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困擾學界和國際社會的中華文明起源問題一直橫亙在各方面前。我們炎黃子孫一直對外自豪宣稱「上下五千年」輝煌歷史,但一直沒有確鑿證據可以證明。
中國歷史有明確記載的信史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此前的中國歷史只能是傳說和半信史。這樣算來,五千年歷史一下縮短為3000年,令人難以接受,極大影響民族自豪感。
1996年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發表《夏商周年表》為揭示五千年文明史的發展脈絡打下基礎。2001年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經過十餘年不懈努力後,近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對外宣布,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考古資料和實證研究證明中華文明在距今5800年前就已出現。
在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和河南二里頭,塊塊文明基石鐫刻著信史明證和文化自信!
——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針對此次發現,本文作者專門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副院長孫慶偉教授進行了求證,孫教授說,5000年文明歷史的說法沒有問題。孫教授提到了他最新出版的專著《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他說:「迄今為止幾乎沒有西方漢學家,當然也包括國內的一些文獻史家,對陶器本位的中國考古學文化進行過深入的系統研究,所以很難在此層面上對夏文化具「了解之同情」。用鄒衡先生的話來講,有人之所以「懷疑遺址中常見的陶片能據以斷定文化遺蹟的年代和文化性質」,那是「因為他們對現代科學的考古工作還不十分了解的緣故」。因此,在夏代是否為信史的問題上,完全不必因為部分西方學者的質疑而焦慮,乃至心虛,大可不必。」書中專門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盡論述,有助於幫助我們解開歷史謎題。
此外,此次重大發現對中華文明的形態和特徵也有了進一步明確的斷定,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說,「這個叢體內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發展。在彼此競爭、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鑑,逐漸顯現出『一體化』趨勢,並於中原地區出現了一個兼收並蓄的核心,我們將之概括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了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澱、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關強說。
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文明距今約7000-8000年,古巴比倫文明距今約7000年,古印度文明有8000-9000年長度,說道中國,如果拿不出強有力證據,我們就只能從公元前841算到今天這麼長,如何與其他文明並列?探源工程讓中華五千年歷史成為信史,不再只是一個傳說,對於打破西方中心論思想、建設中國學派和文化自信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也許隨著考古工程進一步深入,三皇五帝這些的都會被證實,那樣我們又何止5000年歷史。