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離石信義遺址考古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信義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信義村北,處於小東川河與陽坡溝交匯處東北臺地上,時代為仰韶晚期——龍山時期。2020年3—8月,為配合國道209改線工程呂梁新城區段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呂梁市文物調查考古勘探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院長王曉毅告訴記者,山西離石信義遺址的發現為探索新石器時代末期中原與河套兩大區域文化交流、互動融合以及不同建築模式的空間分布提供了豐富資料,對於認識廟底溝二期文化向北傳播的路線以及與晉西北、陝北同時期文化遺存之間的交流互動具有重要意義,是考察兩大區域文化之間互補發展趨勢的重要線索。

  為深入研討離石信義遺址的最新發現。8月27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業委員會、山西省考古學會、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山西省呂梁市共同舉辦離石信義遺址現場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高校及考古文博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就離石信義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進行了現場考察、座談與交流。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廣明表示,從聚落功能角度出發,信義遺址F2的功能值得深思,遺蹟內保存完好的石灰石面和石灰石表明信義遺址或許是以石灰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聚落,希望未來研究能更多地關注石灰生產。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芬表示,東低地與西高地特色鮮明、截然不同。在特殊地理單元當中做聚落考古,要選擇合適地區進行詳細的區域系統調查,除了常規調查外還要包含資源域調查,調查不在於面積大小和年代久遠,要選擇合適的單元設計合適的題目,就古人如何生活,在文化邊緣交界地帶如何碰撞發展,建立起時間和空間的調查材料。具體到信義遺址而言,該遺址灶的使用過程、使用期,窯洞功能分區,房子之間的功能匹配都值得開展深入研究。對於信義遺址的灶膛遺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黨鬱認為室內巨大的灶可能不適用於生產食物,更有可能用於宗教或取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羅運兵表示,不同於南方地區灶多分布於角落,信義遺址內多數灶位於房屋正中位置,這可能和取暖有關。此外在動物考古方面羅運兵還注意到,信義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中有豬、牛、狗、鹿,但尚未發現羊,與石峁遺址羊佔較大比例形成鮮明對比,這可能關係到河套地區農牧交錯帶形成的年代以及畜牧業南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認為,此次考察對廟底溝時期、廟二時期遺址有了深刻認識,要把遺址放在大的背景下思考,原來習慣於把廟底溝文化當作一個中原傳統的代表,放在「花心」位置,如今這些偏北部的發現和西北因素,加深了對廟底溝的認識,由此可見山西在東西互動中處於重要位置。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總結稱,離石地區德崗遺址與信義遺址的發掘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其次廟底溝文化向北擴張,信義遺址雖從南而來但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現象與建築方式,並提出遺址選址從低向高轉移在何處種地的思考。他指出,這裡既有文化過程的研究,又要把眼界打開才能激發出遐想和思考。

相關焦點

  • 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與研究
    根據歷年來有關山西新石器時代的田野考古工作情況、考古資料的發表情況以及相關的研究性認識,可以將山西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工作劃分為三個階段。一、第一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山西新石器考古的初始階段。山西境內的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田野調查和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均在晉南地區。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徐旭生約略地統計一下:在先秦書中關於夏代並包含有地名的史料大約有 80條左右……僅只不到 30條關於夏后氏都邑的記載……在研究這些名稱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有兩個區域應該特別注意: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陽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潁水谷的上遊登封、禹縣地帶;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遊(大約自霍山以南)一帶。」(張光直)。
  • 【原創】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思考與展望
    ,山西屬於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區域特色和文化面貌,考古匯網站邀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專家田建文研究員,結合多年的研究思考,談一談山西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經過及考古歷程,介紹了皇城臺、外城東門等地點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綜合研究進展,並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述評和反思,以期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歷史及考古調查、發掘收穫,對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述評,重申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三結合的大遺址工作模式,以期反思不足,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走向深入。
  • 在山西早期聚落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11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節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聚焦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據央視節目報導,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起就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進入春天,山西文博行業也邁入新階段,改革動作頻頻,整合風潮迭起。4月10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兩家單位和相關職責,今後將負責全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
  • 「呂建杯」2020山西攝影呂梁英雄會在離石信義鎮舉行
    8月21日下午,山西攝影呂梁英雄會信義站開鏡儀式在信義鎮歸化村舉行。中國攝影出版社社長助理徐靜、山西省攝協副主席武勇,呂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照興、離石區委副書記張海文、離石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瑞春、信義鎮黨委書記王俊斌、呂梁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馮樹廷、呂建集團負責人嚴斌以及來自全省11個市的攝影戰隊和部分攝影家等嘉賓出席了開鏡儀式。
  • 迎接中國考古百年 專家學者研討聚焦仰韶文化傳播
    「山西離石德崗遺址出土遺存組合豐富且明確,在仰韶中期遺址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第四次考古發掘填補了仰韶村遺址近百年來多學科研究的空白。」……仰韶文化博物館特色外觀造型。 孫自法 攝  為迎接2021年仰韶遺址發現百年和中國考古百年誕辰,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以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學者代表,近日在仰韶文化和中國考古學發祥地所在的三門峽市相聚一堂,參觀考察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展,研討交流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
  • 山西省呂梁市信義遺址發現了12座廟底溝二期房址
    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於今年3月至8月在山西省呂梁市信義遺址主要揭露了12座廟底溝二期(距今4800年至4300年)房址,它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為探索史前中原與北方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及不同建築模式的空間分布提供了新素材。
  • 新科技助力考古 山西西侯度遺址確定距今243萬年
    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山西東周、秦漢考古七十年
    全省各地基本建設都需要考古先行,盜墓也迫使對古代墓地進行清理,以研究課題意識和文化保護意識為前提,全省各地全面考古,既保持地方特色又形成不同時期的晉文化、三晉文化、戎狄文化、秦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侯馬晉國遺址仍然是晉文化研究的重點,除繼續對鑄銅遺址發掘外,截止2012年發現和發掘了北郭古城、多處祭祀遺址、下平望墓地、虒祁遺址和墓葬、白店鑄銅遺址等,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陶範等。
  •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取得新進展
    /col/col46/index.html縣區新聞/col/col50/index.html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取得新進展 來源:麟遊縣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20-08-21 15:40 瀏覽次數: 近日,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專家論證會在麟遊縣召開
  • 洛陽考古新進展!玄武門遺址歷史真容初現,看看出土哪些文物!
    今日,洛報融媒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獲悉,經過近一年的清理髮掘,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這座被深埋地下一千多年的重要城門,歷史真容首次呈現世人。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河南志》記載:「北面二門,東曰安寧門,西曰玄武門。
  • 雄安新區文物考古進展順利 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完成
    中新社石家莊11月25日電 (李曉偉)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5日消息,今年以來,雄安新區文物考古工作進展順利,進一步廓清雄安新區南陽遺址的性質、範圍及其文化內涵。同時,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民族與宗教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隊領隊郭物研究員透露,北庭故城考古最新發掘研究顯示,該遺址最終呈現的格局是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牆及護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兩個時期建造。
  • 上虞區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已公示 上虞區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 成功獲選啦!!! 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位於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小塢村鳳凰山麓,是紹興地區首個青瓷主題的考古遺址公園。
  • 渠縣城壩遺址考古再獲重大進展 發現「賨人」貴族船棺墓葬
    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達州渠縣土溪鎮城壩村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該院獲悉,今年1月,城壩遺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進展。考古工作人員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發現了「賨人」貴族船棺墓葬,並出土了包括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高等級文物。
  • 呂梁市離石區舉行「三新五大」產業轉型發展 大文旅項目(信義專場...
    8月5日,呂梁市離石區舉行「三新五大」產業轉型發展大文旅項目(信義專場)發布暨招商會。呂梁市政協副主席閆廣聰,山西傳媒學院副院長郭衛東,呂梁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市文旅集團董事長王成軍,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郭雄等領導出席會議。離石區委書記張璐萍作重要講話,區委副書記、區長李軍主持會議。區領導張海文、劉俊祿、劉曉勤等在家四大班子領導參加會議。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來源:青島晚報)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