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張素萍 許鈸鈸 莊麗祥 文/圖
為加強泉州古城保護和發展研究,展示近年來泉州古城考古工作成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昨日在泉州酒店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34個國內知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議特邀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安家瑤,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主任委員郭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董新林,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慄建安等國內知名專家參會。
此次研討會共收集論文30多篇,內容涵蓋泉州城考古各個研究領域。杭侃、董新林分別作了題為《泉為大邦:有關泉州城的讀書札記》《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主旨發言。隨後,大會發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以及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成果。參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城—墓—陶瓷—摩崖石刻」「泉州城規劃、遺產保護、泉州港、海洋貿易」「宋宗正司與宋元市舶司」和「泉州地區墓葬、建築、碑刻、瓷器相關研究」四個議題發言。
去年以來,為配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工作,國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組織協調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為申遺工作提供了有力實證物證,也從學術層面展示了一個千年古城的文明、韻味與風採。「泉州,無論在地理上還是文化上,它都背靠內陸,面向海洋。泉州城考古的意義就不限於一個城市,也不限於一個區域。泉州無論是在過去作為溝通東西方的港口,還是在今天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都具有世界性。」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施勁松致辭時表示。
業界表示,此次研討會規格高、專業性強,提交論文涉及內容廣泛,與會專家學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用不同的視角梳理、研究泉州城的歷史文化,將更好闡釋泉州城的歷史和現實價值,真正讓歷史發聲,讓文物說話,讓人們認知泉州古城,提升泉州在國際國內業界的影響力。
研討會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政府主辦,泉州市文旅局承辦,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協辦。
泉州市舶司遺址 發現宋元明建築遺存 屬大型官方建築
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以《泉州城的相地選址和重要建築朝向與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發掘》為題,講解發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成果(南外宗正司的考古發掘成果,詳見11月16日早報A03版)。
根據文獻記載,「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舊市舶務址」。1987年,廈門海關、泉州海關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泉州市舶司進行調查,《泉州海關史跡調查》文中提到泉州舶司庫巷應是泉州市舶司倉庫所在地。舶司庫巷北即馬坂巷,水門巷與馬坂巷之間有一處較高的地方,即洪厝山,其實並不是山,而是有相當厚的明清瓦礫、陶瓷片堆積,很有可能泉州市舶司即設在洪厝山。
「泉州市舶司屬於福建路,而不是泉州地方下轄的官衙,故而市舶司和市舶務或有可能在一處。」汪勃介紹,去年8月至9月,泉州城考古工作隊在泉州竹街、水門巷以北,圍繞洪厝山、馬坂巷,縱跨該區域北部的八卦溝開展了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在泉州電器廠過道、馬坂巷29號門前的地表下2米-2.8米處發現了疑似夯土、磚鋪面的跡象,同年10月開始了泉州市舶司遺址的發掘,結果表明該區域內存在宋元時期的院落遺存。
考古人員發現該建築遺存朝向使用了地盤正針乾亥縫線的方向,說明相關建築的級別較高;鋪磚地面、臺基包邊砌石等遺蹟,說明此地的建築遺存應當屬於大型官方建築。而「(監)造市舶亭蒲(壽)(庚)」文字磚的發現,則從文字層面佐證與市舶亭、清芬亭相關。
「推測八卦溝以南的馬坂巷和水門巷為中心的區域,或即宋元泉州市舶司遺址之所在。」汪勃介紹,目前考古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考古揭露出來的建築遺存,可分為宋、元、明三期,各自角度不同而呈現規律變化,這說明其沿革是有準確測量並且成體系的,而這個體系的存在,也是考古論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安溪青陽冶鐵遺址 國內首個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作了《2019—2020年度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的發掘和初步研究》的報告。去年8月至9月,在國家文物局的統籌下,多家單位組織調查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為代表的泉州地區冶鐵遺址,目前已發現下草埔、墩仔礦尾、後爐、上場、壩頭等8處冶鐵遺址。其中,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國內首個科學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碳14年代測定和陶瓷類型學研究表明,其生產集中於宋元時期。通過金相分析發現,這裡有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可生產塊煉鐵、生鐵和鋼,同時出現了獨特的板結層的冶煉處理技術,就地掩埋處理冶煉垃圾。當時這裡生產的鐵產品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1966年,下草埔遺址被發現於安溪縣尚卿鄉青洋村南的梯田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至今尚殘存幾十個古礦井。此次考古發掘時,考古隊在下草埔1區內發現系列重要遺蹟,包括石堆、池塘、護坡、爐、房址、地面、小丘及眾多板結層,出土錢幣、金屬器、建築構件、陶器、瓷器等遺物,不少出土物等級頗高。
考古發現,安溪、泉州冶鐵具有完整的生產鏈條。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查找歷史文獻、文物資料數據以及現場調查走訪來看,宋元時期的冶鐵遺址以安溪縣分布最為密集,分布於湖頭、尚卿、長坑、祥華、劍鬥、福前、感德、潘田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安溪冶鐵製品可分做熟鐵(塊煉鐵)和生鐵、自然鋼,除一部分安溪縣內自銷外,其餘的除了銷往臨近地區外,大部分「興販入海」「遠販藩國」,通過泉州源源不斷銷往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而用生鐵鑄造的鍋、釜是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為海外所購置。打造釜鍋用於對外貿易,是宋代冶鐵的一項主要內容。
沈睿文介紹,根據已挖掘出的遺蹟及遺物判斷,除了冶煉,這些遺址還間接用於煉銀。安溪冶銀、冶鐵遺址遍及湖頭五閬山周圍七個鄉鎮,離下草埔冶鐵遺址不遠的尚卿福林銀場系宋代冶銀殘存,遺址範圍很大,其地有「上官廳」「下官廳」的地名專稱,是一處官辦的銀場。彼時,貫穿其中的陸路、水路運輸系統,將區域內外密切聯結,呈現為高度一體化的鄉村腹地手工業體系和海港經濟體的空間布局和整體形態。
德化窯遺址 首次發現一個窯址有四座橫跨四朝的窯爐遺蹟
德化窯作為以「白瓷」著稱的外銷瓷窯址,在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佔有重要地位。在2019年市文旅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的基礎上,今年3月至7月,福建博物院、德化縣文管辦、德化縣陶瓷博物館聯合對德化尾林、內坂窯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400平方米,共揭露5座窯爐遺蹟,其中尾林窯4座、內坂窯1座,解剖2處作坊遺蹟,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標本數千件。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羊澤林說,尾林窯是此次考古發掘的重點,該窯出土標本以宋元明時期青白瓷、白瓷為主,少量清代青花瓷,器形有碗、盒、瓶、盤、執壺、爐等,窯具有墊柱、傘形組合支燒具等;內坂窯出土標本均為宋元時期青白瓷、白瓷。
羊澤林介紹,通過尾林窯發掘,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四座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並有疊壓打破關係的龍窯、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同時第一次較為完整地揭示德化窯從宋元時期的龍窯至明清時期的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填補了德化窯古代窯業技術史的缺環。而通過對窯爐遺蹟及出土標本的研究,有望為德化窯產品的分期斷代,以及從青白瓷到白瓷、白瓷到青花瓷的生產發展過程提供考古學的依據。
「此次作坊區發掘首次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環,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羊澤林表示,此次發掘還採集200多件不同時代、不同釉色、不同窯址標本的胎釉成分數據,結合曆年標本的測試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窯址標本資料庫,為以後開展德化窯的綜合研究奠定了基礎。
南外宗正司遺址 佐證此地為 南宋高等級官署建築
古代官方機構遺址 佐證泉州政治地位
●安家瑤(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是南宋和元代很重要的官方機構遺址,是從中央來治理的機構,是對皇族宗室人員的管理和海外交通的管理,說明了泉州在宋元時期的政治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大部分人認為泉州是商業中心,並非政治中心,但考古發掘在中央官府直接派駐管理海外交通和皇族宗室方面給出實證,這說明泉州的政治地位也是很高的。歷經千年積澱,泉州城留下非常多的地面遺蹟,比如開元寺雙塔等地標性建築,但此前較少對官府治所遺蹟進行考古,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此次考古成果的發布,是一次重要的補充。
泉州石刻古蹟多 見證中西文化交流
●魏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泉州在宋元時期的東西方交流、海絲交流上,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曾是東方最主要、最大的港口,在當時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至今留下諸多遺蹟及不同宗教文化的石刻,這是泉州最大的特色。」魏堅認為,泉州與其他申遺城市最大的不同,在於中西文化的交流、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石刻反映的宗教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在當時那個世界格局之下,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中國在宗教文化上的兼容並蓄。
他表示,在走向大同的當下,很多東西可能越來越趨同,但文化永遠是各自的、是最有辨識度的,可以說區別一個民族、一個國度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未來泉州要做好泉州城的考古,尤其是要繼續在宗教石刻研究上發力。
「泉為大邦」 曾是聯繫南北節點
●杭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副校長)
宋元時期的泉州,在當時乃至整個歷史上都很重要。目前泉州考古發掘出來的東西在重要性和水平上,都能體現「泉為大邦」的歷史記載。
城市要有足夠的腹地對其進行供應,對於泉州城,德化窯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所在的就是泉州的腹地。而從泉州城的微地貌、泉州子城、泉州的城防體系、物產與腹地等綜合分析,唐代的泉州子城可能即「衙城」。南宋時期泉州設有左翼軍,當時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上疏朝廷論泉州沿海防禦,這篇上疏說明了泉州整體防禦的重要性,「這個體系應該成為泉州城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必要加強泉州城防遺蹟的調查和研究,而不要把泉州城的研究局限在城牆的範圍之內。」
如今隨著時間推移,考古出土的陶瓷器、銘文、瓦當等越來越多,證明泉州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是聯繫南北的節點,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