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

2020-12-12 河南日報客戶端

文:河東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穩健地走向未來,必須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傳承好傳統文化,用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感召人、激勵人。無論是對於國家治理還是凝聚人心來說,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是全面的、深刻的。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進程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大多煙消雲散,中華文明則是其中唯一具有連續性的文明,它不僅沒有間斷,至今依然在發展和壯大。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底牌。為什麼它可以在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理探討,近年來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在這一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來無疑是重要學者之一,其新作《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集中呈現了近年來他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度思考。

《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作者:陳來,出版單位: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長期以來,陳來主要研究宋元明清理學和現代儒家哲學,出版過《朱熹哲學研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等40多部學術著作。《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一書收錄了其20餘篇代表性文章,內容涉及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中華民族精神、孔孟思想的現代價值、儒學與時代意義等話題。這些話題都是當前我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的熱點,從學理層面釐清這些話題的來龍去脈,就能更加理解中華文化的起源與演進、內涵和外延。

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中西方學者對此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大到信仰和道德,小到對一草一木的態度,都可以是文化的一部分。但無論是從廣義層面還是狹義層面對之進行挖掘和梳理,都是有益的。在本書中,陳來並未在具體的物態文化方面展開探討,而是在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多維闡述。

我們常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但「優秀」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陳來認為,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崇德尚義是「優秀」的基本表現。天人合一,說的是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道」與「天道」的一致,主張天人協調,不強調徵服自然、改造自然。以人為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古人主張「天地之生人為貴」「人者天地之心」,尤其是以儒家為主流的文化系統不重視彼岸世界、不崇尚鬼神,相信人是創造世界的主體。而崇德尚義,正是中國人歷來的德行和品格,如孔子主張「殺身以成仁」、孟子主張「捨生而取義」,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守和道德理想的追求可以不受物質條件的幹擾。在此基礎上,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價值偏好。《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一書認為,這種價值凝練起來講就是責任先於權利、社群高於個人、和諧高於衝突。這些價值取向對於現在的社會文化建設和價值觀引領而言,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而說到文化自信,其背後其實就是文化價值觀念的自信。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的二十四個字,都深深紮根於優秀傳統文化。書中,陳來對於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關係作出了精彩論述。在他看來,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道德理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新時代對它們進行重新闡釋,無疑會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發揮新的威力。此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等主張,在當前的國際關係中依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芒。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基本上是認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用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培根鑄魂,國家才有真正的未來。縱觀世界發展趨勢,國家和民族之間最後競爭的,也往往是各自的文化軟實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本著作都無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徹底講透,《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也同樣如此。但閱讀本書,可以讓讀者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不一樣的理解。

《河南日報》2020年12月11日19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同時,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又包涵了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身上擔當著中華民族發展的責任,就必須保全它的生命營養,發揚它的精神信念。弘揚中華文化是持守文化發展的民族性、延續民族精神血脈的根本途徑,只有牢牢站穩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立場,才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 挖掘傳統體育文化價值
    體育文化產業屬於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交叉融合新業態,因而具有雙重屬性,既具有體育文化的健康價值、教育價值和娛樂價值等本質屬性,又具有文化產業的文化傳播、文化傳承、產業價值和精神效能。體育文化產業兼容體育、文化於一體,並蓄經濟、精神於一爐,其價值主要包括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兩大方面。
  • 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時代價值和傳承理念,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富有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和理論高度,闡明了新時代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立場,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轉化的基本方針,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智慧和力量的重大意義。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中美蜜月結束,而且夫妻論休矣,中興華為,這兩家中國公司,一個中國振興,另一個中華有為,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公知會反駁和斥責反對力量為義和團、極左和親權派,必須承認民粹主義是非自覺非理性的,但這種對西方透視後的文化自信,將從此生根,精英們理應澆水施肥,必須理性重構現代中華文明必須的核心倫理和「德」性文化。
  • 美育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指向,是國家文化方針政策的重要抓手,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新時代美育肩負的責任已超越了藝術知識學習和技藝傳授,也承載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從美育角度,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探索其傳承路徑。
  • 解讀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不同的學者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闡釋和研究,但不管哪一種視角,如果這種闡釋和研究對於適應時代的新變化,對於所處時代的重大主題沒有回應和解答,其意義是大打折扣的。當代著名經學家姜廣輝先生新書《新經學講演錄》在回應時代主題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進程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方立致辭方立在致辭中指出,商鞅治國理政思想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商鞅治秦形成的科層官吏制國家,早於歐洲1800 年,商鞅是人類現代國家和現代國家治理的最早開拓者和奠基者;通過對商鞅治道的研究和宣傳,一定有利於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自信,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復興,以期為我國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提供有益借鑑。而,對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精髓和改革創新精神的研究和宣傳,是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題中應有之義。
  • 歐洲被太極驚豔,莫道中華武術無魅力,國粹價值非打鬥價值所能及
    歐洲卻被中華武術的魅力驚豔而傾倒!莫道中華武術無魅力,國粹價值非打鬥價值所能及!以細枝末節否定根系的功勞,以苗木成樹否定大地的厚德,都是不正確的!本末不能倒置!深厚的中華傳承文化瑰寶內涵,不能以一時一事論而武斷!
  • 中華文明的節日價值:天地人合一
    中華傳統節日的文明價值就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和合精神,具有現代文明和未來文明的構成意義  從古至今,中國只有在事關農業生產和健康生活的重大節氣上才有全民性的祭拜或慶賀儀式,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等,這些構成中國數千年傳承的文化節慶體系影響到東亞、東南亞各國。
  • 道教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大道至簡,其行維艱
    這不僅表現在道教對中華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讖緯之學、古代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的廣泛吸收。這關鍵得看道教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具有什麼樣的獨特價值了。首先,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現代社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重要指導思想。長期以來,人類驕傲地以萬物的主宰自居,無情地掠奪大自然的資源,肆意地破壞生態的平衡,親手造成了自身生存環境的惡化。
  • 當遠古炎帝「走進」現代生活——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蘇莉 陳奕樊當古老的炎帝神農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碰撞,會綻放出怎樣的火花?當一脈相承的兩岸文化匯流入海,會拍打出怎樣的浪花?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近日在長沙落下帷幕。大賽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
  • 唐夫人 說: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看中華武術之美
    題記:中華武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中華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 民俗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民俗文化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質生活價值、精神生活價值和社會生活價值。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 世界小姐賦能現代文化產業,第71屆世界小姐主席詹金寶談現代文化
    在我國,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尤其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與價值日益凸顯,文藝經典不斷被重新品牌化和產權化。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經典作品,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創造性轉化的空間廣大,電視劇、電影、動漫、遊戲等各類改編再創作層出不窮。億萬「用戶」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文藝創造的主體,其作用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日益凸顯。
  • 河北省辛集市走向世界的皮都繪畫藝術產品,再現中華古韻文化價值
    1988年辛集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皮貼畫辛集皮貼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明清時期,辛集當時稱為束鹿縣,那時候束鹿皮革業空前發展,皮店、皮作坊、白皮、毛皮、車馬挽具、最出名的是束鹿羊皮襖。辛集皮貼畫集繪畫、雕塑、刺繡、剪紙等多種工藝特點為一體。畫面色彩絢麗、細膩逼真,既有民間的古樸風格,又有近代的浮雕效果。
  • 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慈明中華文化培訓班長清開講
    大眾網濟南12月21日訊(記者 孫海燕 通訊員 孟祥江)12月18日,第一期慈明中華文化培訓班在靈巖開講。記者了解到,該活動旨在傳承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培養倫理道德素養。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再次受到世人熱切關注。
  • 全國政協委員楊勳先生為惠院學子帶來《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
    全國政協委員楊勳先生為惠院學子帶來《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講座分享 2020-12-14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濃重的道德色彩,其不勝枚舉的教育因素對德育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用,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產生影響。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深挖中華農耕思想的時代價值
    中華文明以農而立其根基,因農而成其久遠。在農耕文明的演進歷程中,耕讀相協的文化孕育了眾多農學家,他們不斷總結生產經驗,汲取先民智慧,傳承行知思想,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農家類書。王毓瑚編著的《中國農學書錄》(1964)收錄古代農書509種。
  • 當遠古炎帝「走進」現代生活——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背後的故事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湖南臺辦提供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近日在長沙落下帷幕(新聞回顧)。大賽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