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為的打壓,對中國圍堵和脫鉤,促使中國人重構倫理與價值觀,國人將重拾文化自信。
如果從文化比較學的角度,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做一個最簡要的比較概括的話,那麼一般認為,中國文化是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義」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種倡導科學與理性的智性主義的文化,而印度文化則是一種神性主義的文化。
美國式文化的核心是實用主義。從中興到華為事件,從貿易戰到科技戰,美國用實用主義的大棒,擊碎了部分追隨美式價值觀中國人的理想主義,對重構現代中國人的倫理與價值觀有很大促進作用,幫助了中國重拾文化自信。
愛國主義讓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更濃鬱,西方人的自由自私的個人主義,更凸顯了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珍貴,西方適者生存自然競爭法則充滿著反人性,仁義禮智信的儒學傳統更具道義,這場思想教育,讓如今中國人對宣傳西方價值觀的公知充滿反感,反公知的思潮,就是中國人對西方感性認識的表現,但走向理性認知還有距離。
從百年前大清末期全體落後,在中華文明迅速衰敗中,中國人從文化不自信到失落迷茫,又引進西方科學,並在狂熱的反叛精神中,否定一切傳統文化。1820年的中國仍是天朝上國,此後二個甲子的動亂與衰弱摻和著勇敢的抗爭與叛逆,中華民族選擇了西化,並且否定了孔子儒學。那個時候引進西方科學和思想的公知是英雄,而反觀今日,親西方公知被罵成了狗熊,而這一切的轉折,都始於中興華為事件。中美蜜月結束,而且夫妻論休矣,中興華為,這兩家中國公司,一個中國振興,另一個中華有為,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公知會反駁和斥責反對力量為義和團、極左和親權派,必須承認民粹主義是非自覺非理性的,但這種對西方透視後的文化自信,將從此生根,精英們理應澆水施肥,必須理性重構現代中華文明必須的核心倫理和「德」性文化。
從文化的諸要素的關係來看,中國文化是以道德為其核心的。梁漱溟明確把「道德氣氛特重」列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融國家於社會人倫之中,納政治於禮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統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氣氛特重,確為中國的事實。」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基礎就是道德,道德離不開倫理和價值觀。韋政通也指出:「在中國文化中,有『一本萬殊』的理念,於是堅信一切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基礎就是道德。中國傳統中講道德,不像西方人講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範圍內,而是瀰漫在文化的一切領域。因此,中國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學理想是『文以載道』,經濟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為基礎。」這兩位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中國也素來以道德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中華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型的德性主義文化,其核心和精華體現為其深厚的倫理精神和價值觀念。這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也是對人類文明的突出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古今中外文明史反覆證明,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技術文明可以而且需要變革和轉型,但其基本的文化價值精神應該世代傳承、構成一個民族文化的基因和底色。中國文化將如此龐大的多民族人群凝聚在一起,並歷經千年而仍作為一個完整的文明體系綿延至今,這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蹟,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
無論傳統道德和核心思想理念,必須重構現代倫理,倫理首先公平正義,讓社會清明。文化的「道」和治理的「道」就是民心,贏民心就為得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順天道,人與自然和諧。儒說禮,即人與社會,人與人,一種公正合理的規則,仁政與民本主義,就是國家治理之道。古代仕為德的化身,德不配位,或道德敗化,史治腐敗,則國敗,朝代輪替,「德」與「道」就是古代人文哲學的中心論點。
2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是德性主義,劣勢是缺少科學還原和質疑精神,需要西方的理性和科學的智性主義。
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道德,是社會倫理之大成。
道是什麼?看老子的解釋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
什麼意思?
有一存在渾融而成,先於天地分化的現實世界而存在。它無音無形,廓然無依地自在,沒有根本性的遷改;循環反覆地運行,永不敗壞。可以稱之為天下萬物共同依歸的母本。我不知道它的確切名號叫什麼,給它加上一個標號說是"道",勉強給它一個描述說它是無不包涵的整體存在。這個整體存在綿延運行,運行之中它遠化展開,遠化展開之後又循環反覆。所以,道是整體性存在,天是整體性存在,地是整體性存在,人也是整體性存在。宇宙中有四個層次的整體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則以隨遇自在作為法則。
由此知,道在客觀世界裡,就是宇宙,主觀世界裡,就是認知的道理。
德是什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翻譯一下:
道生化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紛呈其形,情勢使其如此。因此,萬物無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並不是因為什麼強制與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所以,道生化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成長、發育,使萬物自立、成熟,使萬物都得到潤養與庇護。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執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這就叫做有了無限深厚的德。
這裡的德又指什麼呢?
是自然之規律,還是人文之禮呢?
再看中國傳統智慧之古老哲學。
中華易經和太極圖一二三四五,蘊含古老哲理。
一生太極,二生兩儀陰陽,三即三才,天、地、人三才也,四即四象,四象即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種形象,也代表生老病死和生旺衰老,五乃五行。
四象比如,東、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仁、義、禮、智四德,德一居於中心,主宰、平衡著四方、四季、四德,表明了太極的運動是平穩的、有序的旋轉運動。
一即太極--"道生一",道是無極,無形無象,無物無狀的原始物質,隨著運動和變化,它由散而聚,由隱而顯,由無到有,生成為一,這個一就是太極。太極是有, 無極是無。一即太極,外面的圓圈代表太極。
二即陰陽--一生二,即"太極生兩儀"即為陰陽,陽者為天,陰者為地,黑白兩部分為兩儀。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為三才。就是陰陽交感化合。
三生萬物, 就是太極含三為一, 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 故萬物各具一太極, 也就是說, 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面, 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標準在內。萬物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世間萬物了。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即最高級、最標準、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萬事萬物都存在於太極中,並在太極的主宰下運動、變化、發展著,以旋轉為其運動形式,以"中氣以為和"的圓融為運動品質。
道無生萬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演萬物是宇宙萬生萬有的模式。太極的表象形式是由陰陽兩部分構成的統一體,太極的品格就是德一。無極大道所生出的太極,是一氣含三、一元四素(象數理氣)的物質表象複合體,是生育、滋養宇宙萬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結構、運動的主宰。一個簡單的太極圖,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及其發生、發展、運動的自然規律性。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對於「人」,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對於「天」,就是天人合一,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天人合一思想。對於「地」與「天」,就是空間與時間,空間有八卦,時間有曆法和星相學,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代表就是《易經》。自秦之後,在專制下的中華思想文化,被統治階級不斷閹割和改造,其創造力已殆盡!先秦之後,再無輝煌。
如今依附於封建官僚專制的三綱五常和倫理道德,早已灰飛煙滅,中華傳統文化,很多在如今西方左右下的西化文明夾縫裡,只剩最後一口氣,還有算卦和風水先生在翻《易經》,道士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帶著《道德經》遁入深山老林,孔子早在五四就打倒了。中華文化中的思想與哲理,在不斷西化後早已經差不多中止傳承了,只有文字語言和歷史,還在活蹦亂跳著。
中華古老哲學從整體出發,注重一元,而非二元,又注重「生」和物極必反,不象西方哲學二元論,從陰或陽去思維。我們共重和合,而非西方非生即滅,我們重和平,西方更講武力。西方用實力決定生存,用武力徵服世界,而中華兵學卻講武德。中醫就建立在《易經》基礎上,包括「氣」論,用現代科學認識無法闡明其邏輯,再加上世代相傳的謬誤和自我注釋,遭到用現代科學武裝思想的人們質疑,本身是因四書五經國學文化被廢止後,對古代哲學認識上有了誤解。
3
中國古代儒道宣揚的倫理和價值觀,是建立在農耕文明的經濟基礎之上,與現代工商文明社會有不相適配的地方。自先秦墨家衰落沉倫之後,中華文華就少了現代自然哲學,多了人文哲學,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西方的主要原因,引進西方現代理工科和西方哲學,使現代中國走向了工業化社會。
儒家舊的倫理,包括三綱五常,這些封建禮教,違背現代人文要求,舊的被打爛了,新的倫理正在重新建立。我們是在西方倫理基礎上重構,還是繼承部分傳統上重構,筆者傾向於,在先秦古代思想文化基礎上重構,在奴隸專制瓦解,封建專制之前的春秋戰國先秦思想文化,是中華文化最燦爛的明珠,是現代思想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時期,是中華文明的根。
中華現代思想文化,要在根上重新萌芽,澆水曬太陽,砍掉封建倫理後的大樹,需要重新在根上長出新樹,而不是嫁接到西方那棵大樹上,我們需要「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