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掘出漢代古城

2021-02-28 考古

東漢多室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圖

陶倉樓。

陶雞。

(京華時報記者 張然)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總體情況進行介紹。數月以來,文物部門2000餘人參與考古,勘探總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發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漢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千餘古墓縱貫戰國至清

據介紹,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公室責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通州區潞城鎮的胡各莊村、後北營村、古城村等地區展開了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

為確保副中心建設工程前期考古工作的順利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團體領隊資質的單位,總人員達2000餘人積極支援副中心建設,共同完成了101.3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勘探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大小,以及4萬平方米的發掘任務,共發掘戰國至清代墓葬1092座。其中在胡各莊村,共發掘了62座戰國晚期至西漢甕棺葬。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集中在一個區域內一次性的發掘,這個數量以前是很少見的。」

此外還發掘漢代城址1座、漢唐窯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條。出土各類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萬餘件(套)。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墓葬、窯址、地層剖面共計60處遺蹟進行整體遷移保護。

考古發現的延綿連續的地層既有自然堆積也有人為堆積,還有地震形成的斷裂層,為了解通州地區2000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地關係提供了證據。大量戰國至漢代墓葬形制多樣,為研究北京戰國晚期到漢代以來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大量文物為探索北京東部地區漢代以來的社會文化面貌、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密度和分布、喪葬習俗等提供了證據。考古資料表明,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釋疑

1 路縣故城何以斷代為漢?發現甕棺葬鐵錛等漢代遺物

本次考古工程中的另一大收穫,是在目前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方向的古城村,對漢代城址——路縣故城進行了進一步考古勘查。

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7月至9月,文物部門對路縣故城進行了總範圍約50多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試掘探溝11條,並選擇重點部位抽樣進行考古勘探。

經初步考古勘查,結合古城址的具體情況可將古城遺址分為城牆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四部分。其中城牆基址保存較好,北牆基址長約606米,東牆基址長約589米,南牆基址長約575米,西牆基址長約555米,四面城牆基址基本可以閉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城內發現了一條南北向的明清時期的路面遺存和一條南北向的遼金時期路面遺存;南城牆牆基外側約11~13米處發現有護城河道遺存,河道走向與城牆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寬度約30~50米。

何以將這座故城「斷代」為漢代?據介紹,在鑽探溝的包含物中,文物工作者發現了漢代的錢幣、陶片。另外,在城牆周邊的溝壁上,赫然掛著三個甕棺葬,這明顯可以看出是漢代遺物。另外,目前還發現了鐵錛等生產工具,都帶有漢代的時代特徵。

據悉,路縣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區唯一的秦漢城址。它在北京作為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經濟、軍事意義。

2 京津冀自古就協同發展?將打造「通州味」傳統文化圈

考古資料還表明,副中心的考古發現與天津、河北等地的同類遺存極為相似。京東、津西、冀中地區,自古以來文化面貌上呈現一體性。這裡是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區域,由此孕育了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文化。考古發現豐富了副中心地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底蘊。

市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於平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將依據北京「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北京「三個文化帶」發展規劃,推進京東大運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復展示中心文化項目,打造「三廟一塔」為中心的「通州味」傳統文化圈,打造通州、張家灣、漷縣古城及漢城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景觀,建設以展示運河歷史文化和舉辦高端文物展覽、重大文化活動的副中心現代化博物館和一批歷史文化展覽參觀場所。

相關焦點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記
    為探明唐朝墩古城遺址的整體面貌,摸清城址的規模、形制、年代序列和文化內涵,響應絲綢之路沿線遺址文化遺產保護、展示與利用的號召,自2018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人民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連續三年對唐朝墩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
  • 千年古城南門遺蹟找到了!富陽考古發掘有新成果
    ……△點擊收看△新登古城南門遺蹟近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宣布,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的對新登古城更新一期工程範圍內相關區域進行系統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在城門發掘、城牆城河解剖和揭示古城建造歷史的不同時期遺蹟發掘等方面,印證了文獻中對古城的記載,反映了新登古城的歷史真實性
  • 入圍2019全國考古十大發現!歷經兩輪發掘,淮陽平糧臺「挖」出了什麼?
    兩輪共計15年之久的發掘,「挖」出了平糧臺的三宗「最」:這裡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城市;這裡發現了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轍痕跡;這裡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排水系統。「這對於研究中國城市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4月7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淮陽平糧臺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表示。
  • 廣州中山六路RJ-6/7地塊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
    中山六路RJ-6/7地塊在中山路位置圖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所在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帶,周邊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這一帶自唐代以來就是廣州城商業繁華之地,自上世紀50年代,在項目所在地周邊考古發現了大量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見證了廣州城的發展變遷歷史。
  • 四川聯合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為配合天府大道北延線(德陽段)的建設施工,由我院負責的聯合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現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 考古大消息!時隔34年,三星堆遺址將展開新一輪考古發掘
    今天(9月5日)上午,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2020年度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諮詢會在四川廣漢召開。時隔34年後,三星堆遺址將再次啟動發掘。2019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制《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2)》,將聚落考古、社會考古作為今後幾年內三星堆遺址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方向,直接推動了三星堆祭祀區考古發掘工作的展開。
  • 中埃聯合考古發掘孟圖神廟遺址
    原標題:中埃聯合考古發掘孟圖神廟遺址  古埃及文明腹地上的交流互鑑  坐落於埃及南部古城盧克索北部的孟圖神廟遺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盧克索最負盛名的卡爾納克神廟的一部分孟圖神廟的興衰與演變,直接反映出孟圖神信仰在古埃及宗教思想中的變化,也與古埃及的權力鬥爭息息相關,對孟圖神廟遺址的探索是解讀古埃及文明以及早期人類文明的一次重要機會。  在這片蘊藏著人類文明奧秘的寶藏之地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組成的中埃聯合考古隊自2018年起就在此地開展了聯合考古發掘,聯合考古隊近日還發布了階段性成果報告。
  • 南漢二陵考古發掘親歷記(上)
    南漢二陵考古發掘至今已經16年,依託南漢二陵建設的南漢二陵博物館即將開館。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鼎力支持,拍攝了三集紀錄片《南漢二陵發掘記》,日前在央視10套連續播放,再次喚起大家對南漢二陵發現和發掘過程的興趣。作為南漢二陵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張強祿對整個考古過程記憶猶新,感慨良多,這些記憶和感慨無法在三集的紀錄片中盡情表達。
  • 人文學院考古系成功舉辦公眾考古發掘體驗活動
    為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讓更多讓同學了解考古、走近考古, 12月12日—12月13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20級新生同學在雁棲湖校區舉辦了「考古發掘體驗活動」,讓同學們在校園內就能體驗考古發掘現場的氛圍。此次活動也是「穀雨計劃·國科大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公益行動」 這一文化建設項目的系列活動之一。
  • 靈寶北陽平遺址 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本報訊(記者尤黎明)9月26日上午,隨著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一塬上響起一陣鞭炮聲,北陽平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省市考古專家、文化廣電旅遊部門負責人及靈寶市有關領導、文物考古工作者、村幹部和群眾百餘人,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 講座紀要||《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
    2020年8月16日上午10點,應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帶來了題為《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世界考古系列講座」第七場,由張良仁教授主持。  2016年,中國與沙特兩國國家元首會晤,在文化交流方面達成共識。
  • 大雲山漢墓考古發掘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於2009年底開始經過近1年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原來這是一處極為壯觀的陵園式諸侯王級別的西漢古墓群,墓園內發現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車馬坑1座,各種等級的陪葬墓13座。大雲山漢墓正南方2公裡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東陽城遺址」,它與小雲山、青墩山三山相連,山頂海拔73.6米,是洪澤湖東部地區的唯一山地。
  • 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發掘創下隋唐城門考古之最
    中新社西安一月四日電(記者 冽瑋)記者今天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經過三個多月的考古勘探和發掘,證實唐大明宮丹鳳門為唐長安城城門中最高等級的五門道制,體現了大唐皇家建築的巍峨壯麗。有關專家稱,丹鳳門遺址的發掘結果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其墩臺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城門考古之最。
  • 從發掘秦始皇陵看考古多有意思 || 貞觀TALK
    與此同時,顏真卿真跡的首次考古發現,以及關於我國中古時代書法的相關話題也迅速躥上熱搜,引發全民討論,並讓大家把眼光再次聚焦至陝西考古及文博領域。  本次顏真卿書丹墓誌的出土是由秦鹹陽城考古隊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老師帶隊,於秦漢新城政府儲備用地內發掘出土,同時,這也是目前現存的顏真卿碑版中,唯一一個經過考古發掘出土的碑刻。
  • 江蘇泗陽三莊漢墓發掘出漢代古瑟 出土珍貴文物
    江蘇泗陽三莊漢墓發掘出漢代古瑟 出土珍貴文物
  • 瑯琊臺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當塵封的歷史和考古相遇,就會發生魔幻般奇妙的蝶變。《史記》中記載的瑯琊臺2000年前那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往事,如今正在青島考古人的鏟下慢慢變成現實。在2019年首次對瑯琊臺考古正式發掘成果的基礎上,今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對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 河北省考古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戰國秦漢考古
    正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幾乎從無到有的考古,在城址、墓 葬、聚落以及長城等眾多遺蹟中,發掘整理出戰國秦漢留在河北大地的豐厚遺產,匯出那個時代近700年的輝煌。 一、戰國考古 河北戰國考古主要圍繞燕、趙、中山三國都城及相關墓葬、長城資源展開調查與發掘,並發現大量一般性城邑及聚落遺址等。
  • 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召開!發布多項考古成果
    ■早報記者 張素萍 許鈸鈸 莊麗祥 文/圖為加強泉州古城保護和發展研究,展示近年來泉州古城考古工作成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昨日在泉州酒店召開。
  • 學聞丨殷墟科學發掘九十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在安陽舉辦
    這一天在殷墟考古發掘史上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殷墟科學發掘90年的歷程,初步可分為3個大的階段。1928年至1937年,為殷墟考古發掘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發掘工作由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織進行。1950年至1979年,為殷墟考古發掘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發掘工作主要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進行。其間,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安陽博物館也做了一些工作。
  • 北大考古,牛!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發掘的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掘的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從全國1000多個考古發掘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