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才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2021-02-07 仰韶酒業


1921年10月中秋的一天,黃河岸邊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迎來了一位大個子洋人,從此這座小村莊和這位洋人同時揚名天下,這座小村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仰韶村,這位洋人就是瑞典人安特生。

安特生是瑞典地質學家,1914年被中國北洋政府聘請擔任農商部礦政顧問,主要職責是為中國尋找礦藏,因為在張家口找到了龍煙煤礦,安特生還受到了大總統袁世凱的接見。

安特生第一次聽說仰韶是在1920年。這一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國地質調查所採集員劉長山到豫西調查古脊椎動物化石,在仰韶村的農民家裡,他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而這些石器極有可能是遠古時期的,於是劉長山採集、購買了600多件石器,並將它們全部帶回北京。和劉長山預料的一樣,安特生一見到這批石器,立即引起了極大興趣。

1921年4月21日,安特生跟著劉長山來到了澠池縣.在仰韶村路邊的斷壁上,安特生發現有很多深灰色的口袋形灰坑,他猜測這可能是古人類活動的遺址。

第二天,他們在清理一個灰坑時,突然發現了一片紅底黑花、打磨光滑的彩陶殘片,後來他們又在同一灰坑裡發現了石斧,這些發現讓安特生產生了深深的疑問,難道這裡就是古代人類活動的場所?難道中國真的有史前遺址?

安特生決定通過挖掘仰韶遺址來揭開這個千古之謎,但挖掘必須得到中國政府的批准。於是安特生回到北京,一邊等待政府的批文,一邊物色有關人選。

1921年10月27日,在河南當地警察的護衛下,安特生和剛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年輕地質學家袁復禮等5位助手,第二次來到了仰韶村,而這次考古發掘也成為中國田野考古的第一次。

這次安特生共挖了17個地點,其中發現最多的就是彩陶,彩陶美麗的花紋讓安特生震驚不已。

另外他們還發現了骨錐、骨鏟、骨針等骨器和石斧、石刀等石器。他們還用現洋在村中挨家挨戶收買出土的東西,後來安特生把所有東西裝入幾個大木箱,僱馬車拉到洛陽火車站,然後全部運到北京。

安特生在仰韶村一共呆了35天。這次發掘證實了安特生的判斷,仰韶村確實是古人類活動的一個遺址,這裡的人們已經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它們制陶、狩獵、捕魚,但讓安特生迷惑的是,仰韶村的古文明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安特生帶著疑問從仰韶村回到北京後,就開始大量查閱有關資料,一天他看到了美國中亞考古調查團發表的安諾遺址發掘報告,他驚訝地發現,中亞出土的陶器和仰韶的彩陶竟然非常相似。

安特生不斷地思考,並從一些西方學者那裡得到了更多有關彩陶方面的知識和理論,安特生不解的是,為什麼河南仰韶彩陶同安諾彩陶之間有那麼多相似之處呢?究竟它們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繫呢?

1923年,安特生發表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在分析仰韶文化的性質時,他認為仰韶文化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前身,但是當安特生把仰韶文化與中亞的安諾文化進行比較時,卻得出了它們有可能同出一源的結論,並且認為最先發現的安諾彩陶早於仰韶,所以仰韶文化有可能從西方經中亞傳入。

安特生的報告一經出版,這個假說很快風靡全球。學術界普遍相信,在新石器晚期,有一支以彩陶為代表的先進農業集團由西向東從中亞進入中國的黃河流域,並匯入原有的古老文化中,形成了中國自己的史前文化。

此後安特生又在河南滎陽調查發掘了秦王寨等遺址,他認為這些遺址和仰韶遺址同屬於一個文化系列,安特生就把這些石器遺址命名為"仰韶文化",這也是近代考古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從此石器時代這個名詞也為大眾所熟悉,仰韶遺址的發掘拉開了我國田野考古的序幕。

仰韶文化,中國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但它的發現者安特生卻認為,仰韶文化是由西方傳入,這就是著名的"中華文化西來說",那麼,仰韶文化真的由西方傳入嗎?仰韶文化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文化?

但安特生並沒有就此罷休,有一個問題一直讓他耿耿於懷:那就是假如仰韶的彩陶是從西方傳入的,那麼就必然會在通向中原的甘青地區留下傳播的遺蹟,他還設想西方的文化應該通過絲綢之路和草原之路兩條道路向東傳播,那麼這個文化通道真的存在嗎?

為了驗證這個假說,1923年,安特生決定到甘青地區的河谷地帶去尋找史前的文化遺址,這樣安特生在中國最大的一次考古調查開始了。

這次考古行動從1923年5月開始,在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支持下,安特生沿著黃河西上。中央政府給各地的省長們寫信要求他們對安特生的考察團給予關照,並且安排了10名護送的士兵,還發有寫著漢、蒙、藏3種文字的護照。

考查隊走到蘭州之後,偶爾從一個貨攤上找到了一個裝著菸葉的舊彩陶罐,在得知這件彩陶來自臨洮後,安特生就沿洮河而行,終於在臨洮縣洮河西岸一個叫馬家窯的村子發現了一處新的仰韶文化遺址。

讓安特生震驚的是,馬家窯的彩陶打磨得非常細膩。它的器型豐富,圖案極富變化,比仰韶發現的陶器更加絢麗多彩,即使在今天,考古學家仍然沒有再發掘出比馬家窯彩陶更為精美的陶器,這一發現讓安特生喜出望外。

1924年夏季,安特生又在甘肅廣河縣洮河西岸發現了齊家遺址,奇怪的是,和馬家窯遺址相反,齊家遺址出土的多是沒有花紋的素陶,彩陶多是紅褐色,紋飾簡單,以菱形網紋和三角紋為主,出土的大耳罐與古希臘瓶子的造型非常相似。

安特生在甘肅、青海的考古發掘持續了兩個多月,共發現遺址近50處,發掘的全部文物一共裝了25輛馬車。

根據這個邏輯,安特生認為彩陶絢麗的馬家窯文化應該晚於齊家文化,為第二期。通過對比,安特生還認為,馬家窯彩陶比仰韶彩陶發達,更接近於西方彩陶文化的特點。假如甘肅彩陶是從中原發源的,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現象,因此甘青的考古挖掘似乎完全證實了他先前的推測,那就是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在西北得到發展後,然後通過甘肅傳播到中原地區,產生了中國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安特生在西方文化中尋求仰韶彩陶答案的假說,在20世紀20年代曾被國際學術界所接受,而且成為中外考古界最感興趣的話題,安特生也因為倡導"中華文化西來說"而名揚中外。

這次發掘出土的文物,應安特生請求,中國政府贈送給瑞典一部分。1925年底,當文物運達瑞典後,國王古斯塔夫非常重視,立即撥出專款在斯德哥爾摩修建一座宏偉的博物館,並親自命名為"遠東博物館",由安特生擔任館長。該館還創辦了館刊,不斷介紹中華遠古文明。

1926年10月,安特生陪同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訪問中國,安特生原本計劃陪同王太子前往河南察看仰韶村遺址,但由於當地局勢動蕩不安,中國地質調查所特意安排王太子到山西太原附近,參加了一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在瀰漫的硝煙中,已經63歲的安特生再一次來到北京,準備繼續在中國進行考古工作。但安特生知道炮聲隆隆的中國已無法進行學術考察,1938年,他轉道越南回到了瑞典,從此再也沒有來過讓他聲名遠播的中國。

安特生走了,但他的"中華文明西來說"仍然流行,那麼,仰韶文化是什麼性質的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裡呢?

新中國成立以後,雖然百廢待興,但考古工作者並沒有忘記仰韶,並沒有忘記安特生留下的"中華文化西來說"。

半坡村距陝西省西安市十多公裡,195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西安工作隊進駐半坡村,隨著他們的到來,神秘的仰韶文化逐漸露出了它真實的面容。

半坡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出土的完整的和可以復原的器物有近千件,其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紅陶,陶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繪有黑彩的魚紋盆,魚紋也是半坡彩陶的主要標誌,這也說明在遠古時期我國的西北地區是一個水河密布的地區。因為有彩陶的出現,考古人員初步斷定它屬於仰韶文化類型的遺址。

僅僅兩年後的1956、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水庫建設,國家文物部門對河南陝縣廟底溝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次發掘面積近5000平方米,共探挖280個四米見方的探方,考古人員發現,廟底溝的房屋也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屋內有一保存火種與取暖用的圓形火塘,和半坡遺址非常相似。另外他們還挖掘墓葬156座。

和半坡類型彩陶多魚紋不同的是,廟底溝出土的陶器多以黑彩繪玫瑰花瓣紋和弧邊三角紋為主。但兩個遺址都出土有一種特殊的器物,這就是小口尖底瓶。

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近一個世紀的努力,更多的仰韶文化遺址陸續被發掘了出來,目前這些遺址已多達5000多處,這些遺址距今約7000年到5000年,考古學上把這2000年的漫長歷史通稱為仰韶文化時期,而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類型,廟底溝遺址則代表著仰韶文化中晚期類型。甚至有的學者明確主張半坡類型對應炎帝時代、廟底溝類型對應黃帝時代。

在挖掘的5000多處仰韶遺址中,絕大部分為廟底溝類型,這也說明在仰韶廟底溝文化時期,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擴張。

通過考古挖掘,廟底溝文化的傳播方向也漸漸清晰起來。經過碳14測定,證明安特生發現的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變種和發展。廟底溝文化彩陶傳播到青海、甘肅一帶以後,經過發展,過渡到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彩陶在廟底溝彩陶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加絢麗多彩。

這說明在漢代絲綢之路形成之前,連接西北與中原之間的文化通道已經形成,這個通道所發揮的作用,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時代,只不過不是像安特生所說的由西向東,而恰恰是由中原向西北地區延伸。

在幾代考古學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華文化西來說自然也就成了歷史的煙雲。

但還有一個現象也讓考古學家著迷,那就是在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周邊,中華先祖們不約而同地迸發出了旺盛的創造力。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發掘,根據不同的文化面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已經有數十種之多。

但讓人奇怪的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這些文明都斷裂了,有的甚至不知所終。

廟底溝文化強力擴張的過程,正是周圍這些文明逐漸衰落並向中原匯聚的過程,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北部的紅山文化,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這一廣大的地區都發現過具有廟底溝文化風格的彩陶。

那麼,廟底溝文化如此擴張的原因是什麼呢?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種,為什麼在仰韶時代會匯聚中原,成為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母體?2002年,國家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目的就是進一步研究華夏文明孕育的過程,回答這個問題。

探源工程證實,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中國幾大河流域的古文明大多改變了原有的發展方向,向中原文明靠攏過來。這說明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並在後來發展為夏商周文明。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中原地區的中心地位並不是從農業一開始就形成,它實際上是滿天星鬥,就是文明的火花在各地都有,它在閃爍,但是最終所匯集到中原進入到王朝文明的階段。

其實,中國人稱自己為華人,根源就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紋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圖騰,"花族"就是華族,這也就是今天我們自稱華夏民族的由來。 


-❤分割線❤-

相關焦點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這也是安特生發現仰韶遺址時感慨萬端的原因。他以歐洲著名的丹麥遺址為例,「長為100至300公尺,其廣50至150公尺,厚1至3公尺」,而仰韶南北為960公尺,東西480公尺,灰土層厚1至5公尺不等。「則可知在石器古人時代其地當為一大村落無疑矣。」 1923年安特生的《中國遠古之文化》正式發表,把仰韶文化確立為中國史前文化,這不僅使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論調不攻自破,而且讓仰韶文化走向了世界。
  • 仰韶文化是「黃河故事」最絢麗的篇章|吳天敏【薦讀】
    仰韶文化的發現石破天驚,它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點燃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證實了中國存在非常發達的遠古文化,推翻了中國人是從西方遷徙過來的觀點,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發展中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 從雙槐樹仰望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城樓
    新近發布的河南鞏義雙槐樹仰韶文化古城,以其久遠的時代、龐大的規模、高級的規格、豐富的內涵,使我們在中華文化的腹心地帶,在野蠻與文明的交匯之際,不僅看到了內外三道埋葬氏族制度墓穴的壕溝,更看到了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甕城的城樓。
  • 中華文化對臺灣來說意味著什麼?
    因此,當祭祖燒香這一中華傳統文化受到限制時,島內民眾懷疑這是「去除中國神明」,要將「去中國化」政策從政治領域延伸到傳統文化領域並非毫無根據。因為「香火」對中華民族來講,代表一種傳承。「香火」滅了,對家庭來說,象徵著血脈傳承的中斷;對宮廟來說,意味神明已離開;對一個民族來說,代表文化的消亡。香火文化已存在上千年,臺灣當局為何急於消滅這個民間文化?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通過持續不斷的考古,我們對仰韶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首次證實中國存在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了科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序幕。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原本單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經成為既有聯繫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國史前文化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演講時間:2020年6月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又因為仰韶中期正如嚴文明所指出的,是「啟動社會文明化進程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並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而沒有經驗借鑑」,所以這裡出現的早期文明應該可以視為中國史前的原生文明。  在仰韶文化分布區偏東區域的河南鄭州以西至河洛地區,仰韶中晚期文化也十分繁盛,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又一高峰。
  • 讓仰韶文化「火」起來!
    仰韶文化穿越時空隧道,衝破層層厚厚泥土的包裹,破繭而出,放射出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震驚了中外考古界。仰韶文化主題「表情包」迅速成了「新網紅」,不僅在於宣傳、推介,地方特色文化方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構建起了良性互動的文化傳播運營體系。
  • 仰韶文化:點亮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通過對仰韶村發掘的出土文物的系統整理,1923年,安特生正式發表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在分析仰韶文化的性質時,他認為仰韶文化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前身,仰韶遺址的發現證明中國存在史前文化,並且中國文化的根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代。  在此次考古活動中,袁復禮還測繪了我國考古學史上最早的一幅野外考古作品——《仰韶村遺址地形圖》。
  • 仰韶文化知多少
    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  ,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一般認為是漢族的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仰韶文化是華夏族先民所創造。
  • 玉石:中華文化的瑰寶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玉已經滲入到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哲人以玉比德,詩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為寶。此後,玉文化開始在東、北、中、南各地發展起來:東北有新樂文化、紅山文化,東南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江淮有青蓮崗文化、凌家灘文化等等,其中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三座高峰。據史料記載,五千年前的紅山、良渚、凌家灘三地就已經分別形成了地域性的方國,產生了大型祭壇,並且玉器在祭祀禮制中還處於核心地位,以玉侍神、以玉顯靈、以玉為葬成了當時三大文化古禮中最鮮明的特徵。
  • 中華文化精神
    偉大的中華民族,背靠世界屋脊,自西向東,俯視著浩瀚的太平洋。中華文化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發祥的。文化,就其廣義而言,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文化雖歷經劫難,卻經久不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四合院、故鄉的竹籬笆。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大家知道,在我們這個有著充分的考古學證據的,至少具有六千年龍文化的中華文化中,龍始終是一種恆久而普遍的至高無上的存在。正是由於這種恆久而普遍的至高無上的存在,中華兒女才得以自豪地宣稱——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那麼,作為龍的傳人,我們對「龍」這種動物界並不存在「神聖動物」的來源問題,又有該作這樣的理解呢?
  • 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
    舜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裡程碑之一。孔子舜,孔子就談到了「治」的問題。也就是說,和堯相比,舜就有一種管理方式了,趨於管理,從某方面來說,人心開始幽微,需要運用手段了。當然,舜的情商非常高,父頑母囂弟傲,他還能做一個完美的孝子,可見舜的胸懷寬廣和頭腦靈活。舜從小家境清貧,所以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五帝時的歷山耕耘種植,在雷澤打漁,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
  • 振興民族工業 弘揚中華文化|仰韶彩陶坊怒放「萬商領袖大會」
    侯建光表示,作為豫酒振興的引領者,近年來,仰韶酒業秉承「為中國酒業引領世界消費而持續精進,使仰韶文化成為影響人類的偉大智慧」的企業願景,以「振興民族工業,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專注主業謀發展、深耕市場創品牌,從黃河文化、仰韶文化的維度上,演繹出了一個文化賦能、創新發展的好故事,塑造出了一個多層次、高視野的豫酒振興新樣本,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 「河洛古國」再掀中華文明探源,小口尖底瓶重提仰韶「日月星」
    這一發現,有力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也表明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
  • 紅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紅山文化玉龍,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紀碩鳴:世界佛光文化營造中華文化軟實力
    核心提示:「中華文化熱」在西方經久不衰。
  • 五帝文明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
    其實,五帝時代並非「天下為公」 的時代,而只是高辛部落主政時代,陶寺文化的墓葬證明當時貧富是非常懸殊的。可以說,儒家是用父系的眼光看待五帝文明,崇尚道德進取。道家哲學創立於戰國中期,由於周王室圖書的擴散,稷下學士看到了更多關於五帝時代的歷史信息,特別是《山海圖》的現身,使道家學派的人看到了五帝時代的母系文化性質。在其哲學著作中宣揚崇拜女媧西王母的思想。
  • 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
    文:河東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穩健地走向未來,必須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傳承好傳統文化,用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感召人、激勵人。無論是對於國家治理還是凝聚人心來說,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是全面的、深刻的。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理探討,近年來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在這一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來無疑是重要學者之一,其新作《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集中呈現了近年來他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度思考。
  • 文明之聲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原本單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經成為既有聯繫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國史前文化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上圖為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仰韶文化的重要價值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