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國考古百年 專家學者研討聚焦仰韶文化傳播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河南三門峽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雙槐樹遺址發現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環壕城址,引出的新認識無異於是說仰韶文化中期已經開始邁入文明門檻。」

  「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開創了一個燦爛的彩陶時代。」

  「陝西藍田新街、楊官寨等遺址體現出仰韶文化晚期社會分化的加劇,社會分工的明確化。」

  「山西離石德崗遺址出土遺存組合豐富且明確,在仰韶中期遺址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第四次考古發掘填補了仰韶村遺址近百年來多學科研究的空白。」……

仰韶文化博物館特色外觀造型。 孫自法 攝

  為迎接2021年仰韶遺址發現百年和中國考古百年誕辰,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以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學者代表,近日在仰韶文化和中國考古學發祥地所在的三門峽市相聚一堂,參觀考察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展,研討交流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仁湘指出,河南雙槐樹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超大型聚落遺址,發現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環壕城址,出土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由新發現引出的新認識,無異於重返仰韶文化時期的「中原中心」論,無異於是說仰韶文化中期已經開始邁入文明門檻。「即便如此,我們依然還不能說仰韶文化再不會有更重大的發現了,以為最重要的中心城邑已經找到了。新的發現,仍然可以期待」。

通過仰韶文化影響力,當地酒廠「近水樓臺」推出彩陶窖藏酒類產品。 孫自法 攝

  他表示,考古界期待仰韶大型墓葬的發現,希望由此獲得仰韶人關於精神生活特別是信仰方面更多的新信息。「在仰韶人通過彩陶表現的信仰圖景中,我們還發現了日神與月神崇拜。仰韶社會的神權制度,我們的認知還有提升的空間,如果深化了對彩陶意義的認識,對仰韶整體內涵的認知也一定會有很大改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研究員說,靈寶盆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社會複雜化最早主要出現在仰韶文化中期階段,表明中原地區最初社會複雜化採用的是漸進型發展模式,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基本特點和格調的奠定了趨向性基礎。同時,仰韶文化中期的社會有明顯分層,但貧富分化不甚嚴重,差異主要體現在聚落也即社群之間,暗示該區域複雜社會的形成可能是血緣關係而非經濟等手段。

仰韶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小口尖底瓶備受矚目。 孫自法 攝

  「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開創了一個燦爛的彩陶時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廟底溝遺址第二次發掘領隊樊溫泉研究員指出,在與廟底溝文化同期的周圍諸考古學文化中,都發現了彩陶,並明顯受到廟底溝文化彩陶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所以說,廟底溝文化彩陶奠定了中國史前藝術發展的基礎。

  他說,廟底溝文化是中國分布範圍最廣、文化相似度最高、對後來文化影響最深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三門峽廟底溝遺址早在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初步形成聚落結構雛形。以廟底溝文化為核心的地區,也成為後來中國歷史演進的最核心區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楊利平副研究員介紹陝西近年來仰韶文化考古新發現說,高陵楊官寨遺址、白水下河遺址、藍田新街遺址、富平岔口遺址、西安馬騰空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對仰韶早期有補充認識,填補了仰韶中期聚落形態、社會發展上的空白,並豐富了仰韶晚期的聚落認知、建築材料、社會分化等考古材料。

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一處陶罐造型觀景臺初具雛形。 孫自法 攝

  其中,以楊官寨遺址為代表的早期城市雛形的出現,男性作為特定遺傳地位的確定,推動文明化進程加速;藍田新街、楊官寨等遺址體現的仰韶文化晚期社會分化的加劇,社會分工的明確化,為中國文化根脈研究提供考古學支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曉燕館員說,靈寶城煙遺址考古發掘是繼西安半坡、臨潼姜寨遺址以來,仰韶早期遺址又一次較大規模發掘,獲取的大批遺蹟遺物推動進一步認識仰韶早期文化特徵。城煙遺址沒有集中的墓地,墓葬分布較散亂,大多無隨葬品,為研究仰韶早期聚落的葬俗、人口結構、血緣關係、婚姻關係及社會關係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資料。同時,作為山區聚落,城煙遺址為研究仰韶早期不同自然環境下的聚落情況提供了新材料。

  「目前,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Ⅰ區和Ⅱ區)正在有序進行中,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Ⅲ區)已經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世偉館員稱,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中收集的相關樣品和標本,為多學科多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寶貴材料,也填補了仰韶村遺址近百年來多學科研究的空白,將極大豐富對於仰韶村遺址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人類生存狀況的多方面了解。

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一處考古發掘點。 孫自法 攝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長張光輝研究員指出,山西離石德崗仰韶中期聚落遺址以平底瓶、尖底瓶、斂口缽、夾砂罐、曲腹盆等為主要組合,流行五邊形房址,屬於典型的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年代上相當於仰韶中期偏晚階段。該遺址發掘遺存組合豐富且明確,在仰韶中期遺址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為分析這一時期一般家戶生活用器與生產情況提供了典型案例。

  距今約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一種以彩陶為代表的史前文化,1921年10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並展開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按考古慣例命名為仰韶文化,這是中國首個考古學文化名稱,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近百年來,仰韶文化在全國有統計的遺址已發現5200多處,主要位於黃河中下遊一帶、以秦晉豫三省為核心的中原地區,分布範圍覆蓋9省區。

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一處考古發掘點,考古人員正在對新發現的遺存進行發掘清理。 孫自法 攝

  「考古學進入到國家文化建設層面,百年中國考古學迎來了第二個世紀的大機遇。」在王仁湘看來,中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和正源之所在,紀念和傳播中國考古百年、仰韶百年,意義特別重要,讓公眾通過考古了解先民的歷史和他們創造的文化,弘揚華夏文明,是公共考古人和所有考古人的責任擔當。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表示,在仰韶百年和中國考古百年前夕,考古界研討交流仰韶考古發現與成果、共商仰韶文化研究與傳播,既是對2021年中國考古百年系列紀念活動的一次預演,也將推動中國考古特別是公共考古事業進一步發展,助力建設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完)

相關焦點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中國考古第一個以遺址地命名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文章認為仰韶文化對中國考古學具有重要意義,「總體看,不同地區的仰韶文化,在距今5000年後,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開端,也是考古時間最長的史前文化。
  • 仰韶文化:點亮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在分析仰韶文化的性質時,他認為仰韶文化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前身,仰韶遺址的發現證明中國存在史前文化,並且中國文化的根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代。  在此次考古活動中,袁復禮還測繪了我國考古學史上最早的一幅野外考古作品——《仰韶村遺址地形圖》。考古學的慣例是將首次發現文化遺存的地名命名為該文化的名稱,因此,一種在澠池縣仰韶村首次發現的以彩陶為主要標誌的遠古文化系統便被稱為「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才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仰韶文化,中國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但它的發現者安特生卻認為,仰韶文化是由西方傳入,這就是著名的"中華文化西來說",那麼,仰韶文化真的由西方傳入嗎?仰韶文化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文化?但安特生並沒有就此罷休,有一個問題一直讓他耿耿於懷:那就是假如仰韶的彩陶是從西方傳入的,那麼就必然會在通向中原的甘青地區留下傳播的遺蹟,他還設想西方的文化應該通過絲綢之路和草原之路兩條道路向東傳播,那麼這個文化通道真的存在嗎?為了驗證這個假說,1923年,安特生決定到甘青地區的河谷地帶去尋找史前的文化遺址,這樣安特生在中國最大的一次考古調查開始了。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並具有鮮明特點。  魏興濤 1966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畢業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 讓仰韶文化「火」起來!
    仰韶文化穿越時空隧道,衝破層層厚厚泥土的包裹,破繭而出,放射出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震驚了中外考古界。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花瓣紋彩陶曲腹盆原器物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器型整體規整,線條流暢,造型古樸,被專家們稱為「華夏之花」「藝術之源」。
  • 文明之聲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魏興濤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首次證實中國存在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了科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序幕。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原本單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經成為既有聯繫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國史前文化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上圖為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仰韶文化的重要價值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 仰韶文化知多少
    但也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到父系社會早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  。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與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說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趨增多並佔據統治地位;「灰坑葬」說明非自由民(奴隸)的存在。體現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圖,以及表現「貴族的感情」的遺蹟、遺物,則是父權與君主(世襲酋長)統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
  • 仰韶酒業走進大河村遺址,探尋文化賦能創新驅動發展的密碼
    為了讓與會嘉賓對大河村遺址,厚重的仰韶文明、黃河文化等,有個深入的了解,在座談會前,與會嘉賓們首先參訪了黃河岸邊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古老智慧的仰韶文明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發現於1964年的大河村遺址,包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時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址,距今有6800~3500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2017年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 「河洛古國」再掀中華文明探源,小口尖底瓶重提仰韶「日月星」
    近年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直在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工作。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呈現王都之勢,經多位知名考古學家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這是距今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等專家公認,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 專家學者齊聚四川外國語大學 共話「百年歷史與城市傳播」
    12月12日,中國新聞史學會博物館與史志傳播研究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百年歷史與城市傳播」高峰論壇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行,來自委員會各成員單位以及國內其他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圍繞「百年歷史與城市傳播」主題,展開多維度的學術交流,為新時期的歷史學研究貢獻智慧。本次論壇共分為開幕式、主題發言與分論壇三個部分,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 仰韶彩陶坊:用7000年時光釀一瓶陶香!
    中國是陶器的故鄉,中國陶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陶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而中國的陶製器皿,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的發現,使「中國沒有新石器文化」這一流行百年的論斷被否定,舊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的斷裂被合理連結,中國歷史得以順利延展。
  • 今天,國內考古專家學者齊聚鄖陽,再次聚焦百萬年前「鄖縣人」
    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地的專家、學者首站參觀了鄖陽區青曲鎮「鄖縣人」遺址。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馮小波是當年「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據他介紹,經科學研究確定,「鄖縣人」頭骨化石大致距今100萬年,在青曲鎮學堂梁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鄖縣人」遺址剖面。
  • 考古界重量級專家齊聚潛江,一起研討這件事……
    來自全國近50名考古專家匯聚潛江,對龍灣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成果進行論證,對龍灣楚章華臺宮殿基址開展學術研討,為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暨「十四五」發展規劃把脈定向。本次活動由中國考古學會兩周專業委員會、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及潛江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 仰韶文化是「黃河故事」最絢麗的篇章|吳天敏【薦讀】
    仰韶文化是中國分布最廣、影響最深遠的考古文化,是研究歷史最長、成果最豐富的史前文化,是萌生、發展、繁榮、傳承於黃河中遊地區的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一種彩陶文化,在華夏民族發展史和中華文明史中具有母體和發端的地位。
  • 河南下王崗遺址考古報告發布 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引熱議
    新華社鄭州11月30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近百位業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南淅川,回顧數十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共商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大計。遺址從距今約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延續至西周晚期,年代跨度近5000年,是研究史前聚落完整面貌的典型個案。報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表示,報告全面呈現了發掘成果,可為丹淅流域文化譜系變化、史前環境變遷、聚落形態演變等課題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 馬家窯文化——黃河上遊史前文化的代表
    勾曲圓圈網線紋彩陶盆  安特生當時認為:仰韶文化與中亞地區安諾和特裡波列文化的彩陶有較多相似之處,可能存在自西向東的傳播。  馬家窯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2018年10月16日,以「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的巔峰」為主題的第二屆馬家窯文化國際論壇在臨洮隆重舉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四川、河南、甘肅的專家學者圍繞「馬家窯文化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位置、馬家窯文化的特色研究、馬家窯文化與以中原為中心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模式
  • 央視新聞聚焦!在山西早期聚落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11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節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聚焦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起就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距離運城市鹽池直線距離大約7公裡,是目前大規模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此次發掘出的三枚石雕蠶蛹,其中一枚形狀、大小如棗核,呈現淺褐色,表面有尖銳器物刻出的條狀花紋。
  • 中國大學裡的考古系
    考古系作為大學最冷門的專業之一最近突然火「出圈」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鍾芳蓉一起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熱搜 作為一門大學專業考古系在中國誕生不足百年與其誕生和發展相生相伴中國近代考古學也走過了百年滄桑▲考古研究者在研究長白山神廟遺址出土的獸頭脊飾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馮時先生在《中國古代天文考古學》中,通過對一系列田野考古和文獻考古材料的天文學解讀,告訴我們——中華之龍,源於黃河中遊東段(即中原地區)史前(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期或者更早)先民在「觀象授時」活動中,對東方「蒼龍七宿」連線之想像性圖形。其中新宿二,即大火星,在黃昏時分出見於東方地平線之上空時(昏中),恰值「春分」,先民們就根據這個「象」開始放火燒山並播種粟、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