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2020-12-12 農子孟

對華為的打壓,對中國圍堵和脫鉤,促使中國人重構倫理與價值觀,國人將重拾文化自信。

如果從文化比較學的角度,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做一個最簡要的比較概括的話,那麼一般認為,中國文化是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義」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種倡導科學與理性的智性主義的文化,而印度文化則是一種神性主義的文化。

美國式文化的核心是實用主義。從中興到華為事件,從貿易戰到科技戰,美國用實用主義的大棒,擊碎了部分追隨美式價值觀中國人的理想主義,對重構現代中國人的倫理與價值觀有很大促進作用,幫助了中國重拾文化自信。

愛國主義讓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更濃鬱,西方人的自由自私的個人主義,更凸顯了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珍貴,西方適者生存自然競爭法則充滿著反人性,仁義禮智信的儒學傳統更具道義,這場思想教育,讓如今中國人對宣傳西方價值觀的公知充滿反感,反公知的思潮,就是中國人對西方感性認識的表現,但走向理性認知還有距離。

從百年前大清末期全體落後,在中華文明迅速衰敗中,中國人從文化不自信到失落迷茫,又引進西方科學,並在狂熱的反叛精神中,否定一切傳統文化。1820年的中國仍是天朝上國,此後二個甲子的動亂與衰弱摻和著勇敢的抗爭與叛逆,中華民族選擇了西化,並且否定了孔子儒學。那個時候引進西方科學和思想的公知是英雄,而反觀今日,親西方公知被罵成了狗熊,而這一切的轉折,都始於中興華為事件。中美蜜月結束,而且夫妻論休矣,中興華為,這兩家中國公司,一個中國振興,另一個中華有為,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公知會反駁和斥責反對力量為義和團、極左和親權派,必須承認民粹主義是非自覺非理性的,但這種對西方透視後的文化自信,將從此生根,精英們理應澆水施肥,必須理性重構現代中華文明必須的核心倫理和「德」性文化。

從文化的諸要素的關係來看,中國文化是以道德為其核心的。梁漱溟明確把「道德氣氛特重」列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融國家於社會人倫之中,納政治於禮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統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氣氛特重,確為中國的事實。」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基礎就是道德,道德離不開倫理和價值觀。韋政通也指出:「在中國文化中,有『一本萬殊』的理念,於是堅信一切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基礎就是道德。中國傳統中講道德,不像西方人講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範圍內,而是瀰漫在文化的一切領域。因此,中國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學理想是『文以載道』,經濟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為基礎。」這兩位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中國也素來以道德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中華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型的德性主義文化,其核心和精華體現為其深厚的倫理精神和價值觀念。這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也是對人類文明的突出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古今中外文明史反覆證明,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技術文明可以而且需要變革和轉型,但其基本的文化價值精神應該世代傳承、構成一個民族文化的基因和底色。中國文化將如此龐大的多民族人群凝聚在一起,並歷經千年而仍作為一個完整的文明體系綿延至今,這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蹟,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

無論傳統道德和核心思想理念,必須重構現代倫理,倫理首先公平正義,讓社會清明。文化的「道」和治理的「道」就是民心,贏民心就為得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順天道,人與自然和諧。儒說禮,即人與社會,人與人,一種公正合理的規則,仁政與民本主義,就是國家治理之道。古代仕為德的化身,德不配位,或道德敗化,史治腐敗,則國敗,朝代輪替,「德」與「道」就是古代人文哲學的中心論點。

2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是德性主義,劣勢是缺少科學還原和質疑精神,需要西方的理性和科學的智性主義。

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道德,是社會倫理之大成。

道是什麼?看老子的解釋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

什麼意思?

有一存在渾融而成,先於天地分化的現實世界而存在。它無音無形,廓然無依地自在,沒有根本性的遷改;循環反覆地運行,永不敗壞。可以稱之為天下萬物共同依歸的母本。我不知道它的確切名號叫什麼,給它加上一個標號說是"道",勉強給它一個描述說它是無不包涵的整體存在。這個整體存在綿延運行,運行之中它遠化展開,遠化展開之後又循環反覆。所以,道是整體性存在,天是整體性存在,地是整體性存在,人也是整體性存在。宇宙中有四個層次的整體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則以隨遇自在作為法則。

由此知,道在客觀世界裡,就是宇宙,主觀世界裡,就是認知的道理。

德是什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翻譯一下:

道生化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紛呈其形,情勢使其如此。因此,萬物無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並不是因為什麼強制與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所以,道生化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成長、發育,使萬物自立、成熟,使萬物都得到潤養與庇護。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執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這就叫做有了無限深厚的德。

這裡的德又指什麼呢?

是自然之規律,還是人文之禮呢?

再看中國傳統智慧之古老哲學。

中華易經和太極圖一二三四五,蘊含古老哲理。

一生太極,二生兩儀陰陽,三即三才,天、地、人三才也,四即四象,四象即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種形象,也代表生老病死和生旺衰老,五乃五行。

四象比如,東、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仁、義、禮、智四德,德一居於中心,主宰、平衡著四方、四季、四德,表明了太極的運動是平穩的、有序的旋轉運動。

一即太極--"道生一",道是無極,無形無象,無物無狀的原始物質,隨著運動和變化,它由散而聚,由隱而顯,由無到有,生成為一,這個一就是太極。太極是有, 無極是無。一即太極,外面的圓圈代表太極。

二即陰陽--一生二,即"太極生兩儀"即為陰陽,陽者為天,陰者為地,黑白兩部分為兩儀。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為三才。就是陰陽交感化合。

三生萬物, 就是太極含三為一, 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 故萬物各具一太極, 也就是說, 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面, 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標準在內。萬物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世間萬物了。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即最高級、最標準、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萬事萬物都存在於太極中,並在太極的主宰下運動、變化、發展著,以旋轉為其運動形式,以"中氣以為和"的圓融為運動品質。

道無生萬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演萬物是宇宙萬生萬有的模式。太極的表象形式是由陰陽兩部分構成的統一體,太極的品格就是德一。無極大道所生出的太極,是一氣含三、一元四素(象數理氣)的物質表象複合體,是生育、滋養宇宙萬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結構、運動的主宰。一個簡單的太極圖,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及其發生、發展、運動的自然規律性。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對於「人」,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對於「天」,就是天人合一,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天人合一思想。對於「地」與「天」,就是空間與時間,空間有八卦,時間有曆法和星相學,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代表就是《易經》。自秦之後,在專制下的中華思想文化,被統治階級不斷閹割和改造,其創造力已殆盡!先秦之後,再無輝煌。

如今依附於封建官僚專制的三綱五常和倫理道德,早已灰飛煙滅,中華傳統文化,很多在如今西方左右下的西化文明夾縫裡,只剩最後一口氣,還有算卦和風水先生在翻《易經》,道士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帶著《道德經》遁入深山老林,孔子早在五四就打倒了。中華文化中的思想與哲理,在不斷西化後早已經差不多中止傳承了,只有文字語言和歷史,還在活蹦亂跳著。

中華古老哲學從整體出發,注重一元,而非二元,又注重「生」和物極必反,不象西方哲學二元論,從陰或陽去思維。我們共重和合,而非西方非生即滅,我們重和平,西方更講武力。西方用實力決定生存,用武力徵服世界,而中華兵學卻講武德。中醫就建立在《易經》基礎上,包括「氣」論,用現代科學認識無法闡明其邏輯,再加上世代相傳的謬誤和自我注釋,遭到用現代科學武裝思想的人們質疑,本身是因四書五經國學文化被廢止後,對古代哲學認識上有了誤解。

3

中國古代儒道宣揚的倫理和價值觀,是建立在農耕文明的經濟基礎之上,與現代工商文明社會有不相適配的地方。自先秦墨家衰落沉倫之後,中華文華就少了現代自然哲學,多了人文哲學,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西方的主要原因,引進西方現代理工科和西方哲學,使現代中國走向了工業化社會。

儒家舊的倫理,包括三綱五常,這些封建禮教,違背現代人文要求,舊的被打爛了,新的倫理正在重新建立。我們是在西方倫理基礎上重構,還是繼承部分傳統上重構,筆者傾向於,在先秦古代思想文化基礎上重構,在奴隸專制瓦解,封建專制之前的春秋戰國先秦思想文化,是中華文化最燦爛的明珠,是現代思想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時期,是中華文明的根。

中華現代思想文化,要在根上重新萌芽,澆水曬太陽,砍掉封建倫理後的大樹,需要重新在根上長出新樹,而不是嫁接到西方那棵大樹上,我們需要「根」的文化。

相關焦點

  • 在揚棄繼承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創新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強調要深刻領會「兩創」方針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用以指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部工作。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意見》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延續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 傳承耕育倫理道德、弘揚中華耕育文化與耕育文明
    耕育倫理道德(下稱倫德)是耕育倫理和耕育道德的合稱,耕育倫德是在中華農耕倫德精粹的基礎上,與生態倫德、耕育文化、耕育文明綜合集成的優秀活態體系,也是中華倫德的傳承與創新。耕育倫理道德核心理念:善良真誠、互敬互愛、天地人和、修身保節。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思政講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不僅是提振當代青年精神力量的不竭動力,更是滋養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活水。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和改革創新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傳承中華文明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使命,做好做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涉是否堅持「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能否有效引導青年價值觀積極養成、可否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 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
    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理探討,近年來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在這一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來無疑是重要學者之一,其新作《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集中呈現了近年來他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度思考。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明晰優秀傳統文化的定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自信對我國建設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要求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應清晰定位其概念與內容。
  • 評論:中華傳統文化 要有揚棄地繼承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強調的許多觀念都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例如,我們反覆強調的和平思想,實際上在 《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等典籍裡能夠找到出處。再如,強調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觀念與《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儒家的「節用而愛人」等思想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 「儒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在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如何體現?
    儒家是由孔子所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其大成,儒家最開始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先秦時期與諸子百家地位平起平坐,但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讓儒家遭受重創。後來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聽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這才讓使儒家重新興起。
  • 道德建設應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文化資源,可為現代社會道德建設提供豐富給養。優秀傳統文化是道德建設的文化基礎,道德倫理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道德建設必須緊密結合傳統文化基因。為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之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教育及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緊密結合。
  • 解讀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可以說,這是一部會通古今、通經致用的典範力作,有著儒家思想現代重構的弘大氣象和古代經典現代詮釋的再創之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領域學者堅定的文化自信,踐行傳統文化創新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重大使命的學術擔當。《新經學講演錄》簡要而系統地體現了姜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文化擔當。我想用「通經」「致用」「行大道」三個詞作為讀書心得的概括。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時代風採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要好好保護、用心繼承,讓其在新時代中助力國家發展,展現中華文化的強大自信,煥發新時代風採。用科學保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煥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以來在國內考察途中多次強調的領域。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 《中國邏輯史論》、 《近現代的先秦名家研究》、 《周易解讀》、 《中國學術思潮史》等。近年來注重於中國文化重心當代轉移的研究,發表有 《從黃河文化到長江文化》、《中國文化重心的轉移》等多篇論文。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理想信念教育
    借鑑和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素和有益經驗,既可以為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引導路徑,也可以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實現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直接關係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能否實現。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
    在這場疫情大考中,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出了鮮明的底色,煥發出空前巨大的力量。在全國各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重溫總書記講話精神,深入闡釋其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挖掘和弘揚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於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九州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劉餘莉傳統文化十二講》,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劉餘莉教授。在本書中,劉教授首先從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開始,破除對中華傳統文化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斷章取義的理解,以達到破邪顯正、為傳統文化正名的目的。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進程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方立致辭方立在致辭中指出,商鞅治國理政思想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商鞅治秦形成的科層官吏制國家,早於歐洲1800 年,商鞅是人類現代國家和現代國家治理的最早開拓者和奠基者;通過對商鞅治道的研究和宣傳,一定有利於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自信,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復興,以期為我國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提供有益借鑑。而,對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精髓和改革創新精神的研究和宣傳,是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題中應有之義。
  • 五帝文明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孔子、墨子等哲學家繼承了遠古以來,特別是青銅時代的文化成果,根據時代的需要,提出了自己對自然、社會和神靈世界的思考,並形成了儒、道、墨、法、陰陽等學派,中國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漢代,封建專制政權對諸家學說進行了選擇,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文化政策,儒家文化從此佔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導地位。
  •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孝道終究是一種倫理道德的意識和規範,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誠信助人的社會道德教育,可以讓學生由家庭內的道德規範逐步過渡到社會中,由家庭倫理道德引領社會道德規範教育。   第二,探索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和諧觀教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