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中國!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12-22 騰訊網

轉自——中經文化產業

5月5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從1990年首屆舉辦以來,到今年已經30年了,被業內人士譽為「考古奧斯卡」。據了解,今年的十大有點「不一樣」。

統籌:成琪

編輯:李江濤

來源:中經文化產業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宣傳片 視頻來源:國家文物局

從1096處項目中脫穎而出

按照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章程的有關規定,每項考古發掘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取得國家文物局批准。

據了解,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覆的考古發掘項目共計1096項,年度考古發掘項目首次超過1000項,分布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據中經文化產業了解,2019年各省考古發掘項目數量呈現「三分之一」的特點:

三分之一的省使在30項以上,最多的河南、江蘇、北京、陝西4個省(市)都接近或超過100項;

三分之一的省市在10項以下;

三分之一的省市在20項左右。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就是在這1000項中「脫穎而出」的。在內容上包括了早期人類、文明進程、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等多個重要的學術領域。

「雲評」2019年度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直播截圖

向社會開放 首次雲評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本次「十大考古」終評會各位評委不像往年那樣集聚一堂,與考古發掘單位及項目報告人,近距離的交流答疑,而是首次採用網絡會議的方式舉行評審,並於5月1日至5月5日在全網直播。

在直播中,社會公眾可以通過「雲端漫步、手指觸行」,走進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審現場,了解考古專家對每一項新發現評介和「201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產生的全過程。

「這對於考古工作者而言,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的缺憾,但換個角度看,這次評選活動形式的改變與創新,或能體現『考古人』與時俱進、積極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擴大考古工作社會影響的不懈努力,又最大限度的實現了30年來,『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的初衷與追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如是說。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5日上午11點,線上直播觀看總量達2278萬人次。

20進10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眾多,競爭激烈,專家們對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入圍項目的選票結果相對集中。

最終根據初評投票結果,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等得票排名前20的項目入圍終評。

據相關報導,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的20項考古發現來自1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陝西有3項入圍,黑龍江、浙江、山東、河南各有2項入圍終評。

從年代分布來看,入圍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有7項,夏商周考古有7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有3項,唐宋考古有3項。史前考古今年成果豐碩,夏商周考古項目更是連續幾年以相當高的比例入圍終評。

從遺址類型來看,除了居址、墓葬和城址居多,類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手工業遺址有3處。

此次入圍的項目,主動發掘項目佔大多數。據介紹,這充分反映了中國考古學近年課題性越來越強、多學科合作更加緊密、學術目標愈加明確等主要發展特點,並不斷推動中國考古學走向深入。

評委隨機產生

據了解,本屆終評會評委通過抽籤方式,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產生。

柴曉明、陳星燦、韓國河、韓建業、雷興山、李伯謙、李讓、劉斌、劉慶柱、孟華平、水濤、宋新潮、孫慶偉、王輝、王巍、王幼平、王佔奎、信立祥、閆亞林、袁廣闊、朱巖石(按姓名拼音排序) 等21位評委,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報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鄭州大學、湖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等單位。

入選的十大憑什麼?

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經過4天的演示匯報,5月5日下午,評委會通過評議和投票,選出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它們是: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那它們為什麼會入選呢?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疥疙洞遺址航拍遠景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疥疙洞遺址保留了距今10-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地層堆積基本連續,層位關係清楚,出土遺物性質明確,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距今10—5萬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其出土有距今3萬年左右的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係清晰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石器,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小南山式玉璧 鄧聰/攝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在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玉器總數超過200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尤其玦飾、玉管、璧飾等,對其後的東亞玉器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此為目前世界最早的發現,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其跨度15,000餘年,對構建黑龍江下遊乃至濱海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重大,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對話的能力,改變了東北亞史前考古以日、俄學者為主導的被動局面。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皇城臺工作區域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從相關圖案主題、表現手法及繪製技藝等方面來看,出土的石雕與中國北方地區的自紅山文化以來形成的石雕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玉器、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虎」,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作為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龍山時期道路及車轍痕跡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在南城門內早期道路上,發現了車轍痕跡。經測定,這些車轍痕跡的絕對年代不晚於距今4200年。這很可能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相比,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城內發現有四具完整的用於祭祀的黃牛,其在平糧臺城址的大量發現,對研究起源於西亞地區麥作傳統下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地區傳統的粟黍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西吳壁遺址發掘工作現場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西吳壁遺址發掘首次在中原地區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彌補了從銅礦開採到集中鑄造之間所缺失的冶煉環節,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這為理解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礦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F62-F75組房屋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其三處玉礦具有典型的接觸交代大理巖型玉礦成礦的特徵,可以劃分出R型和P型兩種完整的成礦系列,是研究和解剖接觸交代大理巖型玉礦成礦的理想地區,為北山及祁連造山帶軟玉成礦研究及找礦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也為尋找該地區潛在的古玉礦遺址提供了借鑑。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M190(曾公求)禮器組合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棗樹林墓地發掘的三組侯墓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棺槨結構和器物組合等保存最好的春秋中期諸侯級墓葬,填補了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對完善曾國世系及研究春秋中期諸侯墓葬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同時,其墓葬隨葬器為探討曾、楚、周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春秋中期曾國乃至周文化體系青銅禮器的變革、構建南方青銅文明意義巨大。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石城子遺址遺址全景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石城子遺址是迄今為止新疆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年代準確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狀況完好、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古遺址。石城子遺址考古發現與高昌故城附近「高昌壁」所屬遺物及甘肅敦煌市懸泉置遺址、馬圈灣遺址所出有關戊己校尉漢簡資料結合,共同實證了兩漢時期設立西域都護之後有效管轄西域軍政事務的歷史。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前室東壁儀衛圖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該墓葬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其次,其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桅面梁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南海Ⅰ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其蘊藏的信息總量極為龐大。在此優越發掘條件下,引入聚落考古理念,將「南海Ⅰ號」作為某一時間節點上高度濃縮的聚落形態,對海洋沉船的埋藏環境、古代貿易活動和海上生活、沉船遺址的海洋生態、古代中外生物交流等進行綜合研究。其發現及打撈發掘工作前後歷經近三十年,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

十大考古的未來

不少人認為,十大考古評選具有風向標的意義。那麼今年的十大的最終評選是否也為之後的考古發掘指出方向?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設立了「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並批覆了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項目。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指導、協調各考古單位加強學術科研,以考古實證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您分享轉發給您的朋友

相關焦點

  • 「2019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五千年文明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於5月5日下午公布,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宣布: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十個項目當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 多項具有國際意義填補空白
    中新網北京5月5日電 (記者 應妮)首次在線上舉行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日出爐,多項具有國際意義並填補相關空白,其中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玉器砂繩切割技術,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啟動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啟動 2020-11-19 14: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宣漢羅家壩遺址成為四川唯一...
    羅家壩遺址遠景徐洋 四川在線記者 袁城霖四川在線記者1月14日從達州市巴文化研究員獲悉,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於日前啟動,在31個初評候選項目中,四川宣漢羅家壩遺址榜上有名,其也成為四川唯一參評的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
  •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01-12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這也是該項目繼今年1月當選「2019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後,再一次被考古界認可其突出價值與重大意義。
  • 2019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初評名單出爐——探秘石峁皇城臺
    被譽為「文物界奧斯卡大獎」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名單近日公布,全國共有20個候選項目,其中陝西有6個項目入圍。今天讓我們走近石峁皇城臺遺址。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等4...
    鞏義雙槐樹遺址發掘現場 王羿 攝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評選活動辦公室收到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參評項目31個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將通過投票產生20個項目進入終評。此次評選河南共有4個考古項目入圍初選流程,分別是:鞏義雙槐樹遺址、淮陽時莊遺址、伊川徐陽墓地、安陽隋開皇十年麴慶墓。鞏義雙槐樹遺址:該遺址發現了5300年前「河洛古國」,表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這一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實證了以該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2020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湖北又一處遺址入圍初評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共有31個考古項目進入初評,其中,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代表湖北考古參與評選。據該考古項目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剛介紹,魯臺山郭元咀遺址是近年來湖北地區最為重要的商代考古發現之一,發掘出土了大量與鑄銅有關的遺蹟和遺物,是長江中遊地區近年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河南頻道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12-07 08:33:13來源: 鄭州日報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陝西2項目入選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陝西2項目入選 時間:2020-05-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陝西2項目入選 來自全國1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20項重大考古發掘項目,參與最後終評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徐州土山二號墓入圍!
    2021-01-12 10:19:23 來源: 老王來啦 舉報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 | 寧夏又一考古項目上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揭曉,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排名第四,成功入選。
  • 徐州土山二號墓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
    1月11日,徐州土山二號墓列入由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名單(共31項,江蘇省2項)。土山二號墓考古工作跨世紀前後歷時40餘年,是目前已發現東漢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諸侯主墓葬。該墓葬的發現豐富了東漢諸侯王陵的考古成果,為研究這一時期諸侯王墓喪葬制度、墓葬營建技術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  「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  ……  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許許多多的未知領域,都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 山西兩大考古項目入圍初評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初評啟動,共有來自全國各地文博部門選送的31項考古項目。其中,山西的夏縣師村遺址、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成功入選。據悉,此次初評將組織投票,最終選定20項進入終評。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徐州土山二號墓入列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候選項目為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的參評項目31項,評選活動辦公室將組織投票推薦產生20項進入終評。徐州土山二號墓列入初評名單。
  • 探秘秦嶺:2019年度中國重大考古發現-漢中疥疙洞遺址
    1943年,西北聯大歷史系陸懋德教授發現了龍崗寺遺址舊石器。195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漢中專區考古調查時,發現了龍崗寺新石器時代遺址。隨後的幾十年裡,龍崗寺遺址的考古研究成果不斷。它是中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而且,新、舊石器文化在龍崗寺遺址共存,是漢水流域一處重要的舊石器遺址和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