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華傳統文化 要有揚棄地繼承

2021-01-19 中國經濟網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強調的許多觀念都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例如,我們反覆強調的和平思想,實際上在 《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等典籍裡能夠找到出處。再如,強調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觀念與《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儒家的「節用而愛人」等思想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沒有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是有生命的,若要生生不息,需要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此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以時代發展為背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調,不是說要去機械「複製」古代的典籍,而是要把典籍中的內容與時代性結合起來。同時,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即把真正優秀的內容加以創造性利用,而不是簡單地把傳統形式移植到當代。換言之,我們要認認真真地對傳統文化展開去偽存真的工作。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把傳統文化中關於強調學習、熱愛和平、綠色生態、互相幫助等「正能量」傳統進一步總結和發揚,對傳統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予以深入挖掘,並結合時代要求加以揚棄。

  服務大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方面建立在物質財富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也需建立在文化自信和勇於創新的基礎上。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服務於發展大局,並要對意識形態安全起到支撐作用。

  服務人民。文化是人民思想狀態的體現,也是人民的創造性活動。要深入推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激發人民的參與度和主動性,從根本上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好創造與創新的目標和要求。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鑑今的態度,堅持有鑑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的原則,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讓傳統文化的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當代文化有機統一起來。

  (作者分別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林秀敏 )

相關焦點

  • 在揚棄繼承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創新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提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要堅持這一基本方針。
  • 有鑑別地對待 有揚棄地繼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血脈聯繫。習近平同志指出,對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應該「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糟粕的堅定的批判者與摒棄者。
  • 埋兒奉母公益廣告引爭議 傳統文化須在揚棄中繼承
    埋兒奉母公益廣告引爭議 傳統文化須在揚棄中繼承 2014-10-27 18:17:5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流傳千年的古訓,近日在安徽六安市街頭,二十四孝被做成街邊護欄上的公益廣告,然而將二十四孝之一「埋兒奉母」圖文並茂地展示卻引發爭議,專家和民眾普遍認為這樣的「愚孝」與時代脫軌,傳統文化應在揚棄中繼承。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一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論毛澤東的「文化揚棄論」
    不過,毛澤東沒有明確使用文化揚棄論的概念,他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樣,在論述文化問題時常使用的是「批判地繼承」這一提法,人們往往稱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是「批判繼承論」。如果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毛澤東對歷史文化遺產主張「批判地繼承」的有關理論,可以認為,批判繼承論同這裡所講的文化揚棄論,是一回事。   然而,這裡為什麼要用文化揚棄論的提法呢?
  • 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要守住中華民族的命脈,首先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形勢下我們黨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基本方針,其內涵是要在鑑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條件和實際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發展,不斷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因為,在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有所甄別,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今天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復古懷舊,不是厚古薄今,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要把我們祖祖輩輩創造和傳承下來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和指導我們今天鮮活的社會生活,用當今時代的豐富實踐和不懈創造來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它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 【2020遴選議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夏兒女,根植於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對於傳統文化一些人要麼盲目崇拜、全盤接受,要麼囫圇吞棗、流於形式,要麼陶醉其中、固步自封……種種態度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發展,更不利於中華民族的繁榮。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才是發展的應有之義。
  • 2021中央遴選公務員議論文: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夏兒女,根植於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對於傳統文化一些人要麼盲目崇拜、全盤接受,要麼囫圇吞棗、流於形式,要麼陶醉其中、固步自封……種種態度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發展,更不利於中華民族的繁榮。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才是發展的應有之義。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但是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以血與火的形式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遭遇最深層危機,被推入了一個蛻變與新生的新階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回音,又是現代化的號聲,是現代文化的最深厚的內蘊與根脈,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繼承創新、薪火相傳和代代守護。當然守護並不是原封不動,而是有揚棄的繼承,以古鑑今和古為今用。
  • 傳統古今觀的思想內涵及其揚棄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鑑今,絕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
  • 王毅: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對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揚棄超越
    王毅: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對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揚棄超越 2020-07-20 18:10:30  第三,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習近平外交思想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賦予其新的時代印記和人文內涵,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蘊含著「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願景,體現著親仁善鄰、兼愛非攻的歷史傳承,借重了和衷共濟、協和萬邦的傳統智慧,秉持了和而不同、立已達人的和諧理念,彰顯了弘義融利、扶危濟困的道德操守。
  • 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家治理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國家治理模式。穩定成熟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必然要以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滋養,才能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融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時間軸上的過去與當下 文化傳承一席談——訪地道中華創始人汪凡
    廣州國佑致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地道中華創始人汪凡表示,文化傳播有多種形式,未來可以發展文旅產業,通過中華文化與旅遊的結合,推出「文化感知項目」,讓海外民眾在中國旅遊生活的同時,零距離感受中國生活的煙火氣,進而感知不同的生活哲學,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當代。
  • 在禮敬傳統文化中前進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如何禮敬優秀傳統文化呢?   禮敬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學習中理解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人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才能深入理解、好好把握。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韋政通也指出:「在中國文化中,有『一本萬殊』的理念,於是堅信一切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基礎就是道德。中國傳統中講道德,不像西方人講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範圍內,而是瀰漫在文化的一切領域。因此,中國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學理想是『文以載道』,經濟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為基礎。」這兩位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靈魂。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走過來的。無論是延續了1600多年的奴隸社會,還是延續了2300多年的封建社會,期間儘管有過社會經濟形態、社會階級階層、民族關係的劇烈變動與王朝的革故鼎新,有過統一與分裂的震蕩和組合,有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與交融,但中華文化不僅沒有中斷、消失,而且在不斷地傳承、光大、創新。
  • 發展傳統文化要堅持唯物辯證法
    種種現象表明,正確對待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有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離開了唯物辯證法就無法正確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使它在新時代獲得新發展。  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堅持唯物主義立場,綜合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膚淺地理解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客觀規律,對傳統文化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尤其不能接受任何封建的毒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現象,並不具有獨立的歷史,文化史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史的反映。
  • 【兩會會客廳】 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激發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生命活力
    主持人語:河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傳承和弘揚燕趙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生命活力,增強河北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撐,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積極吐露心聲、建言獻策。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