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東周、秦漢考古七十年

2021-02-13 考古匯
全省各地基本建設都需要考古先行,盜墓也迫使對古代墓地進行清理,以研究課題意識和文化保護意識為前提,全省各地全面考古,既保持地方特色又形成不同時期的晉文化、三晉文化、戎狄文化、秦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

侯馬晉國遺址仍然是晉文化研究的重點,除繼續對鑄銅遺址發掘外,截止2012年發現和發掘了北郭古城、多處祭祀遺址、下平望墓地、虒祁遺址和墓葬、白店鑄銅遺址等,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陶範等。

隨著《侯馬鑄銅遺址》(1993)、《上馬墓地》(1994)、《晉都新田》(1996)、《侯馬喬村墓地1959——1996》(2004)、《侯馬白店鑄銅遺址》(2012)等大型報告相繼出版,建立了西周晚期到東漢時期晉文化、秦文化和漢文化的分期序列,學者們也開始全面認識東周晉文化。

關於侯馬晉國遺址,今天基本形成共識的是:平望、牛村、臺神古城為「品」字形宮城,馬莊、呈王、北塢、北郭馬古城為四座卿城,鳳城古城為晉國晚期晉公所居住;臺神古城外西北角北臨汾河的三座大型夯土臺基是晉平公所建的「虒祁宮」,是晉國的「釣魚臺」國賓館;宮城南面是以侯馬鑄銅遺址、白店鑄銅遺址為代表的手工業作坊區;侯馬盟誓遺址等的祭祀群為「左祖」,虒祁村、西高村為「右社」,牛村古城南可能是早期的「社祀」遺址,西南張村為晉國祭祀望山之處;柳泉墓地為晉公陵墓,上馬墓地西周及春秋早、中期為遷都新田之前的墓地,墓主人是古「新田」的開拓者,之後與下平望、東高墓地為中、小貴族墓葬區,秦村「排葬墓」為烈士陵園,喬村墓地是晉都新田晚期的墓地等等;公元前286年「魏獻安邑」秦人佔領河東包括今侯馬,秦文化迅速融合到晉文化中來,直到漢初政治統一,為漢文化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晉都新田遺址示意圖

喬村墓地局部

而作為侯馬晉國遺址特色之一的陶範,更是錦上添花,先後有《侯馬陶範藝術》(1996)、《晉國青銅藝術圖鑑》(2009)、《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銅器縱覽》(2019)三本著作,將侯馬鑄銅遺址生產的「晉式銅器」表述得一覽無餘,目前所知出土「晉式銅器」的地點,除山西外,河南、河北、陝西、內蒙古、四川等省的東周墓葬中也屢見不鮮;藏有「晉式銅器」的博物館除山西博物院和許多縣市的博物館外,國內有故宮博物院、臺灣中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8家,國外有美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日本等17家博物館或美術館。

2009年3月,《考古》雜誌組織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山西侯馬東周晉國故城遺址的發掘名列其中。

其他還有:

1995年清理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屍骨坑,埋葬有60個男性個體「雜亂無章,縱橫相疊」,身上有箭痕、砸痕、刀痕、骨折,均為非自然死亡,是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埋葬趙國亡卒的屍葬坑。

長平之戰遺址  1號屍骨坑全景

1997年柳林楊家坪小學清理35座墓,其中戰國墓13座。

1999年發掘長子鮑店戰國墓,墓主人為晉國最後一個國君晉靜公,在他手裡「晉絕不祀」,他也成為「家人」了。

長子鮑店戰國墓  M1棺、槨及隨葬品出土情況

2005年發掘隰縣瓦窯坡墓地,清理春秋中、晚期墓葬17座,其中11座為銅器墓。最大的一座是30號墓,29號墓與之相仿,是晉國較高級別的兩座貴族墓葬。

1、2.銅鑑  3~6、8、48.銅鼎  7.銅盆  9.銅敦  10.銅舟  11.銅匜  12.銅盤  13.銅甑  14.銅鬲  15~19.銅鎛鍾  20~27、46.銅鈕鍾  28、30.銅鏃  29.骨鑣  31.石磬  32~35.銅盾鍚  36、49.銅戈  37.銅矛  38.銅車軎  39.銅馬銜  40.玉璜  41、42.璜形玉飾  43.礪石  44、45.獸骨  47.骨簪

2016年發掘洪洞南秦東周墓葬5座,其中6號墓,墓壁四面有抹泥,積石積炭,一槨兩棺,隨葬品有150餘件,種類繁多,是近年來晉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

2014年到2018年發掘陶寺北墓地,兩周之際、春秋時期豎穴土坑墓256座、祭祀坑87座,貴族墓葬19座,9座被盜,共出土青銅器130餘件套,其中有衛國刻銘編鐘,這是春秋時期晉國分封到此地的姬姓貴族墓地。

陶寺北墓地2017-2018年發掘Ⅱ區航拍

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該墓地一直遭受瘋狂盜掘。2018年8月份,根據山西省政府指示考古工作人員進行考古勘探,在邱家莊村北發現一座特大型墓葬,地面留存有板瓦和筒瓦組成的護坡,墓上應建有「享堂」,墓口總面積近200平方米,是目前為止山西發掘的規模最大的東周墓葬。槨室為積石積炭,由於墓葬多次被盜,未見青銅禮器,出土陶、銅、鐵、金、玉、石、貝、骨、料器等隨葬品共計1702件,但多數已殘。同時上郭古城的工作也在有序展開,「古曲沃」的最後確定指日可待。

另外,考古發掘報告《臨猗程村墓地》(2003)、《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2010)等,也陸續出版。

從1990年開始對夏縣禹王城內的手工業作坊進行調查與發掘,1992年在大城南部發現一由前室、窯門、火膛、窯床和煙道等五部分組成的烘範窯;禹王城內不同的地點採集到戰國、西漢、新莽不同時期的錢範,表明禹王城內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從東周一直沿用到東漢。1996年在翼城縣城東部冶南「鐵坡」上,發現西漢中、晚期的冶鐵遺址。兩處冶鐵遺址說明,漢代河東郡共設有四處「鐵官」,產品直接運送到長安。

2010年實測了臨猗鐵匠營古城,同時在古城南進行了發掘,出土有陶器、貨幣、鐵器、建築材料等,時代為西漢中、晚期,判定古城為漢代猗氏縣城,但也曾經作為司鹽都尉治所。

臨猗鐵匠營古城墓地全景圖

臨猗鐵匠營古城墓地出土  H2:3陶釜

在晉東南,1994年發掘的屯留後河墓群136座戰國、漢代墓葬,2006年又在屯留餘吾墓地清理了208座戰國至明清墓葬,其中戰國58座、秦及西漢63座、東漢56座。

屯留後河墓群出土 錯銀硃雀紋車軎

呂梁山中南部發掘以墓葬為主。離石馬茂莊畫像石墓,除1919年左元異畫像石墓外,1990年發掘2、3、4號墓,1992年發現牛產墓,1995年出土孫顯安墓,2007年還發現一座。據統計在今馬茂莊及周圍村莊,已先後發掘了漢畫像石墓20餘座。

2002年山西永和龍吞泉遺址,發現東周、秦漢時期的遺蹟和遺物,其中陶罐腹下部有小孔,與甘青地區漢代少數民族文化相同,這是祁連山區的小月氏降服了漢朝,公元前107年漢武帝令其內遷,封小月氏王為瓡讘侯,所轄瓡讘縣,即今天的永和。

2016年在蒲縣曹家莊墓地清理42座墓葬,其中石槨石棺墓最富有特色,這是戰國晚期到漢武帝前期,魏國小貴族和漢代平民墓,從漢武帝後期到新莽時期匈奴人,他們隨葬動物肢骨和狗、鐵鐎鬥、陶小口罐,這是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匈奴進犯位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五原屬國時,騎兵長駒機率領屬國騎兵予以反擊,抓獲了烏維單于的從兄,被漢武帝封到河東郡北屈「騏縣」為列侯,稱「騏侯」。

其他小規模的發掘工作就更多了。1995年柳林楊家坪7座東周墓、1座西漢墓,1998年柳林看守所200多座東周、漢代墓,2000年忻州上社2座戰國早期墓,2001年襄汾中陳2座西漢晚期磚室墓、2003年陽泉馬家坪東漢磚室墓、2004年盂縣南坪村戰國早期古井、2005年原平北賈鋪22座東漢墓(磚室、洞室均有),2004年新廣武東漢磚室墓,2005年稷山孫家城3座戰國到西漢墓,2009年岢嵐窯子坡4座戰國時期土壙豎穴墓,2009年北趙引黃工程萬榮廟3座西漢、2座東漢洞室墓,2009年洪洞範村(洪洞)古城和漢代墓葬、2010年左權石匣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土壙豎穴墓15座,2011年呂梁環城高速離石區陽石9座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土壙豎穴墓、車家灣22座戰國中期到西漢的土壙豎穴墓和4座東漢磚室墓,等等。

原平北賈鋪墓葬 1.M1平面圖 、2.M1橫剖面圖、3.M1北壁剖面圖

這些工作,不但使山西晉國春秋霸業、韓趙魏三晉之源、秦漢多民族統一文化,在考古學文化方面顯現出自具特色的一面,也給山西東周、秦漢歷史,提供了切實可信的考古實物資料。

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只有侯馬晉國遺址一處,第二、三、四批榜上無名,到了2001年第五批有晉陽古城遺址 、馬茂莊墓群兩處,到2006年第六批有聞喜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方山南村城址、平陸黃河棧道遺址、夏縣崔家河墓群、天鎮沙梁坡墓群、陽高古城堡墓漢代群六處,2013年第七批有芮城古魏城遺址、平陸下陽城遺址、虞國古城遺址和虞坂古鹽道、臨猗程村遺址和猗氏故城、婁煩古城遺址七處,2019年第八批有翼城縣大河口遺址、南梁古城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永濟市解梁故城遺址及襄汾陶寺北墓地五處。從中可以看出,七十年來山西東周、秦漢考古與中國的文化建設同步發展的歷程。

相關焦點

  • 河北省考古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戰國秦漢考古
    河北戰國秦漢考古回顧 張春長 、齊瑞普 從戰國龍爭虎鬥到秦統漢治,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形成一幅邏輯清晰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時間卻似一匹野馬肆無忌憚地把這幅畫卷踏成碎片。
  • 秦漢臨海房?瑯琊臺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當塵封的歷史和考古相遇,就會發生魔幻般奇妙的蝶變。《史記》中記載的瑯琊臺2000年前那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往事,如今正在青島考古人的鏟下慢慢變成現實。在2019年首次對瑯琊臺考古正式發掘成果的基礎上,今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對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王曉毅在掛牌儀式上說,「這次參與合併的兩家單位,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很深的淵源。山西省民俗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在太原文廟成立的山西省教育圖書博物館,是全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勘察組。1949至1979年,30年的時間裡兩家是一個單位的兩個部門。
  • 山西新石器考古70年
    2019年我們剛剛慶祝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 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12月19日到20日,秦漢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閻良舉辦。這次研討會上透露: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秦人的建築文明從櫟陽城開始。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2018年到2020年,考古人員對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的十號建築。
  • 限於技術的東周甲冑:從小兵到周天子都只穿皮甲?考古者證實
    到了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到了戰國時代,冶鐵技術不斷發展,鐵兵器與鐵甲冑也開始在中國出現。可由於技術尚不成熟,所以此時仍然是和青銅甲皮甲同時存在。在河北省易縣境內,建於戰國末期燕昭王時代(公元前311年)燕下都遺址是已知已發現的戰國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在其中就出土了一頂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鐵胄。同時在其他戰國遺址中也出土了鐵質小甲葉,採用甲釘卯固。
  • 2019年考古「奧斯卡」初評啟動 「南海I號」等獲提名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T23方等36個項目入選。2019年8月,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兩項重要考古成果,「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位列其中。據悉,「南海Ⅰ號」宋代沉船1987年發現於廣東省川島海域,2007年實施整體打撈,2014年開始保護髮掘工作。
  •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全方位呈現「水陸」考古成果
    中新網海口12月22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300多件文物展品向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圖為展覽的南海島礁出土文物。王子謙 攝本次展出採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方式,分為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西安閻良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人員第一次大面積發掘出了戰國中期秦國宮城遺址內的後宮生活區新發現的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從2018年到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遺址內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多座宮城建築,以及浴室、壁爐等設施和灶址、水井等生活遺蹟,反映了戰國中期的秦國後宮生活區域的歷史面貌。
  • 「東周瑰寶 舉世無雙」東周時期天子駕六車馬
    博物館是依託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遺址型博物館。車馬坑規模大,車子類型多,擺放整齊,氣勢宏偉,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駕六」遺存。20世紀50年代,洛陽一期城市總體規劃有意避開了東周王城遺址和隋唐洛陽城遺址,為洛陽市的遺址保護作出了巨大的努力。2000年,東周王城遺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考古學報》2020年1-4期目錄索引
    來源:《考古學報》2020年第4期 該刊創辦於1936年,是中國學術界創辦最久、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學術期刊之一,被公認為中國考古學期刊的最高代表,在中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良好聲譽。不僅是國內外各考古機構、各大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必備典藏,也是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出版物,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刊物。《考古學報》向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兼重政治正確與學術標準。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其中,山西兩項考古項目進入初評候選,為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垣曲北白鵝墓地,位於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鄉北白鵝村(現為英言鎮白鵝村)東,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文物旅遊局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9座、灰坑17個。
  • 山西五裡後墓地發現金剛杵 系元代考古中首次出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8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人員在山西隰縣五裡後墓地發現元代隰州刺史韓昇墓碑,並出土隨葬的金剛杵,這也是中國元代考古中首次發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臨汾市文物局、隰縣文物局聯合對五裡後墓地展開發掘,其中發掘唐墓3座、元墓4座,及北宋、明墓各一座。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將於22日省博展出 全方位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
    >>>點此進入直播間,參與互動留言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1日消息(記者 陳望)《「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將於12月22日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通過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3
    衢州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商周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項目負責人:黃昊德匯報人:張森為配合衢江區古越文化園及濱江公路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9年孟姜三號墩航拍平面圖孟姜三號墩原始瓷器出土情況孟姜村土墩墓發掘是繼2018年衢江區廟山尖土墩墓發掘後,對該區域所做的又一項重大考古發掘。
  • 紀要 |【菊生學術論壇13】考古發現與歷史記憶——秦漢祠畤的再認識 (下)
    2019年3月23日至24日,由商務印書館、文研院合辦的「菊生學術論壇」第十三期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舉行。此次論壇的議題為「考古發現與歷史記憶——秦漢祠畤的再認識」,來自國內外二十餘名學者參與討論。本次論壇的內容由周觀晴、錢婧、畢悅、李玉蓉撰稿,孟繁之校讀。文章分成兩篇進行推送,本次推送的是論壇內容的下篇。
  • 92年前洛陽金村驚現8座東周天子墓,5年被盜空,絕世珍寶流失海外
    01 洛陽金村古墓被盜,斬斷了考古研究連續性出現諸多缺失與空白。洛陽自古就是風水寶地,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以及後晉等13個朝代,105位帝王在此定都,定都歷史長達1529年。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考古發現:西周都城結構是啥模樣?
    考古發現:西周都城結構是啥模樣?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載,成周洛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裡,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北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可見,成周的範圍不小。經多次考古發掘,在上述漢城外發現規模更大的東周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