燭,在燭火中欣賞敦煌飛天絕美壁畫
    其中,婀娜多姿的飛天已成為敦煌壁畫中典型的形象,也是最美的藝術形象。如何能讓那些不曾去過莫高窟的人,也能真實地感受到這座歷經上千年的文化奇觀?「百工居肆」與敦煌研究院授權合作完成的這款「樂生雲表」手工蠟燭,用絕佳的手工技巧,從「形、繪、觀」三個方面,竟然做到了這一點。
  • 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 歷朝敦煌壁畫飛天仙女賞析
    敦煌壁畫作為歷史上十餘個朝代、近千年的音樂舞蹈圖像,是漫長歷史時期音樂、舞蹈和社會生活的生動記錄,在學術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敦煌壁畫飛天高清圖片
  • 傳統藝術 | 敦煌壁畫之敦煌飛天
    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敦煌飛天,是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飛天藝術成就並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不只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都說敦煌美飛天美,美在哪裡了?
  • 黨妹還原敦煌飛天:重溫敦煌壁畫,再現莫高窟名片
    B站up主黨妹近期發布了一期關於敦煌的美妝視頻,網友紛紛發彈幕稱讚好美。敦煌是個神聖的名字,許多國家的文化在這裡碰撞。尤其是敦煌的壁畫,為後人帶來了極致的感官體驗與藝術感受。說到壁畫,不得不提起敦煌飛天,這是莫高窟藝術的標誌,也是敦煌的代表。
  • 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
     提示:點擊上方"鮮花天降的法緣"↑免費訂閱本微信推廣平臺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大型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 4500餘身」。
  • 敦煌》呈現「飛天」多元美感,用年輕力量守護千年敦煌文化
    進窟欣賞「雙飛天」、認真學習敦煌舞、和中學生一起跳敦煌舞課間操、克服困難演繹飛天舞臺劇……這一期的節目真可謂精彩不斷。用真實感受傳達敦煌文化內核,探索團被千年壁畫震撼!當敦煌探索團以及敦煌有緣人隨著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員陸帥洋一同走進了莫高窟321窟,當壁畫中的「雙飛天」的畫面映入眼前的時候,引發連連讚嘆。這幅「雙飛天」壁畫分別是乾達婆和緊那羅,即天歌神和天樂神,是天龍八部的護法。還有個鮮為人知的關於飛天的「冷知識」,那就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畫當中,坐著的要比站著的地位高,站著的要比飛著的地位高。
  • 畫家王峰敦煌壁畫飛天系列臨摹精品
    敦煌壁畫(飛天系列)莫高窟第390窟3飛天--隋代160x43cm 莫高窟第390窟3飛天--隋代160x43cm 敦煌飛天迎賓圖(創作)217x120cm敦煌舞樂圖330x138cm-榆林窟第25窟擊鼓舞伎--中唐-83x61cm敦煌舞樂圖  1300x365cm
  • 敦煌飛天
    而石窟的創作手段,主要有塑像和壁畫。通過塑像和壁畫塑造佛陀及菩薩、弟子等形象,深入淺出地闡明佛教義理。飛天作為佛教中的一個重要形象,以各種美妙姿態出現在洞窟中,將敦煌石窟裝飾得異常絢爛。4.為什麼稱飛天是敦煌石窟的形象大使?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以莫高窟為主。
  • 「80後」女掌柜大漠邊開客棧 飛天壁畫顯敦煌風情
    客棧內,天花板和四周牆壁繪有「飛天」、「九色鹿」等敦煌壁畫圖案,張燕林還在大廳設計了一面「石窟」牆,模仿莫高窟雕塑的風格樣式,這一切使初踏西北古郡的遊客既新鮮又驚喜。閒暇時,張燕林便坐下來在木板上雕刻一些壁畫圖案,店內隨處可見她的木版畫作品。「從小在敦煌長大,對大漠、莫高窟自然有特殊的情結,希望為入住在這裡的外地朋友留有關於敦煌文化的一些印象。」
  • 【解讀】敦煌的飛天
    而石窟的創作手段,主要有塑像和壁畫。通過塑像和壁畫塑造佛陀及菩薩、弟子等形象,深入淺出地闡明佛教義理。飛天作為佛教中的一個重要形象,以各種美妙姿態出現在洞窟中,將敦煌石窟裝飾得異常絢爛。4.為什麼稱飛天是敦煌石窟的形象大使?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以莫高窟為主。
  • 敦煌石窟的壁畫
    下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敦煌石窟的壁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屬於水粉壁畫,它用的材料有哪些呢?十年後我再去看,經過空氣的氧化,它的樣子就變成深黑深黑了,但我們現在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欣賞它的美。所以現在一提莫高窟,大家最熟悉的是飛天,但是飛天實際上在眾窟中是配角,主要場面是佛在說法,然後是聽眾。飛天等於是氣氛,在四周斟水、獻花。現在飛天好像成為了我們中國旅遊的標誌。還有一些空隙,就畫滿了千佛,窟頂是畫了我們中國裝飾性的平棋和藻井。實際上每一個洞窟都是一個佛教的世界,你一走進這個洞窟,就都感到濃厚的佛教文化氛圍。我們接著看,這些四角的地方都是飛天。早期的壁畫最引人注目的是《佛本生故事畫》。
  • 【大千飾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此,天女也常常被印度耆那教等教派歸為惡魔一類的精靈;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也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楞嚴經》等著名佛經,常常將「夜叉」與「飛天」相提並論,稱作「飛天夜叉」。根據《夷堅甲志·飛天夜叉》(宋·洪邁)的說法,飛天夜叉是唐宋佛教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學者們探討飛天形象的起源時,多是小心翼翼地對夜叉避而不談或是直接否定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但實際上飛天與夜叉都是印度天女形象發展和演化的結果。
  • 最美不過敦煌飛天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
  • 乾貨 | 敦煌「飛天」知識攻略
    ——《洛陽伽藍記》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
  • 敦煌西魏壁畫的色彩分析
    以初唐329窟「蓮花飛天藻井圖案」為範例,壁畫以不同層次的藍、藍灰、藍綠與土黃、土紅形成冷暖對比,又統一在冷色的藍底之上,此時白色成為畫面最亮的顏色,人物為黑棕色,富有明暗對比,富有細節冷暖變化。 色彩的結構色彩純度、色相、明度的掌握是極有分寸的,使壁畫色彩整體和諧細節賦予微妙變化,顯示出畫師極高的美學素養。(見下圖)
  • 敦煌莫高窟:飛天舞黃沙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飛天」可以說是敦煌莫高窟的代名詞和使者,那一個個飛天的神女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為我們拉開了認識歷史與文化的神秘面紗。西漢張騫開闢絲綢之路,使甘肅敦煌成為了一個在歷史上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的地方,「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在這裡,「西出無故人」的陽關也在這裡,此雙關皆是我國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站點,這為莫高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臺灣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胡克敏手摹敦煌壁畫 再現莊嚴浪漫國度
    1956年他於中山堂舉辦來臺後的第一次個展,正逢歷史博物館創立初期,胡氏受邀主繪敦煌壁畫室,但他當時尚未親臨敦煌。由於數據中對於色彩並無明確標示,他乃一面參考畫史、畫片作推度,一面向曾於敦煌工作或遊歷者請教、諮詢,求知不倦的研究精神,加上對人體素描的高度駕馭能力以及對色彩的敏銳感受力,才得以完成這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 敦煌》飛天造型太驚豔,宛如壁畫裡走出來的仙女
    自從參加《非日常派對》後,謝可寅以敦煌探索團實習生身份加盟新綜藝節目《登場了!敦煌》,節目內容是邀請明星嘉賓一起去探尋敦煌的歷史文化。之前播出一期相信很多朋友都應該喜歡這個節目,既可了解歷史又能學習文化,還是不錯的。謝可寅第二期《登場了!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