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人們在敦煌怎麼過年的?

2021-02-28 花兒街參考

一千年前,怎麼罵醒一個時刻想擺譜的敦煌人?

 

「咋的,你家有窟啊?」

 

那時候,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敦煌的有錢人過年都得回自家的窟看看。

 

窟,是敦煌凡爾賽,最頂級的物料。

 

但凡有身份有地位有銀子的人家,都會出錢在莫高窟上開窟,塑佛像,繪壁畫,禮佛供奉。

那種特別豪橫的人家,窟,都是經過幾代人共同裝修的。

 

比如只要拍過敦煌的紀錄片都會提及的,莫高窟第220窟,就是唐代敦煌本地的名門望族翟氏家族出資修建的。

 

翟氏家族世代崇信佛教,從唐至北宋的幾百年間,家族幾代人都在忙著營建洞窟。

 

這個裝修世家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一千多年後,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曾評價:220窟的壁畫「構圖設色都不亞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裝飾繪畫」。

想來翟家人過年的儀式是這樣的。

 

推開門,點亮油燈,大家一起對著主龕跪拜禮佛,然後再站起身,幾個人一組,各持一盞燈,對自己的裝修成果品評一番,看看自己作為供養人的成績單,有人看洞窟的東壁上,繪製的維摩詰經變;有人拜拜南牆上畫著的西方淨土變;臨出門時,大家還要一同在畫著藥師經變的北壁前停留一番,祈禱一年的平安。

 

後世的紀錄片一向用最華美的串詞兒給220窟的壁畫,「阿彌陀佛坐於蓮花寶座上,化生童子遊戲其中,空中樂器不鼓自鳴,地下舞伎翩躚。畫師用鮮豔明亮的色彩,流暢而精湛的線描,勾勒出歌舞昇平、華麗燦爛的極樂世界」。

 

場景再宏大超脫,可誰家的佛龕裡,誰家的壁畫上,跟那青金石硃砂礦一起研磨塗在牆上的,不是團圓靜好的那一點放不下的念想。

那麼,問題來了,在篤信佛教的敦煌,如果不是窟二代,這輩子也只是打工人,過年要怎麼祈福呢?

 

從敦煌研究院歲時節氣發布的應景解讀會發現,也是有一些氣氛組的辦法的。

 

比如說,剪紙。

 

有人把九色鹿畫在牆壁上,打工人就把它貼在窗欞上。

出土的雙鹿與塔圖案剪紙

 

比如說,踏歌。

 

按照敦煌文獻記載,踏歌萌芽於遠古時期,早期更多是出現在祭神祈福儀式上。到南北朝時,踏歌才開始被賦予娛樂屬性。唐代將踏歌活動普及成了全民狂歡的節目。

 

莫高窟晚唐時期的《張議潮出行圖之樂舞》顯示,單人或多人合著歌曲節拍,漸漸踏起步子,載歌載舞。

 

說通俗一點兒,廣場舞。

 

當這些歡樂的喜慶事兒做完,當天色漸漸暗淡,廣場舞帶來的體溫漸漸消散,看著莫高窟洞窟裡,各家長明的佛燈,似乎都映著自己的窗花。會不會,有那麼一點,希望照亮莫高窟的燈火裡,也有自家供養的一盞。

 

一個偉大的想法出現了——為什麼不把莫高窟當成一個佛龕,我們一起來點燈呢?

 

唐宋時期,每逢臘月、正月十五等大日子,敦煌當地居民就會聚在莫高窟,舉行盛大的燃燈儀式。彎彎繞繞,掛上莫高窟山崖的燈,可有700多盞。

 

敦煌有多條文獻記載過這一燃燈儀式,宕泉河邊《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碑文中有這樣一段——鑿為靈龕,上下雲矗;構以飛閣,南北霞連。依然地居,杳出人境,聖燈時照,一川星懸,神鍾乍鳴,四山雷發,靈仙鬼物,往往而在。

 

「聖燈時照,一川星懸」。

 

世人皆想有,獨屬自家供養的洞窟,仿佛那樣得到的祝福和庇佑,便也是更具體與穩固的。

可是 ,如果沒有呢?

 

如果向前一步,不能邁進自己供養的洞窟;能否向後一步,以山為佛龕,天地間做一場供養,一川星懸。

還能再看一次一川星懸嗎?

 

我一直以為是不能了。看過一位文物工作者感慨,敦煌最大的不幸,是它被發現的時間。

 

掠奪、戰火、毀滅、浩劫,世間美好所能經歷的重創,都在莫高窟身上碾壓而過。

 

後來人來到莫高窟,能見到的真容越來越少。何況,一川星懸呢?

 

直到小年夜,我被推薦了由騰訊聯合敦煌研究院推出的 「點亮莫高窟」活動。

打開「雲遊敦煌」小程序,通過「點亮莫高窟」入口,就會看到,星空下的莫高窟,全景鋪陳開來。

 

 

這方數字崖體以莫高窟真實崖體為參照,上面222個洞窟的大小和位置均基於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記錄的數據來設計,與實體一一對應。

 

點擊九色鹿按鈕,來者就會點亮一個跟自己有緣的洞窟。

 

點亮洞窟後,還可以獲得一張電子福卡,上面的祝福語真的每一句都招人喜歡,比如「沐春風,得遇良人」,「乘風起,運開時泰」,「廣智慧,慎思篤行」,「破拘束,隨性逍遙」等等等等。

 

而福卡上的底紋,是通過AI技術學習了莫高窟壁畫中的色卡和紋路來定製的,融合了包括反彈琵琶、飛天等30幅莫高窟經典彩塑與壁畫內容。

 

騰訊雲區塊鏈技術「至信鏈」為每張福卡提供唯一哈希值,實現數字產權保護的「永久存證」。

 

也就是說,你在不同時間許下不同心願「點亮」了莫高窟,你點亮的洞窟、獲得的福卡、福卡上的7字話語和記錄的時間等信息構成了你「點亮」過程的唯一「密碼暗號」,至信鏈會伴隨著樂舞飛天、翼馬聯珠、長河落日等莫高窟文化的經典彩塑與壁畫畫面,將「點亮」的唯一「密碼暗號」記錄上鏈,變成了一份只屬於「你」的數字資產。

 

曾經,一川星懸是讓山腳下的敦煌百姓,都可以成為供養人的普世。今天,一川星懸是讓無論離敦煌多遠的人,都可以為它點亮、向它祈福的普惠。

 

敦煌定若遠,一信動千年。

敦煌研究院的墓碑裡,最大的墓碑是老院長常書鴻的。他生於上個世紀初,在法國學習藝術,有許多油畫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風雲交際的1936年,常書鴻選擇回國。他似受敦煌的招引,在這裡度過了保護敦煌到妻離子別的一生。

 

他的保護工作包括臨摹、修復,以及花費大量時間的防沙、防盜。

 

《敦煌:眾人受到召喚》一書裡寫到常書鴻的命運說,「敦煌摧毀了他們一生的幸福,它貪婪地吞噬著他們的愛情,他們的青春,他們的生命,而他卻仍要固執地守護著它」。

 

沒有一個敦煌的守護者,是容易的。

 

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提出打造「數字敦煌」,運用高科技手段為敦煌壁畫、泥塑還有洞窟分別建立數字檔案,將來用作敦煌文化展覽等多種形式,為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一種新的可能性。

樊錦詩

 

2017年,騰訊參與到敦煌的數位化傳承,與敦煌研究院發起「數字絲路」計劃,通過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動敦煌文化的數位化傳播,先後推出了數字供養人、王者榮耀飛天皮膚、QQ音樂「古樂重聲」音樂會、「敦煌詩巾」創意小程序、「雲遊敦煌」小程序、敦煌動畫劇等項目。

220窟北壁藥師七佛變中的大型胡旋舞場景中,出現三處大型燃燈的畫面,

 

燈輪邊,一尊菩薩蹲在地上,一手將剛點燃的燈遞給另一尊菩薩,放置到燈輪上。

 

 

守護,便是一燈傳下一燈。

相關焦點

  • 敦煌出土一千年前小朋友寫的字,壁畫居然還畫這個?
    今日熱搜「一千年前小朋友的字
  • 看敦煌,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敦煌展倒計時!送票!】
    這種刻骨銘心的畫面,湊得不足夠近又怎麼能發現! 現如今,敦煌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更是一種對話。餘秋雨在《莫高窟》裡寫:「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當藝術去表現這種生命的張力時,便是當代和傳統的對話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說: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看過一些佛經。
  • 元宵節怎麼過,來看看敦煌文獻和石窟壁畫中的傳統節俗
    據敦煌文獻 S.2200《歲日相迎書》 記載:「獻歲初開,元正啟祚,入新改故,萬物同宜。共敘芳年,鹹歡麗景,聊陳薄酌,用解旅情,便請此來,下情所望。」據敦煌文獻S.0381《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記載:「大蕃歲次辛巳(公元801年)潤二月廿五日,因寒食,在城官僚百姓,就龍興寺設樂。寺卿張閏子家人圓滿,至其日暮間至寺看設樂。」
  • 陳應時 | 他用四十年光陰,找回了千年前的敦煌仙樂
    他用四十年光陰找回了千年前的敦煌仙樂其中《敦煌樂譜解譯辨證》2007年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理論評論一等獎。因陳出新,應時生化敦煌古譜是唐代世俗歌舞樂,抄寫於長興四年(933年)前,譜式為琵琶譜,封存於敦煌莫高窟。
  • 火藥被發明前人們怎麼放「爆竹」 你們知道答案是什麼嗎
    火藥被發明前人們怎麼放「爆竹」 你們知道答案是什麼嗎時間:2020-12-14 12:32   來源: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火藥被發明前人們怎麼放爆竹 你們知道答案是什麼嗎 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人們在過年,或者喜慶節日的時候,喜歡放爆竹。
  • 螞蟻莊園2020年12月12日 火藥被發明前,人們怎麼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人們在過年,或者喜慶節日的時候,喜歡放爆竹。古詩有雲「爆竹聲中一歲除」,火藥被發明前,人們怎麼放「爆竹」?這些都是螞蟻莊園2020年12月12日的題目,那麼你們知道答案是什麼嗎?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螞蟻莊園小課堂12.12最新答案匯總吧。
  • 紀錄片《敦煌》全集
    衰落的敦煌被人漸漸遺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裂一縫吾同工人用鋤挖之,欣然閃出佛洞一所內藏古經萬卷。道士王圓籙誇張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過程。愚昧的王道士怎麼知道他挖出了亞洲最偉大的古代文化寶藏。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數年之內藏經洞內的典籍書畫被各國探險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 敦煌寫經不為人知的故事 | 除夕夜楊貴妃寫經驚現蘭州
    ▲敦煌古寫經敦煌藏經又叫敦煌遺書,包括了由晉、十六國、一直到北宋的4萬多經卷。過去,人們對敦煌經卷研究多注重其史料價值。近幾十年,一些書法家將研習方向轉移到敦煌寫經的書法上。▲敦煌老照片有人估計,當時省城內大小官員和古玩商店,所有敦煌經卷數量達8000卷之多。也有人認為,流散在省城的經卷未必有這麼多。因為有些人為了充數,將長卷割成幾個。
  • 一千年前的小朋友在敦煌文獻背面「塗鴉」寫字:此是牛、此是羊……丨夜聽雙語
    前不久,博主@金俊音 曬出了幾張敦煌文獻P.2622《吉兇書儀
  • 敦煌研究院將成立敦煌藝術學院
    我覺得它可以大有作為,但是我們需要更多人來研究它,要他敦煌放在絲綢之路這個背景下去研究,放在不同文明相互交融這個背景下去研究,而不是就孤立的研究敦煌,就敦煌而說敦煌,這是不行的。為什麼敦煌持續一千多年,為什麼佛教都在這些洞窟裡收藏起來了等等,謝謝你提這個問題。
  • 大型紀錄片《敦煌》十集大全
    道士王圓籙誇張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過程。愚昧的王道士怎麼知道他挖出了亞洲最偉大的古代文化寶藏。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數年之內藏經洞內的典籍書畫被各國探險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敦煌》04 無名的大師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繪畫大師,但他們的作品卻極少流傳到今天,戰亂、毀滅、流失和野蠻的破壞,將他們絕大多數偉大的創造永遠埋葬在了歷史深處,直到我們發現了敦煌莫高窟,這個隱身在大漠裡的美術館,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一千多年間四萬五千平方米的壁畫在這裡保留了下來,這是歷代無名大師們為我們留下的藝術珍寶。
  • 一千年前他們鑿了一座石刻,一千年後他們建了一座酒店!
    時間指針閃回到一千多年前,公元650年,當年的工匠靠著一刀一刻一鑿一斧,在一個叫做大足的地方,開始進行摩崖造像。他們永遠不會想到,大足石刻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一起,成為中國石窟的瑰寶;他們永遠不會想到,這些山石崖壁之間留下來的作品,在一千多年後,成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敦煌》紀錄片 | 全十集(收藏版)
    衰落的敦煌被人漸漸遺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裂一縫吾同工人用鋤挖之,欣然閃出佛洞一所內藏古經萬卷。道士王圓籙誇張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過程。愚昧的王道士怎麼知道他挖出了亞洲最偉大的古代文化寶藏。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數年之內藏經洞內的典籍書畫被各國探險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 敦煌|夢幻之城
    疑問集本身像一座叫敦煌的城市。我有好多疑問,在敦煌,卻不想得到結果,或許很多年有人看到這篇文章,也能給我一個浪漫的答案。這敦煌的第一章,提筆儘是無邊幻夢,如若你淺薄,敦煌不必去;那沙漠風鳴,馬蹄音律,酒釀馨香,長袖善舞,歌喉婉轉,你亦不會聯想到。
  •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提及敦煌,許多人總會和莫高窟接洽在一起,似乎敦煌就只有莫高窟了。據記實,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窟窿,也開啟了日後漫長的莫高窟建築歷史,但莫高窟真正成型前的敦煌歷史卻似乎要慢慢被大年夜家所忘懷了。然而,這些歷史中卻不乏感人之處,於是就想在今天和大年夜家聊一聊莫高窟成型前的敦煌歷史,那段早些日子光輝、卻久經動亂而又執拗保留的敦煌歷史。
  • 那些年,泰州人是怎麼過年的!讓老照片帶你穿越!
    年越近,年味越濃。歲月流轉中,泰州人的年怎麼變,都繞不開一個團圓的圈。過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那麼現在的你,是否還記得那年樸素而溫馨的滋味兒?▲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排隊購買新到的電視機。
  • 甘肅省敦煌市,敦煌莫高窟的魅力到底在哪,看看就知道了
    敦煌·莫高窟甘肅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於莫高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無數中外遊人慕名而來。
  • 姥姥說,到敦煌你萬萬不能錯過的......
    人們每當老人過壽、小孩滿月、家人出遠門、正月初七日等都要做上這種長面,象徵著人們長壽,稱「長壽鹼面」。鹼面是在唐代就有,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敦煌鹼面是自古以來敦煌人的待客佳品。現在,這種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美食,在敦煌人眼裡仍是不可或缺的民間小吃。農村人進城要吃,城裡人逛街要吃,外來的遊客也喜歡吃。不但夏天吃,冬天更要吃。據說,冬天吃「釀皮子」可以敗「心火」。回家時,還不忘順便帶上幾隻「糖鎚」供家人品嘗。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莫蘭迪死後,人們在他家發現七本中國畫冊,才發現,原來他崇拜的減法美學大多來自遙遠的東方。儘管莫蘭迪一生也沒怎麼離開過家鄉,博洛尼亞的郊野風光也成為他風景作畫的全部題材。
  • 敦煌豔陽下 | 朱麗麗
    但是,只在敦煌展出。怎麼辦?九月、十月,新學期的無數事情黑雲壓城一樣就在眼前。跟閨蜜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機票只剩六張了,下手吧!好吧!咔咔買了機票,在開學之前去給心靈充充電。    住在江南,我對北方的開闊疏朗一直有一種迷戀。讀文學的人,怎麼能不去塞北呢?其實,對中國文化報以溫情與敬意的人,都不能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