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去年完成16項重點考古發掘 科技保護促文物「解危」

2020-12-23 大河網

  中新網蘭州1月11日電 (記者 馮志軍)記者11日從甘肅省文物局獲悉,2019年甘肅以早期文明起源、東西方文化交流及周秦文化研究為重點,開展了天祝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陽關遺址、石家墓群、鎖陽城遺址等重點考古發掘項目16項,不斷豐富對中華文明與甘肅文化的考古認識。

  據了解,當年天祝縣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考古發掘被國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國」項目,夏河縣丹尼索瓦人考古研究入選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完成40多項基本建設工程涉及的文物考古調查及保護項目在線審批,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遺留下來的文物遺存非常豐富。境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逾1.6萬處,世界文化遺產7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52處。其中既有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為代表的古代壁畫,也有以漢明長城、鎖陽城遺址為代表的土遺址。

  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玉萍表示,過去一年,敦煌學、簡牘學等特色學科研究蓬勃發展,成果豐碩,《俄藏敦煌文獻敘錄》《敦煌畫研究》(譯著)和《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張掖黑水國漢墓發掘報告》等正式出版,一批學術論著獲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過去一年,甘肅依託敦煌研究院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基地、重點實驗室有序運轉,全國首個文物保護多場耦合實驗室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第一臺足尺模擬實驗正式啟動。由敦煌研究院發起組建的「甘肅省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獲得批准,這是甘肅文物領域第一個省級研究中心,為申報國家研究中心夯實了基礎。

  馬玉萍說,由敦煌研究院聯合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編制的《甘肅省石窟遺產地保護管理準則》已經完成,將把敦煌質量模式優化運用於全省石窟文物科學保護管理。該省考古所進一步提升科技考古水平,考古現場可移動文物保護綜合平臺建設項目完成,實現了出土現場搶救性、預防性保護與實驗室考古、文物科技保護的有效銜接。

  馬玉萍表示,2020年將全面加強考古研究和文物科技工作,圍繞「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充分挖掘整理和闡釋弘揚甘肅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及敦煌文化、周秦文化、絲路文化、黃河文化、五涼文化等獨特資源價值,持續推進早期秦與西戎文化、絲綢之路、吐谷渾王族墓葬等重大考古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了解,今年甘肅省文物部門將以文化遺產領域國家研究中心組建為核心,全面提升文物科研平臺層級,壯大整合專業力量,拓展研究範圍,深化研究領域,為推動文物保護預防性體系建設和高質量保護利用形成更為堅實的保障。(完)

相關焦點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汪妍)記者近日從寶雞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等。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十三五」期間,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文物法制意識,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文物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重慶5年完成考古項目391項 將建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中新網重慶12月11日電 (記者 鍾旖)記者11日從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中獲悉,「十三五」期間,重慶考古工作進一步鞏固與強化了三峽後續考古、主動考古、基建考古「三箭齊發」的總體態勢。該市未來將抓好考古大遺址保護與活化,其中包括加快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完工。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3月16日下午,滕州市高鐵新區黨工委書記、東沙河鎮黨委書記翟華棟一行到崗上遺址督導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建設情況,項目施工單位及相關村同時參加活動。在項目建設現場中,翟華棟一行查看了現場情況,聽取了相關建設情況的匯報,詢問了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就有關問題進行現場辦公。
  • 重慶5年完成考古項目391項 將建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中新網重慶12月11日電 (記者 鍾旖)記者11日從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中獲悉,「十三五」期間,重慶考古工作進一步鞏固與強化了三峽後續考古、主動考古、基建考古「三箭齊發」的總體態勢。該市未來將抓好考古大遺址保護與活化,其中包括加快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完工。
  • 寶雞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提升文物保護水平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寶雞市不斷提升遺址保護利用水平,推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編制完成周原遺址鳳雛、召陳建築基址保護展示方案並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編制《周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推進周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施雍城遺址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保護加固工程、啟動雍城遺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啟動編制馬家莊宗廟建築遺址、凌陰遺址保護展示方案,為周原遺址、雍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
  • 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召開, 部署2021八大重點任務
    夏文化研究(2020-2024)等7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啟動實施,浙江井頭山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等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甘肅白石崖溶洞遺址等12項重要考古成果定期發布,新疆、西藏、青海等邊疆民族地區考古成果豐碩,黃渤海海域近現代海戰史跡考古調查、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持續推進。
  • 瑯琊臺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然而讓考古隊員更加期許的,還是在連續不斷地深入發掘中,可能親眼目睹的歷史真相。 今年的瑯琊臺遺址發掘,依然讓考古隊員期待。6月開始勘探,8月主動性發掘,在原來兩個發掘區域的基礎上,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範圍不斷向四周延展。
  • 雄安新區文物考古進展順利 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完成
    中新社石家莊11月25日電 (李曉偉)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5日消息,今年以來,雄安新區文物考古工作進展順利,進一步廓清雄安新區南陽遺址的性質、範圍及其文化內涵。同時,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
  • 考古發掘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掘出漢代古城
    (京華時報記者 張然)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總體情況進行介紹。數月以來,文物部門2000餘人參與考古,勘探總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發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漢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 讓文物活起來——甘肅首本文物立體圖冊製作完成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異彩紛呈的文物遺產,文物承載文明,體現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數位技術正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讓文物活起來成為國家持續關注的文化重策。2018年10月,國家文物局提出加強科技支撐,推進文物治理現代化。
  • 甘肅省考古所盤點2020年十大工作重點
    每日甘肅網1月7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6日記者獲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盤點了2020年該所經歷的不平凡時光,共有旱峽玉礦遺址入選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等十項重點工作榮登上榜。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揭曉,由省考古所主持發掘的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旱峽玉礦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後山西北,距敦煌市約68千米。遺址東西約3000米、南北約1000米,面積約3平方千米。
  • 濟南國有用地開工建設前要先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
    目前,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登記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134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全市館藏文物20餘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近4000件。
  • 考古學與文物保護(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已經將《考古發掘》編為該法的《第三章》,這就從法律層面上申明了應該將考古工作納入文物保護體制之中進行管理,特別是要將考古發掘納入文物保護體制之中進行管理。   怎樣將考古工作納入到文物保護體制中來?
  • 當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秘辛
    新華社成都5月4日電 題:當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秘辛  新華社記者童芳  繪製3D藏寶圖、金銀文物上演變形記、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運動軌跡……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劉志巖近日告訴記者
  • 北大考古,牛!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發掘的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掘的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從全國1000多個考古發掘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靈寶北陽平遺址 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本報訊(記者尤黎明)9月26日上午,隨著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一塬上響起一陣鞭炮聲,北陽平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省市考古專家、文化廣電旅遊部門負責人及靈寶市有關領導、文物考古工作者、村幹部和群眾百餘人,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 台州這裡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12月16日,黃巖舉行沙埠窯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穫及其重要意義。 1963年3月,沙埠青瓷窯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沙埠窯址遺址被列入台州地區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之一。 2019年10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 國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 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施雨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考古這個略顯高冷的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1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要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推進中國文化基因理念研究。
  • 用文物和遺蹟還原絲綢之路真實歷史——探秘西北大學考古專業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明確學術目標的指引下,西北大學在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絲路沿線省區持續開展了多項綜合研究,在史前考古、遊牧考古、佛教考古、城市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管理等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像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一樣,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及團隊也是以尋找大月氏為目標,從東天山到西天山開始跨越國界的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