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晉國遺址仍然是晉文化研究的重點,除繼續對鑄銅遺址發掘外,截止2012年發現和發掘了北郭古城、多處祭祀遺址、下平望墓地、虒祁遺址和墓葬、白店鑄銅遺址等,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陶範等。
隨著《侯馬鑄銅遺址》(1993)、《上馬墓地》(1994)、《晉都新田》(1996)、《侯馬喬村墓地1959——1996》(2004)、《侯馬白店鑄銅遺址》(2012)等大型報告相繼出版,建立了西周晚期到東漢時期晉文化、秦文化和漢文化的分期序列,學者們也開始全面認識東周晉文化。
關於侯馬晉國遺址,今天基本形成共識的是:平望、牛村、臺神古城為「品」字形宮城,馬莊、呈王、北塢、北郭馬古城為四座卿城,鳳城古城為晉國晚期晉公所居住;臺神古城外西北角北臨汾河的三座大型夯土臺基是晉平公所建的「虒祁宮」,是晉國的「釣魚臺」國賓館;宮城南面是以侯馬鑄銅遺址、白店鑄銅遺址為代表的手工業作坊區;侯馬盟誓遺址等的祭祀群為「左祖」,虒祁村、西高村為「右社」,牛村古城南可能是早期的「社祀」遺址,西南張村為晉國祭祀望山之處;柳泉墓地為晉公陵墓,上馬墓地西周及春秋早、中期為遷都新田之前的墓地,墓主人是古「新田」的開拓者,之後與下平望、東高墓地為中、小貴族墓葬區,秦村「排葬墓」為烈士陵園,喬村墓地是晉都新田晚期的墓地等等;公元前286年「魏獻安邑」秦人佔領河東包括今侯馬,秦文化迅速融合到晉文化中來,直到漢初政治統一,為漢文化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晉都新田遺址示意圖
喬村墓地局部
而作為侯馬晉國遺址特色之一的陶範,更是錦上添花,先後有《侯馬陶範藝術》(1996)、《晉國青銅藝術圖鑑》(2009)、《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銅器縱覽》(2019)三本著作,將侯馬鑄銅遺址生產的「晉式銅器」表述得一覽無餘,目前所知出土「晉式銅器」的地點,除山西外,河南、河北、陝西、內蒙古、四川等省的東周墓葬中也屢見不鮮;藏有「晉式銅器」的博物館除山西博物院和許多縣市的博物館外,國內有故宮博物院、臺灣中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8家,國外有美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日本等17家博物館或美術館。
2009年3月,《考古》雜誌組織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山西侯馬東周晉國故城遺址的發掘名列其中。
其他還有:
1995年清理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屍骨坑,埋葬有60個男性個體「雜亂無章,縱橫相疊」,身上有箭痕、砸痕、刀痕、骨折,均為非自然死亡,是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埋葬趙國亡卒的屍葬坑。
長平之戰遺址 1號屍骨坑全景
1997年柳林楊家坪小學清理35座墓,其中戰國墓13座。
1999年發掘長子鮑店戰國墓,墓主人為晉國最後一個國君晉靜公,在他手裡「晉絕不祀」,他也成為「家人」了。
長子鮑店戰國墓 M1棺、槨及隨葬品出土情況
2005年發掘隰縣瓦窯坡墓地,清理春秋中、晚期墓葬17座,其中11座為銅器墓。最大的一座是30號墓,29號墓與之相仿,是晉國較高級別的兩座貴族墓葬。
1、2.銅鑑 3~6、8、48.銅鼎 7.銅盆 9.銅敦 10.銅舟 11.銅匜 12.銅盤 13.銅甑 14.銅鬲 15~19.銅鎛鍾 20~27、46.銅鈕鍾 28、30.銅鏃 29.骨鑣 31.石磬 32~35.銅盾鍚 36、49.銅戈 37.銅矛 38.銅車軎 39.銅馬銜 40.玉璜 41、42.璜形玉飾 43.礪石 44、45.獸骨 47.骨簪2016年發掘洪洞南秦東周墓葬5座,其中6號墓,墓壁四面有抹泥,積石積炭,一槨兩棺,隨葬品有150餘件,種類繁多,是近年來晉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
2014年到2018年發掘陶寺北墓地,兩周之際、春秋時期豎穴土坑墓256座、祭祀坑87座,貴族墓葬19座,9座被盜,共出土青銅器130餘件套,其中有衛國刻銘編鐘,這是春秋時期晉國分封到此地的姬姓貴族墓地。
陶寺北墓地2017-2018年發掘Ⅱ區航拍
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該墓地一直遭受瘋狂盜掘。2018年8月份,根據山西省政府指示考古工作人員進行考古勘探,在邱家莊村北發現一座特大型墓葬,地面留存有板瓦和筒瓦組成的護坡,墓上應建有「享堂」,墓口總面積近200平方米,是目前為止山西發掘的規模最大的東周墓葬。槨室為積石積炭,由於墓葬多次被盜,未見青銅禮器,出土陶、銅、鐵、金、玉、石、貝、骨、料器等隨葬品共計1702件,但多數已殘。同時上郭古城的工作也在有序展開,「古曲沃」的最後確定指日可待。
另外,考古發掘報告《臨猗程村墓地》(2003)、《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2010)等,也陸續出版。
從1990年開始對夏縣禹王城內的手工業作坊進行調查與發掘,1992年在大城南部發現一由前室、窯門、火膛、窯床和煙道等五部分組成的烘範窯;禹王城內不同的地點採集到戰國、西漢、新莽不同時期的錢範,表明禹王城內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從東周一直沿用到東漢。1996年在翼城縣城東部冶南「鐵坡」上,發現西漢中、晚期的冶鐵遺址。兩處冶鐵遺址說明,漢代河東郡共設有四處「鐵官」,產品直接運送到長安。
2010年實測了臨猗鐵匠營古城,同時在古城南進行了發掘,出土有陶器、貨幣、鐵器、建築材料等,時代為西漢中、晚期,判定古城為漢代猗氏縣城,但也曾經作為司鹽都尉治所。
臨猗鐵匠營古城墓地全景圖
臨猗鐵匠營古城墓地出土 H2:3陶釜
在晉東南,1994年發掘的屯留後河墓群136座戰國、漢代墓葬,2006年又在屯留餘吾墓地清理了208座戰國至明清墓葬,其中戰國58座、秦及西漢63座、東漢56座。
屯留後河墓群出土 錯銀硃雀紋車軎
呂梁山中南部發掘以墓葬為主。離石馬茂莊畫像石墓,除1919年左元異畫像石墓外,1990年發掘2、3、4號墓,1992年發現牛產墓,1995年出土孫顯安墓,2007年還發現一座。據統計在今馬茂莊及周圍村莊,已先後發掘了漢畫像石墓20餘座。
2002年山西永和龍吞泉遺址,發現東周、秦漢時期的遺蹟和遺物,其中陶罐腹下部有小孔,與甘青地區漢代少數民族文化相同,這是祁連山區的小月氏降服了漢朝,公元前107年漢武帝令其內遷,封小月氏王為瓡讘侯,所轄瓡讘縣,即今天的永和。
2016年在蒲縣曹家莊墓地清理42座墓葬,其中石槨石棺墓最富有特色,這是戰國晚期到漢武帝前期,魏國小貴族和漢代平民墓,從漢武帝後期到新莽時期匈奴人,他們隨葬動物肢骨和狗、鐵鐎鬥、陶小口罐,這是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匈奴進犯位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五原屬國時,騎兵長駒機率領屬國騎兵予以反擊,抓獲了烏維單于的從兄,被漢武帝封到河東郡北屈「騏縣」為列侯,稱「騏侯」。
其他小規模的發掘工作就更多了。1995年柳林楊家坪7座東周墓、1座西漢墓,1998年柳林看守所200多座東周、漢代墓,2000年忻州上社2座戰國早期墓,2001年襄汾中陳2座西漢晚期磚室墓、2003年陽泉馬家坪東漢磚室墓、2004年盂縣南坪村戰國早期古井、2005年原平北賈鋪22座東漢墓(磚室、洞室均有),2004年新廣武東漢磚室墓,2005年稷山孫家城3座戰國到西漢墓,2009年岢嵐窯子坡4座戰國時期土壙豎穴墓,2009年北趙引黃工程萬榮廟3座西漢、2座東漢洞室墓,2009年洪洞範村(洪洞)古城和漢代墓葬、2010年左權石匣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土壙豎穴墓15座,2011年呂梁環城高速離石區陽石9座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土壙豎穴墓、車家灣22座戰國中期到西漢的土壙豎穴墓和4座東漢磚室墓,等等。
原平北賈鋪墓葬 1.M1平面圖 、2.M1橫剖面圖、3.M1北壁剖面圖
這些工作,不但使山西晉國春秋霸業、韓趙魏三晉之源、秦漢多民族統一文化,在考古學文化方面顯現出自具特色的一面,也給山西東周、秦漢歷史,提供了切實可信的考古實物資料。
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只有侯馬晉國遺址一處,第二、三、四批榜上無名,到了2001年第五批有晉陽古城遺址 、馬茂莊墓群兩處,到2006年第六批有聞喜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方山南村城址、平陸黃河棧道遺址、夏縣崔家河墓群、天鎮沙梁坡墓群、陽高古城堡墓漢代群六處,2013年第七批有芮城古魏城遺址、平陸下陽城遺址、虞國古城遺址和虞坂古鹽道、臨猗程村遺址和猗氏故城、婁煩古城遺址七處,2019年第八批有翼城縣大河口遺址、南梁古城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永濟市解梁故城遺址及襄汾陶寺北墓地五處。從中可以看出,七十年來山西東周、秦漢考古與中國的文化建設同步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