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敦煌莫高窟今起重開,北京「三國志」繼續延展

2021-02-13 澎湃新聞

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大部分藝術機構均有序開放,敦煌莫高窟在關閉4個多月後於今天起重新開放,瓜州榆林窟和敦煌西千佛洞將在5月11日開放。不少場館也推出了新展,當生活開始回歸,藝術依舊可以撫慰心靈。去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引起觀展熱潮的「三國志」展,也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放,並將延期展出。此外,受到關注的仍有上海博物館文房供石展、浙江省博物館的賓虹筆耕展以及紹興博物館的」徐生翁精品展「。

歐美的主要展館仍處於閉館狀態,可以選擇雲觀展的方式,來彌補無法遠足的遺憾。

甘肅: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自2020年5月10日起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期間,疫情防控期間,只開放莫高窟洞窟參觀,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暫停觀影服務;敦煌藏經洞陳列館、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敦煌研究院美術館、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等場館暫不開放。莫高窟單日門票發售量為1800張。另外將發售B類「疫控」票。全國醫護工作者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及從業資格證,享受免除莫高窟門票費用的特別優惠。瓜州榆林窟和敦煌西千佛洞也將在5月11日開放。

上海:

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4月29日—6月28日

展覽以文房供石為主題,展出旅美華人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一批古典文房供石,以及上博收藏的供石及文人畫石作品,帶領參觀者了解中國歷代文人對天然石的青睞。

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至2021年5月9日

典藏展匯集了來自蓬皮杜中心的百餘件重磅作品,旨在向公眾介紹梳理蓬皮杜中心的館藏歷史,以及相關藝術藏品同其創作地歐洲歷史背景的重要淵源。

不期而遇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5月1日—7月31日

展覽展出由龍美術館提供的私人收藏作品30餘件,由「生靈」、「四季」、「重奏」和「我們」四個部分組成。將不同藝術家創作的具有相同主體或形式的作品、以及具有日常經驗邏輯的作品並置。

共振——第七屆上海多倫青年美術大展

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5月10日—9月13日

展覽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主辦,特邀徐可、施瀚濤、陳曉陽三位評委,從全國各地800多位藝術家的投稿作品中,遴選出19位藝術家創作的影像、裝置、繪畫、雕塑作品入圍本次展覽。

後時尚時代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4月11日—7月15日

展出近百件時尚攝影師作品,包括尼克·奈特、彼得·林德伯格、邁爾斯·奧爾德裡奇等。

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至6月30日

展覽探索了視覺藝術和電影相互關聯的歷史。24位參展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批判、挪用並融入好萊塢和電影工作室體系。展覽也突出了近年來進入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並與電影和錄像相關的卓越饋贈和收購。

北京:

故宮博物院

故宮目前僅開放前三殿、後三宮、御花園、外西路、壽康宮、慈寧花園區域的室外展區及東西六宮部分院落。珍寶館、鐘錶館等室內展廳和室內服務場所暫不開放。

中國國家博物館

目前觀眾可以進館參觀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系列,共17個展覽。其中專題展覽包括「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一號中央大廳)」、「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南8、南9展廳)」「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北8、北9、北10展廳)」、「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北2、北3展廳)」、「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北16展廳)」等。

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

地點: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展至6月18日

經中日雙方專家歷經三年時間共同考察尋訪國內10多個省市自治區近40餘家文博單位,從中精選了170餘件組珍貴的歷史文物,以獨特的視角重現了真實的三國時期歷史風貌。此次展覽在2019年在日本東京和九州展出,相比日本的展陳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從內容主線、展區規劃到展陳設計將體現中日兩國對三國這一耳熟能詳話題的不同表達,成為博物館界的熱議話題。

第四屆今日文獻展——縫合

地點:今日美術館

展至6月25日

展覽主題「縫合」是基於全球最新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複雜變化的現實而提出的。這些世界景觀的新動向及不確定的狀態,直接或間接影響和威脅到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進程。展覽邀請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37位藝術家參展。

河北:

沉睡者的抵抗

地點:UCCA沙丘美術館

展期:2020年4月30日—9月6日

展覽以當代社會發展與人類睡眠機制的衝突為出發點,通過常羽辰、費亦寧、李爽、安娜·蒙特爾、凱蒂·帕特森、沈凌昊、葉兆豐、張可睿、張如怡和澤拓,共計10位藝術家的多角度思考和多媒介表達,衍生觸及並探討了時間、意識、夢境、死亡、能源、資本、勞作等豐富議題。

浙江:

賓虹筆耕展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至2021年6月7日

本次展覽選取與黃賓虹相關的15種報刊雜誌,包括他主編的《藝觀》、《時報·美術(文藝)周刊》、《畫學月刊》,主筆的《神州日報》專欄等,配合展出手稿逾100張,勾勒他作為一個編輯出版者、美術史研究者的形象。

返樸歸真——徐生翁書畫精品展

地點:紹興博物館

時間:2020年4月28日至6月28日

以高古奇倔之風而知名的徐生翁(1875—1964)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中是一個極為獨特的人物。他的藝術高度在民國期間已經為有識之士所激賞,2020年是徐生翁誕辰145周年。4月28日,紹興博物館與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單位以及徐生翁家屬,聯合推出「返樸歸真——徐生翁書畫精品展」,展覽精選百餘件徐生翁各時期的書法、繪畫、篆刻等作品,全面展現了徐生翁精湛的藝術成就。

江蘇:

江南生活美學——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地點:南通博物苑

展期:2020年4月28日—6月14日

展覽以「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為主線,把「琴棋書畫詩酒花茶香」九方面內容整合成四個單元。「琴棋書畫詩酒花茶香」等博物館收藏的一個個的文物載體, 展覽從建築造景、家具陳設、工藝器皿、衣飾飲食等生活中提煉出高雅的品味,創造出豐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亦成為中華文化中精緻典雅的江南美學的代表。

山西:

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至5月31日

墓葬壁畫是山西博物院的特色收藏。此次展覽集中展示婁睿墓壁畫、九原崗墓壁畫、水泉梁墓壁畫等代表北朝墓葬壁畫最高藝術水平作品,鮮活呈現北朝高超的繪畫藝術和真實的社會面貌。

陝西: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

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展至6月10日

展覽從序曲「民之初生」和「周禮肇興」「秦制垂統」「天子居中」「多元融匯」「天衢盛世」五個部分,從文化和藝術的視角展示了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陝西乃至中國古代重要歷史階段的輝煌發展歷程及其文化。

山東:

六合同風——秦文化大展

地點:山東博物館

展期:2020年4月28日—10月8日

此次展覽不僅呈現了秦的發展之路,更體現了秦文化與不同文化,尤其是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展覽聯合國內23家文博機構,共有展品140餘件/組,其中包括杜虎符、雲夢睡虎地秦簡、銅車馬、裡耶秦簡等國家一級文物。

廣東: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文物特展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4月28日—8月28日

展出洛陽龍門石窟的85件文物,重點展品是8件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呈現北魏造像的秀骨清像、唐代佛像的富麗健美,講述國寶回歸的故事和古蹟的修復過程。

臺北:

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4月8日—7月5日

展覽以說明卡片作為探索主題,選取元代畫家倪瓚本人以及具有倪瓚風格的7幅繪畫,創作時間跨越元明清三代,將這些相似度很高的作品與不同年代製作的說明卡片並置展出,比較不同作品與說明卡片之間的組合效果及差異。

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4月8日—7月5日

展覽集中展示從唐至民國的26件書畫作品,包括傳宋趙令穰的《水村圖》、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元代倪瓚的《紫芝山房圖》、方從義的《雲林鐘秀》、 沈周的《莊周夢蝶》寫意冊等。

線上展: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50周年

今年是大都會博物館創立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150周年慶也移至線上。該館開放的在線資源包括視頻、書籍和論文,這讓藝術愛好者不僅可以足不出戶卻宛如來到藝術家工作室,看到裡希特等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的創作過程,還可以了解中世紀的文化,並可以通過網絡觀看音樂會。同時在大都會博物館已經出版的1500多種展覽畫冊、雜誌等出版物中,精選了五百多種提供免費閱讀和下載,並結合藏品開設展覽的藝術史課程,以及每周從影像檔案中選擇一部影片放映。

洛杉磯蓋蒂博物館

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擁有橫跨6000年歷史的藝術珍品,是美國西海岸最佳藝術勝地之一。從新石器時代的粘土人像到梵谷的《鳶尾花》(Irises)和雷諾瓦的《散步》(La Promenade)只是該博物館虛擬導覽中的「冰山一角」,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在網上舉辦一系列展覽,首先推出的三個展覽包括「米開朗基羅:大師之心」、「亞述:古代伊拉克的宮殿藝術」等,以及倫勃朗、包浩斯等藝術歷史在線探究,同時開放的還有350多種蓋蒂出版的書籍下載、在線講座等。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

普拉多被稱為「藝術家的博物館」,而不是「繪畫的博物館」,因為其中的一些藝術家的個人作品就有100餘幅,在普拉多博物館的網站上,能夠一覽936幅戈雅(Goya)作品,其中一些還有評論和視頻。值得一提的是,普拉多博物館的網站上列出了館藏作品的「時間線」,讓人踏上一場線上的藝術史之旅。

梵蒂岡博物館群

高聳的拱頂、錯綜複雜的壁畫和掛毯,梵蒂岡博物館群(Vatican Museums)是擁有豐富創意的場所。當你在博物館的虛擬之旅中探索七個空間時,別忘了「抬頭」看看一系列360度圖像,其中就有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

下列展館因疫情影響暫時休館,「澎湃新聞·藝術版」持續帶您「雲觀展」,可點擊展覽標題了解詳情:

英國

提香:愛情、欲望和死亡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覽主要聚焦於1551年,菲利普親王(未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委託提香創作7件以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故事為藍本的繪畫作品。這7件作品的創作進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覽將6件分藏于波士頓、馬德裡和倫敦等地作品聚於一處,這是近400多年來它們首次共同展出。

尼古拉斯·梅斯:荷蘭黃金時代的大師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尼古拉斯·梅斯是倫勃朗最有才華的學生之一。該展覽是英國第一個致力於梅斯的展覽,通過梅斯的近50幅畫作,展現他是如何擺脫倫勃朗對他影響最大的歷史場景與聖經場景描繪,轉向日後最被追捧的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和肖像畫作。

阿爾泰米西婭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出巴洛克時期傑出女性藝術家的29幅重要作品,畫作見證了她在18歲時遷往佛羅倫斯,後來遠赴羅馬、那不勒斯和倫敦的風格轉變。繪畫以外,還有一組畫家親筆信。展覽希望觀眾通過這些文獻,發掘阿爾泰米西婭的立體性格。

大衛·霍克尼,繪畫源自生活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這是近20年來首個以霍克尼的肖像繪畫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覽匯集約150件公共和私人收藏,通過關注霍克尼對自己和身邊人的描繪——他的繆斯西莉亞·伯特維爾、母親蘿拉·霍克尼、策展人格雷戈裡·埃文斯和印刷大師莫裡斯·佩恩——追溯他的創作軌跡。

安迪·沃霍爾回顧展

地點: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回顧展重新審視這位波普藝術明星的生活與創作。在那些家喻戶曉的名人肖像畫之外,展覽從沃霍爾早期的速寫到晚期的跨性別者肖像,從銀色氣球到《最後的晚餐》的大量印刷與排列,呈現出他在藝術中的超前性。

奧伯利·比亞茲萊

地點: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奧伯利·比亞茲萊(1872-1898年)是英國插畫家,他的黑墨水插畫受到日本木刻畫風格的影響,流露出詭秘與頹廢的氣息,具有象徵和諷刺的風格。他和奧斯卡·王爾德以及惠斯勒都是唯美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展覽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近50年來最大的比亞茲萊繪畫展覽,展出超過200幅作品。

年輕的倫勃朗

地點: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匯聚倫勃朗職業生涯的首個十年,展出包括倫勃朗及其朋友、學徒的30多幅油畫和90件素描和版畫作品,這也是迄今為止聚焦倫勃朗青年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

美國

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爾分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覽涵蓋裡希特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展出100多幅作品。涉及攝影與肖像,自然主義與抽象主義。裡希特把繪畫置於無休止的批評和拷問之下,這些作品一如既往、面無表情地推進著繪畫的發展,儘管有人說圖像性繪畫在20世紀60年代就消亡了。

真相所在——仇英藝術特展

地點: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覽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仇英特展,更是亞洲以外的首次仇英特展。展品來自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賽克勒美術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等,展覽籌備近十年。

相關焦點

  • 都是莫高窟,為何敦煌莫高窟人滿為患,中原莫高窟卻無人問津
    談到莫高窟,我想大家都不知道,莫高窟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所以似乎在小學課本裡就有它的身影,對於一個對莫高窟略知一二的人來說,應該知道,莫高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甚至對於全世界來說,莫高窟也很重要,莫煌一般指敦煌。
  • 1943年,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 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 【文化科技】數字敦煌引領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
    【熱點回顧】科技拯救敦煌數字展示為我們展示不一樣的莫高窟問題:莫高在老去上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發起現代技術保護莫高窟的「數字敦煌」項目,迄今已24年。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成立,吳健和副主任孫志軍帶領團隊開始獨立繼續「數字敦煌」項目,當年就將拍攝精度提高到150DPI。但考慮到未來更廣範圍的應用,數字中心決定將拍攝精度提高到300DPI。「從75DPI提升到300DPI是什麼概念?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我宅在農村老家裡,給大家繼續錄製節目。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據說上世紀80年代,絲綢之路還坎坷難行的時候,有一位80多歲的日本老者一路顛簸來到敦煌,參觀完莫高窟後,還要去看久仰的玉門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日本,王之煥這首《涼州詞》可謂無人不曉。
  • 楊富學 | 敦煌莫高窟464窟的斷代及其與回鶻之關係
    論者或可做如下辯解:西夏於1036年統治敦煌後,勢力尚不穩固,故允許沙州回鶻繼續向宋朝貢,敦煌石窟中出現大宋年號,也是西夏統治力量薄弱所致。如果此說不誤,敢問西夏在敦煌統治尚不穩固的初期,朝不保夕,怎會有餘力和心思來修建規模如此宏大的石窟呢?論者還可繼續辯解:正是由於西夏統治不穩固,所以對464窟壁畫的重繪並未下大工夫,只是在素麵上重繪而已。
  • 敦煌莫高窟:飛天舞黃沙
    引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甘肅敦煌歷來作為西域與中原的地域、文化分割線,給人的印象難免是黃沙滾滾、悽楚荒涼,但就是在這裡,交融、孕育出了中原、印度、西域文化的共同結晶——敦煌莫高窟。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飛天」可以說是敦煌莫高窟的代名詞和使者,那一個個飛天的神女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為我們拉開了認識歷史與文化的神秘面紗。西漢張騫開闢絲綢之路,使甘肅敦煌成為了一個在歷史上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的地方,「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在這裡,「西出無故人」的陽關也在這裡,此雙關皆是我國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站點,這為莫高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一場橫亙千年的敦煌大夢,邂逅莫高窟佛教藝術的前世今生
    莫高窟現存經卷「繼續敦煌」的敦煌人敦煌經卷被擄走後的多年,常書鴻因為法國舊書攤上的一本《敦煌石窟圖錄》與敦煌結緣。此後,奮不顧身地來到敦煌,帶著子女紮根於此,用一生的時光守護了敦煌。然而上世紀40年代,敦煌莫高窟已在上千年風沙的侵蝕下變得滿目瘡痍,想要著手修復莫高窟並非易事。比如莫高窟裡最常見的壁畫,西北戈壁的一場沙塵都可能為壁畫帶來肉眼可見的損傷,即使工作人員已經盡力去保護它,也只能延緩它們消失的步伐。想要「繼續敦煌」,就只有通過復刻壁畫、雕塑等方式留住敦煌。
  • 敦煌莫高窟佛像欣賞:莊嚴無比,見者增福
    第17窟 藏經洞 洪鞏像 晚唐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有「絲路明珠」之稱。
  • 甘肅敦煌,那裡聞名於世的是一個景點,莫高窟
    如果喜歡樹懶的文章,歡迎點擊右上方的關注,繼續與樹懶一起分享旅行。今天樹懶想與大家一起走近甘肅敦煌,那裡聞名於世的一個景點,莫高窟。莫高窟敦煌莫高窟,這個名字真的是已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樹懶想起歷史書上敦煌莫高窟絕美的壁畫,色彩鮮明的圖案,採綢絲帶,還有仙女。當然,樹懶是欣賞不來那些美麗的仙女的,個人審美不同。
  • 敦煌莫高窟旅遊開放政策調整!
    想去敦煌旅遊的小夥伴注意敦煌莫高窟調整開放時間一起來看看開放時間:8:30-18:00售票時間:7:30-15:30(網絡售票時間:7:00-22:00)1、參觀莫高窟實體洞窟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須提前預約購票;2、敦煌藏經洞陳列館、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敦煌研究院美術館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
  • 【歷史故事】被盜竊的敦煌莫高窟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莫高窟位列其中。提到敦煌莫高窟,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矗立在茫茫大漠千百餘年的古老石窟。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興盛於隋唐,元代後便逐漸冷落荒廢。直到清朝光緒年間,道士王圓籙偶然間發現藏經洞,敦煌莫高窟才再次引起世人的注意。王圓籙是何許人也?
  • 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斯坦因為什麼會長途跋涉來到敦煌,這個對他來說如此遙遠,在當時默默無名的沉寂小縣城?是何種力量,以及什麼線索,牽引和召喚著斯坦因來此處?在他意識的版圖中,敦煌位於何處,具有何種含義?實際上,19世紀末,許多西方探險家都已經開始注意到敦煌莫高窟,在斯坦因之前就走訪過敦煌。然而,莫高窟廣為人知,與後來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有關——那時,還無人知道它的存在。
  • 千年敦煌莫高窟的背後 隱藏著多少辛酸故事
    千年敦煌莫高窟的背後隱藏著多少辛酸秘密(圖片:David Stanley/flickr,CC BY 2.0)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十六國時期,位於河西走廊西段的甘肅省敦煌東南25千米處莫高鎮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
  • 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
     提示:點擊上方"鮮花天降的法緣"↑免費訂閱本微信推廣平臺   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於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梁、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
  • 敦煌研究院邀你一起「點亮」莫高窟
    2月4日,敦煌研究院聯合人民日報新媒體、騰訊在「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推出「點亮莫高窟」功能,利用移動數位技術和區塊鏈技術,首次在線上重新呈現一千年前莫高窟的點燈夜景
  • 清風拂拭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紀實
    清風拂拭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紀實  初秋,記者來到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站在佛窟背後的崖頂上,大風獵獵,但吹來的風裡沒有沙土,陣陣雨點隨風飄來  「多年來,風沙侵擾著莫高窟。上世紀80年代以前,莫高窟窟前的積沙較多,每年要人工清理沙子達3000至4000立方米。」敦煌研究院保護所副所長汪萬福對記者說:「在莫高窟幾代治沙人的努力下,經過幾十年持續的風沙治理,如今,風沙對莫高窟的危害顯著降低,進入窟區的沙量減少到85%以上。」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今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祝福,到4萬人報名故宮文物修復師,從豆瓣評分9.4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熱播兩季的《國家寶藏》,一個接一個文化現象背後,是社會對文物和考古相關事業的認同。與北京、西安等地不同,距離上海3100千米的敦煌遠處塞北,地理環境不如人意。
  • 敦煌 莫高窟【精品特窟9】盛唐45窟
    清朝至民國年間,莫高窟仍有信眾對石窟進行維修與補塑。世界上沒有哪一處文化遺蹟延續了如此長的時期,並且每個時期都有想當數量的作品保存下來。石窟本身也是一種建築,石窟採用什麼樣的形制,與傳統時代文化和時代風格有關係,因而從石窟的形制上,也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對佛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