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6時27分,當城市露出第一縷光,北京、武漢、廈門三地的朗讀者們走進「一平方米」的朗讀亭,趕赴一場重要的約會。他們把飽蘸生命情感的文字讀給自己、獻予他人,傾聽屬於2020年的心靈迴響。
在闊別800多個日夜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朗讀者》第三季御風而來,從一檔節目裂變成了一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無數人的大型全媒體活動。如果說「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是正片的溫暖序章,那麼於10月16日-18日72小時不間斷的三城聯動活動,就是一場穿「閱」人海的出徵儀式。
今日上午,《朗讀者》「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總臺光華路辦公區的戶外廣場上熱烈啟幕。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中國出版集團董事長譚躍、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副總編輯郭曉軍、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宣傳部部長劉亞玫、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趙建國、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旗幟雜誌社副總編王成福、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軍、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王珂等嘉賓應邀出席。
室外有風,天氣微寒,但因為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得到來自遠方的那份滾燙,一股暖流汩汩而來。
伴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朱彤宣布《朗讀者》第三季節目啟動,各位嘉賓集體按響啟程的「喇叭聲」,一輛載著朗讀亭的重型卡車從現場出發,駛向廣闊天地,去採擷更多生命的力量與光芒。「我們走過了一個很嚴酷的春天,我們遭遇了一個暴雨侵襲的夏天,我們終於能夠在一個清爽高朗的秋天見面了,真的很不容易」。儀式現場,節目製片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格外動情:「當我看到迎著晨曦,在武漢、北京、廈門那些朗讀者一個個打開朗讀亭門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動。2020年,我們走過了如此不同尋常的歲月,對未來、對生命、對自己,又有著什麼樣的感悟、什麼樣的思考、什麼樣的期望?我覺得我們可以在朗讀亭找到答案。」這是《朗讀者》第一季宣傳片問向觀眾的話。從第一季以「遇見」開始,到「青春」告別;從第二季懷揣「初心」,一路回歸「故鄉」,《朗讀者》不僅在迅捷如風的時代變遷中帶領人們重拾文學的力量,更引領朗讀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風尚。「經過兩年時間的準備,《朗讀者》第三季就要揚帆啟航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黨委書記、召集人郎昆,由衷感謝大家對《朗讀者》一貫的支持和厚愛。本次啟動儀式高朋滿座,四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梁曉聲、徐則臣、陳彥、李洱集體出席,足見對節目的看重。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作為「北京001號朗讀者」,清晨剛在國家圖書館用他充滿魅力的嗓音朗讀完巴金先生的《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過去兩季,董卿在這方群賢畢至的舞臺上,深度對話了一大批來自文學界、科學界、體育界、教育界等各大領域站在「金字塔尖」的大家集群,締造了極為罕見的群星璀璨的螢屏文化景觀。邁入第三季,《朗讀者》不僅要帶領觀眾繼續仰望星空,接受更多優秀文化的精神洗禮,更要走在大地上採擷平凡微光,聆聽來自山川湖海的生命脈動。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在致辭中表示:「我們誰沒有書聲朗朗的生命記憶呢?美好並不遙遠,記憶也未模糊。今天董卿告訴我,新一季的《朗讀者》將從一檔電視文藝節目進化為跨媒體傳播的內容矩陣,先聲奪人的是,在北京、武漢、廈門三個城市,此刻正在進行72小時朗讀亭全媒體直播,此刻正在朗讀,不得了!」葉小文特別透露,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近年來,他一直沉浸在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中:「我們近兩千名政協委員,今年已經建立了幾十個讀書群,每天都是朗讀不息,書卷長開。從這裡,我就想到德國詩人海涅說過的一句話,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那個閃電就是朗讀。讓我們一起來朗讀,讀出人類的智慧,讀出生命的意義,讀出時代的火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三」往往代表著由「道」及「萬物」,是一份厚積薄發、精進飛躍的力量。那麼,第三季的《朗讀者》將有哪些創新?節目籌備中又有哪些故事要和大家分享?儀式主持人白巖松俏皮分享了一個幕後花絮:「最近一段時間,我又經常半夜四點接到董卿的簡訊或者微信了,這就是一個標誌,說明《朗讀者》第三季馬上要啟動了!」創作者總是誠惶誠恐,精進者更是焦慮叢生。在《朗讀者》中身兼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三職的董卿,也是被一束光所牽引著砥礪向前。她覺得,這股強大的動力就像第三季宣傳片中所剖白的信念,「一直走,總有一種力量帶我們衝破陰霾,所以我們又上路了。」創新的基因始終澎湃在《朗讀者》的血液。從三年前橫空出世,到如今再度出發,節目除了一以貫之的文學底色和人文情懷,持續在主題、嘉賓、舞臺、技術上多元升級。這一次,《朗讀者》最大的升級就是站上直播的風口,進行新媒體化的形態蛻變。董卿介紹道:「除了大家未來在電視端也就是大屏端要看到的《朗讀者》第三季的正片以外,我們還特地為新媒體即小屏端打造了兩個全新的節目樣態:一個是『一平方米』,一個是『一萬公裡』。『一平方米』就是各位今天見證的朗讀亭直播活動。『一萬公裡』是明年我們在正片之後將要推出的一檔戶外半紀錄式大型文化節目,將走向更廣袤大地,去聆聽遠方誰在朗讀。」正在進行中的「一平方米」,源於董卿無法釋懷的一個心結。三年前,《朗讀者》第一季就大獲成功,當時有記者問她內心有什麼遺憾嗎?她說:「唯一的遺憾,就是覺得有點對不住走不進朗讀亭的那麼多如此普通又如此認真努力在生活的人」。朗讀亭裡的畫面,只是節目中篇幅極為有限的一個部分,但那些部分裡承載的力量,卻一次次叩擊著董卿的心。她說:「我經常一個人面對上萬個小時這些朗讀者的素材,一個人流淚,一個人笑出聲音,所以事情就是這樣,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時間走到了2020年,如今直播成為了新媒體傳播的一個風口,我們就踏上了風口。」「一平方米」很小,小的只容得下兩三個人站在其中,但是它又很大,大到所承載的情感難以估量。在啟動儀式進行的同時,「一平方米」朗讀亭在滾滾長江之畔,在港口海風之下,在金秋書香之中,以「讀書」為名,見天地人心。武漢市001號朗讀者程琳,是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者張定宇的妻子,她用席慕蓉的《點著燈的家》,表達對丈夫的愛:「其實我們所求何其卑微,人生一世,輾轉天涯,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的點著燈的房子,一小間的點著燈的家。」廈門大學教授潘維廉朗讀視頻
廈門大學教授潘維廉來自美國,他在那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和家人安居樂業了32年,將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的朗讀和夢想有關:「凡是人類都有志向和抱負,有這種東西是可貴的,因為志向和抱負大都被視為高尚的東西。」朗讀者中,還將有方艙醫院的備考學生、疫情期間出生的「小石榴」的父母、北京的陶勇醫生……除了節目邀約而來的嘉賓,更多朗讀者是自主報名,有大學生、醫護人員、教師、社區工作者和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員。董卿對此滿懷期待:「走進朗讀亭的一個個主體,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還聯合學習強國平臺、央視新聞等共同發起了「人人都是朗讀者」新媒體活動,並由央視頻、央視網、新浪微博、B站、騰訊微視、百度好看等多家媒體進行聯動。作為倡議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梁曉聲先行示範,深情朗誦中國臺灣詩人羊令野的小詩《紅葉賦》,「說不定我們這個活動臺灣朋友會看得到,但願他們會喜歡。我非常認同『人人都是朗讀者』這句話,我想,每個人都是盛裝自己情緒的器皿,好的抒發方式可以提升我們健康情緒,對衝和淡化我們的負面情緒,悅己悅人。」心中暗含千言萬語,不如放聲四海。《朗讀者》希望朗讀的主角不只是董卿,也不止是走上節目的嘉賓、走進亭子的人們,朗讀更希望走進平常的日子、走進無數的家庭,就像嘉賓們所倡議的那樣——在朗讀之前,你的情感面積是一平方米;在朗讀之後,你的情感體積是一立方米;當眾多人都朗讀之後,朗讀的距離就是一萬公裡。更 . 多 . 精 . 彩
監製/ 魏星
主編/ 凌雲
編輯/ 雲燕 版面設計/健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