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玉已經滲入到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哲人以玉比德,詩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為寶。話講得好,謂之「玉言」;人長得好,謂之「玉人」;合作得好,是「珠聯璧合」;婚姻之美,是「金玉良緣」;朋友知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中國的玉最早出現於距今約三萬年前的遼寧海城仙人洞,到了距今八千多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和查海文化時期,玉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體系。此後,玉文化開始在東、北、中、南各地發展起來:東北有新樂文化、紅山文化,東南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江淮有青蓮崗文化、凌家灘文化等等,其中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三座高峰。據史料記載,五千年前的紅山、良渚、凌家灘三地就已經分別形成了地域性的方國,產生了大型祭壇,並且玉器在祭祀禮制中還處於核心地位,以玉侍神、以玉顯靈、以玉為葬成了當時三大文化古禮中最鮮明的特徵。
多數古代文獻在描述上古文化的互動交融時,都集中關注到了軍事方面,我們不妨從其他層面來看看。據考古研究發現,上古時期西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圖案出現在了東部各地,而東部的玉器也進入到了西部。從這一角度來分析,玉器極有可能是上古文化互動交融的又一大見證。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玉漸漸成為了東、西、南、北、中各地古禮的核心,祭祀時通靈的共寶。
《中國史前玉文化板塊論》中,將玉文化的演進分為了三個大板塊和五個亞板塊。三個大板塊即東夷玉文化、淮夷玉文化、古越玉文化,五個亞板塊是指玉文化進入龍山時代之後的全方位演進——其中,海岱玉文化東夷亞板塊和石家河玉文化荊蠻亞板塊,代表了玉文化在東和南的擴展;另外三個,陶寺玉文化華夏亞板塊、石峁玉文化鬼國亞板塊、齊家玉文化氐羌亞板塊,則體現了玉文化由東向中、西、北的擴展。當玉文化進入到五個亞板塊時,就意味著東、西、南、北、中的地域文化在崇玉上達到了統一。
《禮記·玉藻》中進一步講了天子、諸侯、大夫、士的佩玉等級:「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由此看來,玉在古禮的形成、演進、互動、統一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如學者葉舒憲所說:「玉器作為古禮之器的統一,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先秦之後,玉主要從兩個方面成體系地發展。第一個方面是朝廷的美學體系,它其實就是指以帝王為核心的朝廷冕服體系,具體表現為冠上的冕旒、腰帶上的玉帶鉤、光彩照人的玉組佩,這些玉飾佔了身體的很大一部分,從而在視覺上將皇帝打造成了名副其實的「玉人」。根據周代墓葬還總結出了玉組佩的三大類型:多璜玉組佩;玉牌連珠串飾;以環、珩、龍型佩為主要構件、以各類管珠為串聯的物件。另外一個方面是士人的心靈體系,即以玉比德。《詩經·小戎》中講,君子「溫其如玉」,這裡的「玉」不再只是用來裝飾人們的外表,而更強調一種內在之美。
中國美學有三個關鍵詞:一是美,具有普遍性;二是文,代表著一種雅致之美;三是玉,乃內外合一的最高之美。知曉了美、文、玉的關聯,就可以體悟到中國美學的特色,從而也就能懂得在讚美人時,應該如何恰當地使用詞彙。(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