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0萬字!《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共發表考古調查、報告425篇

2021-01-18 紅星新聞

將每年的考古材料,在次年整理、撰寫,然後於第三年正式出版為《成都考古發現》,這件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經做了20年。425篇報告,近2000萬字,從先秦至明清,從成都平原到川西北高原山地,再到川西南山地、川東北地區,甚至川東三峽地區等地域,裡面不乏金沙商周遺址、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西漢木槨墓等等這樣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於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

《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

《成都考古發現》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策劃的年度考古報告集,對於每年發掘的考古材料,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第二年進行報告整理、撰寫,於第三年正式出版,2001年出版的《成都考古發現1999》系報告集第一本,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曾撰寫序言,他認為,這種做法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已連續編著出版《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共20冊,共計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時代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內容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並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涵蓋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山地、川西南山地、川東北地區、三峽地區等地域。

在《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於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紅星新聞了解到,二十年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有20餘項考古成果榮獲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其中5項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立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餘項。

「今後,我們將積極抓好『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申報和實施,繼續作好城市考古的發掘與研究,積極參加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充分利用成都考古中心的建成和對外開放的機會,全面做好各方面工作,爭取取得更大成績,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成都力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表示。

座談會上,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張磊,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書記陳建立,北京大學孫華教授,北京大學李水城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喬梁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社長洪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副主編楊暉,《文物》雜誌副主編楊冠華,中國文物報社李政,科學出版社副總經理閆向東、文物考古分社社長孫莉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並就《成都考古發現》的成果與意義展開研討。

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 開創中國考古界出版年度報告集先河
    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巴蜀文明,不斷拓展天府文化豐富內涵。今年是《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10月2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自2001年開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連續編著出版了《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共計20冊。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年度報告集(1999-2018)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豐富著天府文化的內涵。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
  • 《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專家座談研討會舉行
    人民網成都10月24日電 (王波)在考古資料科學管理工作中,年度報告的編輯出版是一種及時、系統科學準確的形式。今年是《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10月2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
  • 太陽神鳥、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竟有這麼多成果!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和陶俑……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譚玉貴 王其寶/文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上承宋元明清以來的金石學,同時吸收借鑑了近代西方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中國考古學家主持進行的河南安陽小屯殷墟與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標誌,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將考古發掘與文獻研究相結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講座預約 | 打開高陵之門——曹操墓的考古發現及研究
    潘偉斌先生長期從事田野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曾負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文物調查和保護、預算方案編制工作。先後主持安陽縣安豐鄉固岸北朝墓地、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等考古發掘項目數十項。其中,固岸北朝墓地項目被評為2006年全國重要考古新發現、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安陽曹操高陵項目先後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重要、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
  • 李文信:用信念和努力拓荒東北考古事業
    ——《學術著述卷》收錄了李文信的專業文章共 19 篇,其中 16 篇為首次發表,內容涉及考古學研究、博物館學研究、古器物學、博物陳列法等內容。這些文章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充分展現了李文信在這些領域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以及他科學嚴謹的工作方式和開放心態。
  • 2018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舉辦 頂尖專家探討陝西考古成果
    其中,考古調查約194.5平方千米,考古勘探2189.7萬平方米,發掘遺址61700平方米,古墓葬3095座,出土大量文物。此外,大遺址考古項目、課題性考古項目、「一帶一路」考古項目穩步推進,搶救性考古項目及時到位,文保科研項目取得很大進展,舉辦如「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國際論壇」等多個重要學術會議,多項發現獲得重要獎項,並出版各類學術專著,取得了豐碩成果。
  • 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與研究
    2006年《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的出版,集結並展示了20世紀山西省的文物調查工作及其成果。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已經發掘的有78處,發現仰韶文化遺址716處、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361處、龍山文化遺址1102處。在全省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各區域也針對性地對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進行了一些具體的調查、發掘以及相關的研究工作。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4月10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兩家單位和相關職責,今後將負責全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
  • 《考古學報》2020年1-4期目錄索引
    該刊創辦於1936年,是中國學術界創辦最久、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學術期刊之一,被公認為中國考古學期刊的最高代表,在中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良好聲譽。不僅是國內外各考古機構、各大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必備典藏,也是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出版物,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刊物。《考古學報》向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兼重政治正確與學術標準。
  • 考古線上的古墓麗影
    在現實生活裡,有一群膽大、心細、專業知識深厚的「女漢子」,也活躍在考古領域。她們可以像男隊員一樣攀懸崖絕壁,可以在野外探險時風餐露宿,甚至在墓地或實驗室面對骨骸也面不改色……    記者從四川省、成都市兩級考古隊獲悉,從事考古相關業務工作的女性有大約20%。考古調查、實驗室研究、著書立說,在這個通常認為只有男人才幹得下來的領域,她們同樣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這次調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較長期系統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川西北高原長期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調查發現的20個舊石器地點具有海拔高、分布廣、內涵豐富等特點,發現的手斧,是目前有地層記錄者中海拔最高的發現,為討論本地區及東亞手斧的源流及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對進一步理解青藏高原隆起背景下的古人類遷徙交流及人地關係演化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和研究價值。
  • 中國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石窟寺考古處於什麼階段?它的過去是怎樣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日前,「中國石窟寺考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
  • 黔西北記憶(136)威寧中水遺址:填補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
    ▲中水出土的碳化稻穀(圖源 烏蒙視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貴州考古工作者就已經開始先後在這裡展開考古調查。20世紀60年代遺址考古出土的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是貴州省內考古的首次發現,1970年發現的碳化稻穀距今已有3100年左右,成為貴州省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碳化稻穀遺存。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此次報告會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  石器時代  甘孜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  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這次調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較長期系統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川西北高原長期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呂智榮在神府煤田考古工作時對石峁遺址進行了調查,採集到陶器殘片、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共40餘件,並徵集到個別玉器。呂氏提出,石峁先民的經濟生產以農業為主,大量細石器的發現又表明他們還存在著相當發達的牧獵經濟[10]。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本年度,夏商周考古依然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熱門領域」。全年刊發有關夏商周時代的中文考古報告、簡報、研究論文、專著等逾600篇、部,約近全國各時段發現與研究成果的三成。各教學科研單位培養的碩博士及在站博士後在本年度也撰寫了數十篇涉及夏商周考古的學位論文或出站報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夏商周考古學研究仍為青年學者所關注。
  • 新書|櫟陽考古發現與研究
    歷年來國內學術界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現與考古學、歷史學相關學科的秦漢櫟陽城研究文章結集——《櫟陽考古發現與研究》。本書為歷年來國內學術界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現與考古學、歷史學相關學科的秦漢櫟陽城研究文章結集,收錄文章83篇,分為「考古資料」與「櫟陽研究」兩大部分;「櫟陽研究」又包括「都城」、「陵墓」、「宗教祭祀」與「其他」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