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楊月)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25項重大研究成果。
成果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主編的《「大流行」經濟學:應對疫情衝擊與恢復經濟增長》吸引了不少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這次疫情的發展路徑超出大部分人固有的認知,歷史上並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參考,針對流行病的經濟研究存在「供給缺失」。疫情的不可預測性讓政策制定面臨非同尋常的不確定性,有可能造成社會治理成本和經濟成本大幅提高。因此,此時全社會對流行病經濟學研究有著迫切需求。
該研究成果指出,全球疫情大流行是否得到最終控制,不取決於最先走出疫情大暴發的國家和地區,而取決於最後取得成功控制的國家和地區。同理也可以說,中國經濟的最終復甦,即便不取決於最後控制住疫情的那些國家和地區,至少也受到主要經濟體和世界經濟總體的制約。
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毀滅性影響必然是全球性的,分別從全球經濟總量、製造業增加值、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等各個方面推動世界經濟走向衰退。即便在疫情於全球範圍內得到控制、經濟活動重新啟動的情況下,製造業供應鏈的斷裂、大規模失業、收入損失導致的貧困率提高及消費力下降,以及單邊主義、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政策的普遍抬頭,甚至造成經濟全球化的明顯倒退,都會使得單個國家和世界經濟將來恢復起來難度更大,所需時間也更長。
中國完整表現出來的流行病學倒V字形曲線,一旦與世界其他地區整體處於上升階段的流行病學倒V字形曲線交接起來,很容易得出判斷,中國經濟復甦的軌跡不再可能是我們原來預想的V字形了。如果說,在發生這個全球疫情趨勢變化之前,我們只需緊緊盯住自身的復工復產目標,如今,我們需要一隻眼睛盯著中國經濟的復甦,另一隻眼睛盯著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經濟的表現。
換句話說,該研究成果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一個開放型大國經濟體,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及全球經濟遭受的衝擊,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的復甦,世界經濟走向深度衰退這種可能性,也必然極大地幹擾中國在疫情穩定後經濟恢復的進程和政策實施的選項。
據了解,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文集,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為政策分析和制定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材料,也為後續的流行病經濟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2020年社科院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聚焦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戰略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了一批有思想含量、理論分量、話語質量的研究成果。全年共出版專著近400部、研究報告近300部,發表學術論文5000餘篇、理論文章近300篇,報送內部研究報告2000餘篇,此外還有大量的學術資料、古籍整理、譯著譯文、工具書等形式的研究成果。社科院從中遴選了25項重大研究成果進行發布。
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其中,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領域,《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通論》和《恩格斯思想年編》入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領域,有《邁上新徵程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流行」經濟學:應對疫情衝擊與恢復經濟增長》、《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202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新中國財政70年系列叢書》(7冊)、《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中國農村工業及汙染問題研究》、《民法典評註》(7部15冊)、《中國法治變革》(上、下)9項成果入選。
「傳統文化與人文基礎研究」領域,有《中國民間文學史》(全八冊)、《全元詞》(全三冊)、《新華字典》第12版、《柏拉圖知識論研究》、《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史略》、《今注本二十四史》(首批七種98冊)、《臨淄齊故城冶鑄業考古》、《紐西蘭華僑華人史》(三卷)、《小斯當東與中英早期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學史(第一卷):群學的形成》10項成果入選。
「國際研究」領域,有《「一帶一路」的經濟學分析》《面向新時代的中拉關係》《拉美國家腐敗治理的經驗教訓研究》3項成果入選。
此外,為紀念夏鼐的傑出學術貢獻,《埃及古珠考》作為「特別推薦」成果予以發布。該書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論文,完成於1943年,原以英文撰寫。這次出版,系其首次譯為中文與國內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