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2020-12-15 求是網

圖:央視宣傳海報

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

  「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

  ……

  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許許多多的未知領域,都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我國現代考古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全面闡述我國考古發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對研究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重要意義,強調這些成就:

延伸了歷史軸線

增強了歷史信度

豐富了歷史內涵

活化了歷史場景

  理解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筆記君整理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相關資料,一起欣賞感悟!

02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年5月5日,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

  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這些發現為探索中國南北方過渡地帶晚更新世人類文化發展,探討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近景(上圖)、疥疙洞遺址出土的石製品(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出土的人類牙齒和頭骨殘塊(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東亞玉文化的曙光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跨度達15000年的文化遺存對構建黑龍江下遊乃至濱海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重大。

  一片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的發現尤為重要,為研究烏蘇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玉珏等玉器的大量出土,為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以及早期玉器加工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新石器時代晚期房址及具有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特徵陶器的發現也豐富了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文化內涵。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第二墓區積石堆近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器(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皇皇巨城 巍巍高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皇城臺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其所帶給世人的新發現不斷刷新學術界的認識,改變了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

  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臺基上新發現的石雕,其主題和藝術風格體現了石峁遺址與中國史前其他地區乃至更大地域範圍的相互影響,反映了早期文化交流的複雜性和石峁先民的精神層面,對後世也影響深遠。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石雕(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陶鷹(上圖)和玉鉞(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制的始源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是國內最早發現並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此次發掘進一步確認了城址嚴整規劃的方正格局,尤其是位於城址中軸線上的道路是目前國內經考古發掘確認的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城內的高臺式排房建築也以「中軸線」為依據進行規劃設計。

  發現了完整的早期城市排水系統,是國內首見。龍山道路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車轍,將車(可能是雙輪車)的起源提早到龍山時代,並與大時代背景下的東西文化交流相吻合,意義重大。

  這些特點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同時也揭示出了龍山時代大背景下廣泛的跨區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現象,有助於深入認識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徵,對認識國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南城門附近的排水設施(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戰略資源 國家力量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通過科技檢測可知西吳壁遺址冶銅作坊的產品為純銅,說明該遺址是一處以冶煉純銅為主,兼可製作小型工具的聚落,填補了學界對早期青銅器生產冶煉環節的空白。

  這是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二里頭時期的木炭窯、二裡崗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裡崗時期的其他冶銅遺物,和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的二里頭時期木炭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出土的冶銅工具(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追尋「玉石之路」的蹤跡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

  其與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寒窯子玉礦遺址的發現,證實了自公元前兩千紀初至公元前後河西走廊西部地區的玉料開採活動,對了解中國西部地區玉料來源、開採玉礦的族群、玉礦採集群體的聚落形態、早晚不同時期玉礦開採者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模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發現也為深入認識早期「西玉東輸」及「玉石之路」的形成,探討中國西北地區古代文化與中原地區和周邊地區的關係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同時,這一發現也為尋找河西走廊北山及祁連山兩地軟玉成礦帶提供了證據,為尋找可能存在年代更早的玉礦遺址提供了線索。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第二地點東部崗哨、礦坑、選料區分布情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的玉料(拼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考古構建最完整的周代封國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曾公求、曾侯寶和曾侯得三組曾侯墓葬及其車坑、馬坑及相關不同級別貴族墓的發掘,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缺環,以考古發掘構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國歷史材料。

  棗樹林墓地銅器銘文,涉及曾國族系、官職、音樂,以及昭王南行和東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是理解春秋時期南方地區諸侯國政治、文化、科技的重要資料。

  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國君世系、社會階層、文化面貌,體現出考古寫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此外,墓地布局清晰,隨葬品組合較為完整,對研究東周時期曾國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出土的大量青銅禮樂器,對於深入探討周代的禮樂文化面貌及其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出土的「曾公求」編鐘組合(上圖)和「曾夫人漁」銅禮器組合(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車坑出土的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西域孤城 節比蘇武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石城子遺址是目前新疆地區唯一經考古發掘的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城址,也是迄今新疆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漢代軍事要塞。

  結合歷史文獻,基本確定為《後漢書》中記載的「疏勒城」。該遺址遺蹟豐富,保存完好,時代特徵鮮明,對研究兩漢時期邊城的規劃提供了參考。

  遺址位於兩漢時期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戰略孔道,是西域納入漢帝國政治版圖的實證,對於釐清漢帝國在西域軍事防禦體系的構建,深入研究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全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高原埋巨室 暗格藏金冠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泉溝壁畫墓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技法具有濃鬱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暗格中的鎏金王冠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

  公元8世紀,青海地區處於吐蕃統治下,豐厚的財富積累和文明發展高度,以及唐朝和中亞地區文化的輸入,對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形成了重要影響。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暗格木箱內出土的鎏金王冠和金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前室東壁儀衛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沉舟側畔 絲路流光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沉沒地處在廣東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在文物、船體、社會關係、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信息。巨量外銷瓷、大量手工藝製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的發現,顯示了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

  所有這些,都彰顯了南宋時期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歷史見證。這項工作前後歷經近三十年,從水下調查、整體打撈到發掘保護和公眾展示,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經典之作,也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的發展歷程。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出土的金葉子(左圖)和金纓絡胸佩(右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內出土的白釉印花罐及內裝喇叭口瓶(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綜合自:《求是》雜誌、新華社、央視網、中國文物報

  策劃:學而時習工作室  編輯:尹霞 狄英娜 韓辰  審核:宋維強  監製:馬建輝

相關焦點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來源:青島晚報)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 寧夏又一考古項目上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揭曉,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排名第四,成功入選。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轉自——中經文化產業5月5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從1990年首屆舉辦以來,到今年已經30年了,被業內人士譽為「考古奧斯卡」。據了解,今年的十大有點「不一樣」。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這也是該項目繼今年1月當選「2019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後,再一次被考古界認可其突出價值與重大意義。
  •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01-12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9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五千年文明
    以考古實證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石峁遺址的古城牆據了解,五一期間,「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終評會與觀眾「雲相見」。因為疫情的原因,這是三十年間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年度考古發現的終評會。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河南頻道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12-07 08:33:13來源: 鄭州日報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 【考古發現】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近日,該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以下為入選項目的詳細介紹: 一、 埃及吉薩省塞加拉地區發現的木乃伊彩繪木棺
  • 山大教授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青島新聞網12月8日訊(記者 韓彤彤)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教授李佔揚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20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湖北又一處遺址入圍初評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共有31個考古項目進入初評,其中,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代表湖北考古參與評選。據該考古項目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剛介紹,魯臺山郭元咀遺址是近年來湖北地區最為重要的商代考古發現之一,發掘出土了大量與鑄銅有關的遺蹟和遺物,是長江中遊地區近年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近日,美國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啟動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啟動 2020-11-19 14: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東大學李佔揚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站訊]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豫味無窮【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隻靈井鳥雕像具有13500年歷史。 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 山西兩大考古項目入圍初評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初評啟動,共有來自全國各地文博部門選送的31項考古項目。其中,山西的夏縣師村遺址、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成功入選。據悉,此次初評將組織投票,最終選定20項進入終評。
  • 沅江赤山島舊石器遺址通過「『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9月23日,湖南省考古學會公布了「『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名單,益陽市沅江赤山島舊石器遺址成功通過初評,入圍終評名單。為集中展現「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成果,總結考古工作的先進經驗,促進湖南省考古工作水平的提高,省文物局組織「『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活動。本活動由省文物局主辦,省考古學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文物總店承辦。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譯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斌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 洛陽伊川徐陽墓地進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
    12日,記者從洛陽文物考古部門獲悉,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近日啟動,位於洛陽伊川的徐陽墓地進入初評候選項目行列。據介紹,候選項目由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參評,共31項——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候選項目(按年代早晚排序)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夏縣師村遺址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陝西府谷寨山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雲南玉龍為都墓地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四川宣漢羅家壩遺址河南伊川徐陽墓地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陝西西安秦鹹陽城遺址陝西寶雞陳倉下站秦漢祭祀遺址陝西西安江村大墓江蘇徐州土山二號墓江蘇南京五佰村孫吳丁奉家族墓陝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內蒙古武川壩頂北魏祭天遺址青海共和吐谷渾伏俟城鑽探調查河南安陽隋開皇十年麴慶墓陝西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
  • 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這六位大咖,個個大有來頭
    周星馳電影《功夫》是一部經典的劇作,片中的這6位大咖,個個都是大有來頭:1.「包租婆」——元秋女武行出身的元秋身手不凡,是「七小福」成員之一,也是洪金寶、成龍的師姐。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