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複製壁畫的過程到展廳裡的3D全景投影,再到歷史照片的佐證,大型文物展覽裡用到影像的地方也有很多。
文 / 王瑞
美國蓋蒂中心(The Getty Center)於2016年5月7日正式推出與中國合作的特展《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Cave Temples of Dunhuang: Buddhist Art on China's Silk Road),展期至2016年9月4日。展覽組織方為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蓋蒂研究院(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會,旨在慶祝美國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與中國敦煌研究院之間逾25年的業務合作。
蓋蒂中心廣場搭建的複製石窟建築物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以其龐大石窟群的佛教文化遺址而舉世聞名,是為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繁榮的佛教中心,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蓋蒂中心的此番特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設展規模。尤其是在寬敞的蓋蒂中心廣場,特別設置了一個臨時建築,在有空調設施的室內,設置三座與原石窟完全相同的複製石窟。展覽中加上影像、文物及歷史照片,以供觀眾實物化地深入體會了解莫高窟遺址與石窟內部的實際規模。
洞窟複製
這樣在中國都未曾見過的全尺寸整體複製石窟展品,秉持「中國傳統認為複製是精通中國繪畫傳統的重要方法,因此對於複製品的看法有別於西方」的方針,由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15位專家,精心臨摹手繪出三個石窟內的全部壁畫,並且複製了石窟裡的塑像。
左圖:1955年拍攝285窟壁畫
右圖:莫高窟壁畫的數碼影像記錄
在壁畫複製過程中的首道工序是拍攝照片,再按壁畫的原尺寸在紙上列印圖像,用筆描摹敷彩,完成惟妙惟肖的畫作。在蓋蒂中心的特製建築裡,架構起牆面和天頂的木製結構,牆壁用取自敦煌當地河床的黏土打底,再將畫紙粘貼其上,複製出與原樣石窟系統的內部表面。
莫高窟壁畫的保護與拍攝
從實際效果來看,由於複製石窟內部設置了照明燈光,比之在敦煌石窟內觀看更為周到,彌補了在原石窟裡僅靠窟門透入的自然光所無以觀賞覺周全的局限。顯然在藝術審美的細節方面,複製石窟達到了不是原物而勝似原物的理想程度。
第85窟,晚唐(848-907)(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第85窟壁畫上的樂舞細節,晚唐(848-907)(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為了展現敦煌佛教藝術的發展歷程,選取的這三個代表性複製石窟的年代從5世紀跨躍到8世紀。其中建於北涼時期的第275窟,其特色是居中的交腳彌勒菩薩塑像,以及五個佛陀的佛傳故事壁畫。
第285窟是最早紀年於公元538年建造的石窟,具有動態感的飛天壁畫色彩斑斕,繪畫技法結合西域與中原的藝術風格,將印度與中國本土神祇的形象融入佛教經典脈絡。
建於8世紀的第320窟是盛唐時代的代表石窟,窟頂的方形覆鬥居中繪有富麗的牡丹圖案,四周環繞著裝飾華美的帷幕與眾多小型佛陀像,其壁畫上的飛天線描流暢造型優美,是莫高窟飛天藝術的傑作。
第275窟(圖片來源:蓋蒂中心)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中的複製石窟
中美雙方合作莫高窟項目的實施歷程為:「1989年以來,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攜手合作,致力於石窟遺址的保護與管理,雙方合作初期的重心放在研究與穩固遺址上。
自1997年起,工作的重心轉至發展遺址總體規劃、壁畫保護、培訓與遊客管理。合作內容包含裝飾精美的9世紀大型石窟第85窟的示範性項目。透過這個項目,查明了壁畫損壞的物理機理與原因,發展出適宜該地其他石窟,以及絲綢之路上其他遺址的保護措施。」
原樣複製三個石窟裡美輪美奐的佛教壁畫與雕塑,是蓋蒂機構耗時四年完成的大手筆展示工程。
影像的運用
攝影與數碼影像技術在這個工藝複雜的展覽事物上,起到了全程詳細記錄和分析研究的關鍵性參照作用,並且明顯體現出高科技手段運用之於大型藝術展覽方面的奇異效果。
莫高窟全景投影概覽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在其第二部分的呈現方面,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視覺體驗功能。
其一是用電腦操控的莫高窟全景投影概覽,將位於中國西北荒漠中的精選石窟內外精華圖像,予以配樂投影映現。
其二是觀眾透過佩戴3D眼鏡,藉以立體影像虛擬實境技術,身臨其境地體驗盛唐時期(公元705-781年)第45窟壯觀的雕塑與繪畫。這座裝飾精緻的盛唐石窟中七尊造像是莫高窟的經典珍寶,展現了中國輝煌的藝術造詣。此獨特的節目還是將3D高科技立體,首次運用於博物館的展覽之中。
第45窟3D立體影像
文物
此展的第三部分設置在蓋蒂研究所的兩處展場,共展出43件出自在莫高窟的第17窟「藏經洞」裡所發現的珍貴文物。該洞逾四萬件藏品在塵封千年後,於1900年被偶然發現而引起西方文物販子的垂涎。相繼有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和美國的探險家抵達敦煌,取得上千件文物後帶回各自的國家。
這批現今仍散落於歐洲重要博物館的人類文化瑰寶,反映出公元8世紀至1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與絲綢之路上,所孕育出來的國際間交互形成的多元化理念、宗教信仰及藝術風格。
敦煌經卷與法國學者1908年藉助蠟燭光在藏經洞裡挑撿文物的照片
敦煌莫高窟有超過450個佛教洞窟,在4世紀至14世紀連接中外貿易的絲綢之路時代,敦煌莫高窟乃是川流不息的旅人和商賈們停留敬拜的宗教聖地。因在14世紀海路貿易開闢後漸次沒落後,長期被棄置於中國西部部的戈壁沙漠,至今親往目睹仍非易事。直至1900年被西方探險家「重新發現」,以自1980年代莫高窟被聯合國認證為世界古蹟遺產中的第一批中國古蹟遺產後,更以現代方法開展對古蹟文物的全面保護與研究,《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可被視為此中美雙方合作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總結。
佛陀說法圖,701-750年,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蓋蒂研究院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精心選取的這些從世界其它博物館借展來的文物,顯示出了各大文化間的相互融合跡象,包括經印度犍陀羅東傳而來的希臘與羅馬雕塑藝術,沿至古代波斯和印度而流及中國的形象演化軌跡。例如為探索絲綢之路上多元的語言與宗教方面的歷史線索,特別展出有中文注釋的藏文佛教經典、希伯來文的猶太教祈禱詞以及中文的基督教文書,這些文物皆是在10世紀之前寫就。而展出的一批藏經洞內驚人的手繪草稿、印花粉印圖與木刻,印證了佛教經文如何規範了藝術習慣。中國早期的精美絹畫,描繪了佛陀的一生、佛陀講道以及菩薩引領典雅的唐代仕女,前往美好來世的景象。「這一切均說明當時的委託繪畫,如何為贊助者創造個人與神祇之間的聯繫,儀式示意圖則精確說明如何創造出宗教意識的神聖空間。」
據說是斯坦因拍攝的王道士的唯一照片
蓋蒂研究院展廳裡展示出複製的西方探險家及其他人士的照片和文獻,揭示並記錄了發現藏經洞的史實,以及20世紀早期對莫高窟的探勘。例如據說是斯坦因拍攝的王道士的唯一照片,法國學者Paul Pelliot於1908年藉助蠟燭光在藏經洞裡挑撿文物的照片,與現在收藏於法國博物館裡的敦煌經卷。
常書鴻臨摹莫高窟369窟壁畫
藏經洞文物與歷史照片兩相對照,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傳奇情境。展覽展示的1950年代莫高窟遺址在敦煌研究院管理之下的重生照片中,既有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保護等工作,曾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長、被世人尊稱為「敦煌守護神」的畫家常書鴻,壯年時期在石窟中臨摹壁畫的情形。還有1956年先驅工作者們在艱難中開展古蹟保護,以及1962年莫高窟中的研究人員進入研究階段的實際過程。今朝代表敦煌研究院蒞臨蓋蒂中心的榮譽院長樊錦詩,她1964年風華正茂的黑白工作照片,在在印證了幾代敦煌人獻身文物保護與研究的艱巨歷程。
致辭
蓋蒂研究院總策展人瑪西婭·裡德(Marcia Reed)感慨而言:「這個展覽是蓋蒂藝術中心最複雜、工程量最大的展覽之一。敦煌莫高窟所呈現的重要藝術遺址與相關文物,提供世人一個藉以廣泛理解中國中世紀古前期創造力、智力與心靈的環境,以及隨著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播所帶來的重要文化影響。展覽以動態方式相互配合併結合藝術史與文物保護科學的知識,可以深化我們的集體知識與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 她還特別強調:「雖然敦煌莫高窟有極高的藝術及學術價值,但對美國的普通觀眾來說還並不是很熟悉。本次展覽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敦煌的關注,對敦煌的歷史及藝術的興趣。」
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提姆·惠倫(Tim Whalen)在展覽揭幕式發言:「無論以任何標準來看,敦煌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遺址之一。我們想要藉此展覽,幫助民眾了解莫高窟位於何處和是什麼樣的事物,它為何重要。」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複製石窟中為觀眾講解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致詞道:「回首過去多年來,我們與蓋蒂保護研究所(GCI)合作致力於保護及管理莫高窟,我們的成就帶給我很大的滿足感。如今辦這個展覽,我們又再次擔負起新的任務與挑戰。這是在美國首次展出敦煌石窟世界著名的藝術與文物的重要展覽。本展覽將建起橫跨兩大洲及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梁,把我奉獻一生的石窟遺址,帶給美國觀眾與加州為數眾多的華人社群。」
展覽相關出版物
蓋蒂機構結合這個大型特展還推出一系列的公眾活動,包含與展覽相關的音樂演出、講座及電影。其中有一場與洛杉磯加州大學合辦,於2016年年5月20-21日舉行的國際學術座談會。配合展覽出版有《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目錄,及第二版的《莫高窟:絲綢之路上的藝術與歷史》。
* 更多王瑞的文章,請點擊頁面左下方「閱讀原文」轉至瑞象館官網閱讀。
(本文著作權屬於原作者和【瑞象館】所有,或經原作者授權【瑞象館】使用。本文允許引用、轉載,但使用時請註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來自瑞象視點www.rayartcen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