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信義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信義村北,處於小東川河與陽坡溝交匯處東北臺地上,時代為仰韶晚期——龍山時期。2020年3—8月,為配合國道209改線工程呂梁新城區段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呂梁市文物調查考古勘探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院長王曉毅告訴記者,山西離石信義遺址的發現為探索新石器時代末期中原與河套兩大區域文化交流、互動融合以及不同建築模式的空間分布提供了豐富資料,對於認識廟底溝二期文化向北傳播的路線以及與晉西北、陝北同時期文化遺存之間的交流互動具有重要意義,是考察兩大區域文化之間互補發展趨勢的重要線索。
為深入研討離石信義遺址的最新發現。8月27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業委員會、山西省考古學會、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山西省呂梁市共同舉辦離石信義遺址現場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高校及考古文博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就離石信義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進行了現場考察、座談與交流。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廣明表示,從聚落功能角度出發,信義遺址F2的功能值得深思,遺蹟內保存完好的石灰石面和石灰石表明信義遺址或許是以石灰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聚落,希望未來研究能更多地關注石灰生產。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芬表示,東低地與西高地特色鮮明、截然不同。在特殊地理單元當中做聚落考古,要選擇合適地區進行詳細的區域系統調查,除了常規調查外還要包含資源域調查,調查不在於面積大小和年代久遠,要選擇合適的單元設計合適的題目,就古人如何生活,在文化邊緣交界地帶如何碰撞發展,建立起時間和空間的調查材料。具體到信義遺址而言,該遺址灶的使用過程、使用期,窯洞功能分區,房子之間的功能匹配都值得開展深入研究。對於信義遺址的灶膛遺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黨鬱認為室內巨大的灶可能不適用於生產食物,更有可能用於宗教或取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羅運兵表示,不同於南方地區灶多分布於角落,信義遺址內多數灶位於房屋正中位置,這可能和取暖有關。此外在動物考古方面羅運兵還注意到,信義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中有豬、牛、狗、鹿,但尚未發現羊,與石峁遺址羊佔較大比例形成鮮明對比,這可能關係到河套地區農牧交錯帶形成的年代以及畜牧業南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認為,此次考察對廟底溝時期、廟二時期遺址有了深刻認識,要把遺址放在大的背景下思考,原來習慣於把廟底溝文化當作一個中原傳統的代表,放在「花心」位置,如今這些偏北部的發現和西北因素,加深了對廟底溝的認識,由此可見山西在東西互動中處於重要位置。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總結稱,離石地區德崗遺址與信義遺址的發掘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其次廟底溝文化向北擴張,信義遺址雖從南而來但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現象與建築方式,並提出遺址選址從低向高轉移在何處種地的思考。他指出,這裡既有文化過程的研究,又要把眼界打開才能激發出遐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