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聚焦!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召開!發布多項考古成果

2020-12-14 東南早報

■早報記者 張素萍 許鈸鈸 莊麗祥 文/圖

為加強泉州古城保護和發展研究,展示近年來泉州古城考古工作成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昨日在泉州酒店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34個國內知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議特邀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安家瑤,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主任委員郭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董新林,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慄建安等國內知名專家參會。

此次研討會共收集論文30多篇,內容涵蓋泉州城考古各個研究領域。杭侃、董新林分別作了題為《泉為大邦:有關泉州城的讀書札記》《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主旨發言。隨後,大會發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以及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成果。參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城—墓—陶瓷—摩崖石刻」「泉州城規劃、遺產保護、泉州港、海洋貿易」「宋宗正司與宋元市舶司」和「泉州地區墓葬、建築、碑刻、瓷器相關研究」四個議題發言。

去年以來,為配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工作,國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組織協調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為申遺工作提供了有力實證物證,也從學術層面展示了一個千年古城的文明、韻味與風採。「泉州,無論在地理上還是文化上,它都背靠內陸,面向海洋。泉州城考古的意義就不限於一個城市,也不限於一個區域。泉州無論是在過去作為溝通東西方的港口,還是在今天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都具有世界性。」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施勁松致辭時表示。

業界表示,此次研討會規格高、專業性強,提交論文涉及內容廣泛,與會專家學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用不同的視角梳理、研究泉州城的歷史文化,將更好闡釋泉州城的歷史和現實價值,真正讓歷史發聲,讓文物說話,讓人們認知泉州古城,提升泉州在國際國內業界的影響力。

研討會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政府主辦,泉州市文旅局承辦,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協辦。

泉州市舶司遺址 發現宋元明建築遺存 屬大型官方建築

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以《泉州城的相地選址和重要建築朝向與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發掘》為題,講解發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成果(南外宗正司的考古發掘成果,詳見11月16日早報A03版)。

根據文獻記載,「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舊市舶務址」。1987年,廈門海關、泉州海關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泉州市舶司進行調查,《泉州海關史跡調查》文中提到泉州舶司庫巷應是泉州市舶司倉庫所在地。舶司庫巷北即馬坂巷,水門巷與馬坂巷之間有一處較高的地方,即洪厝山,其實並不是山,而是有相當厚的明清瓦礫、陶瓷片堆積,很有可能泉州市舶司即設在洪厝山。

「泉州市舶司屬於福建路,而不是泉州地方下轄的官衙,故而市舶司和市舶務或有可能在一處。」汪勃介紹,去年8月至9月,泉州城考古工作隊在泉州竹街、水門巷以北,圍繞洪厝山、馬坂巷,縱跨該區域北部的八卦溝開展了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在泉州電器廠過道、馬坂巷29號門前的地表下2米-2.8米處發現了疑似夯土、磚鋪面的跡象,同年10月開始了泉州市舶司遺址的發掘,結果表明該區域內存在宋元時期的院落遺存。

考古人員發現該建築遺存朝向使用了地盤正針乾亥縫線的方向,說明相關建築的級別較高;鋪磚地面、臺基包邊砌石等遺蹟,說明此地的建築遺存應當屬於大型官方建築。而「(監)造市舶亭蒲(壽)(庚)」文字磚的發現,則從文字層面佐證與市舶亭、清芬亭相關。

「推測八卦溝以南的馬坂巷和水門巷為中心的區域,或即宋元泉州市舶司遺址之所在。」汪勃介紹,目前考古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考古揭露出來的建築遺存,可分為宋、元、明三期,各自角度不同而呈現規律變化,這說明其沿革是有準確測量並且成體系的,而這個體系的存在,也是考古論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安溪青陽冶鐵遺址 國內首個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作了《2019—2020年度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的發掘和初步研究》的報告。去年8月至9月,在國家文物局的統籌下,多家單位組織調查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為代表的泉州地區冶鐵遺址,目前已發現下草埔、墩仔礦尾、後爐、上場、壩頭等8處冶鐵遺址。其中,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國內首個科學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碳14年代測定和陶瓷類型學研究表明,其生產集中於宋元時期。通過金相分析發現,這裡有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可生產塊煉鐵、生鐵和鋼,同時出現了獨特的板結層的冶煉處理技術,就地掩埋處理冶煉垃圾。當時這裡生產的鐵產品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1966年,下草埔遺址被發現於安溪縣尚卿鄉青洋村南的梯田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至今尚殘存幾十個古礦井。此次考古發掘時,考古隊在下草埔1區內發現系列重要遺蹟,包括石堆、池塘、護坡、爐、房址、地面、小丘及眾多板結層,出土錢幣、金屬器、建築構件、陶器、瓷器等遺物,不少出土物等級頗高。

考古發現,安溪、泉州冶鐵具有完整的生產鏈條。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查找歷史文獻、文物資料數據以及現場調查走訪來看,宋元時期的冶鐵遺址以安溪縣分布最為密集,分布於湖頭、尚卿、長坑、祥華、劍鬥、福前、感德、潘田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安溪冶鐵製品可分做熟鐵(塊煉鐵)和生鐵、自然鋼,除一部分安溪縣內自銷外,其餘的除了銷往臨近地區外,大部分「興販入海」「遠販藩國」,通過泉州源源不斷銷往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而用生鐵鑄造的鍋、釜是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為海外所購置。打造釜鍋用於對外貿易,是宋代冶鐵的一項主要內容。

沈睿文介紹,根據已挖掘出的遺蹟及遺物判斷,除了冶煉,這些遺址還間接用於煉銀。安溪冶銀、冶鐵遺址遍及湖頭五閬山周圍七個鄉鎮,離下草埔冶鐵遺址不遠的尚卿福林銀場系宋代冶銀殘存,遺址範圍很大,其地有「上官廳」「下官廳」的地名專稱,是一處官辦的銀場。彼時,貫穿其中的陸路、水路運輸系統,將區域內外密切聯結,呈現為高度一體化的鄉村腹地手工業體系和海港經濟體的空間布局和整體形態。

德化窯遺址 首次發現一個窯址有四座橫跨四朝的窯爐遺蹟

德化窯作為以「白瓷」著稱的外銷瓷窯址,在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佔有重要地位。在2019年市文旅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的基礎上,今年3月至7月,福建博物院、德化縣文管辦、德化縣陶瓷博物館聯合對德化尾林、內坂窯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400平方米,共揭露5座窯爐遺蹟,其中尾林窯4座、內坂窯1座,解剖2處作坊遺蹟,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標本數千件。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羊澤林說,尾林窯是此次考古發掘的重點,該窯出土標本以宋元明時期青白瓷、白瓷為主,少量清代青花瓷,器形有碗、盒、瓶、盤、執壺、爐等,窯具有墊柱、傘形組合支燒具等;內坂窯出土標本均為宋元時期青白瓷、白瓷。

羊澤林介紹,通過尾林窯發掘,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四座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並有疊壓打破關係的龍窯、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同時第一次較為完整地揭示德化窯從宋元時期的龍窯至明清時期的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填補了德化窯古代窯業技術史的缺環。而通過對窯爐遺蹟及出土標本的研究,有望為德化窯產品的分期斷代,以及從青白瓷到白瓷、白瓷到青花瓷的生產發展過程提供考古學的依據。

「此次作坊區發掘首次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環,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羊澤林表示,此次發掘還採集200多件不同時代、不同釉色、不同窯址標本的胎釉成分數據,結合曆年標本的測試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窯址標本資料庫,為以後開展德化窯的綜合研究奠定了基礎。

南外宗正司遺址 佐證此地為 南宋高等級官署建築

古代官方機構遺址 佐證泉州政治地位

●安家瑤(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是南宋和元代很重要的官方機構遺址,是從中央來治理的機構,是對皇族宗室人員的管理和海外交通的管理,說明了泉州在宋元時期的政治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大部分人認為泉州是商業中心,並非政治中心,但考古發掘在中央官府直接派駐管理海外交通和皇族宗室方面給出實證,這說明泉州的政治地位也是很高的。歷經千年積澱,泉州城留下非常多的地面遺蹟,比如開元寺雙塔等地標性建築,但此前較少對官府治所遺蹟進行考古,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此次考古成果的發布,是一次重要的補充。

泉州石刻古蹟多 見證中西文化交流

●魏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泉州在宋元時期的東西方交流、海絲交流上,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曾是東方最主要、最大的港口,在當時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至今留下諸多遺蹟及不同宗教文化的石刻,這是泉州最大的特色。」魏堅認為,泉州與其他申遺城市最大的不同,在於中西文化的交流、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石刻反映的宗教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在當時那個世界格局之下,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中國在宗教文化上的兼容並蓄。

他表示,在走向大同的當下,很多東西可能越來越趨同,但文化永遠是各自的、是最有辨識度的,可以說區別一個民族、一個國度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未來泉州要做好泉州城的考古,尤其是要繼續在宗教石刻研究上發力。

「泉為大邦」 曾是聯繫南北節點

●杭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副校長)

宋元時期的泉州,在當時乃至整個歷史上都很重要。目前泉州考古發掘出來的東西在重要性和水平上,都能體現「泉為大邦」的歷史記載。

城市要有足夠的腹地對其進行供應,對於泉州城,德化窯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所在的就是泉州的腹地。而從泉州城的微地貌、泉州子城、泉州的城防體系、物產與腹地等綜合分析,唐代的泉州子城可能即「衙城」。南宋時期泉州設有左翼軍,當時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上疏朝廷論泉州沿海防禦,這篇上疏說明了泉州整體防禦的重要性,「這個體系應該成為泉州城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必要加強泉州城防遺蹟的調查和研究,而不要把泉州城的研究局限在城牆的範圍之內。」

如今隨著時間推移,考古出土的陶瓷器、銘文、瓦當等越來越多,證明泉州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是聯繫南北的節點,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學術成果。

相關焦點

  • 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成果發布
    在12月11日舉行的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的領隊分別以「泉州城的相地選址和重要建築朝向與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發掘」「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2020年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收穫」為主題,進行考古發掘成果匯報。
  • 泉州城考古成果印證史上國際大都會地位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2月1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在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除了主旨發言外,還以「城、墓、陶瓷、摩崖石刻」「泉州城規劃、遺產保護、泉州港、海洋貿易」「宋宗正司與宋元市舶司等」和「泉州地區墓葬、建築、碑刻、瓷器相關研究」等分議題進行發言研討。
  • 國內名家匯聚一堂 縱論泉州城考古
    ■早報記者 張素萍 許鈸鈸 莊麗祥 文/圖 為加強泉州古城保護和發展研究,展示近年來泉州古城考古工作成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昨日在泉州酒店召開。
  • 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閻良區召開
    2020年12月19日,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閻良舉辦。伴隨著近百名秦漢考古專家齊聚閻良,徐徐揭曉歷史時段之前商鞅變法、大秦帝國崛起的櫟陽時代那一幕幕恢宏史詩與四十年的考古成就。據了解,此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閻良區人民政府主辦。活動先後進行了考古專家暢談櫟陽考古新收穫、遺址參觀、秦漢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和櫟陽城遺址考古座談會。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年度報告集(1999-2018)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豐富著天府文化的內涵。
  • 「生物考古、醫藥文博與全球疾病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舉行
    12月5日,由陝西師範大學醫學與文明研究院主辦的「生物考古、醫藥文博與全球疾病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舉行,旨在為有效整合多學科資源和要素,轉變健康人文研究創新模式
  • 兩代考古「大咖」:結緣「海絲之路」 助力泉州申遺
    12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在主持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新華社記者 許雪毅 攝新華社福州12月13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英倫)年過七旬的考古「大咖」安家瑤今年整理出版父親安志敏的日記時,意外發現上世紀50年代父親到埃及等國家訪問時,給外賓帶去的禮品就是書籍《泉州宗教石刻》。
  • 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同召開
    研討會現場 (圖片源自山西省文物局)日前,由山西省政府、北京大學聯合主辦,山西省文物局、大同市政府、中國文物報社、山西大學、雲岡石窟研究院承辦的「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大同召開,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致賀信,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
  • 「生物考古、醫藥文博與全球疾病史研究」學術研討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王清晨)12月5日,由陝西師範大學醫學與文明研究院主辦的「生物考古、醫藥文博與全球疾病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會議現場 陸航 攝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羅永輝,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張全超,重慶中醫藥博物館館長劉光瑞
  • 【理論】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展示傳播
    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展示傳播  賈建威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甘肅省博物館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藏品資源和文物保護、研究、展示的平臺與基礎,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展示傳播,清晰、全面呈現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不斷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渠道,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  提升研究水平,加強成果轉化。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田野考古等方面成果頗豐,比如對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小屯殷墟、秦始皇陵與秦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曾侯乙墓,以及長安、臨淄等古都城址進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產生了一系列轟動中外的重要考古新發現。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考古學重回正軌,重啟與西方考古學的交流對話,考古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學科建設日臻完善,許多學術研究獲得突破。
  • 市文廣旅局:連雲港市召開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學術研討會
    12月17日,為期三天的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學術研討會在連雲港開幕。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江蘇省文旅廳(文物局)、首都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博物院、南京考古研究院等文物考古和科研機構的20名專家學者,以及連雲港市委、市政府,市開發區、市文廣旅局、市住建局、市資源局、市交通局等單位相關領導出席會議。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此次成都迎來的這一考古學國際性學術盛會,將對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並產生了一系列對全國考古行業具有啟示或影響的制度和經驗。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在泉州召開。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社區及群體。以此為契機,「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於12月21—23日在福建泉州隆重召開。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獲評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今年6月份,一則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的考古成果發布,公布了一項在中國河南的重大發現——微型鳥雕像(簡稱「靈井鳥雕
  • 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發布
    10月19日,在龍門石窟保護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史家珍發布了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吸引了人們濃厚興趣。其中一些新出土的佛教造像通過圖片亮相時,拂去塵埃重見天日的面容和微笑,穿透千年時光,依舊動人。
  • 保靖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首次集中發布
    本報訊(記者 龍 堯)日前,湘西州田野考古基礎知識培訓班暨四方城遺址保護利用座談會在保靖縣舉行,座談會上首次集中發布了保靖縣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並就四方城遺址的保護及利用進行深入座談。副州長李平,州文旅廣電局及保靖縣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
  • 《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共發表考古調查、報告425篇
    425篇報告,近2000萬字,從先秦至明清,從成都平原到川西北高原山地,再到川西南山地、川東北地區,甚至川東三峽地區等地域,裡面不乏金沙商周遺址、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西漢木槨墓等等這樣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於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