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春天,山西文博行業也邁入新階段,改革動作頻頻,整合風潮迭起。
4月10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兩家單位和相關職責,今後將負責全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
加強力量打造山西文化自信 擁有全國考古機構最年輕班子
山西擁有豐富的地下文物資源,在中華文明綿延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次兩家文博單位組建,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著眼於山西深厚的文物資源底蘊,充分考慮全省文物工作實際,精準把握山西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地位,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
掛牌儀式上,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表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的組建是圍繞考古工作,變民俗博物館為考古博物館,整合了雙方人財物及場地空間,從橫向上增強了隊伍力量,從縱向上延伸了考古職能,「整合後的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擁有全國考古機構中最年輕的領導班子,擁有一批在田野考古實踐和博物館運營中積累有豐富經驗的中青年業務骨幹,有一批專業素養深厚、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們支持,是一個人才構成合理、充滿活力和無限希望的文化科研機構和戰鬥集體。」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王曉毅在掛牌儀式上說,「這次參與合併的兩家單位,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很深的淵源。山西省民俗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在太原文廟成立的山西省教育圖書博物館,是全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勘察組。1949至1979年,30年的時間裡兩家是一個單位的兩個部門。1979年文管所分成文物局、博物館、考古所、古建所四家單位。如今,我們又合併成一家,這是一個歷史的圓滿輪迴。」
在山西文博事業的版圖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三晉大地上調查並發現了數千處文化遺址,發掘了百餘處重要的古代遺址和萬餘座古代墓葬,先後有15項考古發掘項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0個項目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近70年來,考古所向各類博物館移交出土文物40餘萬件,發表考古簡報、報告和研究論文上千篇,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和研究專著百餘部,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為中國文化建立起完整的山西考古文化譜系。近70年來,省考古研究所湧現出張頷、王健、王克林、楊富鬥、張慶捷、石金鳴等多位考古文化大家,考古學人代不乏人、傳承有緒,以紮實嚴謹的學術功力和高尚無私的奉獻精神,鑄就了山西考古人的良好作風,樹起了山西這個考古大省的人文形象。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成立於2003年,雖立館時間較短,但在它身上活躍著山西文博的百年基因。17年來,幾任館長和館內工作人員篳路藍縷卻始終不忘初心,創造一切條件致力於挖掘、整理、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民俗文化,盡其所能為公眾做好開放服務。在他們的手裡,先後修復保護了太原文廟,完善了省民俗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開展了經濟社會發展物證的調查,開啟了山西文物巡展的先河,創建了山西第一家社區博物館——文廟社區博物館,培養了一支勇於思考、善於謀事、敢於成事的年輕隊伍,為山西古建築類博物館的發展拓展了道路,創造了經驗。
四大考古研究部門協同發力 為山西文博事業添磚加瓦
組建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對於山西文博和考古事業,又會做出哪些大的布局?
對此,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省考古院將著眼山西考古資源特色,根據山西地下文物資源優勢,設古人類研究所、華夏文明研究所、晉文化研究所、民族融合研究所四個核心學術研究部門。其中古人類研究所以舊石器時代遺存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揭示山西在東亞地區古人類起源和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華夏文明研究所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探索山西在農業起源與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晉文化研究所以夏商周時期遺存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探索夏商王朝資源控制與國家政權鞏固等模式,確立晉在中華文化大一統形成過程中的支撐地位;民族融合研究所以秦漢以來遺存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山西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還要全面提升考古學的科技與信息化水平,打造多學科研究平臺,建立冶金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食譜分析、陶瓷考古五個實驗室,並繼續引進夯實,逐步形成綜合、多樣的科技考古中心。
打造考古博物館 講好出土文物背後的故事
如今,山西考古博物館與昔日的文廟融為一體。文廟中軸線上,依然是我省弘揚國學的重要場所。其餘展陳空間,將依託山西豐富的出土文物資源,依託已有的考古學科研團隊和研究成果,創建具有考古學特色的考古博物館。
據了解,山西考古博物館將從考古學學科發展的角度、從強調出土文物學術意義的角度,深度闡述展示山西史前及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向社會公眾科學傳播考古學知識,講好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山西故事,講好黃河文化孕育下的歷史文脈精神,講好出土文物背後所反映的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藝術等內涵。公眾也有望在這所博物館裡,看到更多考古發掘後的出土文物。
文廟的功能也將得到進一步發揮。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古聖先賢,儒家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將逐步恢復孔廟的原有功能,繼續發揚文廟的作用,向公眾弘揚國學,傳頌中華經典文化。
山西晚報記者 孫軼瓊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