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金三角,中華文化的源頭,來此重溫一遍中華5000年的文明

2020-12-16 旅途琪遇記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源便是從黃河金三角開始,早在幾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就活動在這一區域,所以有了中華五千年看山西這句話。

山西是黃河流經的九個省份之一,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一路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古至今,黃河經歷多次改道,但黃河金三角這一位置變化很小,由此可見,黃河金三角這一片區域是非常特殊的。

黃河金三角是由山西運城、臨汾、河南三門峽、陝西渭南共同組成。

為何中華文明從這裡發源呢?主要原因就是鹽的存在。鹽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中國人在炎黃時期就開始煮鹽,宋朝以前,在解州還修建了專門祭祀鹽宗的廟宇。鹽的來源有很多,海鹽、井鹽、池鹽等等,其中當屬河東的池鹽最好。

眾所周知,關羽就是賣鹽的,他是運城解州人。鹽在運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時至今日,運城市還有大片的鹽湖。運城鹽湖是古老的內陸鹹水湖,形成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約有0.5億年歷史,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正是這片鹽湖孕育了中華的古文明,相傳最早蚩尤就在此活動,炎帝和黃帝當然也想得到這麼一大片寶貴的資源便對蚩尤部落採取了強大的攻勢,很快蚩尤被擊敗,分屍在如今的運城,傳說他的血化作解池,在解池的旁邊還有一個名叫蚩尤的村子,村民們自稱是蚩尤的後人,在此為蚩尤守靈。

成王敗寇,當我們習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的時候,殊不知蚩尤也是重要的先祖之一。「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上古時期的歌賦,用現在的話解釋就是「讓南風吹動你的頭髮,讓輕柔撥動你的笑臉。陣陣南風正當時,給我們帶來富足。」這就是舜帝著名的南風歌。如今運城市裡的南風廣場正是對這股「南風」最大的紀念。

目光來到陝西龍門,這裡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之一,我們對大禹的紀念幾乎集中在黃河金三角區域,與此同時還有對共工的記載,共工氏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天后土中的「后土」,在如今運城的萬榮縣還有后土祠,在漢武帝時期,五次祭祀后土祠,留有「秋風起兮白雲飛」這樣的名句。此時漢武帝對后土祠的祭祀達到頂峰。可見這裡的文明是多麼古老。

在后土祠旁,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在此匯入滾滾黃河,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也是對這個地方的描述。與此同時在這裡人們考古發現了最早的蠶絲,你耕田來,我織布想必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了。

郭沫若曾說古代的傳說一人化為兩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是十分常見的,后土慢慢就被人們認作女媧,在黃河南岸的潼關古城之上還築有巨大的女媧塑像,用來紀念這位人類偉大的「母親」。

在風陵渡有一座巨大的風陵墓,相傳女媧本為風姓,而她的陵墓就是這座風陵。也有人認為這裡埋葬的並非女媧,而是黃帝的大將風後,傳說皇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蚩尤作法瞬間大霧瀰漫,黃帝士兵很難分辨方向,這時風后帶來了指南車,幫助黃帝戰勝蚩尤,而風后本人也死於這場戰爭,人們為了紀念他,在此修建風陵。等等這一切無一不在訴說著這裡的古老。

目光再次轉移,來到河南澠池,就是那個秦趙澠池之會的澠池,但是在這裡最出名的確是仰韶文化,在這裡出土的彩陶正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標誌,而這種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位於河南靈寶的函谷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使函谷關的名聲大噪的當屬紫氣東來的老子,孔子在書中寫到:「鳥,我知他能飛。魚,我知它能遊。獸,我知他能走。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吾所見老子就是神龍啊!」於是就有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典故,可見老子的神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讓多少人千年來苦思冥想。

如今的黃河金三角是當之無愧的旅遊勝地,無數個文明的遺蹟定能讓你目不暇接,從河南到山西,從山西到陝西,一個個文明的點連接成片。運城鹽池、關帝廟、蚩尤村、后土祠、黃帝陵、函谷關、潼關、華山、仰韶文化紀念館……數不勝數。

華山、中條山讓黃河在風陵渡向東奔去,從而造就了黃河金三角的文明。倉頡在此造字、黃帝在此升天、大禹在此治水、女媧在此育人……許許多多的文明傳說均是出自於此,所以說這裡便是中華文化的根。五千年看山西,而山西的根就在黃河金三角。

如果你喜歡挖掘中華文明,那黃河金三角這一片區域,你不可錯過。

相關焦點

  • 中華5000年文明源頭或在雙槐樹 屬黃河流域唯一且規格最高的都邑...
    F12中北鬥九星的位置F12房址內麋鹿□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劉瑞朝文鄭州市文物局供圖「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目前來看,就在雙槐樹。」據悉,該遺址是迄今為止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出土了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初具中國文明化社會早期大型宮室建築特徵……鞏義雙槐樹遺址距今5300年左右,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一系列考古發現為其打上諸多「最早」的標籤。
  • 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在鞏義!!!
    這裡距今約5300年,出土了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這裡還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C、出土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雙槐樹遺址還出土有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它是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形象,與青臺遺址、汪溝村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5300年前後黃河中遊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從事養蠶繅絲。這一時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農業都較為發達,但並沒有有與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
  • 中華文明何止5000年!
    2001年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經過十餘年不懈努力後,近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對外宣布,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考古資料和實證研究證明中華文明在距今5800年前就已出現。
  • 從雙槐樹仰望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城樓
    海岱地區史前古城分布在黃河下遊,發現有滕州西康留,陽穀王家莊,五蓮丹土,章丘城子崖,臨淄田旺,鄒平丁公,壽光邊線王,滕州尤樓,茌平教場鋪、大尉、樂平鋪、尚莊、王集,陽穀景陽岡、王家莊和皇姑冢,連雲港藤花落等,除滕州西康留、陽穀王家莊、五蓮丹土三處屬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其餘均屬於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600~4000年左右。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以良渚文明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地區5000多年文明的實證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1936年被首次發現。經過幾代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證實良渚古城的年代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們在5000多年前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發達的農業。良渚文化時期的長江下遊地區,農業已經較為發達。
  • 中華文明源頭存在與否?從三要素缺失——談5000年文明認知與實證
    中華文明究竟有沒有5000年?前1000年的歷史是真實還是傳說?文明的起源究竟在何處?不要說是西方,就連我們自己可能也無法給出一致的答案。除了古書當中寥寥數語的記載以外,能向世人證明的以及我們自己想要尋求答案的似乎考古成為唯一正確的途徑。在文明之初,中華文明的族群究竟是如何發展?文明起源的標準又是什麼?
  • 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民族是唯一文明從未中斷過的民族。其餘的三大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無論它們當年有多麼輝煌,如今都已被塵封於歷史之中。那麼中華文明為何能夠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呢?二、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頑強的生命力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並非是起源最早的。然而在世界4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化是從未間斷過的文化。它歷經數千年內憂外患,一直保存、延續、發揚光大到今天。
  • 仰韶文化才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這次發掘證實了安特生的判斷,仰韶村確實是古人類活動的一個遺址,這裡的人們已經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它們制陶、狩獵、捕魚,但讓安特生迷惑的是,仰韶村的古文明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但安特生知道炮聲隆隆的中國已無法進行學術考察,1938年,他轉道越南回到了瑞典,從此再也沒有來過讓他聲名遠播的中國。安特生走了,但他的"中華文明西來說"仍然流行,那麼,仰韶文化是什麼性質的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裡呢?
  •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填補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材料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家蠶 王羿 攝為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鞏義河洛鎮雙槐樹遺址連續進行了考古工作,近來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 黃河文化的源頭
    我還看到,文明社會的初始精華、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源頭從斧底鑿尖下怦然躍出,浸潤華夏大地,滋養一個民族!  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晉祠立《晉祠之銘並序》碑,既是頂禮膜拜唐叔虞,也是闡述自己的政治抱負。李氏王朝借唐叔虞的「唐」姓和其封地「唐國」,將王朝國號定為「唐」。或許是這個緣故,大唐帝國將黃河文化發揚得無比光大。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發現崑崙丘 中華文明八千年
    第二,中華文明到底是5000年還是8000年?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特別是崑崙山與崑崙丘,海內外學者爭論了幾千年都沒有定論。所以,《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前沿學術研究,許多屬於探索性質,提出論點要有論據,我們還是有一定文化自信的。
  • 中華5000年文明的重要證據,「上山文化」又上央視啦!速來圍觀!
    這個重要的發現,是中華文明5000年的重要證據在這期主題為《尋根中華文明》的考古公開課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首先開講浦江萬年上山:「民以食為天。文明出現的基礎,就是農業的出現。我們中國,古老的中國,是很多農作物的起源地。
  • 河洛交匯 中華文明由此而生 | 我家住在黃河邊
    一條千年奔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也讓黃河文化千年流傳。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有「懷山襄陵」之勢,一路奔騰, 洶湧澎湃。洛河之水,由西往東,逶迤湍流,碧波蕩漾,轉東向北。兩條巨龍交匯於神都山下。在鞏義市,黃河與洛河交匯處形成獨特的「河洛匯流」景觀,河洛文化由此而生。中華文化的主體是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 這個張網紅竟然公開嘲諷中華5000年文明!骨子裡的崇洋媚外如何治
    張網紅說:「中國別覺得自己牛哄哄的,什麼五千年文明啦,這都是瞎扯!」如此侮辱祖國的傳統文化,自然招致了罵聲一片。張文宏的意思是最早的文明發源於兩河文明,至今只有2000多年,所以中國所謂的5000年文明是「瞎扯」。從張文宏的發言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了他的西方認知。如此忘乎自己的祖國,吐露自己的崇洋媚外,可謂是自找苦吃。
  • 東夷文化與中華文明——「第七屆東夷文化論壇」學術綜述
    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數十位專家學者,結合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對東夷文化的源頭與歷史演進及其內涵、東夷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及其相互辯證關係、東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會學者認為,東夷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孕育了中華早期文明。
  • 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顯著成果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5000餘年文明,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證明為可信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我國考古學已登上國際考古學界核心舞臺,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推進國際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 簡述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
    編者按:8月23日至8月25日《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圖書首發式暨發現崑崙丘(析城山)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北京國際飯店舉行,東方崑崙丘文化研究院組織專家學者參加了此項活動。這是一部探究中華文明肇始八千年的科學力著,是由海峽兩岸學者聯手,實地考證,潛心研究十七載,依據大比例尺地圖與衛星遙感圖象和天文歲差反演以及古冰川、古天象、古海岸線、古生態、古地貌、古城邑、古道觀等多學科綜合分析,科學推定中華文明八千年,科學推定王屋山區析城山即遠古崑崙丘(崑崙虛),是中華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華文明發祥聖地。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演講時間:2020年6月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資料圖片  通過區域聚落調查結合文化譜系的研究可知,進入仰韶時代後,當地文化、聚落便開始了穩定和持續的大發展,經仰韶初期、早期千餘年的長期積累,到距今約58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中期,文化最為繁盛,無論聚落數目、聚落總面積、聚落面積均值,都達到了頂峰。
  • 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吳沫:目前,學界相對比較認可的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的形成也是由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的。紅山文化具有一些特別的特點,比如上層社會佔有大量玉器,高規格墓葬中 「唯玉為葬」,顯示玉器在紅山先民的信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