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2021-01-10 澎湃新聞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2020-11-29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偃師二里頭遺址

「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家族式分區而居

經過61年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3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嚴整有序的布局規劃,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為代表的宮城、宮室制度,貴族墓葬顯示出的喪葬禮儀制度,祭壇為代表的國家祭祀制度,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國之重器體現的器用制度等,充分體現出二里頭文化產生了最早的王權、王國。探索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二里頭遺址是最重要的起點和標尺。

新發現的縱橫交錯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區域網格,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家族式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統治制度等問題提供重要資料。

淮陽時莊遺址

夏代早期「糧倉城邑」

時莊遺址位於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發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糧倉」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存儲的「倉儲城邑」,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國家級別的公共儲備,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時莊遺址糧倉遺存距今3700—40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即文獻記載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的夏王朝早期。

專家認為,時莊遺址聚落布局清晰,功能單一,集中儲備的糧倉城邑對我們在早期夏文化的研究中,重新認識夏王朝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葉縣餘莊遺址

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群

餘莊遺址位於平頂山市葉縣鹽都街道餘莊村村南。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該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文化內涵較單純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編號M10的龍山墓葬,單棺仰身直肢葬,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也為仰身直肢葬。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較好,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是在河南境內目前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

目前,餘莊遺址已清理出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這一發現為研究龍山時期中原地區的禮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複雜化、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南陽黃山遺址

再現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

黃山遺址距離獨山玉產地直線距離僅2.5公裡,在此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後居式」大型房址建築,出土了豐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被專家確認為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玉石器製作大型聚落,再現古人製造玉石器的原始場景,堪稱考古奇觀。其體量之大、結構之複雜、保存之完好,國內罕見,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遺存的空白。

截至目前,該遺址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出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長方形「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活動面多處、保存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

專家認為,黃山遺址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關鍵地區,仰韶文化與屈家嶺文化在此交匯留下的豐厚遺存,為研究中華文明形成提供了關鍵材料。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原標題:《「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5項創新工程重大成果
    此外,還有大量學術資料、古籍整理、譯著譯文、工具書等形式的研究成果。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召開創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成果發布會,從上述成果中遴選25項重大研究成果進行發布,向社會展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主持會議。
  • 中國社科院評出2015年度考古新成果 填補多項空白
    圖⑤為河南洛陽太極殿太極東堂與北側院落遺址。   圖⑥為遼寧「丹東一號」水下考古發現的152毫米口徑副炮彈頭。   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近日,美國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
  • 五項重大項目考古成果力推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二里頭遺址的「九宮格」式布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應妮)國家文物局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 解鎖文明密碼 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穿越「考古現場」 解鎖文明密碼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山大教授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青島新聞網12月8日訊(記者 韓彤彤)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教授李佔揚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社科院發布25項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大流行」經濟學:應對疫情...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楊月)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25項重大研究成果。
  • 實證中國!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據了解,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覆的考古發掘項目共計1096項,年度考古發掘項目首次超過1000項,分布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據中經文化產業了解,2019年各省考古發掘項目數量呈現「三分之一」的特點:三分之一的省使在30項以上,最多的河南、江蘇、北京、陝西4個省(市)都接近或超過100項;三分之一的省市在10項以下;三分之一的省市在20項左右。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就是在這1000項中「脫穎而出」的。
  • 山東大學李佔揚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站訊]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國家文物局:已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中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據劉玉珠介紹,國家文物局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批准了58項年度重點考古發掘項目,特別是「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年)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
  • 36項新發現角逐2019考古「奧斯卡」 河南六個項目獲「提名」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在這個素有考古界「奧斯卡」的評選中,今年共有36個項目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入選,河南有靈寶城煙遺址、濟源柴莊遺址等6個項目入圍,將角逐「十大」。
  • 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成果發布
    在12月11日舉行的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的領隊分別以「泉州城的相地選址和重要建築朝向與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發掘」「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2020年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收穫」為主題,進行考古發掘成果匯報。
  • 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中遴選25項重大研究成果進行發布,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展示我院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方面取得的成就。一、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通論》《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通論》深入總結社會主義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的鮮活經驗,提煉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剖析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現狀、問題與挑戰,系統深入研究世界社會主義新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揭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
  • 2020年服貿會成果發布!首發創新類成果99項 籤訂協定協議類成果240項
    (人民網記者章斐然 攝)人民網北京9月9日電 (記者章斐然、劉佳)9日下午,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簡稱「服貿會」)閉幕新聞發布會在亞洲金融大廈舉行。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司長冼國義、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介紹了此次交易會相關成果。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begin-->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有哪些新探索,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如何解剖發掘,年代最早的糧倉是怎樣防潮的,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有哪些隨葬器物,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是怎樣布局的……11月25日,記者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
  • 這個考古成果填補中國考古界重大空白!
    前不久,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環節。此次公布的成果在我國考古史乃至文明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在洛陽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考古收穫專家座談會上,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紛紛發言,對該項考古工作評價很高。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海昏侯墓專家組組長信立祥說,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據悉,自該雜誌2006年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