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兒」走進央視《朗讀者》,勇氣逆天!情懷感人!董卿心頭熱了!

2021-02-13 文博圈

4月8日晚,央視《朗讀者》第八期迎來「勇氣」的主題。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從第一次聽說敦煌,就徹底的愛上敦煌,一輩子與敦煌纏綿糾纏,守護國寶幾十年。年少時的樊錦詩選擇北大考古毫不動搖,畢業後的她也勇往直前,毅然放棄城市生活走進敦煌,成為無愧國家的「敦煌女兒」。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樊錦詩院長的同事和好友朗讀餘秋雨的《莫高窟》、季羨林的《在敦煌》、馮驥才的《人類的敦煌》,獻給以她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

樊錦詩的心全部獻給了敦煌,獻給了莫高窟。

她的年齡大了,自己的生日都記不住了,數字敦煌的網址卻能脫口而出,那是她畢生的心血。

莫高窟以緩慢卻不可逆轉的速度消逝著,她拼著命把莫高窟記錄下來,送到千千萬萬人的眼前。

用董卿的話說,那是「逆天」的勇氣啊!

以下是《文博圈》小編根據視頻為大家整理的圖文內容:

主持人:董卿


就像茨威格所說

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

它是一筆財富

擁有了勇氣

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


嶽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

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

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的光明

這些勇氣

都彪炳在史冊上

流傳在故事裡


而在我們這期節目當中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

文學史家樊錦詩

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

從北大考古系畢業之後

她用了五十四年的時間堅守在大漠深處

而她為敦煌所做的一切

也被季羨林先生譽為是功德無量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

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

勇氣是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

依然熱愛生活

1987年

中國的敦煌莫高窟

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是

就是這個一座

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寶庫

因為經歷了

動亂  戰火  盜賊之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幾乎成了廢墟

樊錦詩

一位出生在北平

成長在上海的瘦弱姑娘

當年報考的是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畢業之後便與莫高窟結下了

一輩子的緣分

五十四年啊

從青春年少到滿頭華發

她為莫高窟的永續利用

永久保存

傾盡了全力

她也被人們稱為

敦煌的女兒

|現場對話|

董卿:當您從紅地毯通道向我走來的時候,我心頭一熱,這麼一個瘦弱的身軀裡,怎麼蘊藏著這麼大的力量?您自已最早知道敦煌是什麼時候?

樊錦詩:我是念中學的時候,歷史課本裡有一段專門寫莫高窟,我被它深深的吸引,我很想能看到它。

董卿:是不是因為這個,所以才促使您後來報考了北京大學有考古專業?

樊錦詩:首先是喜歡歷史,歷史呢,一個是文字的資料,那麼考古呢,就是一個實物的資料。越是到古代,在沒有文字的時候,就是靠考古的實物資料來證明的。

董卿:畢業那年,您有了一個機會去敦煌實習,那是您第一次到敦煌吧?

樊錦詩:實際上我當時去的目的,不是那麼純,是想去看敦煌。一進洞啊,你就被它迷住了,敦煌的洞窟確實很美妙,但是洞窟外頭的世界,跟上海北京的反差特別大。

董卿:您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現實世界?

樊錦詩:它的房子是土的,沒電燈,我從小長大,沒見過沒電燈的地方,然後呢,沒有自來水,房間裡沒有衛生設施,然後他們還跟我說,那兒有狼,所以心裡就有點嘀咕。

董卿:您碰到過狼嗎?

樊錦詩:我晚上去解手嘛,出了那個寺廟門一看,兩個綠綠的眼睛,我一想這可能是狼吧,我就下來以後,一個奔頭就奔回房子裡,這一夜都沒睡好,好不容易憋到天亮,我出去門一看,還在那待著,不是狼,是個驢。

董卿:但當時對您來說,見到那個像常書鴻先生、段文杰先生他們都是中國最早的敦煌研究專家了。

樊錦詩:對!

董卿:他們給您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呢?

常書鴻先生

▲段文杰先生

樊錦詩:我沒去之前啊,我一想這些藝術家肯定很派的,就是西裝革履,結果一看常先生,幾乎跟農民差不多,段先生是畫畫的穿了一個工作服,上面都是顏色,顏色點點,我說他怎麼臉上都是點點,這不是《九色鹿》故事裡都是點點嘛,也是很土。他們在那已經待了十幾年,常先生已經在那待了二十年,他們在這個地方能待住,還能把這些洞守住,了不起!

董卿: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先生是第一任所長。但是當時樊老肯定沒想到,她會真正的踏著他們的腳印,後來成為敦煌藝術院的第三任院長。

樊錦詩:待了一年一年又一年,這麼待著,被老一輩的感染,我就慢慢理解了,他們待下來是為了敦煌,我是不是也應該給敦煌做一點事。

既然選擇留在了敦煌

樊錦詩開始了對洞窟斷代分期的

考古研究

她走過了莫高窟

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2011年出版的

《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第一卷

是樊錦詩領銜

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

被香港大學教授饒宗頤稱為

精緻絕倫

佩服之至

1986年樊錦詩的丈夫彭金章

放棄了武漢大學的工作

也調到了敦煌

而彭金章也為敦煌北區

二百四十三座洞窟的考古發掘工作

作出了居功至偉的貢獻

時光轉到1968年

他們兩個的第一個孩子

在敦煌出生

董卿:結了婚之後很快就有了孩子了,這又是一個難題呀!

樊錦詩:那我就一個人嘛,辦法就是上海叫「蠟燭包」,就是那小被子一裹,拿個繩子一捆,他慢慢長大了呀,長大了以後別人說,他說孩子五六個月了,你還把他捆著嗎?我說那不捆怎麼辦?我要上班啊,有一次進門啊,一看,他從床上掉下來,他掉到那個煤渣子上,這臉上都是「花」,後來我請個假,把孩子送到我先生老家河北的農村,交給誰呢?交給我先生的姐姐,她給我們管。老大老二是隔了五年生的,換出來,把老二又放到農村。

我說你們爸爸是我們家的功臣,沒有他的支撐,這個家庭可能就散了。別人問他,你兩人怎麼好的?他說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董卿:寥寥十來個字,總結了五十年。您是無愧於敦煌,但是有愧與家庭。

我也透露一個小秘密,我們之前邀請樊院長,因為她的工作很忙,她也不喜歡接受採訪,好幾次您都拒絕了吧,後來有一天導演特別高興跟我說,樊院長願意來了。我說,為什麼呀?她怎麼答應了呢?他們說了一句話,據說樊院長的愛人喜歡看我們這個節目。

樊錦詩:他在電視裡看見,他可能高興。

董卿:為了莫高窟的數字工程,樊院長几乎是花了將近三十年時間。

樊錦詩:1908莫高窟被盜,其中一個法國人叫伯希和,他不是一般的一個毛賊,他是一個考古學家,所以他去了以後,他就拍了好多照片,於是就翻他的照片,一翻下一跳,70年代的洞窟有的地方已經模糊,有的地方已經退化了,有的地方已經脫落了。所以更應該加緊做檔案,那麼加緊做檔案要拍照,但是照片時間放長了要變色,這個檔案有用嗎?

做著做著十年了吧,到了80年代末到北京出差,有個人知道我在關注這個科技保護,說我帶你去看電腦,圖像只要變成數字,它就永遠不變了。那我說我們的莫高窟這壁畫能不能拿來試一試啊,可是我們試了半天呢,有效果不滿意,又過了十年,等於90年代末,我們已經跟國外合作,就洞窟里舖軌道。《五臺山》圖十三米多長,三米多高,四十多平米,要用六千多張這樣的照片拼接出來,一點都不能變形。

這樣呢,就說數字敦煌也保留下來了,達到了我們初步的效果。

董卿:可能很多觀眾不是很了解,敦煌莫高窟它是以一種非常緩慢的,但的確是不可逆轉的態勢在消失,所以樊院長要拼盡全力把這種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用一種方法讓它永續利用,永久保存。

用現在話這叫什麼,逆天啊!但正是在這樣的一種逆天當中,我們看到的是勇氣。



所以今天呢,我們也有幾們樊院長的同事好友來到我們的現場,要為樊院長帶來一段朗讀,有請!



謹以此篇朗讀獻給

以樊錦詩院長為代表的

幾代莫高窟人


勇氣•致敬樊錦詩讀本


1

朗讀者:

蘇伯民(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

《莫高窟》(節選)

/ 餘秋雨 /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蹟的地方,

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

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終活著,

血脈暢通、呼吸勻停,

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

在這兒,

你被裹卷著,

身不由主,

踉踉蹌蹌,

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

2

朗讀者:柴劍虹

(中華書局編審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

《在敦煌》(節選)

/ 季羨林 /

從內心深處我真想長期留在這裡,

永遠留在這裡。

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間奔波了六十多年

才最後找到了一個歸宿。

然而這樣做能行得通嗎?

事實上卻是辦不到的。

我還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

我必須走上前去,

穿越這一切。

現在就讓我把自己的身軀帶走,

把心留在敦煌吧。

3

朗讀者:袁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人類的敦煌》(節選)

/ 馮驥才 /

歷史是未來最忠實的伴侶,

這條曾經跨洲際的最古老的絲路,

不會只躺在這荒漠上被人遺忘。

它必定還在地球上所有人

對未來的企望與信念中。

如果你靜下心來,

一定能從莫高窟五彩繽紛的窟壁上

聽到歷史留下的雄渾凝重的迴響。

它一定是人類的敦煌。

它必定是永遠的敦煌。

主持人:董卿


文學家喜歡說

永遠的敦煌

永遠的莫高窟

而我們今天真的是

看到了一位老人

為了「永遠」這兩個字

付出了最實在的努力

最刻苦的堅守

感謝這世界上所有的勇氣

他們在改變歷史

創造奇蹟

視頻自央視|編輯、文字錄入、圖片整理:丁小仙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往期精選閱讀(直接點擊進入)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報告》

4月,全國博物館的51個精品展覽

我這一生保了很多古城

這個故宮「看門人」火了

給小講解們的一封信

2017博物館行業發展趨勢

「博物館+學校」的實戰典範

>>><<<

qq群:608748703

投稿3319995230@qq.com

相關焦點

  • 董卿攜《朗讀者》回歸央視!67歲濮存昕罕露面,陶勇現身太催淚
    12月11日晚,時隔800多個日夜,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帶著她的王牌節目《朗讀者》第三季溫暖回歸了。許久不見,董卿依然留著一頭幹練的短髮,容貌與我們印象中的仍頗為一致,一顰一笑都散發著優雅與大氣,真不愧是穩居C位的央視花旦。
  • 董卿:央視三套終於有了固定主持節目,時隔八百天《朗讀者》開播
    2020年在每個人的生命裡,都留下了五味雜陳的刻度,而來自五湖四海的朗讀者,在「一平方米」中匯聚成了一道照亮前方的光。當文字與生命相逢,讓我們一起傾聽希望與愛。與此同時,《朗讀者》還發布了最新的時長達3:40秒的宣傳短片,通過記錄《朗讀者》這些年走過的歷程,特別是今年以來為《朗讀者》朗讀亭投入的工作進行了梳理和介紹,為即將登陸央視三套黃金檔時段播出宣傳造勢。
  • 央視官博預告董卿特別節目檔期 力破多段謠言
    12月10日,央視官博更新《朗讀者3》特別節目預告檔期,《朗讀者3》特別節目環節稱為《一平米》,將在12月11日,由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
  • 董卿轉型當總導演!身兼3職回歸《朗讀者》,曾被傳退出央視?
    12月15日,媒體發布了一條關於董卿攜《朗讀者》回歸的消息。消息中指出,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以一種全新的身份正式回歸央視,將在電視欄目《朗讀者》中與觀眾見面。不僅如此,在《朗讀者》第三季中,董卿將以總導演、製片人、主持人三種身份與大家見面,一人身兼三職,董卿在節目中的表現讓粉絲們十分期待。網友們看到這個消息之後,紛紛在消息下面發表評論,為董卿的回歸感到欣喜,同時也表示非常期待第三季的《朗讀者》。網友們紛紛評論道:"董卿加油!
  • 董卿朗讀者,經典語錄和驚豔句子
    董卿的朗讀者第二季開播了,從白巖松的《故鄉》話題開始,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佳洱,有科技巨頭CEO李彥宏,國家遊泳隊教練徐國義,著名音樂人羅大佑等等社會正能量,有用心選擇的優秀作品,也有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書寫的文字,向父母,愛人,奮鬥中的人致敬。
  • 《朗讀者》第三季12月11日晚開播 見證總導演董卿的風採
    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的《朗讀者》第三季節目,將於今晚(12月11日)在央視三套面向全國播出。2020年10月16日、17日、18日,《朗讀者》第三季在北京、武漢、廈門進行了一場持續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活動,這時直播已經臨近結束,在凌晨的北京街頭,《朗讀者》第三季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和姚軼濱、馮碩、王嘉寧三位觀察員決定用一段朗讀來和所有觀眾說再見。
  • 董卿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主持人,因為《朗讀者》更讓人刮目相看
    董卿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主持人,董卿多才多藝,確實讓人心生敬仰,董卿了不起,值得人們學習。董卿是優秀的節目主持人,這些年主持了很多的名牌欄目,更是連續多年主持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董卿身上有多個標籤,她在諸多領域都很優秀。
  • 董卿當上總導演《朗讀者》第三季濮存昕朗誦巴金作品
    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董卿攜《朗讀者》正式回歸央視,間接粉碎辭職央視謠言。近日,時隔800多個日夜,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帶著她的王牌節目《朗讀者》第三季,以總導演、製作人、主持人三種身份與全國觀眾見面。許久不見的董卿,在節目《朗讀者》第三季中,一人任三職,一頭幹練的短髮,別具魅力。最近幾年,已經鮮少能看到董卿活躍在央視的舞臺上,這也讓董卿已經辭職離開央視的傳聞甚囂塵上。今年9月的時候,封面新聞記者曾報導了董卿現身為新一季的《朗讀者》拍攝宣傳片一事。兩個多月過去了,第三季《朗讀者》與觀眾見面。
  • 董卿講述《朗讀者》幕後 曾被老翻譯家拒之門外
    原標題:董卿講述《朗讀者》幕後曾被老翻譯家拒之門外 董卿形容,當初籌建《朗讀者》之難是「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為此她和同事調侃「現在明白了吧,做製作人要學會低下你那已經習慣了高昂起來的頭。」   除了錢,真正困難的還是「怎麼樣讓文化節目引發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為此,董卿和模式研發者以及國內的眾多學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研究「《朗讀者》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
  • 《一平方米》12月11日央視綜藝頻道開播 朗讀者分享治癒催淚故事...
    2020年10月16日、17日、18日,《朗讀者》第三季在北京、武漢、廈門進行了一場持續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活動,這時直播已經臨近結束,在凌晨的北京街頭,《朗讀者》第三季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和姚軼濱、馮碩、王嘉寧三位觀察員決定用一段朗讀來和所有觀眾說再見。
  • 董卿《朗讀者》書單 你珍惜了和它們的遇見嗎
    最近整理書架,翻出了一本《朗讀者1》,這本書的主編是董卿,她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央視電視臺主持人,她還是一位酷愛閱讀名著的學者。2017年由她擔任製作人的一檔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順利開播,首期開播後《朗讀者》在豆瓣的評分竟高達9.3分,不久後這檔節目被編製成了書籍,在眾多書店銷售。
  • 董卿沒離職反而升職了,成《朗讀者》總導演,以後會隱居幕後嗎?
    引子一段以來,董卿的亮相頻率減少,有人甚至懷疑董卿是不是從央視離職了?其實並沒有,董卿不但沒有離職,最近反而升職了,成了《朗讀者》的總導演,是不是很厲害?很多人認識董卿老師,都是通過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這個節目。那時候的董卿,可以說端莊大氣,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令人覺得她很美麗動人。不過這兩年,新金牌娛樂觀察家注意到,董卿老師沒上春晚主持。其實這也正常,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董卿老師也不能一直當主持人,總需要轉型。
  • 董卿《朗讀者》:願我們都給青春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青春仿佛是一種宣言,它昭示著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種姿態,「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青春也是一種勇氣,帶著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來的答案。那今天,就讓我們在那些也許正青春,也許不再青春的人們的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恆的魅力。
  • 《朗讀者》第三季走進武漢 向光而行 「一平方米」打開千萬人心底...
    10月16日,央視著名文化情感節目《朗讀者》第三季走進武漢,而作為節目回歸啟動的前奏,「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在武漢、北京、廈門同步開展。10月16日至18日,200多名經預約走進朗讀亭的武漢朗讀者,將他們的聲音和故事通過這場連續72小時慢直播的方式,在央視頻、央視新聞、嗶哩嗶哩等直播平臺呈現。
  • 如何評價《朗讀者》?
    董卿主持的《朗讀者》和朱軍主持的《信中國》算是目前影視節目裡面,比較正能量,也比較體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好節目了。《朗讀者》到今天已經舉辦第二部了,最新的這期6月16日播出,主題就是一個路字,晨露看了之後,感觸頗深。
  • (必看經典)朗讀者金句,讀一遍收穫良多!
    ——董卿——康震  4.人的心靈應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斷接納希望、勇氣、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風華長存。我們也從一位科學家的眼淚當中,感受到了一個人願意為了理想奉獻終身、矢志不渝的情懷。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淚的人,而是願意含著眼淚繼續奔跑的人。——董卿
  • 董卿現身央視活動,網友稱讚知性優雅,父親曾不同意她當主持人
    抄襲者一概舉報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軟體中曬出了董卿現身在某活動的舞臺上!不僅是董卿,還有同事張斌也現身在這場活動中。一看背景就知道這就是央視的一個發布會,當天,董卿身穿一身白色西裝看上去十分端莊又大方、知性而又美麗。氣質也是非常出眾。
  • 《朗讀者》第三季乘風出徵 微光匯成火炬
    在闊別800多個日夜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朗讀者》第三季御風而來,從一檔節目裂變成了一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無數人的大型全媒體活動。如果說「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是正片的溫暖序章,那麼於10月16日-18日72小時不間斷的三城聯動活動,就是一場穿「閱」人海的出徵儀式。
  • 央視主持人大賽9進6,康輝和董卿點評漲知識,鄒韻力壓馮碩獲第一
    普通觀眾看大家的參賽作品,可能會認為和新聞聯播的節目沒有什麼區別,其實外行看的是熱鬧,通過董卿和康輝的點評,才會豁然開朗,選手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比較精彩。董卿和康輝已經是央視的王牌主持人,而且他們經驗非常豐富,主持過很多大型節目,包括春晚等。
  • 董卿:剛被傳開除央視就直接發博打臉造謠者,她為什麼屢傳被查?
    導語:董卿:剛被傳開除央視就直接發博打臉造謠者,她為什麼屢傳被查?董卿:仍是《朗讀者》節目主持人,央視發博打臉傳她開除之人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放出了董卿又被央視無情解僱的消息。有網友表示「很惋惜」,也有網友對央視開除董卿的行為表示不理解。但在兩天後的9月10日,央視《朗讀者》官微發出消息,問候大家想念「小朗」了嗎?並稱小朗很快就會與大家見面,還透露了該節目不同城市與大家見面。細心的讀者一定會注意到,該條官博直接艾特了董卿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