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源便是從黃河金三角開始,早在幾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就活動在這一區域,所以有了中華五千年看山西這句話。
山西是黃河流經的九個省份之一,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一路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古至今,黃河經歷多次改道,但黃河金三角這一位置變化很小,由此可見,黃河金三角這一片區域是非常特殊的。
黃河金三角是由山西運城、臨汾、河南三門峽、陝西渭南共同組成。
為何中華文明從這裡發源呢?主要原因就是鹽的存在。鹽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中國人在炎黃時期就開始煮鹽,宋朝以前,在解州還修建了專門祭祀鹽宗的廟宇。鹽的來源有很多,海鹽、井鹽、池鹽等等,其中當屬河東的池鹽最好。
眾所周知,關羽就是賣鹽的,他是運城解州人。鹽在運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時至今日,運城市還有大片的鹽湖。運城鹽湖是古老的內陸鹹水湖,形成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約有0.5億年歷史,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正是這片鹽湖孕育了中華的古文明,相傳最早蚩尤就在此活動,炎帝和黃帝當然也想得到這麼一大片寶貴的資源便對蚩尤部落採取了強大的攻勢,很快蚩尤被擊敗,分屍在如今的運城,傳說他的血化作解池,在解池的旁邊還有一個名叫蚩尤的村子,村民們自稱是蚩尤的後人,在此為蚩尤守靈。
成王敗寇,當我們習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的時候,殊不知蚩尤也是重要的先祖之一。「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上古時期的歌賦,用現在的話解釋就是「讓南風吹動你的頭髮,讓輕柔撥動你的笑臉。陣陣南風正當時,給我們帶來富足。」這就是舜帝著名的南風歌。如今運城市裡的南風廣場正是對這股「南風」最大的紀念。
目光來到陝西龍門,這裡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之一,我們對大禹的紀念幾乎集中在黃河金三角區域,與此同時還有對共工的記載,共工氏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天后土中的「后土」,在如今運城的萬榮縣還有后土祠,在漢武帝時期,五次祭祀后土祠,留有「秋風起兮白雲飛」這樣的名句。此時漢武帝對后土祠的祭祀達到頂峰。可見這裡的文明是多麼古老。
在后土祠旁,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在此匯入滾滾黃河,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也是對這個地方的描述。與此同時在這裡人們考古發現了最早的蠶絲,你耕田來,我織布想必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了。
郭沫若曾說古代的傳說一人化為兩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是十分常見的,后土慢慢就被人們認作女媧,在黃河南岸的潼關古城之上還築有巨大的女媧塑像,用來紀念這位人類偉大的「母親」。
在風陵渡有一座巨大的風陵墓,相傳女媧本為風姓,而她的陵墓就是這座風陵。也有人認為這裡埋葬的並非女媧,而是黃帝的大將風後,傳說皇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蚩尤作法瞬間大霧瀰漫,黃帝士兵很難分辨方向,這時風后帶來了指南車,幫助黃帝戰勝蚩尤,而風后本人也死於這場戰爭,人們為了紀念他,在此修建風陵。等等這一切無一不在訴說著這裡的古老。
目光再次轉移,來到河南澠池,就是那個秦趙澠池之會的澠池,但是在這裡最出名的確是仰韶文化,在這裡出土的彩陶正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標誌,而這種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位於河南靈寶的函谷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使函谷關的名聲大噪的當屬紫氣東來的老子,孔子在書中寫到:「鳥,我知他能飛。魚,我知它能遊。獸,我知他能走。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吾所見老子就是神龍啊!」於是就有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典故,可見老子的神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讓多少人千年來苦思冥想。
如今的黃河金三角是當之無愧的旅遊勝地,無數個文明的遺蹟定能讓你目不暇接,從河南到山西,從山西到陝西,一個個文明的點連接成片。運城鹽池、關帝廟、蚩尤村、后土祠、黃帝陵、函谷關、潼關、華山、仰韶文化紀念館……數不勝數。
華山、中條山讓黃河在風陵渡向東奔去,從而造就了黃河金三角的文明。倉頡在此造字、黃帝在此升天、大禹在此治水、女媧在此育人……許許多多的文明傳說均是出自於此,所以說這裡便是中華文化的根。五千年看山西,而山西的根就在黃河金三角。
如果你喜歡挖掘中華文明,那黃河金三角這一片區域,你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