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2021-03-05 陝西都市快報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

陝西土厚埋皇上

這句在民間流傳已久的話

生動說明了陝西厚重的歷史

而就在近日

「秦國後宮」遺址在西安被發現

再次激發了人們

對陝西歷史的好奇

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

西安閻良秦漢櫟陽城考古

又有新發現

考古人員第一次大面積發掘出了

戰國中期秦國宮城遺址內的

後宮生活區



新發現的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從2018年到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遺址內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多座宮城建築,以及浴室、壁爐等設施和灶址、水井等生活遺蹟,反映了戰國中期的秦國後宮生活區域的歷史面貌。

△浴室

△排水系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說:「從我們勘探情況看,發掘區向北是整個宮城北牆的範圍,其實就是最靠北了,就是後宮區裡的後宮區。這個區域的發掘是我們在傳統的都城考古裡做得非常少的,這次是機緣巧合把它就完整揭露出來了。」


△建築基址

△瓦當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遺址中發現了兩件「公」字瓦當,這也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文字瓦當。還發現了「櫟陽宮」陶文,進一步明確了秦漢櫟陽城遺址的性質。考古人員認為,最新發掘的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的建築規模大、等級高,對深入揭示戰國秦漢建築布局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櫟陽宮」陶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我們一直說漢承秦制,漢承秦制往上延伸過來,現在能追到櫟陽城。根據文獻的記載看,秦人在櫟陽是一個巨大的轉折,三號城的發現使我們對於整個漢承秦制的起點和制度文明的起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是從櫟陽開始的。

對於這次考古發現

網友表示坐不住了

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

到底還有多少歷史痕跡和秘密

我們拭目以待

新聞來源:綜合陝視新聞、第一新聞

本期編輯:孫雨 朱美紅

值班審核:林應乾、吳芳

相關焦點

  • 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央廣網西安12月20日消息(記者雷愷 舒隆煥)近日,電視連續劇《大秦賦》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熱播,圈粉無數。12月19日到20日,秦漢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閻良舉辦。這次研討會上透露: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秦人的建築文明從櫟陽城開始。
  • 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 考古發現|西安發現戰國時期秦國「皇家浴室」
    櫟陽城位於今西安市閻良區,是西安附近秦鹹陽城、漢長安城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從2013年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繼上世紀80年代初步勘探後,重啟了櫟陽城遺址考古勘探發掘工作。這座在秦漢歷史上如此重要的都城,考古隊在近五年發掘中通過大範圍勘探、小規模試掘的方式,先後確定了三座古城。
  • 秦國「後宮」首露真容
    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櫟陽城遺址是歷史文化遺產財富的寶庫,對秦漢歷史、秦漢文化及文化遺產都提供了新的物化載體。2018年4月10日,櫟陽城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河北省考古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戰國秦漢考古
    河北戰國秦漢考古回顧 張春長 、齊瑞普 從戰國龍爭虎鬥到秦統漢治,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形成一幅邏輯清晰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時間卻似一匹野馬肆無忌憚地把這幅畫卷踏成碎片。
  • 山西東周、秦漢考古七十年
    全省各地基本建設都需要考古先行,盜墓也迫使對古代墓地進行清理,以研究課題意識和文化保護意識為前提,全省各地全面考古,既保持地方特色又形成不同時期的晉文化、三晉文化、戎狄文化、秦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侯馬晉國遺址仍然是晉文化研究的重點,除繼續對鑄銅遺址發掘外,截止2012年發現和發掘了北郭古城、多處祭祀遺址、下平望墓地、虒祁遺址和墓葬、白店鑄銅遺址等,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陶範等。
  • 成都考古重大發現!劉備皇宮或在天府廣場東北側
    ▲出土瓦當考古發掘:要找到劉備皇宮尚需時日2013年初,考古工作隊在天府廣場東北側,四川大劇院考古工地中心發現了一座重達8.5噸的石犀牛,這尊被稱為鎮水神獸的龐然大物出現,讓專家學者認定這是城市腹心地帶該有的東西。
  • 新書|櫟陽考古發現與研究
    歷年來國內學術界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現與考古學、歷史學相關學科的秦漢櫟陽城研究文章結集——《櫟陽考古發現與研究》。本書為歷年來國內學術界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現與考古學、歷史學相關學科的秦漢櫟陽城研究文章結集,收錄文章83篇,分為「考古資料」與「櫟陽研究」兩大部分;「櫟陽研究」又包括「都城」、「陵墓」、「宗教祭祀」與「其他」四部分。
  • 戰國長廊?秦漢臨海房?瑯琊臺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發掘區分為大臺臺頂和距臺頂中心約1100米的臺西頭村東南亭子蘭兩處,發掘面積約700平方米。發掘區地形整體呈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狀,通過考古發現,遺蹟主要有建築基坑、排水溝、滲水池等。
  • 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閻良區召開
    2020年12月19日,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閻良舉辦。伴隨著近百名秦漢考古專家齊聚閻良,徐徐揭曉歷史時段之前商鞅變法、大秦帝國崛起的櫟陽時代那一幕幕恢宏史詩與四十年的考古成就。據了解,此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閻良區人民政府主辦。活動先後進行了考古專家暢談櫟陽考古新收穫、遺址參觀、秦漢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和櫟陽城遺址考古座談會。
  • 紀要 |【菊生學術論壇13】考古發現與歷史記憶——秦漢祠畤的再認識 (下)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梁雲首先以「天地合祭——秦漢畤祭考古發現帶來的思考」為題進行報告。他指出宗廟畤祭是秦漢畤祭考古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秦漢禮制文化的重要突破口。雖然這三處遺蹟所處年代相近,但是形制特徵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玉器組合的比較,三處遺址均出土了玉人,但在鸞亭山遺址還發現了圭和壁,在血池和吳山遺址則發現了璜(珩)和琮;二是祭祀場所的比較,鸞亭山遺址保留了相對完整的祭壇景觀,在血池和吳山遺址則主要發現了祭祀坑群,而祭壇和祭祀坑群合二為一恰可勾勒出秦漢國家祭祀的完整面貌;三是祭祀單位的比較,鸞亭山遺址的祭祀單位種類較多,包括過亭式房子、灰溝
  • 太陽神鳥、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竟有這麼多成果!
    2017年,蒲江飛虎村船棺葬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矛。03秦漢以後考古在成都市中心發現唐朝中央公園摩訶池,明朝蜀王府遺址被發現以及春熙路江南館街遺址等等,重塑著古代成都。該遺址處,現已挖掘出大面積古代城市遺存,包括: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上圖為發掘區航拍全景,下圖為明代蜀王府苑囿區的水池及臺榭。
  • 漢魏洛陽故城朝堂與後宮的「分界線」
    宮城二號殿建築遺址發掘區結合考古新發現,考古人員對宮城二號殿的歷史面貌也有了新的推斷——它或與文獻記載中的「顯陽殿」有關。顯陽殿始建於北魏遷洛後,與太極殿、洛陽宮城大致同時修築而成,是宮城南部僅次於太極殿的一座重要建築。
  • 又一國際酒店落戶秦漢新城,大西安「北跨」再提速!
    機場城際長陵站人行天橋效果圖一方面,秦漢新城位於西鹹新區的幾何中心,其總面積為西鹹新區五大新城之首,隨著西安主城區的北跨以及鹹陽城區東擴,兩座古都正在這裡對接融合。在大西安組團發展的框架中,秦漢新城以「一軸·雙核·三帶·三區」總體規劃,當仁不讓地成為未來大西安現代化新中心的核心區域。
  • 四十年考古:解鎖《大秦賦》前的商鞅變法
    近日,央視八套《大秦賦》的開播吸引無數觀眾的眼球,令各位觀眾紛紛大呼:彩!彩!彩!但你可知形成於戰國中晚期,秦國獨大的局面背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讓秦國從此走向崛起的商鞅變法之地在今日西安市閻良呢?
  • 陝西漢長安城遺址發現西漢建築遺址 曾做過安置被廢帝後的宮城
    原標題:陝西:漢長安城遺址發現西漢建築遺址新華社西安4月21日電(記者楊一苗)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漢長安城遺址又有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漢長安城北宮一號遺址發現一組西漢建築遺址,研究推測這裡曾做過西漢時期安置被廢帝後的宮城。
  •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01-12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考古發現:西周都城結構是啥模樣?
    考古發現:西周都城結構是啥模樣?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載,成周洛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裡,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北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可見,成周的範圍不小。經多次考古發掘,在上述漢城外發現規模更大的東周城遺址。
  • | 寧夏又一考古項目上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揭曉,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排名第四,成功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