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象視點】王瑞:蓋蒂中心的敦煌特展

2021-02-23 瑞象館

從複製壁畫的過程到展廳裡的3D全景投影,再到歷史照片的佐證,大型文物展覽裡用到影像的地方也有很多。

文 / 王瑞

 

美國蓋蒂中心(The Getty Center)於2016年5月7日正式推出與中國合作的特展《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Cave Temples of Dunhuang: Buddhist Art on China's Silk Road),展期至2016年9月4日。展覽組織方為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蓋蒂研究院(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會,旨在慶祝美國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與中國敦煌研究院之間逾25年的業務合作。

 


蓋蒂中心廣場搭建的複製石窟建築物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以其龐大石窟群的佛教文化遺址而舉世聞名,是為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繁榮的佛教中心,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蓋蒂中心的此番特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設展規模。尤其是在寬敞的蓋蒂中心廣場,特別設置了一個臨時建築,在有空調設施的室內,設置三座與原石窟完全相同的複製石窟。展覽中加上影像、文物及歷史照片,以供觀眾實物化地深入體會了解莫高窟遺址與石窟內部的實際規模。

 

洞窟複製

 

這樣在中國都未曾見過的全尺寸整體複製石窟展品,秉持「中國傳統認為複製是精通中國繪畫傳統的重要方法,因此對於複製品的看法有別於西方」的方針,由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15位專家,精心臨摹手繪出三個石窟內的全部壁畫,並且複製了石窟裡的塑像。

  


左圖:1955年拍攝285窟壁畫

右圖:莫高窟壁畫的數碼影像記錄

在壁畫複製過程中的首道工序是拍攝照片,再按壁畫的原尺寸在紙上列印圖像,用筆描摹敷彩,完成惟妙惟肖的畫作。在蓋蒂中心的特製建築裡,架構起牆面和天頂的木製結構,牆壁用取自敦煌當地河床的黏土打底,再將畫紙粘貼其上,複製出與原樣石窟系統的內部表面。

 


莫高窟壁畫的保護與拍攝

從實際效果來看,由於複製石窟內部設置了照明燈光,比之在敦煌石窟內觀看更為周到,彌補了在原石窟裡僅靠窟門透入的自然光所無以觀賞覺周全的局限。顯然在藝術審美的細節方面,複製石窟達到了不是原物而勝似原物的理想程度。

 


第85窟,晚唐(848-907)(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第85窟壁畫上的樂舞細節,晚唐(848-907)(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為了展現敦煌佛教藝術的發展歷程,選取的這三個代表性複製石窟的年代從5世紀跨躍到8世紀。其中建於北涼時期的第275窟,其特色是居中的交腳彌勒菩薩塑像,以及五個佛陀的佛傳故事壁畫。

 

第285窟是最早紀年於公元538年建造的石窟,具有動態感的飛天壁畫色彩斑斕,繪畫技法結合西域與中原的藝術風格,將印度與中國本土神祇的形象融入佛教經典脈絡。

 

建於8世紀的第320窟是盛唐時代的代表石窟,窟頂的方形覆鬥居中繪有富麗的牡丹圖案,四周環繞著裝飾華美的帷幕與眾多小型佛陀像,其壁畫上的飛天線描流暢造型優美,是莫高窟飛天藝術的傑作。

 


第275窟(圖片來源:蓋蒂中心)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中的複製石窟

中美雙方合作莫高窟項目的實施歷程為:「1989年以來,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攜手合作,致力於石窟遺址的保護與管理,雙方合作初期的重心放在研究與穩固遺址上。

 

自1997年起,工作的重心轉至發展遺址總體規劃、壁畫保護、培訓與遊客管理。合作內容包含裝飾精美的9世紀大型石窟第85窟的示範性項目。透過這個項目,查明了壁畫損壞的物理機理與原因,發展出適宜該地其他石窟,以及絲綢之路上其他遺址的保護措施。」

 

原樣複製三個石窟裡美輪美奐的佛教壁畫與雕塑,是蓋蒂機構耗時四年完成的大手筆展示工程。

 

影像的運用

 

攝影與數碼影像技術在這個工藝複雜的展覽事物上,起到了全程詳細記錄和分析研究的關鍵性參照作用,並且明顯體現出高科技手段運用之於大型藝術展覽方面的奇異效果。

 

莫高窟全景投影概覽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在其第二部分的呈現方面,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視覺體驗功能。

 

其一是用電腦操控的莫高窟全景投影概覽,將位於中國西北荒漠中的精選石窟內外精華圖像,予以配樂投影映現。

 

其二是觀眾透過佩戴3D眼鏡,藉以立體影像虛擬實境技術,身臨其境地體驗盛唐時期(公元705-781年)第45窟壯觀的雕塑與繪畫。這座裝飾精緻的盛唐石窟中七尊造像是莫高窟的經典珍寶,展現了中國輝煌的藝術造詣。此獨特的節目還是將3D高科技立體,首次運用於博物館的展覽之中。

 


第45窟3D立體影像

 

文物

 

此展的第三部分設置在蓋蒂研究所的兩處展場,共展出43件出自在莫高窟的第17窟「藏經洞」裡所發現的珍貴文物。該洞逾四萬件藏品在塵封千年後,於1900年被偶然發現而引起西方文物販子的垂涎。相繼有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和美國的探險家抵達敦煌,取得上千件文物後帶回各自的國家。

 

這批現今仍散落於歐洲重要博物館的人類文化瑰寶,反映出公元8世紀至1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與絲綢之路上,所孕育出來的國際間交互形成的多元化理念、宗教信仰及藝術風格。

 


敦煌經卷與法國學者1908年藉助蠟燭光在藏經洞裡挑撿文物的照片

敦煌莫高窟有超過450個佛教洞窟,在4世紀至14世紀連接中外貿易的絲綢之路時代,敦煌莫高窟乃是川流不息的旅人和商賈們停留敬拜的宗教聖地。因在14世紀海路貿易開闢後漸次沒落後,長期被棄置於中國西部部的戈壁沙漠,至今親往目睹仍非易事。直至1900年被西方探險家「重新發現」,以自1980年代莫高窟被聯合國認證為世界古蹟遺產中的第一批中國古蹟遺產後,更以現代方法開展對古蹟文物的全面保護與研究,《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可被視為此中美雙方合作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總結。

 


佛陀說法圖,701-750年,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蓋蒂研究院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精心選取的這些從世界其它博物館借展來的文物,顯示出了各大文化間的相互融合跡象,包括經印度犍陀羅東傳而來的希臘與羅馬雕塑藝術,沿至古代波斯和印度而流及中國的形象演化軌跡。例如為探索絲綢之路上多元的語言與宗教方面的歷史線索,特別展出有中文注釋的藏文佛教經典、希伯來文的猶太教祈禱詞以及中文的基督教文書,這些文物皆是在10世紀之前寫就。而展出的一批藏經洞內驚人的手繪草稿、印花粉印圖與木刻,印證了佛教經文如何規範了藝術習慣。中國早期的精美絹畫,描繪了佛陀的一生、佛陀講道以及菩薩引領典雅的唐代仕女,前往美好來世的景象。「這一切均說明當時的委託繪畫,如何為贊助者創造個人與神祇之間的聯繫,儀式示意圖則精確說明如何創造出宗教意識的神聖空間。」

 


據說是斯坦因拍攝的王道士的唯一照片

 

蓋蒂研究院展廳裡展示出複製的西方探險家及其他人士的照片和文獻,揭示並記錄了發現藏經洞的史實,以及20世紀早期對莫高窟的探勘。例如據說是斯坦因拍攝的王道士的唯一照片,法國學者Paul Pelliot於1908年藉助蠟燭光在藏經洞裡挑撿文物的照片,與現在收藏於法國博物館裡的敦煌經卷。

 


常書鴻臨摹莫高窟369窟壁畫

 

藏經洞文物與歷史照片兩相對照,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傳奇情境。展覽展示的1950年代莫高窟遺址在敦煌研究院管理之下的重生照片中,既有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保護等工作,曾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長、被世人尊稱為「敦煌守護神」的畫家常書鴻,壯年時期在石窟中臨摹壁畫的情形。還有1956年先驅工作者們在艱難中開展古蹟保護,以及1962年莫高窟中的研究人員進入研究階段的實際過程。今朝代表敦煌研究院蒞臨蓋蒂中心的榮譽院長樊錦詩,她1964年風華正茂的黑白工作照片,在在印證了幾代敦煌人獻身文物保護與研究的艱巨歷程。

 

致辭

 

蓋蒂研究院總策展人瑪西婭·裡德(Marcia Reed)感慨而言:「這個展覽是蓋蒂藝術中心最複雜、工程量最大的展覽之一。敦煌莫高窟所呈現的重要藝術遺址與相關文物,提供世人一個藉以廣泛理解中國中世紀古前期創造力、智力與心靈的環境,以及隨著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播所帶來的重要文化影響。展覽以動態方式相互配合併結合藝術史與文物保護科學的知識,可以深化我們的集體知識與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 她還特別強調:「雖然敦煌莫高窟有極高的藝術及學術價值,但對美國的普通觀眾來說還並不是很熟悉。本次展覽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敦煌的關注,對敦煌的歷史及藝術的興趣。」

 

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提姆·惠倫(Tim Whalen)在展覽揭幕式發言:「無論以任何標準來看,敦煌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遺址之一。我們想要藉此展覽,幫助民眾了解莫高窟位於何處和是什麼樣的事物,它為何重要。」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複製石窟中為觀眾講解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致詞道:「回首過去多年來,我們與蓋蒂保護研究所(GCI)合作致力於保護及管理莫高窟,我們的成就帶給我很大的滿足感。如今辦這個展覽,我們又再次擔負起新的任務與挑戰。這是在美國首次展出敦煌石窟世界著名的藝術與文物的重要展覽。本展覽將建起橫跨兩大洲及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梁,把我奉獻一生的石窟遺址,帶給美國觀眾與加州為數眾多的華人社群。」

 



展覽相關出版物

 

蓋蒂機構結合這個大型特展還推出一系列的公眾活動,包含與展覽相關的音樂演出、講座及電影。其中有一場與洛杉磯加州大學合辦,於2016年年5月20-21日舉行的國際學術座談會。配合展覽出版有《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目錄,及第二版的《莫高窟:絲綢之路上的藝術與歷史》。

* 更多王瑞的文章,請點擊頁面左下方「閱讀原文」轉至瑞象館官網閱讀。

 

 (本文著作權屬於原作者和【瑞象館】所有,或經原作者授權【瑞象館】使用。本文允許引用、轉載,但使用時請註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來自瑞象視點www.rayartcenter.org)

 

相關焦點

  • 怎樣在成都博物館敦煌特展上裝得你很懂
    《天相圖》中的金翅鳥,口叼白蛇,長得好屌啊……隨大流帶小狗去看了成都博物館的「敦煌特展」,原因是1月10日之後,那些來自各大兄弟博物館的珍寶將撤展。(多說一句討打的,曾為了寫四川省博物館看過全國博物館珍品對比貼,四川博物館的珍品基本就叫沒得,跟隔壁子陝西省比,就是一穿「花yao褲」和穿錦衣的。)
  • 書卷多情似故人│楊光輝:我的「敦煌夢」——從敦煌特展說起
    2015年早春三月,我到香港訪問,住在沙田公園邊上,附近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在展出由香港賽馬會發起、香港特區政府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特展「敦煌
  • 「一沙一世界——大敦煌文化特展」 在漳州市博物館開展
    12月29日,由敦煌市博物館、瓜州縣博物館、阿克塞縣博物館聯合策劃的「一沙一世界——大敦煌文化特展」在福建省漳州市博物館展出。該展覽分為「漢風唐韻」「瓜州遺珍」「草原牧歌」三個板塊,敦煌市博物館精選館藏漢簡68枚、魏晉時期敦煌銘文題記鎮墓罐14件、莫高窟藏經洞文書18件,向觀眾展示了書法在敦煌的清晰演進歷史;瓜州縣博物館精選各個時期的館藏文物60件(套)以及榆林窟和東千佛洞壁畫臨摹作品17幅,展示了瓜州縣豐富多彩的歷史遺存和唐代、西夏時期的佛教文化藝術;阿克塞縣博物館精選哈薩克民族特色展品60件,全方位展示了阿克塞縣哈薩克民族文化
  • 成博「敦煌特展」即將結束!送你一份最全攻略!
    成博「敦煌展」終於還是要離開成都了馬上又是小長假,最後機會啦沒看過的快抓緊!
  • 「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昨日開幕
    2020年12月15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敦煌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博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甘肅藝術館、A9美術館支持協辦的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開幕式在甘肅藝術館舉行。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現場展演  盛學卿 復原展出的各式琵琶和阮  盛學卿  核心提示: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辦,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錦繡絲路 天籟敦煌」主題展覽正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其中,「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
  • 敦煌展河北首展 讓我們解鎖這一場千年的緣分
    1月12日,河北博物院正式開展「敦煌壁畫展」。這是敦煌壁畫在河北的首展,同時也是一場數位化展覽。科技幫我們打開了神的視野,其利用數位化手段進行復原展示,是一場可感、可視、可聽、可觸的全方位壁畫展。該展位於河北博物院7、8號展廳,1月12日正式開展至4月10日閉展。去看一次敦煌壁畫,不知是被多少人標註為有生之年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 敦煌研究院攜「大盛敦煌藝術大展」進駐中華世紀壇
    「大盛敦煌藝術大展」外景 大盛敦煌藝術大展發布會暨開幕式 此次大展是基於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成果的綜合性展覽,通過現代科技與文化藝術的深入融合,讓千裡之外的敦煌石窟多維地呈現在中華世紀壇,為大眾提供一場可沉浸體驗的敦煌文化藝術盛宴
  • 于右任書法特展即將截止,請大家抓緊時間觀展!
    「這是我第二次來看平涼博物館看于右任書法特展了,『十一』期間我就來參觀過。雖然我自己不練書法,但是很欣賞于右任先生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知道他的書法在近現代書壇有非常高的地位。觀看于右任先生的作品,沉穩內斂、磅礴大氣,是一種享受。」參觀者吳先生說。
  • 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在蘭州開幕
    」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開幕式在甘肅藝術館舉行。我們在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的今天,舉行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展覽以「朝聖敦煌」的名義、視覺藝術的形式,向中華民族日益蓬勃向前的新時代社會進程的禮讚。同時也為蘭州人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為敦煌文化的發揚光大、為蘭州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她任性地做了一個敦煌展
    今天我想聊聊,為什麼一個只有400平米的小美術館會去做一個公益的敦煌展?是誰策劃了這個展?目的是什麼? 我採訪了策展人——唐麗青。「以往的敦煌展通常給人的感覺是很大,信息量很多,但觀眾卻不知道從何看起,很多東西也沒有講清楚,我就想做一個小小的敦煌展,能夠把一個專題吃透,讓人看明白。」唐麗青如是說。
  • 不朽的敦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呈現大型敦煌展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藝術家邱志傑、郭培俊、李勇政、李洪波、文豪、黃勇、朱陽、何汶玦、許靜、朱樂耕、李磊、何成瑤、倪有魚、謝升皓、蔣正根,著名作曲家譚盾,鋼琴家孔祥東等出席現場。孔祥東以「敦煌」靈感,在開幕式上即興創作並表演。敦煌,在絲綢之路上佇立千年,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交匯之所。敦煌莫高窟內蘊藏的不只是宗教的藝術,更有無數生靈的生活日常。
  • 展覽丨不朽的敦煌:喜瑪拉雅呈現大型敦煌展 對話當代藝術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 當我們看敦煌展時,我們能看到什麼
    ⋯⋯對一個展覽的最佳期待,莫過於「能看懂」、「能看進去」,「有感覺」;看似簡單的需求,其實卻大大考驗策展與布展的水準。把一個大眾認知度高、信息量大,對觀眾也需要一定知識儲備積累的「敦煌大展」亮相在公眾面前,就好像要把1650多年的敦煌傳奇,濃縮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讓更多人聽懂、愛聽。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於是,我很好奇地走進這個展——
  • 一天之內觀展人數破萬,3分鐘告訴你敦煌展為啥這麼火
    元旦期間小成收到了朋友發來的一張圖片望著手機屏幕的臉瞬間就方了居然這麼多人去看敦煌展!
  • 世界級敦煌展降臨大上海:以敦煌精神築起文化聯合國
    在那道金光的召喚,與我30多年來的藝術和人生的思考,策劃此次「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展覽是總結也是開端新生。」—「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策展人跨文化藝術家米丘 2018年4月28日,跨文化跨時代展覽——「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覽於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正式開幕。
  • 「敦煌研究院文物科技保護展」亮相上海建博會
    敦煌研究院應邀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展」在石窟寺專區亮相。院黨委委員、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朱萬煜以及甘肅恆真數字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全程參加博覽會。 10月31日上午,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西一館舉辦,活動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先生主持,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胡勁軍出席。
  • 馬玉華筆下的敦煌樂器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1985年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敦煌班畢業後到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工作,主要做敦煌壁畫的臨摹工作。2009年由美術研究所轉入本院《敦煌研究》編輯部,任美術編輯並做敦煌佛教藝術研究工作至今。
  • 「絲路長城影像展」首展在敦煌開展
    中國甘肅網11月3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11月2日下午,「絲路長城影像展」首展在敦煌開展。本次展覽是「2020長城論壇」的重要活動之一,擷取了絲綢之路沿線現存長城資源的研究精華,多角度展示絲綢之路與萬裡長城的千年守望,向參觀者呈現一場視覺文化盛宴。
  • 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在蘭州市博物館展出
    敦煌莫高窟  (本版文物圖片由酒泉市博物館提供)  孔瑛  9月1日,在蘭州市博物館展出的《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和敦煌學者紛至沓來,一睹夢寐以求流落海外的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