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槐樹仰望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城樓

2020-12-15 人民資訊

文化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含括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時代,文明時代的肇始,以城市、文字、青銅器和禮儀性建築等文明要素的出現為標誌,所以,從時間上看,文化比文明要包括更長久的歷史。新近發布的河南鞏義雙槐樹仰韶文化古城,以其久遠的時代、龐大的規模、高級的規格、豐富的內涵,使我們在中華文化的腹心地帶,在野蠻與文明的交匯之際,不僅看到了內外三道埋葬氏族制度墓穴的壕溝,更看到了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甕城的城樓。

一、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古城星羅棋布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遠古人類逐水而居,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全都興起於大河流域,學者稱其為「大河文明」。史前人類在大河沿岸築起了一座座城堡和城市,這些史前城市與河水交相輝映,放射出早期文明亮麗的光芒。在黃河或其支流的河邊臺地上,發現了一系列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古城址,可分為河套地區史前古城、中原地區史前古城和海岱地區史前古城三個區域(參見馬世之《中國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河套地區史前古城地跨黃河上、中遊,包括內蒙古涼城縣境內的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大廟坡等岱海周圍石城群,內蒙古包頭市的阿善、西園、薩木佳、黑麻板、威俊、納太等大青山南麓石城群,內蒙古準格爾旗的百草塔、寨子圪旦、寨子塔、寨子上、小沙灣、二裡半,清水河縣的後城嘴、馬路塔,以及陝西佳縣石摞摞山,神木縣石峁等南下黃河沿岸石城群。河套地區古城群除了百草塔和寨子圪旦兩座古城屬於海生不浪文化,距今約5000餘年,其餘古城均屬於老虎山文化,距今4700~4300年左右。這些古城最主要的特點,一是分布密集,具有聚集性;二是大都有石砌城牆、石築房屋和石構祭祀遺址;三是除石峁古城外,大都規模較小。

中原地區史前古城分布在地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腹地,有襄汾陶寺、鞏義雙槐樹、鄭州西山、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郾城郝家臺、平頂山蒲城店、博愛西金城、溫縣徐堡、濮陽高城、濮陽戚城、安陽後崗、輝縣孟莊、淮陽平糧臺等。除了鞏義雙槐樹、鄭州西山古城屬於仰韶文化時代,距今約5300左右,其餘古城均屬於龍山文化時代,距今4600~4000年左右。中原地區史前古城有以下特點:一是均有夯土城垣,二是城址平面多呈方形,三是多有城牆和城壕多重防禦體系,四是城址內外的居住區、作坊區、墓葬區等大都做過統一的規劃。

海岱地區史前古城分布在黃河下遊,發現有滕州西康留,陽穀王家莊,五蓮丹土,章丘城子崖,臨淄田旺,鄒平丁公,壽光邊線王,滕州尤樓,茌平教場鋪、大尉、樂平鋪、尚莊、王集,陽穀景陽岡、王家莊和皇姑冢,連雲港藤花落等,除滕州西康留、陽穀王家莊、五蓮丹土三處屬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其餘均屬於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600~4000年左右。這一地區史前古城的特點有:均為黃土建築城垣、平面布局大都呈方形、規模相對較小、分布相當密集等。

二、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古城文明閃耀

2020年5月7日,河南鄭州鞏義雙槐樹仰韶文化時代都邑遺址考古重大發現發布會在鄭州舉辦。經過連續多年的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在黃河南岸臺地、伊洛河匯入黃河處的河洛鎮雙槐樹遺址,發現了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高規格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稱其為「河洛古國」,譽其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易·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禮記·禮運》云:「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河圖洛書」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出於黃河和洛水。在雙槐樹遺址發現如此眾多的中華民族早期文明遺存,與「河圖洛書」的文獻記載相印證,凸顯了黃河與洛水在中華文明萌生中的重要作用。

(雙槐樹遺址功能分布示意圖)

可以選取黃河流域三座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大型史前城址予以比較,來管窺中華文明起源的密碼。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彩陶盆)

這些史前古城本身就是文明起源最重要的因素。同時,其他的文明要素比如文字、青銅器、禮儀性建築等,也往往附麗在古城之中。

在處於黃河中下遊分界線附近的鞏義雙槐樹古城的周圍,正是憑藉豐沛的黃河之水的滋養和肥沃的黃土的承載,形成了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群落,分布著西山、點軍臺、大河村、青臺、汪溝、秦王寨、伏羲臺、蘇羊、土門、妯娌等眾多同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城址、大的聚落和各種遺址,如眾星捧月般對雙槐樹古城形成拱衛之勢,達到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所以專家判定雙槐樹古城址的性質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古國都邑,其時代和黃帝時代相吻合,其地望和文獻記載黃帝都有熊、有熊在鄭地相吻合,其城邑規模與文化內涵也與文明初祖黃帝的相關記載相吻合,所以鞏義雙槐樹古城最有可能是黃帝之都。襄汾陶寺古城學界一般認為是堯都,神木石峁古城有學者認為是舜都。這些古城正處於黃河文化邁向中華文明的進程中,尤以雙槐樹古城的時代最早,其城樓可以說最早聳入了文明時代的天空,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命題得到了考古發現的有力支撐。

三、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中華文明起源一元論,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搖籃的觀點原本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隨著解放後眾多考古新發現越來越多地披露,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巴蜀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峽文化,等等,紛紛被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來,眾多的文明因素在這些考古新發現中不斷湧現,都呈現出相當高的文明水平,中華文明起源一元說受到質疑。蘇秉琦先生由此提出了滿天星鬥說:「中國文明的起源,恰似滿天星鬥。雖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門檻的步伐有先有後,同步或不同步,但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組成,豐富了中華文明,都是中華文明,都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另一個關於中華文明起源比較著名的觀點是嚴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模式:「中國的民族和文化從史前時代起,就已經形成為一種分層次的、『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結構或曰多元一體結構。中原的華夏文化處在花心的位置,東夷文化、三苗文化、戎羌文化、北狄文化等是圍繞在其周圍的第一層花瓣,百粵、夜郎、滇、氐羌、烏孫、月氏、匈奴、東胡等則是第二層乃至第三層的花瓣。這種『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結構乃是一種超穩定結構。」中原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在被「滿天星鬥」說衝淡之後,又被「重瓣花朵」模式予以肯定。

黃河發源於水草豐美的青藏高原,流經高山厚土的黃土高原,在中遊的尾端在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用她從黃土高原帶來的黃土,在這裡形成了豐饒的洛陽盆地。至鄭州桃花峪以下,地勢進一步變得平坦,泥沙得以大量沉澱,在數千年不停地決堤、改道,南北滾動過程中,形成了幅員廣闊的黃河衝積扇華北平原,亦即黃淮海大平原。這裡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厚植了遠古中華文明的根脈,孕育了中國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形成東亞最大的農業區,成為中國立國之根本。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其文化序列一直沒有中斷,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到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龍山文化,一直進入夏商周時代,譜系連貫,一脈相承,不斷與周邊文化碰撞、交融,最早在這裡閃現出第一束文明曙光。

在距今大約5000年左右,中華文明的胚胎在華夏大地各處萌生,恰如「滿天星鬥」,但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大都消弭於萌芽時期,諸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因不可抗拒的天災或被外來文化消滅,而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中。只有在黃河中下遊分界處的中原腹心河洛一帶,文明的胚胎得到黃河、洛水的滋養澆灌,得到肥沃黃土的培根養護,在這適宜的環境中得以萌芽、抽枝、開花,呈向心結構的中華文明的「重瓣花朵」,正是處於中原地區的花心的不斷綻放,這朵絢麗的文明之花才得以盛開,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園中獨領風騷。司馬遷在《史記 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中國最早的三個王朝夏、商、周三代均在河洛之間建立都城或別都,所以嵩山才被稱為「中嶽」,成為天下之中的地標。中原腹心地帶的河洛地區,歷史上一直認為其中華文明的中心地位從4000年前的夏代開始,隨著鞏義雙槐樹古城的發掘和披露,這一地區的中心地位可以上推1000年,到達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這裡是中華民族的根脈,這裡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這裡是「最早的中國」。(圖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員 史學博士 李立新)

責編:王瑞景

相關焦點

  • 中華5000年文明源頭或在雙槐樹 屬黃河流域唯一且規格最高的都邑...
    F12中北鬥九星的位置F12房址內麋鹿□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劉瑞朝文鄭州市文物局供圖「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目前來看,就在雙槐樹。」據悉,該遺址是迄今為止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出土了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初具中國文明化社會早期大型宮室建築特徵……鞏義雙槐樹遺址距今5300年左右,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一系列考古發現為其打上諸多「最早」的標籤。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演講時間:2020年6月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鞏義雙槐樹遺址位於伊洛河匯入黃河地理位置獨具的「洛汭」地帶,現存面積117萬多平方米,是經過發掘確認最大的仰韶文化遺址,為仰韶中晚期的核心性聚落。其三重環壕,核心區是多組由半圍牆和壕溝圈護的多排大型房址區組成似具準宮城性質的「宮殿」區,出現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有深厚夯土精心築成的大型活動廣場,土坯被廣泛應用,呈「前朝後寢」的布局,顯示其「古國時代都邑」的非凡氣派。
  • 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在鞏義!!!
    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徵即是農桑文明、絲帛文明。從這一角度講,位於黃河流域中心的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據了解,這只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長6.4釐米,寬不足1釐米,厚0.1釐米。蠶雕背部凸起,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態,仿佛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
  •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填補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材料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家蠶 王羿 攝為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鞏義河洛鎮雙槐樹遺址連續進行了考古工作,近來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等4...
    鞏義雙槐樹遺址發掘現場 王羿 攝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評選活動辦公室收到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參評項目31個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將通過投票產生20個項目進入終評。此次評選河南共有4個考古項目入圍初選流程,分別是:鞏義雙槐樹遺址、淮陽時莊遺址、伊川徐陽墓地、安陽隋開皇十年麴慶墓。鞏義雙槐樹遺址:該遺址發現了5300年前「河洛古國」,表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這一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實證了以該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 雙槐樹遺址有歸藏河圖洛書召喚史研唯物辯證
    >河南鄭州鞏義雙槐樹遺址展現了中國少典之子公孫軒轅黃帝時代《河圖》《洛書》的早期文明,再一次證明了中華文化譜寫的中國世界古史承上啟下有著何止5000年的有序傳承,由於一些滯後思維的文史學風始終把中國古代史局限於地方誌式的一孔之見,致使中華十數萬年的世界性悠久歷史與悠久「紋畫」難於被判讀認同……從11萬年前「許昌人」留下的小指大小染紅小骨片上的平衡七道,就以初《易》告知後人已識
  • 文明化進程中黃河中遊的中心地位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中遊則是多支一體的中華文明的主根脈所在,是歷史傳說中炎黃部族的主要活動地區,黃河中遊或者中原地區就像盛開的史前中國之花的花心。正確認識文明化進程中黃河中遊地區的中心地位,對於客觀理解早期中國文明的本質特點、傳承發揚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河洛古國」再掀中華文明探源,小口尖底瓶重提仰韶「日月星」
    雙槐樹遺址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近年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直在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工作。尤其是北鬥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這一發現,有力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也表明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
  • 黃河金三角,中華文化的源頭,來此重溫一遍中華5000年的文明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源便是從黃河金三角開始,早在幾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就活動在這一區域,所以有了中華五千年看山西這句話。為何中華文明從這裡發源呢?主要原因就是鹽的存在。鹽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中國人在炎黃時期就開始煮鹽,宋朝以前,在解州還修建了專門祭祀鹽宗的廟宇。鹽的來源有很多,海鹽、井鹽、池鹽等等,其中當屬河東的池鹽最好。眾所周知,關羽就是賣鹽的,他是運城解州人。鹽在運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時至今日,運城市還有大片的鹽湖。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打通鄭州、開封、洛陽與三門峽、濟源、焦作、新鄉、濮陽等黃河沿線城市的沿黃生態文化旅遊觀光廊道,全面推進黃河生態文化保護示範區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先行區建設。將黃河沿線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和文化集中展示,建設一批黃河文化旅遊地標和標誌性文化景觀,打造獨具河南地方特色的黃河文化風情體驗區。構建黃河文化旅遊共同體。
  • 本市熱點:蘇繼海畫作《黃河風姿》被天安門城樓收藏
    黃河安瀾 時代風骨 ——蘇繼海畫作《黃河風姿》被天安門城樓收藏蘇繼海作品《黃河風姿》本市熱點訊:近日,由著名畫家蘇繼海創作的《黃河風姿》作品,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收藏並頒發證書。這種氣勢壯闊而又貼切的表現黃河流水延綿沒有盡頭的場面給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讓人流連忘返,陶醉其中!同時,蘇繼海還十分注重強化作品的詩意,將黃河的奔騰不息、波瀾壯闊和心中對黃河的嚮往、禮讚之情融入到作品中,描繪了中華民族精神-——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勢不可擋,也就是我們民族的浩然之氣。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 河洛交匯 中華文明由此而生 | 我家住在黃河邊
    一條千年奔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也讓黃河文化千年流傳。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有「懷山襄陵」之勢,一路奔騰, 洶湧澎湃。洛河之水,由西往東,逶迤湍流,碧波蕩漾,轉東向北。兩條巨龍交匯於神都山下。在鞏義市,黃河與洛河交匯處形成獨特的「河洛匯流」景觀,河洛文化由此而生。中華文化的主體是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 黃河文化的源頭
    我還看到,文明社會的初始精華、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源頭從斧底鑿尖下怦然躍出,浸潤華夏大地,滋養一個民族!  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晉祠立《晉祠之銘並序》碑,既是頂禮膜拜唐叔虞,也是闡述自己的政治抱負。李氏王朝借唐叔虞的「唐」姓和其封地「唐國」,將王朝國號定為「唐」。或許是這個緣故,大唐帝國將黃河文化發揚得無比光大。
  • 沿黃河來旅遊! 跟著這三條「黃河文化」特色主題遊線路打卡黃河美景
    據悉,這三條特色主題遊線路分別是中華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風光體驗之旅、治黃水利水工研學之旅,共涵蓋九條線路,旨在將黃河流域河南段富集的文化和旅遊資源,轉化為遊客可親近、可感知、可體驗的文旅產品,打造成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旅遊帶
  • 中國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在鄭州: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
    所以,將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取名「北鬥」,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彰顯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淵源。可你知道嗎?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就在鄭州,並且有兩處。一處是在鄭州青臺遺址,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遺蹟。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多元一體、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  中華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這一個孤證。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5800年前後,西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遊等區域,都出現了社會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區域文明階段,呈現出多元文明百花齊放的局面,最終在相互交流借鑑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一體化格局,並綿延數千年不曾中斷。
  • 劉慶柱|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關於人類古代文明歷史發現說明,它們一般起源於大河流域中上遊,西亞、古埃及、古印度、中華文明等分別形成於兩河、尼羅河、印度河與恆河、黃河流域中上遊或中遊。中國的大河流域古代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遊,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 這個張網紅竟然公開嘲諷中華5000年文明!骨子裡的崇洋媚外如何治
    鳳凰中醫特約觀察員林可認為張文宏醫生的言論雖然不算是反動言論,但是缺少根基,明顯感受得到,張醫生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要比中華文明更大。我們來看幾則網友評議:早在2001年,我國便正式考古實證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期間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這一事實,不容得任何人顛倒是非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