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含括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時代,文明時代的肇始,以城市、文字、青銅器和禮儀性建築等文明要素的出現為標誌,所以,從時間上看,文化比文明要包括更長久的歷史。新近發布的河南鞏義雙槐樹仰韶文化古城,以其久遠的時代、龐大的規模、高級的規格、豐富的內涵,使我們在中華文化的腹心地帶,在野蠻與文明的交匯之際,不僅看到了內外三道埋葬氏族制度墓穴的壕溝,更看到了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甕城的城樓。
一、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古城星羅棋布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遠古人類逐水而居,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全都興起於大河流域,學者稱其為「大河文明」。史前人類在大河沿岸築起了一座座城堡和城市,這些史前城市與河水交相輝映,放射出早期文明亮麗的光芒。在黃河或其支流的河邊臺地上,發現了一系列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古城址,可分為河套地區史前古城、中原地區史前古城和海岱地區史前古城三個區域(參見馬世之《中國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河套地區史前古城地跨黃河上、中遊,包括內蒙古涼城縣境內的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大廟坡等岱海周圍石城群,內蒙古包頭市的阿善、西園、薩木佳、黑麻板、威俊、納太等大青山南麓石城群,內蒙古準格爾旗的百草塔、寨子圪旦、寨子塔、寨子上、小沙灣、二裡半,清水河縣的後城嘴、馬路塔,以及陝西佳縣石摞摞山,神木縣石峁等南下黃河沿岸石城群。河套地區古城群除了百草塔和寨子圪旦兩座古城屬於海生不浪文化,距今約5000餘年,其餘古城均屬於老虎山文化,距今4700~4300年左右。這些古城最主要的特點,一是分布密集,具有聚集性;二是大都有石砌城牆、石築房屋和石構祭祀遺址;三是除石峁古城外,大都規模較小。
中原地區史前古城分布在地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腹地,有襄汾陶寺、鞏義雙槐樹、鄭州西山、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郾城郝家臺、平頂山蒲城店、博愛西金城、溫縣徐堡、濮陽高城、濮陽戚城、安陽後崗、輝縣孟莊、淮陽平糧臺等。除了鞏義雙槐樹、鄭州西山古城屬於仰韶文化時代,距今約5300左右,其餘古城均屬於龍山文化時代,距今4600~4000年左右。中原地區史前古城有以下特點:一是均有夯土城垣,二是城址平面多呈方形,三是多有城牆和城壕多重防禦體系,四是城址內外的居住區、作坊區、墓葬區等大都做過統一的規劃。
海岱地區史前古城分布在黃河下遊,發現有滕州西康留,陽穀王家莊,五蓮丹土,章丘城子崖,臨淄田旺,鄒平丁公,壽光邊線王,滕州尤樓,茌平教場鋪、大尉、樂平鋪、尚莊、王集,陽穀景陽岡、王家莊和皇姑冢,連雲港藤花落等,除滕州西康留、陽穀王家莊、五蓮丹土三處屬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其餘均屬於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600~4000年左右。這一地區史前古城的特點有:均為黃土建築城垣、平面布局大都呈方形、規模相對較小、分布相當密集等。
二、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古城文明閃耀
2020年5月7日,河南鄭州鞏義雙槐樹仰韶文化時代都邑遺址考古重大發現發布會在鄭州舉辦。經過連續多年的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在黃河南岸臺地、伊洛河匯入黃河處的河洛鎮雙槐樹遺址,發現了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高規格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稱其為「河洛古國」,譽其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易·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禮記·禮運》云:「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河圖洛書」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出於黃河和洛水。在雙槐樹遺址發現如此眾多的中華民族早期文明遺存,與「河圖洛書」的文獻記載相印證,凸顯了黃河與洛水在中華文明萌生中的重要作用。
(雙槐樹遺址功能分布示意圖)
可以選取黃河流域三座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大型史前城址予以比較,來管窺中華文明起源的密碼。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彩陶盆)
這些史前古城本身就是文明起源最重要的因素。同時,其他的文明要素比如文字、青銅器、禮儀性建築等,也往往附麗在古城之中。
在處於黃河中下遊分界線附近的鞏義雙槐樹古城的周圍,正是憑藉豐沛的黃河之水的滋養和肥沃的黃土的承載,形成了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群落,分布著西山、點軍臺、大河村、青臺、汪溝、秦王寨、伏羲臺、蘇羊、土門、妯娌等眾多同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城址、大的聚落和各種遺址,如眾星捧月般對雙槐樹古城形成拱衛之勢,達到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所以專家判定雙槐樹古城址的性質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古國都邑,其時代和黃帝時代相吻合,其地望和文獻記載黃帝都有熊、有熊在鄭地相吻合,其城邑規模與文化內涵也與文明初祖黃帝的相關記載相吻合,所以鞏義雙槐樹古城最有可能是黃帝之都。襄汾陶寺古城學界一般認為是堯都,神木石峁古城有學者認為是舜都。這些古城正處於黃河文化邁向中華文明的進程中,尤以雙槐樹古城的時代最早,其城樓可以說最早聳入了文明時代的天空,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命題得到了考古發現的有力支撐。
三、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中華文明起源一元論,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搖籃的觀點原本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隨著解放後眾多考古新發現越來越多地披露,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巴蜀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峽文化,等等,紛紛被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來,眾多的文明因素在這些考古新發現中不斷湧現,都呈現出相當高的文明水平,中華文明起源一元說受到質疑。蘇秉琦先生由此提出了滿天星鬥說:「中國文明的起源,恰似滿天星鬥。雖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門檻的步伐有先有後,同步或不同步,但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組成,豐富了中華文明,都是中華文明,都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另一個關於中華文明起源比較著名的觀點是嚴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模式:「中國的民族和文化從史前時代起,就已經形成為一種分層次的、『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結構或曰多元一體結構。中原的華夏文化處在花心的位置,東夷文化、三苗文化、戎羌文化、北狄文化等是圍繞在其周圍的第一層花瓣,百粵、夜郎、滇、氐羌、烏孫、月氏、匈奴、東胡等則是第二層乃至第三層的花瓣。這種『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結構乃是一種超穩定結構。」中原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在被「滿天星鬥」說衝淡之後,又被「重瓣花朵」模式予以肯定。
黃河發源於水草豐美的青藏高原,流經高山厚土的黃土高原,在中遊的尾端在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用她從黃土高原帶來的黃土,在這裡形成了豐饒的洛陽盆地。至鄭州桃花峪以下,地勢進一步變得平坦,泥沙得以大量沉澱,在數千年不停地決堤、改道,南北滾動過程中,形成了幅員廣闊的黃河衝積扇華北平原,亦即黃淮海大平原。這裡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厚植了遠古中華文明的根脈,孕育了中國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形成東亞最大的農業區,成為中國立國之根本。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其文化序列一直沒有中斷,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到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龍山文化,一直進入夏商周時代,譜系連貫,一脈相承,不斷與周邊文化碰撞、交融,最早在這裡閃現出第一束文明曙光。
在距今大約5000年左右,中華文明的胚胎在華夏大地各處萌生,恰如「滿天星鬥」,但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大都消弭於萌芽時期,諸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因不可抗拒的天災或被外來文化消滅,而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中。只有在黃河中下遊分界處的中原腹心河洛一帶,文明的胚胎得到黃河、洛水的滋養澆灌,得到肥沃黃土的培根養護,在這適宜的環境中得以萌芽、抽枝、開花,呈向心結構的中華文明的「重瓣花朵」,正是處於中原地區的花心的不斷綻放,這朵絢麗的文明之花才得以盛開,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園中獨領風騷。司馬遷在《史記 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中國最早的三個王朝夏、商、周三代均在河洛之間建立都城或別都,所以嵩山才被稱為「中嶽」,成為天下之中的地標。中原腹心地帶的河洛地區,歷史上一直認為其中華文明的中心地位從4000年前的夏代開始,隨著鞏義雙槐樹古城的發掘和披露,這一地區的中心地位可以上推1000年,到達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這裡是中華民族的根脈,這裡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這裡是「最早的中國」。(圖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員 史學博士 李立新)
責編:王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